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地图
六盘水市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进入新世纪,六盘水涌现出一批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六盘水山奇水秀,气候宜人,容民族风情和喀斯特地貌风光为一体的旅游别具一格。喀斯特自然风貌、古文化遗址、30多个民族灿烂的民俗民风和民间文化,犹如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乌蒙大地。在六盘水市中心区,有“地海浮山”之誉的麒麟洞公园;在六枝江风景名胜区,有夜郎古国遗风、亚洲仅有的生态民俗长角苗博物馆,有北盘江峡谷奇山异景;竹海风景名胜区,有记载人类起源、进化和环境演变的全国重点文大洞旧石器遗址,有以半部藏经闻名的丹霞山,有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岩溶幽景,有提供古植物演化过程的妥乐千株古银杏、县大大洞旧石器文化遗址、高原草场、、老厂万亩竹海;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天生桥,红军第二第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以及南开苗族跳花节、玉舍和普古彝族火把节、坝湾布依族“郎节山”等。加之优越的地理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为展现六盘水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天时、地利。生态旅游是六盘水旅游的一大优势。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罗咪期生态旅游度假区,我们领略到了莽莽林海的魅力,只觉整个森林就像一台巨无霸的自然空调,吐纳着沁人心脾的空气,使人在正午最闷热的时候竟感到和夜里一样的幽静、芬芳、凉爽。巨型铜鼓“夜郎布依铜排鼓”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陇脚布依族乡月亮河布依族生态园落成。夜郎布依铜排鼓由主鼓和6个副鼓组成,主鼓厚1.4米,底径3.64米,腹径3.60米,面径3.33米。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诸方国(包括夜郎国)的重要礼器。关于铜鼓,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中有:“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铜鼓的最早记载。晋人裴渊在《广州记》中写道:“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房玄龄《晋书·南史》:“广州夷人,宝贵铜鼓。”当时的广州地域很大,包括今两广绝大部分。骆越系秦汉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部族,即今之壮族。隋唐以来的文献中,更多见到两广、滇、黔、川和湘西等地有关铜鼓的记载。《隋书·地理志》:“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唐代杜佑《通典》:“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提到只有一个鼓面。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描写铜鼓形象时写道:“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一头有面,鼓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南宋诗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六盘水主要旅游景点: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韭菜坪景区·盘县大洞·长角苗风情·北盘江峡谷·采花洞相亲·护国寺·阿勒河景区·龙凤地宫·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水城天生桥·折溪傩戏·江南八小佛教名山--丹霞山·牂牁江景区·高原草场·滴水滩瀑布·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自然环境
境内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发育典型。山峦众多,延绵起伏;沟壑纵横,深履险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最高点为乌蒙山脉的韭菜坪,海拔在2900.3米,人称“贵州屋脊”;最低点在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米。境内平均海拔在1400-1900米之间。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峰共1020座。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类,山地黄棕壤土类,山地灌丛草甸土类,石灰土土类、紫色土土类、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沼泽土土类8种,分为24个亚类74个土属,141个土种。土壤面积93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74%。黄壤是境内地带性土类,分布广,面积472.3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0.62%。境内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年均温13-14℃,1月均温3.0-6.3℃,7月均温19.8-22.0℃。无霜期230-300天。降雨量1200-1500毫米。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全市总水量约142.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体平均年流量64亿立方米。六盘水市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长江水系以乌江上游三岔河为干流,展布于市境北部;珠江水系以北盘江为干流,由西向东横贯市境中部;南盘江支流分布于市境南部边缘。受岩溶地貌影响,地表河网与地下河网均有发育,互有衔接,且反复出现。境内10公里以上河流43条,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水流急,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境内地理环境复杂,植被种类繁多,展布错杂,地理区域分异明显。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植被为湿润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叫林,西部植被为中亚热带半湿润阔叶林。由于境内海拔差异较大,垂直分异特征也较明显。境内原生植被破坏严重,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植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最低时跌至7.55%;2008年六盘水森林覆盖率36.02%,每年以1.8个百分点的速度恢复植被。中国凉都
