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地图
宝山区相关地区地图:
2、1地区概况
所属城市:双鸭山市面积:572平方千米
人口13万人(2004年)
邮编:155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230506
2、3历史沿革
宝山,因山得名,1412年(明永乐十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其名为宝山。此山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坍没于海,但其名仍沿用至今。宝山,原属江苏省,1742年(清雍正二年)从嘉定县分出,建为宝山县。建县时,县境东、北至长江,南至今闸北天目路,西至嘉定交界的界泾、杨泾,东南至黄浦江以东高桥一带,西南至真如地区,东西长38千米,南北宽41.5千米,面积419平方千米。1928年(民国17年),闸北、江湾、殷行、吴淞、彭浦、真如、高桥等7个市乡划归上海特别市,境域面积缩小一半。1937年(民国26年)以后的抗日战争期间,全境划归上海市,藻浜以北地区为宝山区,浜南分属市中心区(江湾)和沪北区,长兴归浦东北区。抗日战争胜利后,除大场划归上海市外,其余按战前建制,重归江苏省,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解放后,初属苏南行政区,后隶江苏省。1958年全境划归上海市,同年横沙岛和北郊区并入,境域向东向南延伸,东缘至横沙岛东侧海岸,南缘至广中路、大连西路和走马塘一线,以前划出的江湾、殷行、吴淞和大场重归宝山,面积扩大为443.64平方千米。1960年划出吴淞镇及藻浜以南长江路两侧成立吴淞区,1964年吴淞区并入杨浦区。1980年以后因宝钢建设需要,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宝钢地区办事处基础上,重新成立吴淞区,将宝钢地区办事处管辖的行政区域和宝山县城厢镇,以及宝钢与吴淞之间的部分区域划归吴淞区管辖(即城厢镇和吴淞、淞南、庙行、月浦、盛桥等乡的一部分)。1984年市中心区扩大,划出江湾、五角场两镇和南部地区部分农村归虹口、杨浦、闸北、普陀等区。江苏宝山: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建制,建立宝山区。6月成立中共宝山区委员会,9月完成撤建工作。(以上出处),1989年11月,宝山区五角场划归杨浦区。1992年9月,彭浦乡划归闸北区。1997年9月,辖区内原江湾机场8.6平方千米和共康小区部分区域0.726平方千米分别划归杨浦区、闸北区。2000年,宝山区辖5个街道、14个镇、2个乡。总人口1227978人,各街道、乡镇人口:吴淞镇街道33220、海滨新村街道71285、友谊路街道87805、泗塘新村街道63944、通河新村街道84836、罗店镇40240、大场镇134321、杨行镇70386、月浦镇78067、盛桥镇27254、罗泾镇27354、罗南镇36639、刘行镇30756、顾村镇53260、祁连镇43418、高境镇78398、庙行镇48790、淞南镇79739、宝山镇63806、长兴乡32495、横沙乡30667、城市工业园区虚拟镇7904、前卫农场虚拟镇3392。(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0年,撤销罗店镇、罗南镇,设立新的罗店镇;撤销顾村镇、刘行镇,设立新的顾村镇;撤销月浦镇、盛桥镇,设立新的月浦镇;撤销宝山镇、杨行镇,设立新的杨行镇;撤销大场镇、祁连镇,设立新的大场镇。2002年底,全区辖5个街道、9个镇、2个乡、1个农场,248个居委会、165个行政村。2003年末,全区辖吴淞镇、海滨新村、泗塘新村、友谊路、通河新村等5个街道,月浦、罗店、大场、杨行、罗泾、顾村、高境、庙行、淞南等9个镇,长兴、横沙2个乡和前卫实业总公司。有居委会226个(包括乡镇散居数),村民委员会164个,村民小组1541个。另一出处:2003年底,宝山区辖5个街道、9个镇、2个乡,226个居委会、165个村委会,人口85.43万人。面积415.27平方千米。2004年6月30日,宝山区辖5个街道、9个镇、2个乡,225个居委会、165个村委会。2004年9月30日,宝山区辖5个街道、9个镇、2个乡,233个居委会、165个村委会。2004年,宝山工业园区(罗泾镇)区划及管理体制调整实施方案:调整后的宝山工业园区、罗泾镇行政区划为:罗泾镇全部,罗店、月浦镇在宝山工业园区规划范围部分,即南起石太路,西至嘉定交界,东沿北川路至罗泾与月浦交界,北至江苏交界,总面积约47.68平方千米。调整后,宝山工业园区党工委、罗泾镇党委、宝山工业园区管委会、罗泾镇政府领导实行交叉任职,行政管理工作机构实行合署办公。200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40号)将宝山区的长兴乡、横沙乡划归崇明县管辖。调整后,全区辖5个街道、9个镇。街道(镇)简介(根据“宝山区政府网站”等内容整理,资料截至2002年。)
1、4人口民族
宝山区地处上海市北翼,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北角前沿、黄浦江与长江汇合处。到2004年底,常住总人口为125.48万人,户籍总人口为86.76万人。截止2004年底宝山区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00人,人口主要分布在张庙高境地区、淞宝地区、上大城区、月杨地区、其他镇区。张庙高境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683人,淞宝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153人,上大城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41人,月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41人,其他镇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15人。1、6历史名人
