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黔西南州地图 >
册亨县地图
册亨县相关地区地图:

产业发展

册亨县县委、册亨县县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县情民情,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生态农业立县、优质农产兴县),发挥三大优势(天然温室十天然草场广和天然林地多),培育三大丈柱(休业、草地畜牧业、优质早熟蔬菜业),发展三大产业,实现三大突被,的发展路子。明确了奋斗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三大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六条主线"(即以者楼为中心,沿者楼至坡妹线、至威旁线、至八渡线、至百口线、至巧马线、至弼佑线),实施3331工程(即优质蔬菜、优质大米、甘蔗各3万亩和10万亩砂仁)和"11125工程"(油茶、草场、衫木各为10万亩和2万亩麻竹、5万亩中药材),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优质元公害农畜产业商品基地。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牲畜、木材(衫木、麻竹)、蔬菜、大米、甘蔗、砂仁、油茶、中药材。

民族简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根据1990年的统计,全省总人口3239.1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12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7%。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368.69万人),其次是布依族(247.81万人)、侗族(140.03万人)和土家族(102.82万人)。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水族和仡佬族,人口均占国内本民族人口总数的95%以上。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讴歌祭调、谣谚传说一直到各类迁徙、叙事、自娱的民间歌舞艺术得以流传的心态环境;也有从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鸡卜星历、地戏、阳戏、傩戏、花灯一直到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图案及工艺品得以存在的精神氛围……,表现出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的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

旅游资源

册亨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册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思想的要求,册亨县旅游定位为: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到"十五"期末,册亨县旅游景区全面启动实施,并初具规模。围绕这一目标,经过深入调查,册亨县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布依戏、民族舞蹈、民歌对唱,丰富优美的民族民居和风情民俗,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和文物古迹等,这些都是为开发册亨县民族旅游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只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基础建设,精心组织和指导各文化艺术团体,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适应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将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拟开发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景点简介如下;
民族文化:1、威旁乡大寨村的民间舞蹈,2、岩架镇洛凡村,3、秋坝镇大扳用村,4、丫他镇板其村,5、布依戏之乡乃吉村,6、强佑乡弼佑村的布依彩调戏,7、巧马镇板坝布依戏队
生态旅游景点:1、郭家洞,2、扳其洞,3、板其温泉,4、大田河大峡谷,5、烈士陵园(生态园)
岩画:郭家洞岩画:位于册亨县岩架镇洛凡村,郭家洞系一天然溶洞,洞深1500米,岩画位于郭家洞洞口崖壁上,离地2.5米,赫色涂绘书写有六组,最大的高1.1米,宽1.1米,含义不明,其余五组形似符号,不明其义,总面积5平方米。1982年发现以来,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对册亨郭家洞“朱绘符形文字”的考证,郭家洞的这组“朱绘符形文字”属于岩画范畴,所反映的岩画有居住房子的内容,估计距今已有1000至2000年的历史。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宏光博士介绍,贵州的岩画发现不少,其中在开阳、龙里、长顺、六枝及关岭与贞丰交界的花江流域最为集中,岩画内容十分广泛,有人物、动物、房屋、器物、自然物、活动场面以及符号等,反映了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册亨县所发现的郭家洞岩画与其他地区的岩画略有不同,尽管含义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对于研究贵州的岩画、贵州的古代经济、文化艺术、先民的生存状况等,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物遗产,值得认真保护。

行政区划

册亨县辖9个镇、5个乡:者楼镇、坡妹镇、冗渡镇、丫他镇、巧马镇、秧坝镇、坝赖镇、岩架镇、八渡镇、庆坪乡、达央乡、威旁乡、弼佑乡、百口乡。1913年置册亨县。2000年,册亨县辖9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50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者楼镇33322、坡妹镇21964、冗渡镇17590、丫他镇17779、巧马镇14546、秧坝镇14470、坝赖镇12071、岩架镇16722、八渡镇10127、庆坪乡15030、达央乡10538、威旁乡10155、弼佑乡14922、百口乡5794。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发展

融入西江经济带促进又好又快发展:3月15日至17日,由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省社科联研究员熊宗仁,贵州大学教授庄勇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在黔西南调研指出,积极融入“西江经济带”,让黔西南成为“西江经济发展带”的重要前沿和阵地,突破行政区划约束,跨区域整合资源,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省调研组一行在州社科联和州文明办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到册亨者楼蔬菜基地、贵州宜化“2030”工程实地调研,并与州直农、林、水、经贸、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座谈。州委副书记廖飞,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杜丹出席座谈会。珠江主干流从广西梧州市至广东三水一段称为西江。西江流域中上游连接大西南经济开发地区,下游河口为珠江三角州西翼佛山、顺德、珠海、澳门等经济发达地区,穿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160多个县,是连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西南欠开发地区的黄金地带,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的经济轴线。目前,随着珠江三角州产业梯度转移,西江日益成为中国南部最大活力的产业经济带。我州地处西江流域腹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前沿和关键。调研组指出,黔西南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西江经济发展带”,抓住融入“西江经济发展带”这一契机,为黔西南的发展增强后劲。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融入“西江经济发展带”的规划,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发展平台,把黔西南变成“西江经济发展带”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实现双赢多赢。廖飞在座谈会上表示,黔西南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研究融入“西江经济发展带”的具体措施,研究“西江经济带”与黔西南的共性和特点,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加强优势互补,努力构建和谐黔西南。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