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图
贵州省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概况
地形: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气候: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土壤: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植被: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水文: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6.1%,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百分之35.0,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经济状况
综述:根据省人大第十一届第五次会议的初步估计,201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8.2%,年均增长21.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均增长19.2%;“十一五”期间,贵州经济年均增长12.6%。贵州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全省电力装机容量1324万千瓦,外送能力达到400万千瓦,五年新增装机容量824万千瓦,是建国以来前51年总和的1.7倍;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为1.06亿吨和786.78亿千瓦时。烟酒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药制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获突破性进展。区域工业:
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安顺市——加快打造以烟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磷化工、铝工业、现代中药、特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都市型经济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集中治理,环保设施与园区其他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金阳新区开发开放。
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围绕能矿资源开发,加快发展能源、以煤化工为主导的优势原材料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电力、煤及煤化工、黄金等工业项目和循环经济生态型工业示范基地。
遵义市——加强与成渝经济圈、贵阳城市经济圈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做大做强名优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家用电器和竹纸一体化等优势产业。
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地区——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加快发展特色食品、民族药业、林纸一体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和水电、特色矿产资源加工。
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公里的辐射圈。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穿区而过,加之高速公路的建设,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路网。此外,经济区内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工企业基础较好,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居重要战略地位。
社会事业
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9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达到226.64亿元。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数4.06万所。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到39.08万人。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100%的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7.9%。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经过资源整合、体制改革,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8%。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序号学校名称主管部门办学地点办学层次1贵州大学贵州省贵阳本科211工程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贵阳本科3贵阳医学院贵州省贵阳本科4遵义医学院贵州省遵义本科5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贵阳本科6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贵阳本科7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贵阳本科8贵阳学院贵州省贵阳本科9遵义师范学院贵州省遵义本科10凯里学院贵州省凯里本科1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省黔南本科12毕节学院贵州省毕节本科13铜仁学院贵州省铜仁本科14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贵阳本科15安顺学院贵州省安顺本科16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省六盘水本科17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省兴义本科
科学技术: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科技部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2.64亿元。启动实施了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新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有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18项,比上年增加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登记数126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2项,应用技术成果104项。签定技术合同579项,比上年增加22项;成交金额1.89亿元,增加1.23亿元。专利申请2943件,授权专利1728件。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贵州”建设取得新进展。
文化: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24个,博物馆22个,文化馆85个,公共图书馆92个。省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等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解决了62个县城居民及周边地区农民群众长期听不到或听不好广播节目的问题。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38.23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6.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2.8%。