潘光旦,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人)罗店人。字仲昂。社会学家。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次年留学美国。民国13年毕业于美国纽约汉普夏州的达茂大学。获多德蒙学院学士学位。民国15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民国15年回国后,任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上海东吴大学法科预科主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并任设在上海的中国社会学社理事,光华大学、大夏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图书部主任、秘书长、社会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任教期间讲授优生学、家庭问题、西洋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等课程。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时事新报》文学副刊《学灯》。民国30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国33年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常委、文化委员会主席、昆明支部主任委员,并负责创办民盟的机关刊物《民主周刊》。1949年北平解放后,任北平市军管会大学事务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和第三届中央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苏友协理事。潘光旦早年身残,几十年来,在治学上博览广识,刻苦钻研。一生不事积蓄,但遗书万卷于身后,全部捐献给国家。潘光旦1967年6月10日病逝。他一生著作甚多,对家庭学、优生学有突出的贡献。陈伯吹,陈伯吹(1906-1997)宝山罗店镇人。著名儿童文学家。笔名夏雷。幼时在宝山县立罗阳小学(今罗店小学)入学。民国9年~11年就读于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分配到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朱宅小学)任教,民国22年在朱宅小学任教时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模范学生》(后易名《学校生活记》)。1925年2月,调任县立淞阳小学(今宝山实验小学),创作了《兽国之孤》、《畸形的爱》等。1929年2月~1931年7月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科,并于1929年2月起在上海幼稚师范学校担任教师长达10年。1930年起,为北新书局主编《小学生》半月刊。1934年起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主编《儿童杂志》、《常识画报》、《小小画报》3种杂志,同时翻译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1940年2月至1941年12月,又攻读了大夏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士。1942年10月去四川北碚,任北碚国立编译馆副编审,1944年10月任中华书局编审。1945年在重庆任复刊后的《小朋友》杂志主编。抗战胜利后,他返回上海,仍主编《小朋友》。1946年与教育家李楚材发起组织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并在1949年5月为该会起草《庆祝上海解放,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发表于《大公报》。1947年又兼任《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主编。建国后,曾任大夏大学高等师范专修科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12月起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1954年11月调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1957年6月起任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1960年11月回上海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1977年6月任副社长、编审。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六届顾问,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届顾问。1983年加入共产党。从1923年起,陈著、译、编近300万字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近百本书籍。