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电子地图 >
博尔塔拉州地图
博尔塔拉州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距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524公里,是闻名世界的亚欧大陆桥的西桥头堡。博乐市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师部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辖区内有五个乡镇和两个国营农牧场及农五师的六个农业团场,生活着汉、蒙、维、哈等31个民族,总人口25万(含兵团)。总面积7956平方公里。
精河县:精河县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东大门,东连乌苏,西接伊犁,南依天山西段婆罗科努山,北邻塔城地区,它以"精河河"得名,是一个蒙、汉、维、哈、回等26个民族聚居的地区,现辖二镇、三乡、二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所属的3个团场。总人口13万人(含兵团),总面积11280平方公里。
温泉县: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部,南邻伊犁地区,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283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总面积5893平方公里,因境内有多处温泉而得名。温泉县是个农牧结合的边境县,辖二镇、四乡、三个国营农牧场,另驻兵团农五师两个团场,居住着蒙、汉、哈、维等19个民族,总人口7.18万人。
阿拉山口口岸:北临哈萨克斯坦,东临塔城地区,介于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之间,素有"准噶尔山门"之称,是我国唯一的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口岸辖区面积为22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口岸现有常住人口近万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阿拉山口自1991年开办铁路临时货运以来,过货量以平均每年25%左右的速度递增。2006年,阿拉山口口岸全年完成过货1462.73万吨。商业、金融、交通、运输、仓储、通讯、文化娱乐、旅馆、饮食、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市功能渐趋齐全,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呈现出人气聚集、工贸兴旺的景象。
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5年1月,经自治区编委批准成立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赛管委",新机编字〔2004〕111号文件),为自治州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授权行使县级人民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职能。
兵团农五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参加过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勋。1953年进驻哈密垦区,1960年挥师西移博尔塔拉垦区。农五师总面积3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30公顷,总人口11万,下辖11个农牧团场。2006年全师完成生产总值13.3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5.2亿元;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00元和6500元。