卫生: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开工建设了4360所村卫生室,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切实加大了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氟(砷)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完成了25万户炉灶改良任务,使90多万人解除或减轻了氟中毒危害。
体育:体育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全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奖96项,比上年增加25项;获得世界冠军3个,比上年增加2个,并成功实现了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山地运动会等全国性赛事,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0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环境质量:2007年建成烟尘控制区6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43.90平方公里。对空气质量实施监测的城市中,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8个。全省9个中心城市的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0%。全省已建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自然保护区达到13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6.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5.46%。目前全省已建沼气池120万口。通过积极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达到了既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目的。
贵州名人
古代历史名人:舍人、亡波、尹珍、谢暹、付宝、尹贡、谢元深、田道远、赵国珍、海通、赵主俗、孙应鳌、越其杰、谢三秀、宋昂、宋昱、大明奢香夫人、马士英、何腾蛟、梅友月、朱万年、郑珍、周渔璜、严寅亮、傅玉书、何威凤、唐炯、莫友芝、赵以炯、郑知同、肖光远、莫与俦、黎恺、黎庶蕃、黎恂、黎兆祺、黎兆铨、黎庶焘、陈田、吴中蕃、孙竹雅、夏同和、朱洪章、成世瑄、蒋允、陈夔龙、丁宝桢、、黎庶昌、杨芳、文天骏、陈法、刘清、周之翰、张之洞等。现当代名人:谢六逸、李端棻、周素园、邓恩铭、王家烈、刘显世、何应钦、王天培、任可澄、曾元三、毛光翔、王伯群、戴之奇、谷正伦、谷正鼎、梅达夫、滕久寿、席正铭、杨至诚、王若飞、龙大道、金国楠、刘子健、陈曾固、朱启钤、柏辉章、戴戡、黄芝萌、谷正纲、张道藩、王文华、周西成、袁祖铭、平刚、王天锡、王伯勋、周达文、安健、杨志成、龙世昌、周逸群、邝继勋、雍文涛、陈泰运、何兆清、宋思一、黄超、杨家骝、姚茫父、蹇先艾、周昌寿、周恭寿、吴数德、彭荃、邹市明、周林、戴秉国、廖锡龙、陈培忠、王应学、申万胜、贾若瑜、张芝庭、秦元勋、易家训、张筑生、越民义、郎世俊、罗登义、张永立、顾建中、丁道衡、刘遵义、陈世炬、熊毅、肖序常、邢其毅、乐森璕、殷宏章、刘孜、宁静、哑默、周显欣、颜振豪、经纬、何洁、卓定涛、聂远、杨长槐、舜天齐、龙超云、阿幼朵、李佳峻、潘虹樾、钱祯、蒲超英、朱厚泽、龙永图、肖次瞻、温峥嵘、龚琳娜、宁静、刘文杰等。
严重干旱
2011年8月16日,贵州全省30余个县市出现特旱和重旱。贵州省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及干旱橙色预警,贵州全省大部干旱持续发展。贵州省干旱监测显示,全省有11个县市出现特旱(兴义、盘县、习水、晴隆、普安、独山、纳雍、贵定、册亨、荔波、余庆),20个县市区出现重旱(施秉、麻江、金沙、石阡、黔西、清镇、贞丰、白云、龙里、赤水、开阳、瓮安、贵阳、都匀、惠水、三都、息烽、安龙、榕江、乌当),30个县市区出现中旱。较15日,特旱站数增加1个,重旱站数减少1个。贵州省气象台16日11时和15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和干旱橙色预警信号,16日白天,赤水河谷、遵义市大部、铜仁地区、黔东南州大部、黔南州南部、黔西南州东南部午后有35℃以上的高温,其中,赤水河谷、遵义市东部、铜仁地区大部、黔东南州北部午后有37℃以上高温。2011年8月,贵州大部分地区旱情仍维持并呈发展态势,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566万亩,有300多万人、126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历史沿革
唐代以前: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黔西县的观音洞,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石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从文献记录来看,贵州的建置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贵州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国。战国后期,夜郎国兴起,从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年,夜郎是西南夷各部中最强大的地方割据政权。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盟出使夜郎,经过谈判,夜郎侯同意在其属地设郡县。公元前126年设置了夜郎县、且兰县。公元前111年,置牂牁郡。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为蜀汉政权所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沅陵郡。唐宋元明清: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于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
民国以后:民国2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设1个直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
行政区划
2010年9月,全省设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505个乡(其中含有252个民族乡),689个镇,109个街道办事处。贵阳市(辖7区3县1市):云岩区、南明区、小河区、金阳新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六盘水市(辖1区1特区2县):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遵义市(辖3区2市8县2自治县):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赤水市、仁怀市、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湄潭县、绥阳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辖1区2县3自治县):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2县级市9县1自治县):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龙里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1县级市7县):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安龙县、兴仁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市15县):凯里市、雷山县、黎平县、施秉县、麻江县、锦屏县、台江县、剑河县、三穗县、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天柱县、榕江县、岑巩县、丹寨县,铜仁地区(辖1市1特区4县4自治县):铜仁市、万山特区、德江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1市6县1自治县):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省各城市区号及邮编:城市地区区号邮政编码贵阳0851550001遵义0852563000都匀0854558012安顺0853561000凯里0855556000铜仁0856554300毕节0857551700六盘水0858553000兴义08595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