他致力于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儿童文学事业。1981年陈伯吹捐款5.5万元设立“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为“陈伯吹儿童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儿童文学园地里的辛勤耕耘者。去世前将全部藏书捐赠浦东新区筹建中的“陈伯吹儿童图书馆”。1985年中国福利会授予陈伯吹樟树奖。1988年全国妇联、文化部授予儿童文学创作荣誉奖。主要作品有:《陈伯吹文集》3卷本。童话:《一只想飞的猫》、《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十一个奇怪的人》、《小火车头》、《好骆驼寻宝记》、《阿丽思小姐》。小说:《中国铁木儿》、《学校生活记》、《飞虎队和野猪队》、《直上三千八进坎》;翻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百万只猫》、《绿野仙踪》、《改过的小老鼠》、《小夏蒂》、《吉诃德先生的冒险故事》;论文集:《儿童文学简论》等。
袁希涛:袁希涛(1866-1930)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城厢人。字观澜,又名鹤龄。清光绪举人。清末民初教育家。以诸生肄业上海龙门书院。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任沪广方言馆教习。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和同乡潘鸿鼎一起创办县学堂、蒙学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创宝山县学堂,次年倡改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并赴日考察。光绪三十年,又在杨行、吴淞、彭浦各办一所学堂。在他担任宝山县学务公所总理的三年之间,增设四乡小学20多所。1905年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创立,任校长,并筹设复旦公学、太仓州中学,历任以上各校教员、监督,兼江苏学务处议绅。辛亥革命后,与黄炎培一起参与江苏省教育设施事宜。1909年应直隶提学使蔡儒楷聘,任学署总务科长兼图书科长。1912年(民国元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约,赴北京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主张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并赴各省视察。后改任教学部视学,1914年(民国3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1917年以次长代理部务。1919年代理教育总长,不久辞职。前后7年,亲自整理制订教育制度,法令课程,又草订全国义务教育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袁组织“欧美教育参观团”,出洋考察。在美国参观了20多个洲,又转赴欧洲,考察了10多个国家。袁倾心于办义务教育,对这方面的考察,记载尤详。这次欧美考察历时一年,回国后整理出数十万字的著述,内容丰富、广博。1923年回国后被选为江苏省教育会会长,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袁在江苏组织“义务教育期成会”,联合各省共同探讨、推广,并倡设乡村师范作为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在他兼任江苏省学务处议绅时,创立了宝山绘丈学堂,并积极参与筹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于吴淞,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教务长。后又筹商将德人创办的同济医工学堂(现同济大学)收回自办,迁校于吴淞。晚年在人文社编审史料,于民国19年8月29日病逝。袁希涛创办了绘丈学学堂,实行清丈,使宝山成为当年全国各县土地清丈的先行者。袁对宝山的交通、农业、修理海塘、编纂都热心参与,竭尽全力。逝世后,宝山人民为纪念他,在城西辟地建观澜墓,立纪念碑,并铸铜像置于宝山淞阳小学内,还办了观澜中学。
1、3自然地理
地质:宝山区区境内地势平坦,基底岩石埋藏南浅北深,基岩面由南向北倾斜。大场为一残丘,基岩埋深仅270米;顾村、吴淞、宝山城乡一带约300米;罗店、月浦一带约340~350米;基底广布侏罗系上统寿昌组地层,岩性由紫红色、青灰色、灰白色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泥岩、粉砂岩、中粗砂岩与砾岩组成。在广布的侏罗系上统地层中,罗店、大场一带残存着古生代地层,据地质部门钻探资料表明,为寒武系中下统地层。在吴淞、宝山一带埋藏着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称吴淞花岗岩体,面积约55平方公里,呈北西向延伸。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不明。岩石具有细~粗粒的不等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角闪石等。另外,在月浦到盛桥一带有小片石英闪长粉岩及闪长粉岩存在,侵入时代尚不清楚。境内盖层第四系的厚度受古地形控制,与基底岩石的埋藏深度有关。由于区境濒临长江,上海地区更新世时期的五期河流相堆积在本区发育良好,构成了五个承压含水层。