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西安市地图 >
碑林区地图
碑林区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商业:碑林区是传统的商业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商业闹市。开元商城、西安饭庄、清雅斋饭店等商业饮食网点与众多的专卖店、小商店交相辉映。南大街拓宽改造后新建的钟楼饭店、并有与世界品牌接轨的高档消费场所中大国际、世界金花等,还有西北二轻展销中心、古都大厦、中汇商厦、新世界酒店、西安百货大厦等商场、饭店多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风格别致,大中小型商店配套成龙已成为新的繁华商业大街。与此同时,碑林区又是西安市南部文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闻名中外的大专院校10所、中专技校14所、专业科研机构26个,有体育场、跳伞塔、文化馆等体育设施,为“科技兴区’的战略实施提供了人才科技资源的配套保障。区内主要企业有以西安漂染厂、西安纺织技术研究所、西安贸易中心为主体,联合区内23家纺织、服装、印染行业、工商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的西安金龙纺织集团公司;有西安互感器厂、西安冷冻机厂,无线电厂等。
工业: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西安中心城区的地位,使碑林区成为西安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商贸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目前,区内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纺织、印染、轻工、机械、化工、医药、电子仪表及传统工艺加工等行业已颇具规模,其它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使碑林区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全区商业经济十分繁荣,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2亿元,位居西安十三区县之首。区内有西安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东大街、南大街,现已形成了西安现代化的新型购物中心。区属16家商业公司中,以秋林公司为代表的4家商厦,被誉为西安商界“四小龙”。区内现有专业市场、批发市场68个,形成了纺织品、副食品、工艺品、服装等大型专业市场群,在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它所具有的集聚、辐射、服务潜能也越来越被众多的经营商、投资者看中,成为汇聚贤才、谋求发展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

春秋时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始设杜县,县治在今雁塔区杜城村。辖区约今长安县和柞水西北部、宁陕县东北部及西安市区南郊,这是西安历史上最早的建制县,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今碑林区境是杜县所辖的一部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两级建制,设内史辖京畿42县,在今西安市境内设8县。今碑林区境隶属内史杜县。直到汉高帝五年(前202)设京兆尹长安县,今碑林区境则隶属长安县。经魏、西晋、十六国长达760年(前202至558),今碑林区境均隶属京兆尹(郡)长安(常安)县。北周明帝二年(558),撤销冯翊郡的万年县,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于长安城中另置万年县,隶于京兆郡,开创了与长安县二县分治长安城的局面。天和三年(568)撤山北县并入万年县,建德二年(573)又撤销霸城县及杜县东部地并入万年县,杜县西部并入长安县。从此,历隋、唐、宋、元、明、清,今碑林境隶属京兆郡(府)、奉元路和西安府的长安、万年(大年、樊川、咸宁)两县。直到民国2年(1913)2月撤销咸宁县,并入长安县,结束了西安城长达近1400年的东西两县分治历史,也相应结束了今碑林区境长达近1400年隶属两县的格局。清代西安府仍沿用隋唐之制,由长安、咸宁两县分治。长安县治西安府53坊,今碑林区境内有9坊;咸宁县治西安府41坊,今碑林区境内有32坊。民国16年(1927)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决议设立西安市。民国17年(1928)9月22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划原长安县的西安城内及四关归西安市,今碑林区境隶属西安市。民国19年(1930)11月撤销西安市,名义上西安城关划入长安县区划,而实际上长安县逐步不再管理西安城关,而由省会警察局主管。民国33年(1944)9月,再次设西安市建制后,市政府辖西安城关30镇。今碑林区境内有通化、伦海、京兆、中山、开元、南院、书院、四府、卧龙、通远、长乐、永宁共12镇。民国34年(1945)11月,西安市撤镇设12个区,今碑林区境为一、二、七区全部及九、十区各一部分。第一区,辖东大街北沿以南城内地区,治所驻东木头市2号(今市二十四中校址),后迁至安居巷北口东侧,辖20保,258甲。第二区,辖南大街东沿以西至四府街以东,西大街东段北沿以南地区,以及南关地区,治所驻盐店街东段路南,辖22保,201甲。第七区,辖东关地区,包括东关正街、南街、长乐坊等地,治所驻东关鸡市拐路东(今更新街中段东侧),辖12保,122甲。第九区,辖南郊,北起南郭门,南至宋家花园,治所驻明胜村,辖14保,137甲。属今碑林区所辖仅5保。第十区,辖东郊,西起东郭门,东至浐河,治所驻韩森寨,辖11保,156甲。属今碑林区所辖仅4保。1949年为一、二、七区,1954年合并成立碑林区,1960年至1962年曾划归雁塔区,1966年改名向阳区,1972年复原名。1996年,碑林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53.7万人,辖10个街道:和平路街道、柏树林街道、南大街街道、南院门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长安路街道、张家村街道、文艺路街道。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698755人,其中:南大街街道10944人、和平路街道22234人、柏树林街道34449人、南院门街道13447人、长乐坊街道75654人、东关南街街道65638人、太乙路街道123675人、文艺路街道98950人、长安路街道71815人、张家村街道137364人、碑林区虚拟街道44585人。2001年,南大街街道并入南院门街道,和平路街道并入柏树林街道。2005年10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5]285号)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驻地由书院门迁至南二环西段。
全区行政区划一览:
南院门街道代码:610103001辖竹笆市、大车家巷、芦荡巷、南院门、保吉巷、南广济街、钟楼、印花布园、书院门、德福巷等10个社区居委会。
柏树林街道:代码:610103002辖三学街、端履门、菊花园、骡马市、开通巷、屹塔寺、马厂子、东仓门、下马陵、东大街、建国路北段、建国路南段、和平路北段、和平路南段等14个社区居委会。
长乐坊街道代码:610103003辖兴庆、伞塔、新兴、孟家巷、长乐、更新、北廓门、金花、景龙、环东、八仙庵等11个社区居委会。东关南街街道代码:610103004辖大新、曹家巷、卧龙、东关、古迹岭、仁厚庄、仁厚一、金花、永宁、互助、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12个社区居委会(前10个为社会社区、后2个为单位社区)。
太乙路街道代码:610103005辖乐居厂第一、乐居厂第二、兴庆南路、南二环、经九路、环南路、太乙路、建东街、安东街、火炬、铁安街、铁新村、信号厂、中铁一局、七七一所、西安交通大学等16个社区居委会(前12个为社会社区、后4个为单位社区)。
文艺路街道代码:610103006辖文艺北路一、文艺北路二、文艺南路、环南路、雁塔路中段、雁塔路北段、测绘路、建设西路、友谊、明胜路、建科大、友谊东路等12个社区居委会。
长安路街道代码:610103007辖新西里、夏家庄、朱雀南、朱雀北、振兴、仁义、永宁、光荣、政治学院、西勘设计院、三五三八厂等11个社区居委会,草场坡、永宁、南廓、冉义、南关等5个村委会。
张家村街道代码:610103008辖军工、含光一、含光二、科研、鸿雁、交通、水文一、水文二、白庙、红缨、黄雁、融信、太白、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文康、友谊等17个社区居委会,黄雁东村、黄雁西村、西何家、边家、白庙等5个村委会。

