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哈尔滨市地图 >
巴彦县地图
巴彦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巴彦县地处祖国的北疆,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花江中游北岸,松嫩平原东部的边缘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6°45′53″~127°42′16″、北纬45°54′28″~46°40′18″,之间。县之四邻南靠松花江与宾县为一水之隔,西依漂河与呼兰县为邻,北枕泥河与绥化市、庆安县交界,东接骆驼砬子山及黄泥河与木兰县划疆而治。县境内南北最大间距85公里,东西跨度最宽75.4公里,边界周长338公里。总幅员面积3137.7平方公里。县境距省会哈尔滨市97公里,是哈尔滨市郊区县。地势平坦,地理形状呈楔形,土质膏腴,物产丰饶,“三山一水六分田”,实有沃土良田295万亩,大小山峰29座,江河14条、总长475.7公里。石灰石、木材储量较大、品级较高,狼、狍、狐狸、兔、雉鸡、野猪等野生资源丰富,老厥菜、刺嫩芽、广东菜、山芹等山野菜和蘑菇、木耳、猴头等天然食用菌多达40多种,刺五加、桔梗、黄芩、柴胡等野生药材120多种。巴彦县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平原占总面积的2/3,山区、水域及其他土地占1/3。境内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沃野千里,素有“三山一水六分田”之称。县境总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形成东高、西低、北岗、南平、中部多丘陵的趋势,地理形状是北宽南窄呈“楔形”。海拔最高564.3米,最低110米。县境内有大小山峰29座、河流14条。巴彦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春季多风少雨,温暖舒适;夏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秋季温凉适度,天高气爽;冬季岁月漫长,少雪寒冷。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9℃。1月平均气温-20.9℃,7月平均气温22.4℃;年平均日照占总时数的46.9%。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年辐射总量为44×108焦耳/m²左右,农作物生产季节辐射总量占全年55~60%;累计平均降水量582.2毫米(1960年),最小372.5毫米(1954年);全年无霜期一般在115-135天之间,最长的151天(1978年),最短112天(1966年)。