特色经济

精河枸杞:枸杞是新疆红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精河县独具特色的优势支柱产业,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有效营养含量四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精河枸杞素有"红玛瑙"之称。干果以其果实鲜红、粒大饱满、皮薄肉厚、含糖丰富和药用价值高等显著特点,而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赢得了"精河枸杞甲天下"的美誉。1998年,精河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2002年,"精河枸杞"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认证,获得原产地商标。2004年,精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1999-2000年,由政府扶持,农民出资,在"精河枸杞"主产区托里乡建立了一座全国最大的枸杞批发市场,加工仓储枸杞能力在3000吨以上,年交易量达5000吨,创利税百万元以上。市场投入运营以来,已成为全疆枸杞市场的"晴雨表",充分发挥了销售流通的"龙头"作用。如今,枸杞鲜果酿酒、枸杞粉、枸杞油、枸杞精、枸杞茶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已成为众多国内外商家竞相投资的热门项目。
赛里木湖冷水鱼:赛里木湖早年无任何鱼类生存,经多年研发,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和凹目白鲑发眼卵,通过孵化向赛里木湖投放高白鲑、凹目白鲑鱼苗。高白鲑适应性强,特别适合一些低水温环境,其肉味鲜美,无肌间刺,生长迅速。高白鲑在赛里木湖中以摄食天然饵料--钩虾和西藏拟鳋为主。由于高白鲑完全摄食天然饵料,且湖水未受任何污染(入湖水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区降水、泉水),被誉为鱼类中的上品。赛里木湖中的高白鲑雄性平均体重1.9公斤,雌性平均体重2.2公斤,最大个体3.6公斤。2003年赛里木湖出产的高白鲑、凹目白鲑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国家级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填补了自治区有机食品认证的空白。2005年,鱼肉加工出口荷兰。2006年,内外贸销售冷水鱼204吨,其中外贸出口达14.2吨。2006年,公司又建成了占地30亩的冷水鱼加工厂,加工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00吨级。目前,已形成高白鲑、凹目白鲑、金鳟、虹鳟等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体系。
萨帕乐牌细羊毛:博州是新疆细毛羊生产基地之一。细毛羊是博州畜牧业的主体特色产业,主要依托"萨帕乐"品牌闯市场。2006年末,博州细毛羊存栏25万余只,个体平均单产3.2公斤,平均净毛率54%以上,细度在66支以上的羊毛占细毛总量的60%以上,其中70支羊毛占细毛总量的15%以上。多年来,博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配合自治区优质细羊毛生产者协会认真组织实施"萨帕乐"品牌战略,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为自治区实施"萨帕乐"品牌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疆牌棉花:棉花是博州的支柱产业。博州棉花以其洁白度高、弹性强、含糖低等优势,倍受国内外客商青睐。棉花生产在规范品种、优化品质、主攻单产、节本增效的基础上,突出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普及,2006年,棉花单产皮棉达130公斤,全年实际收购超过200多万担,博乐市、精河县双双步入全疆百万担皮棉县市行列。全国优质棉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银盘牌鸡蛋:作为新疆三大禽蛋生产基地之一的博乐市小营盘镇,现有高科技养鸡小区1个,养鸡专业村7个,养鸡专业户350户,家禽年饲养量124万余羽,日产鲜蛋量28余吨,远销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小营盘镇养鸡业现已形成集种禽、孵化、养殖、疫病防疫、销售、鸡笼蛋盘生产、鸡粪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注册的"银盘"牌鲜蛋,2002年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一级产品"和"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小营盘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围绕养鸡业全镇已发展畜禽服务部14个、蛋盘厂2家、孵化厂7家、鸡笼制造厂2家、大型种禽场1家、家禽疾病检测中心1个、招商引资项目兆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年处理鸡粪能力达6000吨,实际处理鸡粪能力达3000吨)、饲料加工等企业68家。千余人通过发展养鸡业实现了致富,300余名农村富余人员参与养鸡配套产业实现了就业。
猛进牌马铃薯:温泉县查干屯格乡从60年代开始种植马铃薯,有着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是博州种植马铃薯最大的乡,因而素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该乡生产的马铃薯因上市早、个大均匀、外表光滑和品质好而深受州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主要品种有:费姆瑞它、荷兰一号、紫花白及从自治区引进的2个新品种、1个淀粉加工型品种"陇薯3号"。1998年查干屯格乡种植的马铃薯在昆明世博会上荣获铜奖,2004年获得自治区"无公害"绿色产品和产地认证。
哈晶牌西瓜:温泉县哈日布呼镇于2000年2月建立"无公害西瓜基地建设"项目,经自治区农业厅农科院质检中心的检验,达到"农药无残留"标准,获准在西瓜上贴"农药无残留"标签。2004年获得了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无公害农产品"的双项认证,并注册"哈晶"牌商标。生产的哈晶牌无公害西瓜个大、皮薄、味甜、汁多、质地细嫩、纤维少、口感好。主要品种有:"西优8号"、"红优2号"、"新农8号"、"森宝1号"、"大民508"、"康迪8号"。
艾比湖牌白砂糖:中粮新疆四方糖业集团博州甜源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艾比湖"牌白砂糖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滕州等地,同时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国,产品质量稳定,销售率达到100%,。
博河牌水泥:博乐市博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生产的博河牌水泥已通过ISO9001:2000、ISO14001:1996质量环境体系认证。企业稳定生产32.5Mpa、42.5Mpa和52.5Mpa标号水泥,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生产各类特种水泥。
西天涯牌塑料薄膜:博州恒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西天涯"等各种塑料化工原料,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书》,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质量、信誉双保障示范单位",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产品主要销往博州、伊犁、乌苏、石河子、喀什、巴楚、阿克苏等地。
艾比湖牌盐业: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现已形成一整套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主要产品有:精制盐、肠衣盐、加碘钙强化健康盐、加碘锌强化健康盐、加碘低钠强化健康盐、畜牧盐、腌皮盐、元明粉、卤虫体、卤虫卵。
羚羊唛牌食用油:新疆博乐新赛油脂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加工、贸易、科研为一体的食用油深加工企业,是西北大型食用油生产基地。该公司生产的羚羊唛牌各类食用油年产量近3万吨,产品有7个品种、10个系列、65种规格,包括红花籽、葵花籽、番茄籽、葡萄籽、菜籽、大豆、棉籽等各类食用油,产品以绿色、保健、营养的独特品质赢得了市场。

