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白银市地图 >
白银区地图
白银区相关地区地图:

地方工业

牢固树立围绕工业抓经济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技兴业、工业立区”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潜力和后发优势,借助外力扩大开放,启动内力抢占先机,院地院企合作创建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搭建科技创新载体,构建经济转型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接续产业。目前,产业园整体建设初具规模,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入驻项目达到40个,完成投资7.12亿元;投产项目达到21个,投放市场产品达到60多个。以银光TDI、碳酸锂、银河电子、瑞特药业和阻燃运输带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化工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加工制造业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正在形成,探索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子,大大提升了白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所在、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区及区以下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8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89亿元,年均增长9.83%。200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6.01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15.9%。

卫生事业

白银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现有二级甲等医院1家(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站1家,乡镇卫生院5家(其中3个中心卫生院、2个一般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其中王岘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王岘乡卫生院挂牌),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5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3人,护士296人,床位706张。近年来白银区医疗卫生方面有4项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3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有11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1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7篇。2005年,白银区被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

白银区新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银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全区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20.5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5.93亿元,增长了5.6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39%,人均GDP由1995年的8201元增加到2008年的40931元,是1995年的近5倍。60年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小到大,由建国初期的不足千万增加到1995年的20.57亿元、2002年的44.90亿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5.93亿元,经济总量不断的增加;人均GDP由建国初期的不足300元到2008年的人均40931元,人民的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

文化事业

白银区是白银市的文化中心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文化繁荣辉煌,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丰富多彩,1997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区现有文化馆、少儿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市场稽查队、文化活动中心和业余体校6个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均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单位,共同肩负着白银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近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大型活动年年组织,阵地活动月月坚持,中小型活动常年不断,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承办了白银市第一、二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第一、二届“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全国乡企贸洽会开幕大型表演等在省、市影响较大的活动,为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各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少儿图书馆为三级图书馆,建成5个乡级文化站,45个村级文化室。同时,建有省级“农家书屋”3个,2008年在全区45个行政村推广普及省级“农家书屋”。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批共1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黄河战鼓、西厢调小曲等4项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形成。文化体育产业由小到大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网络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出版物市场、演出市场、体育市场等文化体育市场体系,为地方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其到了辅助作用。目前全区有文化、娱乐、体育等经营单位和经营个体户280余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在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中,“白银区体育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已经建成省级标准乡镇文体站5个,45个行政村将陆续建设1个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备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57人,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普及,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已达11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近40%,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结果,文化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滋养生命力,激发创造力,铸造凝聚力,培育生产力。目前,白银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为白银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工业文化、地方文化等白银特色文化优势,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营造富有白银特色的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白银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历史沿革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开采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1956年震惊世界的矿山大爆破,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白银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强湾乡莲花山南麓的齐家文化遗址,说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坚城初筑于1600年前驻牧境内的鲜卑乞伏氏,后为曾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主要为羌族人游牧地。秦末汉初为匈奴族游牧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三国时,属魏武威郡媪围县。西晋初,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仍属晋之武威郡。东晋义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归自木包(今临夏)迁都度坚城(今露天矿址)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南北朝时,先后隶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隋初,区境隶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会宁郡,区境属之。唐初,隶会州乌兰(今靖远)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属陇右道。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族据地。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内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南宋宝庆二年(1226),蒙古大军入境灭西夏,境内为蒙古族居地。元统一中国后,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明代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虏卫(今靖远)。清代,今四龙镇属兰州府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王岘、武川乡境属兰州府皋兰县。民国初期,境内分属兰山道靖远县、皋兰县、红水县,民国17年(1928)废道,直隶甘肃省政府。民国22年(1933)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辖境仍分属靖远、皋兰、景泰县。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1958年4月,白银市升格为地级市。1961年11月,设置白银市市郊区;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1985年8月,白银市建制恢复,白银区划归白银市。

教育事业

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1所(含教学点),其中中学10所;小学48所;小学教学点4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1所;省A级职业中专1所;农村职业高中1所,成人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26588人,其中中学在校学生10585人,小学在校学生(含教学点)13464人,职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122人,幼儿入园1417人(含在各小学举办的学前班幼儿)。现有教职工2006人,其中中学教师790人,小学教师1033人,职业中等学校教师74人,幼儿教师59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和从事教研、督导、招生等工作教师53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1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98%,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7.3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就读的适龄学生全部免试入学。近年来有3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先进教师表彰奖励,6名教师获省级先进教师表彰奖励,80名教师获市级先进教师表彰奖励;有1名教师被确定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15教师被确定为白银市学科带头人;有特级教师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名,甘肃省骨干教师21人,白银市骨干教师185人;通过省级鉴定课题15项,市级鉴定课题12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共1项,市级科研成果共14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优秀教师辅导奖87项,获甘肃省学科竞赛优秀教师辅导奖31项,获白银市学科竞赛优秀教师343项;获国家级优质课竞赛奖2项,获甘肃省优质课竞赛奖70项。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接收和重组了白银铁中、二十一冶中学等4所企业中小学;市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二中恢复了高中招生,教育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