主要岩性为中、粗砂及砾石夹粉细砂层。罗店、杨行、吴淞位于古长江主流线上,大场属边缘地区,该层顶板埋深一般为170~180米,中心部位可达240米,厚约70米,是地下水主要开采层。第二、三层埋深60~160米,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第一层埋深30~45米,一般无开采价值。在地质年代上,第一、二含水层属晚更新统,第三、四、五含水层属中下更新统。与含水层相向的隔水层,由以湖相堆积层为主的粘性土、粉性土等组成。晚更新统末期上海地区形成的湖沼相暗绿色硬土层,在本县的罗店以东至月浦、宝山、吴淞一带的沿江地区,由于江水的冲刷与切割而该层缺失,大场至罗店一带该层埋藏深度小于20米,其他地区一般约20~30米,。土质:本区耕层土壤质地比较均一,大部分为轻壤土和中壤土,轻壤占52.24%,中壤占41.04%,少量为砂壤土及重壤土,分别占3.73%和2.99%,物理性砂粒含量平均达到68.75土7.16%,粗粉砂含量平均为67.96%,粘粒含量低,平均为12.51土3.93%,这样高的粉砂含量,对形成良好的结构和供肥性能不利,但对土壤的淀浆板结有一定促进作用。土壤质地的垂直分布亦相差不大,从地区分布来分,陆上东半境沙性较重,土质疏松易于翻耕,空气、水分畅通,但肥料吸收及保固能力较差;西半部粘性增加,土质较为密实,凝集力强,肥料吸收力、保固能力较好。
土壤:土壤类型及分布,区境陆上部分为一广阔的冲积平原,按“急砂慢淤”水力分选规律,本区东北部靠近长江地区,沉积时水流速度快,沉积物颗粒粗,延伸至西南部,流速逐步减慢,沉积物颗粒变细,故土壤依距离长江河床远近而变化,依次为砂泥、夹砂泥、黄潮泥及沟干泥。另因江、湖交互沉积作用,形成不同的土体构形,使局部地区内可分布多种土壤个体类型。解放后,宝山县曾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第一次在1959年,第二次于1980年开始,县成立土壤普查办公室,各公社成立普查组,进行野外普查、分析化验、编绘图件、编写报告,历时3年多,共设置主要剖面6602个,分析剖面45个,农化样品419个,有效养分样品6928个。绘制公社、大队二级土壤有机质、有机磷、有效钾分布图和土壤利用改良、农田地貌等图,编成《宝山土壤》一书,1983年经市有关方面验收合格。据1983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土壤分2个土类、4个亚类、12个土属、26个土种,主要有4种类型:沟干泥主要分布在刘行及顾村、罗店、罗南、葑塘4个乡的西部,总面积3.7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l0.95%。沟干泥主要受太湖湖盆泛滥的影响,在长江冲积母质之上叠加了湖相沉积发育而成,下部多埋藏着古草甸土的表土层。黄潮泥主要分布在顾村、杨行、罗南、罗店等乡,以长江沉积母质为主,夹有部分海相物质,总面积5.11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15.02%。夹沙泥分布在沿长江及黄浦江的罗泾、盛桥、月浦、吴淞、淞南等乡,是本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属,总面积14.76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面积的43.38%。该土壤母质以江、海相沉积为主。菜园土主要分布在南部蔬菜地区大场、庙行地区,是长期栽种蔬菜、旱耕熟化的产物,总面积4.44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面积的13.06%。其他还有砂泥1.76万亩,主要分布在横沙、杨行、长兴、月浦;黄泥3.42万亩,主要分布在横沙、长兴、罗泾、盛桥;灰潮土8027亩,主要是淞南、月浦、吴淞的吹泥田和开河堆积土。以上共5.98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面积的17.59%。土壤养分,宝山区土壤耕作层养分具有氮低、磷缺、钾丰的特点。有机质区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03土0.43%,变异系数为21.3%。除淞南较高外,其余各乡相差不大,比较平衡。分布最集中的含量范围为1.5~2.5%,占全县的79.4%,这个含量范围在太湖地区是比较低的,含量低于1%的仅占0.84%,高于3%的也只占1.3%。氮素区县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26土0.025%,变异系数为19.8%,水解氮含量平均为100.58土19.89ppm,变异系数为19.78%,属中等水平。磷素区县土壤全磷含量在0.051~0.156%之间,平均含量0.0785±0.0097%,远远高出0.044%的界限,但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5~56ppm之间,平均为15.94±18.79ppm。在以棉、粮生产为主的乡,缺磷现象十分严重,有效磷水平不到10ppm的有8个乡,占61.5%,在11~20ppm之间的只有2个乡,仅占15.4%。约有76.9%的耕地土壤缺磷或严重缺磷。钾素区县土壤含钾较丰富,平均含钾量为1.78±0.10%,变异系数仅5.62%,这一含量高于太湖地区平均值1.43%,速效钾平均含量为99.27±42.39ppm,主要分布在56.88~141.66ppm这一范围内,土壤钾素的有效供应量是比较充裕的。酸碱度本县土壤母质多为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比较丰富,酸碱度(pH值)呈偏碱性,全县平均7.86±0.14,变异不大,大部分在7.6~8.0,占耕地总面积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