社会建设

交通电力通信:博州交通事业发展迅速,截止2006年底,全州公路建设总里程已达到了4700多公里,干支相联,四通八达,实现了1小时经济圈。形成以博乐市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线,县(团场)、乡、村(连队)公路、国防公路为辐射的交通网络。电力与全疆联网,城乡供电保障率达99%以上。邮政网络覆盖全州城乡,2006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45亿元。电信业与全国同步发展,城乡电话已全部实现程控化,移动通讯、计算机互联网发展迅速,固定电话用户达17.9万户。其中乡村电话用户达6.68万户,移动电话18.57万部。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1%,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29%。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5.33%,初中毕业升学率为75.0%,普通高考录取率61.25%。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95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82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6699人。双语教学稳步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科技事业:2006年用于科技项目的社会总投资达1.6亿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已登记的重大科技进步成果43项。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其中"星火"项目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组织实施自治区级科技项目29项,其中"星火"项目3项,"火炬"项目1项,科技兴新项目5项,成果转化项目4项,科技特派员创业启动项目15项。组织州级科技项目11项,科技攻关项目1项,登记科技成果10项。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家。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3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5个,开放各类档案501卷,乡镇文化站19个,村级文化室306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本州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4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4%。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完成了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数字化改造,广播人口覆盖率97%。《博尔塔拉报》有汉、维、蒙三种文版,是全国地州市报中文种最多的报纸之一。卫生事业:共有卫生机构73个,其中医院11个,卫生院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34个。实有病床134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85人,其中执业医师579人,执业助理医师139人,注册护士513人。体育事业:全州运动健儿在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获金牌14枚,银牌10枚,铜牌21枚。取得了金牌第一、银牌第一、铜牌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旅游资源