碑林中学

辅轮中学、含光中学、建科大、交大附中分校、交大阳光、理工大、市八十二中、市八十六中、市八中、市二十六中、市二中、市九十三中、市九十中、市六中、市六中分校、市七十一中、市十二中、市五中、太乙路、西安铁一中、西大附中、西信中学、中铁学校、综合职专、尊德中学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碑林区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都有较大发展。
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经教育部门、工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发展较快。从1980年起,全区小学普遍开设学前班。1990年全区有幼儿园42所,入园幼儿11873人,教职工1123人。1949年全区有小学21所,学生2613人,教职工147人。1958年小学发展到40所,学生19451人,教职工793人。1980年以后,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科技教育、社会服务、卫生保健和校外活动六大系统,为儿童少年创造良好的环境,幼少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区。1990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均在99%以上,合格率也达到99%以上,双及格率达99%。截止1990年底,全区有小学50所,在校学生32993人,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570人。在区属小学教师中,高级教师488人,占30.07%。解放初,区内有7所私立中学。1958年中学发展到25所。1990年全区有中学29所,在校学生23342人,教职工2883人,其中专任教师1904人。在区属15所中学教师中,高级教师259人,一级教师905人,占区属中学教师总数的61.55%。
教育改革:从1986年起,采取国家、社会、学校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三年累计投资1500万元,用于建设校舍和添置教学设备,共新建和修缮校舍5万多平方米。全区47所小学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28所中学全部建成“一部十一室”,教学设备达到部颁标准,其中10所建有语言室,14所建起微机室,6所有中、英文打字室,多数学校增设电教室。初中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巩固率由90%提高到96%,及格率由61%提高到80%,名列全省之首。经市政府1989年10月验收,碑林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始于1958年,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1980年全区有5所中学开办职业技术教育班,学生800人。1990年有5所完全职业中学,专业由1980年的13个发展到30多个,学生4300多人。10年中先后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4400多人,连续四年荣获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一等奖。

科研概况

碑林区也是西安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区内有17所大专院校、47个科研院所和70余家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6000多人,全区人口中平均五人中就有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综合科技实力在西安市名列前茅。雄厚的科技优势为碑林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九九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区内创建了总规划面积达6.0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碑林科技产业园。齐备的科研、生产、服务设施及机构,一整套全新的、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管理、运营体制为园区内170多家企业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外部环境,其中有近30家企业经国家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人口

碑林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区。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有36个民族,614710人。总面积23.8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557人。是西安市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之一。碑林区的人口总数呈快速增长态势,经历了由相对高到低,再由相对低到高的变化过程。民国33年(1944),今碑林区域为西安市第一、二、七区时,总户数33059户,总人口164098人。建国后,1950年第一、二、七区总户数减至28633户,总人口减至116905人。从1951年起,因受人口自然和机械增减影响外,还受区划调整的影响,使全区人口呈波浪式增长。1957、1964、1970年曾出现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年出生人口分别达7991人、7378人和74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相应升高。1978年后,人口迁移变动频繁,人口机械增长上升,其中1978、1979和1980年,年迁入人口分别达34488人、31009人和21299人。1993年全区的总人口514574人,是1949年的4.61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1949年为150.22:100(女=100),1993年缩小到113.63:100。碑林区人口年龄的总趋势是幼年、中年型人口年龄后移,老年型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年龄构成类型属成年型。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由50年代57岁提高到1990年72.43岁,增加了15.43岁。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90年与1964年人口普查数相比,全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了9.88个百分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提高了29.08个百分点。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增至103579人,是1964年33612人的3.08倍,全区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行政区划

碑林区辖8个街道:南院门街道、柏树林街道、长乐坊街道、东关南街街道、太乙路街道、文艺路街道、长安路街道、张家村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