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白银市地图 >
白银区地图
白银区相关地区地图:

科学技术

白银区科技工作始终把科技进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经济发展抓创新,突出特色产业抓突破,着力科技素质抓提高,使科技的主导地位明显提高,牢固树立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不断增强。1996年,白银区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1997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称号,2002年、2006年又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1996年5月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2005年3月和2007年3月两次在全市每两年年度县区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中,白银区完成科技进步任务成绩突出被授予一等奖。通过了科技部《2005-2006年度全国市、县、区科技考核》验收。截止2007年底,白银区全区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666人。其中高级职称165人,中级职称1174人,初级职称1317人。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我用”的方式,充分发挥辖区人才优势,为全区科技工作服务。同时注重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培养,全区已有665名农民通过集中培训,取得了“绿色证书”。1、按照“科技兴业,工业立区”的发展思路,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突出高新技术这个亮点,以技术创新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好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做大做强接续产业。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平台,积极争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白银高科技产业园为载体,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产业、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加工制造业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已具雏形。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被国家发改委列入试点给予大力扶持。2.围绕“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的思路,着力示范推广星火科技,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把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助推器,重点围绕蔬菜、鲜奶、林果、玉米制种四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技术难点组织立项。我区已建成了“白银市重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白银市北坪反季节果品农业示范园区”和“白银城郊绿色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基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2年8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04年8月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06年6月被白银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白银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1999年3月,我区在全省县(区)一级率先建立开通了白银区政府信息网,对外宣传白银,开展网上招商引资;对内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2007年,围绕“数字白银”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白银市白银区万米网络化城市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实现了城市“数字化”管理,被建设部列为全国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单位;白银区门户网站进一步完善;白银区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投入运行;全区各部门、单位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白银区农村科技网络服务中心已初具规模,目前已组建10个专家组,设立30个农村信息服务网点,从农业与农村科技信息体系、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与农村的渗透和应用。建立区、乡镇(示范园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三级科技信息网络,面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载体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实现科技人员与农民的信息互动,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知识普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沟通等提供技术服务平台。4.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以“”“创新型白银”为主题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训,进行星火适用技术普及培训。2007年全区涉农部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期,集中培训农民6021人(次)以上;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和现场示范指导20场(次),受训农民达2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农业资料26000多余份。企业主要以岗位技术培训为主,每年接受岗位培训职工占企业总数的94%以上。

城郊农业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白银雨润、蒙牛乳业、金穗种业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和水川重坪、四龙北坪、白银城郊等农业示范园区,壮大日光温室蔬菜、反季节林果、玉米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7年,区农业增加值完成2.42亿元,同比增长5.6%。在发展生产方面,完成投资5586万元,实施了金穗种业玉米制种基地、四龙车路沟奶牛养殖示范园区、王岘三合奶牛养殖示范区、武川绿源蔬菜保鲜库、武川优质枣林基地、水川高坪土地开发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区新发展日光温室1080亩,累计达到2.54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85亿公斤;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5万亩;发展玉米制种面积3250亩。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奶牛饲养量达到2300头,生猪饲养量达到12.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4.51万只。完成投资2040万元,实施了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一池三改”、小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38万元,建设乡村道路6条39.3公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引进动植物新品种65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1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白银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区农业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亮点。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4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亿元,年均增长4.50%。白银区

文化事业

白银区是白银市的文化中心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文化繁荣辉煌,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丰富多彩,1997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区现有文化馆、少儿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市场稽查队、文化活动中心和业余体校6个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均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单位,共同肩负着白银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近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大型活动年年组织,阵地活动月月坚持,中小型活动常年不断,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承办了白银市第一、二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第一、二届“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全国乡企贸洽会开幕大型表演等在省、市影响较大的活动,为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各项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少儿图书馆为三级图书馆,建成5个乡级文化站,45个村级文化室。同时,建有省级“农家书屋”3个,2008年在全区45个行政村推广普及省级“农家书屋”。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批共1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黄河战鼓、西厢调小曲等4项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区、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形成。文化体育产业由小到大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网络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出版物市场、演出市场、体育市场等文化体育市场体系,为地方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其到了辅助作用。目前全区有文化、娱乐、体育等经营单位和经营个体户280余家,从业人员1500余人。在推进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中,“白银区体育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已经建成省级标准乡镇文体站5个,45个行政村将陆续建设1个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备相应的体育健身器材。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57人,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普及,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已达11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近40%,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结果,文化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滋养生命力,激发创造力,铸造凝聚力,培育生产力。目前,白银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为白银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工业文化、地方文化等白银特色文化优势,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营造富有白银特色的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白银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白银区新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白银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全区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20.5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5.93亿元,增长了5.6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39%,人均GDP由1995年的8201元增加到2008年的40931元,是1995年的近5倍。60年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小到大,由建国初期的不足千万增加到1995年的20.57亿元、2002年的44.90亿元,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5.93亿元,经济总量不断的增加;人均GDP由建国初期的不足300元到2008年的人均40931元,人民的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

人口民族

白银区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有汉、回、满、蒙、土家、苗等22个民族,总人口27.7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92万人,农村人口6.86万人。除汉族以外的21个少数民族人口481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3%。区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的宗教。

卫生事业

白银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现有二级甲等医院1家(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站1家,乡镇卫生院5家(其中3个中心卫生院、2个一般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其中王岘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王岘乡卫生院挂牌),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5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3人,护士296人,床位706张。近年来白银区医疗卫生方面有4项科研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3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有11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1项科研项目获白银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7篇。2005年,白银区被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

历史沿革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明朝洪武年间,白银开采兴盛,官方在此设立采炼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积销金城”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1956年震惊世界的矿山大爆破,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白银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强湾乡莲花山南麓的齐家文化遗址,说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坚城初筑于1600年前驻牧境内的鲜卑乞伏氏,后为曾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主要为羌族人游牧地。秦末汉初为匈奴族游牧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三国时,属魏武威郡媪围县。西晋初,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仍属晋之武威郡。东晋义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归自木包(今临夏)迁都度坚城(今露天矿址)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南北朝时,先后隶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隋初,区境隶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607),置会宁郡,区境属之。唐初,隶会州乌兰(今靖远)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属陇右道。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族据地。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内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南宋宝庆二年(1226),蒙古大军入境灭西夏,境内为蒙古族居地。元统一中国后,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明代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虏卫(今靖远)。清代,今四龙镇属兰州府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王岘、武川乡境属兰州府皋兰县。民国初期,境内分属兰山道靖远县、皋兰县、红水县,民国17年(1928)废道,直隶甘肃省政府。民国22年(1933)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辖境仍分属靖远、皋兰、景泰县。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1958年4月,白银市升格为地级市。1961年11月,设置白银市市郊区;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1985年8月,白银市建制恢复,白银区划归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