资源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远的历史,造就了博尔塔拉独特的旅游资源。著名的自然风景有集高山、湖泊、草原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有巧夺天工中国西部罕见的山石景观--怪石峪;曲径通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哈日图热格;有被誉为仙泉、天泉和圣泉的阿尔夏提温泉、鄂托克赛尔温泉和博格达尔温泉;有比恐龙还要古老的世界独有的"活化石"、孑遗动物新疆北鲵;人文旅游资源有分布广泛的草原石人、古城遗址、岩画群、古墓群及出土文物;有新疆三大旅游节之一每年一度集文体活动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那达慕"草原节。
旅游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博州旅游业开始起步,并确定了以赛里木湖为重点的旅游开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方式上下功夫,从而加快了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步伐。2006年,博州围绕自然资源、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三大主题,着力构建"一边"(阿拉山口边境游)、"二区"(赛里木湖为主的草原高山湖泊旅游名胜区、艾比湖为主的生态人文、科考旅游区)、"三线"(州内环线、北疆铁路一线、312国道一线旅游线路)旅游格局,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4.4万人次,增长25.6%,旅游收入8036万元,增长22.3%。
名胜推荐: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赛里木湖,蒙语音为"山脊上的湖",古称"乳海",清代曾在湖东岸设鄂勒著依图博木军台,即三台,因此又称"三台海子"。水域面积458平方公里,最深处91米,蓄水总量21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2073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也是全国最大的高海拔冷水鱼养殖场。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新疆最大的咸水湖---艾比湖,艾比湖蒙语意为"向阳之湖"。位于阿拉山口以南,是典型的内陆盐湖,海拔189米,湖面面积550平方公里。是准噶尔盆地西部的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也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湖畔是国家级白梭梭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马鹿、黄羊、野兔和野鸭等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野生植物的宝库。2000年6月,艾比湖被批准为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东部还有82万亩国家级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哈日图热格风景区,位于博乐市西北40公里处阿拉套山南麓的密林幽谷之中,与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相邻。"哈日图热格"意为"黑雕出没的地方"。从峡谷向北,碗蜒曲折纵深15公里,奇峰秀丽,曲径通幽,飞瀑流泉,鸟语花香。风景区主要有"一线天"、"冰笋洞"、"盘龙山"等著名景观。2004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亚洲规模最大的怪石群---哈布图哈怪石峪风景区,哈布图哈怪石峪风景区以奇石象形闻名,海拔在780-1350米之间,总面积230平方公里,位于博乐市东北48公里,阿拉山口西南26公里处,与艾比湖相邻,是我国西部巨大的怪石群之一。褐红色的花岗岩石,由于强烈风化、雪蚀,演绎成神态各异的象形,有的像犀牛望月,有的像骆驼静卧,有的像龟兔赛跑,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啸傲山林的猛虎、思念游子的老人、天狗望月、母子情深、狮身人面、孔雀开屏等等。
全国唯一以地热资源命名的县----温泉县,温泉县地热资源丰富,最著名的温泉有3处,即博格达尔温泉、鄂托克赛尔温泉、阿尔夏提温泉,分别被誉为"圣泉"、"天泉"、"仙泉"。泉水温度均在42℃-65℃之间。泉水中含有碘、硫、磷等多种矿物质,水质润滑,经常淋浴对皮肤病、关节炎、气管炎、高血压以及胃病、眼病等有明显疗效。温泉县境内还有三亿五千万年繁衍史的珍稀动物新疆北鲵,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其栖息地已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该物种在世界上仅分布于我国温泉县和哈萨克斯坦边境极度狭窄区域,种群数量处于濒危边缘,已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
草原石人,在温泉县的阿尔夏特草原、乌拉斯泰草原和米尔其克草原上,分布着比较密集的古代突厥民族的石人墓,墓葬时间约在公元六至七世纪,或延续的时间还要长些。在阿尔夏特的石人墓中,有两座东西相距五百余米的石人墓,一个石人面向东偏北五度,高一点四五米,为白砂岩石的全身雕像,圆脸、大眼、八字胡、戴项圈,身着反襟大衣,腰系宽带,右手持杯,左手杖刀,腰带上还佩有一把小刀,刻法比较精细。石人背后约四米处,有一座用数百块卵石摆成的不规则的方阵,南北十二米,东西九米。紧邻方阵西面,有一道用两排大小不等的石块垒成的围墙,南北十一米,东西四点五米,在其他地区的石人石堆墓中颇为罕见。另一个石人面向正东,高出地面九十六厘米,是用粗刃具在青砂石上划刻而成,头部尚完好,除无胡须外,其余与上述石人略同,但大部分已模糊不清,身后亦有方阵。这两座墓葬已于1973年发掘,石人现陈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乌拉斯泰和米尔其克草原石人,大者高八、九十厘米,小者只有三、四十厘米,所用石料和人物形象都与阿尔夏特石人基本相同。
那达慕草原节,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夏秋之际,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都要举办那达慕草原节。草原节期间,草原上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各民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骑马乘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和观看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竞赛。蒙古族、哈萨克族牧民还常常选择这个吉日举行婚礼。如今,博尔塔拉的"那达慕"草原节已成为新疆三大旅游节之一。

