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西安市地图 >
碑林区地图
碑林区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碑林区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都有较大发展。
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经教育部门、工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发展较快。从1980年起,全区小学普遍开设学前班。1990年全区有幼儿园42所,入园幼儿11873人,教职工1123人。1949年全区有小学21所,学生2613人,教职工147人。1958年小学发展到40所,学生19451人,教职工793人。1980年以后,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科技教育、社会服务、卫生保健和校外活动六大系统,为儿童少年创造良好的环境,幼少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区。1990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均在99%以上,合格率也达到99%以上,双及格率达99%。截止1990年底,全区有小学50所,在校学生32993人,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570人。在区属小学教师中,高级教师488人,占30.07%。解放初,区内有7所私立中学。1958年中学发展到25所。1990年全区有中学29所,在校学生23342人,教职工2883人,其中专任教师1904人。在区属15所中学教师中,高级教师259人,一级教师905人,占区属中学教师总数的61.55%。
教育改革:从1986年起,采取国家、社会、学校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三年累计投资1500万元,用于建设校舍和添置教学设备,共新建和修缮校舍5万多平方米。全区47所小学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28所中学全部建成“一部十一室”,教学设备达到部颁标准,其中10所建有语言室,14所建起微机室,6所有中、英文打字室,多数学校增设电教室。初中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巩固率由90%提高到96%,及格率由61%提高到80%,名列全省之首。经市政府1989年10月验收,碑林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始于1958年,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1980年全区有5所中学开办职业技术教育班,学生800人。1990年有5所完全职业中学,专业由1980年的13个发展到30多个,学生4300多人。10年中先后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4400多人,连续四年荣获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一等奖。

经济发展

商业:碑林区是传统的商业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商业闹市。开元商城、西安饭庄、清雅斋饭店等商业饮食网点与众多的专卖店、小商店交相辉映。南大街拓宽改造后新建的钟楼饭店、并有与世界品牌接轨的高档消费场所中大国际、世界金花等,还有西北二轻展销中心、古都大厦、中汇商厦、新世界酒店、西安百货大厦等商场、饭店多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风格别致,大中小型商店配套成龙已成为新的繁华商业大街。与此同时,碑林区又是西安市南部文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闻名中外的大专院校10所、中专技校14所、专业科研机构26个,有体育场、跳伞塔、文化馆等体育设施,为“科技兴区’的战略实施提供了人才科技资源的配套保障。区内主要企业有以西安漂染厂、西安纺织技术研究所、西安贸易中心为主体,联合区内23家纺织、服装、印染行业、工商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的西安金龙纺织集团公司;有西安互感器厂、西安冷冻机厂,无线电厂等。
工业: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西安中心城区的地位,使碑林区成为西安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商贸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目前,区内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纺织、印染、轻工、机械、化工、医药、电子仪表及传统工艺加工等行业已颇具规模,其它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使碑林区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全区商业经济十分繁荣,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2亿元,位居西安十三区县之首。区内有西安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东大街、南大街,现已形成了西安现代化的新型购物中心。区属16家商业公司中,以秋林公司为代表的4家商厦,被誉为西安商界“四小龙”。区内现有专业市场、批发市场68个,形成了纺织品、副食品、工艺品、服装等大型专业市场群,在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它所具有的集聚、辐射、服务潜能也越来越被众多的经营商、投资者看中,成为汇聚贤才、谋求发展的重要基地。

交通状况

辖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南大街、和平路,太白路、含光路、朱雀大街,文艺路、雁塔北路、金花路、长安北路、建国路、太乙路等交通干线贯通南北,东大街、咸宁西路,环南路、友谊路、南二坏等交通干线沟通东西。区内有电车线路2条,公交线路数十条。

碑林中学

辅轮中学、含光中学、建科大、交大附中分校、交大阳光、理工大、市八十二中、市八十六中、市八中、市二十六中、市二中、市九十三中、市九十中、市六中、市六中分校、市七十一中、市十二中、市五中、太乙路、西安铁一中、西大附中、西信中学、中铁学校、综合职专、尊德中学

科研概况

碑林区也是西安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区内有17所大专院校、47个科研院所和70余家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6000多人,全区人口中平均五人中就有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综合科技实力在西安市名列前茅。雄厚的科技优势为碑林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九九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区内创建了总规划面积达6.0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碑林科技产业园。齐备的科研、生产、服务设施及机构,一整套全新的、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管理、运营体制为园区内170多家企业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外部环境,其中有近30家企业经国家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