自然资源

历史资源:人文苏城久,风光巴彦秀。巴彦历史悠远,人杰地灵。早在周秦年代就有少数民族在这里游牧;这里是女真人的发祥地;这里是金代景祖昭肃皇后唐括多保真等4位后妃的出生地,故史称“龙兴之地”。追溯塞北古老文明的足迹,有谁能够想到,最古老的点缀却在巴彦。通过近年来发掘的王脖子山古代遗址群,人们开始认识到,塞北的古老文明或许正是从这里起步的。诸多名家贤士为巴彦悠久的历史人文增添了诗意与赞美。在这里,他们留下了挥抹不去的浓墨重彩,如今神韵犹存。(牌坊),不断前行的文明,在巴彦古城留下了延续的印记。这里是民族英雄张甲洲打响中共东北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地方;这里是打入汪伪政权18年、功勋卓著的李时雨和在血雨腥风年代壮烈牺牲、时任甘肃省工委书记罗云鹏的故乡;这里是傅炳耀、刘玉良、刘世民等20位共和国将军和陈屿、屈兴歧、刘兆林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学者成长的摇篮;难以数计的军政要员、科技精英、商海巨子就诞生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13522公顷。其中耕地占总面积65.8%,园地占0.15%,林地占14.52%,牧草地占2.25%,水域占3.64%,交通用地占1.82%,村镇用地占5.45%,未利用土地占6.47%。
气候资源:巴彦属中温带大陆型气候,春季多和风少阴雨,温暖舒适;夏季气候略热,雨量充沛;秋季温凉适度,天高气爽;冬季岁月漫长,少雪微寒。全县平均气温2.6°,全年平均日照2640小时。一年四季勾勒出一幅多变迷人的画卷——冬至尽显雪景,春天鲜花绽放,夏天一片绿荫,深秋满眼金黄。
水利资源:县内有1江14条河,河道总长622.1公里,总流域面积4465.9平方公里。年平均河川径流量2.1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藏量(理论)65亿立方米,年平均开采量2.23亿立方米。水资源年利用总量5.7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809立方米,土地亩均用水量212立方米。
矿产资源:巴彦县已开采利用的矿产有:建筑石,产于黑山老山口、骆驼砬子山一带,为花岗岩,储量5亿立方米;大理石岩,分布在黑山镇北部,C级储量560万吨,D级储量410万吨,矿石含CaO53%,为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石灰石,产于黑山,含钙量54%,为烧制建筑用白灰的主要原料,蕴藏量1.32亿吨,现年均开采量30万吨。此外尚有河流石、工程砂、耐火粘土、硫磺、石墨等。
森林资源:巴彦县现有林地面积5.7万公顷,活立木总基积量294万立方米。全县划分14个林分类型,共14科、22属、40余种。
植物资源:全县植物资源有谷类15种、菜类21种(其中野生10余种),棚室菜生产是本县近年来农业开发项目之一,占多种经营收入主要部分;树类有杨、榆、松等21种;瓜果类有29种,近年人工家植葡萄发展很快;野生药材120余种,人工人参种植园发展到7处,年均产参万余斤;草类有10余种。
动物资源:野生动物有豹、狼、狸、狐、兔、鼬鼠等,近年增加了人工饲养的鹿、貂;鱼类以鲤、鲫、鲢、鲶为多,年均捕劳量约300万公斤。各类鱼种有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鸟类有麻雀、鸽、蜡嘴等30多种。
旅游资源:巴彦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便有“黑山云海”、“驿马仙奕”、“雷劈古洞”、“驼峰夕照”等十大天然景观。另外可供游览的人文景观有驿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杨立平市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江湾水库、神龟山、高丽寨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脖子新石器遗址群、德政坊、皇后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门、小城子遗址、玉皇阁抗联遗址、辽金古墓遗址等。2004年,全县共接待游人16.8万人次,收入约500万元。巴彦县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农业开发的积级政策,加大了农业资源开发步伐。2004年,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9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6个,多种经营项目1个,科技推广项目2个,总投资2247万元,其中,省投资141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改造中低产田0.85万亩,造林500亩,打机电井20眼,架输电线路5.25公里。挖排水渠2.64公里,整修干渠4400米,修路1.05公里,建桥涵8座,购置播种机10台,开发北药0.3万亩,新增烤烟面积0.1万亩。多种经营项目。全县新建种猪场2个,建猪舍30栋,10150平方米,养种猪9000头,生猪存栏60万头。科技推广项目。新建生猪基地8栋,3200平方米,饲养生猪1200头.建大豆育种基地3500亩,打机电井6眼,配套喷灌设备6套。
农副资源:巴彦农业发达,系全国商品粮、商品猪、商品鱼、大豆出口基地县,曾多次被评为全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有沃土良田330万亩,盛产大豆、玉米和经济作物。粮豆总产稳定在9亿公斤以上,品质、产量、商品率均列全国排头,具有极强的规模优势,稻米、大豆、玉米现已取得绿色标识。巴彦畜牧业发展迅猛,生猪饲养量在160万头以上,为“龙江生猪生产第一县”。猪肉品质上佳,热销哈市、绥化,在全国不少地区广有声誉。