图片欣赏


历史沿革

"博尔塔拉"是蒙古语,汉语译为"青色的草原"。其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博尔塔拉曾为塞种人的游牧地。西汉初,博尔塔拉相继为月氏、匈奴、乌孙等的游牧地。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派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博尔塔拉归其节制。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博尔塔拉为其管辖。魏晋南北朝时,博尔塔拉为柔然、悦般的活动区域。西魏至隋,为西突厥占据。隋开皇四年(584年),西突厥归属隋朝政府,博尔塔拉一带自此又与中央政府恢复了隶属关系。唐代,博尔塔拉才以"双河"的名字出现于史册。公元1124年,契丹人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了西辽王朝,葛逻禄遂隶西辽,并在今天的博乐市西南建立孛罗城(部分史藉中称作"不刺")。汉族随契丹人西迁进入博尔塔拉。元明时期博尔塔拉为蒙古族游牧地。元代实行中书省制度,博尔塔拉隶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成吉思汗曾把博尔塔拉在内的额敏河流域封为其三子窝阔台的领地。《元史·列传》亦第一次把这里称为"博落脱儿"。也是今天"博尔塔拉"地名形成的开始。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瓦剌人进入博尔塔拉游牧。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准噶尔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征服阿拉套山的两个哈萨克部落,博尔塔拉为蒙古准噶尔部所辖。1644年清朝中央政权建立。此时,瓦刺部逐渐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史称厄鲁特四部或卫拉特四部。1671年之后,准噶尔贵族内部因权力之争发生内讧,内战持续不断。至1758年,清政府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余年,才最后平定了准噶尔上层贵族的地方割据势力,继而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了西域。清政府统一西域后,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于1884年把西域改称新疆,1762年在惠远设"伊犁将军府"统辖除阿尔泰地区以外的整个新疆军事和行政事务。同年在精河东岸筑安阜城,在大河沿、大营盘、小营盘等地派兵驻防,在固尔图、托多克(托托)、精河、托里、五台、四台、三台等地设军台、营塘,并在博尔塔拉一些要害地界和国境线上还陆续设置了21所卡伦,保卫边境。1762年,精河开始屯田,主要是兵屯、民屯和遣屯。屯田事业的兴起和维、汉、回等各民族陆续迁入,不但使博尔塔拉的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而且为博尔塔拉现代民族格局逐渐形成提供了条件。1763--1764年,清政府分两次从张家口征调察哈尔蒙古族官兵2000名西迁戍边,其中1800名携眷移驻博尔塔拉、哈布塔海和赛里木湖一带。察哈尔蒙古族移驻博尔塔拉后,轮换驻守21个卡伦(边境哨所)。蒙古族察哈尔八旗骁勇善战,坚决反对分裂割据,英勇抵御外侮,不愧为祖国的忠贞儿女。1771年,年轻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领十七万之众,不畏艰辛、义无反顾地东归祖国。在沙俄围追堵截下,只有七万多人回到祖国。其西路默门图一旗约四百户三千人被安置在精河一带游牧,隶伊犁将军节制。1864年2月,沙俄侵入精河,逼迫驻牧精河的土尔扈特贝勒归附,但其誓不相从,率众奋勇迎敌。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义举,是一部威武悲壮的史诗。1913年--1942年(民国2年--31年),博尔塔拉境内的精河县、博乐县、温泉县相继设立,隶属伊犁行政长公署管辖。1944年9月,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同年冬,博尔塔拉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开展游击战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精河、博乐两县,揭开了博尔塔拉历史的新纪元。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并相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机构。1983年始设州、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5年撤销博乐县,成立博乐市。

地理环境

“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美誉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连塔城地区,南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自治州西、北、南三面环山,中间是喇叭状的谷地平原,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叶,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80公里,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枢纽地段,312国道横贯全境,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道和国内西桥头堡一一阿拉山口口岸的兴起,使博尔塔拉成为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各国及向西开放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前沿基地。阿拉套山西端的厄尔格图尔格山海拔高度4569米,是全州最高点。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仅189米,是全州最低处。地貌特征大致由南北两侧山地、中部博尔塔拉谷地和东部艾比湖盆地三大单元组成。博尔塔拉河谷北侧为阿拉套山,其东端最高处海拔2000多米,向西渐次增至4000米。南侧东部为岗吉格山,自西向东,海拔自400多米升到2000多米;南侧西部为别珍套山,海拔由东端3000多米逐渐升高到西部的4000多米。艾比湖盆地东北部为麻依拉山,海拔在2000米左右;南侧为婆罗科努山及其支脉,海拔自精河黑山头的300米渐升至3500米以上。博尔塔拉谷地由西向东扩展,海拔自西部的2300多米逐渐降到东部的400-600米左右,由山前洪积平原、坡积-洪积平原及冲积平原组成。该谷地由干草原经荒漠草原过渡到荒漠地带,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已开辟的农田是温泉县和博乐市的主要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