景点介绍

碑林博物馆:位于今文昌门内西侧的三学街上,北宋京兆学旧址北面。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为保存唐代开成年间所刻的《十三经》而建)宋代为孔庙,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石碑碑林博物馆,占地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3千平方米。西安碑林是我国保存古代碑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地方,从1950年起,曾经有多次整修,扩充陈列室,调整内容,增加了碑石,目前碑林博物馆主要由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组成。现在共有7个陈列室,6个陈列廊,8个碑亭,共存碑石1788座,其中新增678座,包括碑48,墓志509,经幢50,造像牌70,刻线画1幅,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其中,还有共临时巡回专题展出的陈列室四间。碑林的历史北宋佑二年(837年)命国子监祭酒,郑覃等勘定经典,刻成《开成石经》。这批石刻与唐玄宗亲笔写刻立的《石台孝经》原先立在唐代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末年朱温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把城区缩小到皇城内,这批珍贵的碑石被遗弃在荒郊,后由韩建与后来,的刘郇陆续把这批碑石搬移到城内原唐代尚书省所在地。于今西大街广场一带,因那里地势低洼潮湿,碑石容易陷落倾倒,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帮助组织下,又于1087年将这批碑石搬迁到了今址。碑林中的唐代《开成石经》,被誉为世界上最重的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质书库,共有114石,两面刻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经文,共计65万多字,后有补上《孟尔》成为完整的《十三经》。书法方面,真,草,篆,隶各体具备,特别是唐代的书法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楮隋良,李阳冰,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李隆基等人的手笔刻石,最为珍贵,宋元明清时代的名家,如米芾,苏轼,赵孟?,董其昌,林则徐等,均有墨迹刻石。有些刻石,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中尼合交的《陀罗尼经幢碑》,唐代《广智三藏碑》等,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史诗。许多碑头,碑侧,碑座都雕有各种优美的形状和花纹,可供美术工作者借鉴。唐代著名的《昭陵六骏》,也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中,另于博物馆中还辟有周,秦,汉,隋,唐断代史陈列室。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共15级,约45米高。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宫人们争先恐后,慷慨解囊。捐的钱建了这座塔还未用完。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兴庆宫公园:兴庆宫公园位于西安古城外东南角,因在唐兴庆宫遗址上修建而得名。兴庆宫位于唐长安城的隆庆坊,为唐玄宗未当皇帝前曾与其兄弟居住于此。公元712年玄宗即位后,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建为宫,将“隆庆坊”易名“兴庆宫”。兴庆宫是唐玄宗朝代政治中心所在,也是和他的爱纪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宫内原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今日的兴庆宫公园,是1958年在原兴庆宫遗址地修建的,沿用当年兴庆官池、堂、楼、亭方位和名称而设计,现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
关中书院:位于大南门内东侧书院门街中段路北西安师范学校处,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书院中建讲堂六楹,题匾名“允执堂”。讲堂左右各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东西建有生徒宿舍号房各六楹。堂前有方塘半亩,竖亭其中,砌石为桥。堂后(1612),增建“斯道中天阁”,至此,书院已出具规模清康熙三年(1664),对书院进行修整,扩大了院基,大门移为南向,外建石牌坊,上书名额曰“关中书院”。
卧龙寺:卧龙寺位於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於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唐朝时,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在这里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间(874年),先後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时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自元至清,卧龙寺多次重修。现在寺内保存下来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记述了这段历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现碑仍存大雄宝殿东边,“碑石显文如花朵,故人称开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为十方丛林,立碑记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龙历史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给卧龙寺带来新的繁荣。慈禧太后施银千两重修殿宇,并建立石牌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还亲书“慈云悲曰”、“三乘迭耀”匾额赐寺,并为山门书额“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当时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们千里迢迢送来各类真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诏令送卧龙寺供养,所以现在寺内小型怫像甚多。1931年,朱子桥等人筹资修整了大雄宝殿和禅堂,同时广购怫经,创办了佛学图书馆。後又请太虚法师来讲经说法,并对东院、西院房舍都进行了整修。出口1949年後,政府多次拨款修整殿宇,装修佛像,使这座佛教古刹更加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卧龙寺占地面积15亩,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中院占地面积六亩,寺内的主要殿堂分布在这里。最南有山门五间。向北是金刚殿五间,内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伽蓝像。天王殿东边是祖师殿,西边为菩萨殿。再向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阎,中间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後面是地藏菩萨像,两侧为二十四诸天泥塑像。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9月,是我国成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现占场地.2.03公顷,建筑面积4.2公顷,省图最初名为陕西图书馆,附设于西安梁府街的学务公所内。1915年迁至当时的闹区之一—南院门,1927年更名为陕西省立中山图书馆。1931年7月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图书馆。1937年4月更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1949年5月西安解放,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西安图书馆。1950年4月更名为陕西省西安人民图书馆。1953年7月2日,定名为陕西省图书馆。图书馆现藏书248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140万册,中文线装古籍近40万册,外文图书21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42万册,其他资料4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