交通运输

巴彦县交通以公路为主,铁路、航运为辅,县内南北最大运距85公里,东西最宽运距75.4公里。滨北铁路穿越县境北部,哈肇省级干线公路横贯东西,哈绥高速公路途经县境西北部,松花江航运经过南部乡镇,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密集,“三纵四横”成环状,形成了铁路、干线公路连国内,支线公路连城乡,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近几年,县政府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先后对100多公里通乡公路进行了改造.铺装了白色路面,哈肇公路的改建也将在2005年完成。同时,客、货运输能力迅速提高,条件不断改善,货物运输十分便利,服务热情周到。截止2004年未,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700余公里,货运总量达l8698万吨,客运总量达15168万人次。巴彦交通便利。县城距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110公里,距黑河口岸560公里,距大连口岸975公里。“北跃”战略的实施,使哈尔滨市区北移,县城距哈市中心区已缩短为7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已成网络。滨北铁路经由县境西北部的兴隆、万发两镇与全国铁路网相连;省道101贯穿巴彦县城及南部乡镇;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专用公路经由松花江乡与同三高速相接;哈绥高速穿越县境西北部的红光、兴隆、万发三镇,在兴隆镇设有出口;松花江黄金水道流经松花江、富江、巴彦港三个乡镇,40余公里的沿岸线上设有巴彦港码头;起点在兴隆镇、经由洼兴镇、东达乌鸦泡的世界最长的窄轨森林小火车穿境而过;县城至兴隆镇的东、西、中三条白色硬化路贯通全县所有的乡镇;绥巴公路直通绥化市。县内通乡、通村公路白色硬化路面密如蛛网,长达200公里,早已实现了“村村通”目标。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巴彦经济的发展积蓄了后发优势。

城乡建设

多年来,巴彦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城乡建设作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逐步加快了以巴彦、兴隆、西集等中心集镇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建设步伐,城乡路、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登上了新的台阶。全县实有住宅面积530万平方米,公共建设面积86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6.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18.3平方米,农村砖瓦化普及率达53.1%。全县道路总长度达2858公里,其中:白色路面118公里;有自来水场6座,铺设供水管线340公里,供水总量965.6万吨,城镇日供水能力达10000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2%;铺设地下排水管线46公里,污水排放量210立方米;城镇绿化面积122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4.3平方米;建有22万伏一次输变电所1处,完成了185公里城乡高低压线路改造;完成境内860公里通信光缆工程;18个乡镇全面开通了程控电话和调频广播,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辟建了巴彦镇步行街,北直路景观大道,修建了人民广场,维修了东、西牌楼,恢复修缮了巴彦镇东西南北4个城门,新建了巴彦镇东、西郊公园和兴隆镇街心花园、巴彦港江畔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市政设施。

生态环保

巴彦县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出发,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贯穿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项决策之中。近年来,县政府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建立完善了环境监督、监测、控和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县环境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04年末.全县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控制在203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了90%以上,城镇噪声控制在60分贝以内,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了90%以上,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了80%以上。几年来,巴彦县以建设“生态巴彦、绿色家园”为目标,狠抓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截至到2004年来,全县有林地面积98万亩。森林覆被率达21.8%。草原面积10.9万亩。湿地面积1.0万亩。2004年全县完成植树造林4.0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5万亩,两荒造林1.5万亩,“三北四期”工程1万亩,封山育林1.01万亩,治理侵蚀沟240条,小流域38条,治理面积4万亩;围绕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了绿色无公害食品,2004年,已争取生猪、大鹅、大豆、玉米、水稻、食用菌等绿色品牌8个,绿色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

历史沿革

巴彦,原称巴彦苏苏。巴彦,满语谓“富贵”;苏苏,满语谓“屯”,会译即“富贵的村庄”。早在周秦之际,本处就为隶慎属地,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19世纪中叶,随着黑龙江土地的大量开发,清咸丰九年(1859年)始招民兴垦,设治城为中兴镇(即今天巴彦镇)。清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管理此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设呼兰厅为府,移治呼兰城,改呼兰厅为巴彦州。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巴彦沦陷,4月5日改为巴彦县公署,隶属为黑龙江省公署,为甲等县。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于9月成立巴彦县民主联合政府,11月成立巴彦县人民政府,初由滨江省直辖。1946年1月为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消,由松江省直辖。1954年8月,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黑龙江省直辖县。1955年3月改巴彦县人民政府为巴彦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3月设绥化专员公署,巴彦县为其所辖。1960年4月划归哈尔滨市,1965年6月成立松花江地区专员公署,本县为其所辖。1996年3月松花江专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