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通过观测和探测实验,对六盘水市夏季气候特点进行科学分析,认为这里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具有唯一性,可称“凉都”。,2005年8月,贵州省六盘水市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六盘水市气象局局长朱德贵介绍说,六盘水处于孟加拉湾水汽环流、西伯利亚冷气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交汇区,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尽管坐落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原上,但紫外线辐射却被高空1000米厚、湿度为70%的大气云层减弱,使紫外线辐射适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六盘水市气候凉爽,常年无夏,春秋相连。专家们通过检索中国730多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与全国17个避暑胜地对比,六盘水市夏天的人体感觉舒适程度占明显优势,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0℃,其中六月、七月、八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8.3℃、19.8℃和19.2℃。夏季96%的时间感觉舒适,91天白天感觉舒适,89天夜晚感觉舒适。酷热的夏季,六盘水和其他避暑城市相比,不仅气温稳定舒适,且伴有清风,人体感觉清凉舒适。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第十二届北京科博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上,中国品牌监测中心还发布了由新华网网民投票推选出的“十佳节能减排标志企业”、“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和“十大循环经济标志人物”。贵州六盘水市、大连市等十个城市入围“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名单。
“中国凉都·六盘水”背景材料:“中国凉都·六盘水”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兼备,这既是课题组成果的集中体现,又得到了专家委员会的一致认定。“凉爽、舒适”:六盘水市区长年无夏、春秋相连,六月月平均气温18.3℃,最热的七月月平均气温只有19.8℃,八月月平均气温19.2℃,历史上的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1.2℃。采用国内比较通行的人体舒适度标准,对市中心区1971~2000年气候资料的详细统计分析表明,在六盘水,无论是一天中的早、中、晚还是整个“夏季”,96%以上的时间人体均感觉到凉爽舒适。其中7月、8月是我市最舒适的月份,97%以上的时间人体感觉凉爽舒适。与全国729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日最低气温以及人体舒适度的统计对比分析(资料年代统一为1971年到2000年)表明,六盘水的“凉爽、舒适、滋润”是唯一的;“滋润”,是指在六盘水的气候条件下,六到八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3%左右,既没有酷热干燥的痛苦,又无潮湿闷热的难受;这也是与暖人的气温、和煦的微风共同构成六盘水夏季凉爽舒适的重要因子之一。“清新”:六盘水虽然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江南煤都”,但由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所以近几年来空气质量一直保持省内一流的水平。从近十年的监测结果看,市中心区空气质量逐年好转,2000~2003年全年达到优和良的天数由85.8%递增到96.7%,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与省内其它城市相比,2001~2003年无论是年均值,还是三季度季均值,各污染物的浓度均处在较低的水平,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浓度一直是省内主要城市的最低值,酸雨率连续三年为0。负离子观测实验和初步分析表明,六盘水的平均负离子浓度在583个/cm3,极大值1677个/cm3,空气质量清新宜人。六盘水市区海拔1800米左右,森林植被良好,空气清新,兼具高山气候和森林气候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气候疗养作用,交通便利,是休闲旅游、度假疗养的好去处。“紫外辐射适中”:紫外辐射理论计算分析、准晴空状态下空中相对湿度探测个例分析、紫外辐射实际观测个例对比分析、市中心区影响紫外辐射强度因素(地面相对湿度、日照、云量)的对比分析表明,六盘水的紫外辐射并不象一般认为的较强,与同类城市相比,紫外辐射是较小的;这主要是由于六盘水上空经常有一千米以上的高湿度层,晴天日数较少,地面湿度大;2004年夏季实测的市区瞬时最强值为32瓦/平方米,只相当于紫外线强度三级(根据中国气象局紫外线指数分级)。所以,“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辐射适中”兼备的六盘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凉都”。
历史文化
今六盘水市境史前是古人类的重要栖息地。贵州省目前发现的早期智人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盘县大洞出土的距今20多万年的人牙化石呈现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特征,被命名为“大洞人”。大洞出土的石制品显示出勒瓦类哇类似技术。水城硝灰洞出土距今8万年的人牙化石具有早期智人特征,被命名为“水城人”。硝灰洞出土的石制品系用“锐棱砸击法”打制而成。六枝桃花洞出土有距今一万多年的晚期智人“桃花洞人”的股骨化石,用“锐棱砸击法”打击的石制品和穿孔贝壳等文化遗物,浅层还出土了陶片、陶纺锤及磨光石斧。战国时期,今市境为夜郎国地,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已进入农耕时代。在这里,奴隶与笮马、髦牛成为巴蜀商贾致殷富的商品,反映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征。汉代,中央王朝通使夜郎,设立郡县,并配合郡县的设置和军队的驻防推行屯田政策。大批移民迁入夜郎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夜郎国灭亡后,夜郎地区直接纳入郡县体制,统治者在这里推行“羁縻”政策,“毋赋税,以其故俗治”。东汉以后,屯田制逐渐被破坏,许多豪民发展成为封建贵族领主——大姓,随其而来的垦殖者则成为依附性很强的农奴——部曲。魏晋南北朝时期,彝族先民(东爨乌蛮)中的布、默两支从滇东北向今市境和黔西广大地区发展,逐渐战胜濮人而占有其地。兴起的豪民大姓拥有大批部曲,实行封建领主制统治。部曲平时为大姓耕田,纳租服役,战时编为行伍,为大姓作战。隋改郡为州,唐承隋制。唐代今市境南为盘州地,北为汤望州地,二州俱为羁縻州。羁縻州是中央王朝通过土官实行间接统治的方式,其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土酋担任,子孙世袭,在本地有自主权,对唐王朝有朝贡和出兵助战等义务。唐后期至宋末,中央王朝对土酋封以王号,借土酋力量以对抗南诏和大理国。今市境作为缓冲地区,南为于矢部地(自杞国),东北为国(后称罗殿国),北为罗氏鬼国地。三个藩国(少数民族政权)为乌蛮所建。乌蛮有“随畜迁徙”的传统。是时今市境“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元代,于矢部内附,被命为于矢万户,后改普安路总府;罗殿国内附,被命为普定万户,旋改普定府;罗氏鬼国内附,被命为八番顺元宣慰司。二府一司任用“蛮夷官”,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在其领土上仍然“世有其土,世长其民。”,明代,市境土司制度仍有发展,但改土归流(即改通过土官间接统治的方式为任命流官直接统治的方式)也已开始。永乐十三年(1415年),普安安抚司改为普安州,设流官知州。中原文化逐渐深入,农业有较大发展。清代雍正年间,今市境改土归流大体结束,北为水城厅,东为郎岱厅,南为普安州。此后,由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县级政区粗定,延续千余年的领主制被地主制取代。地主制经济改劳役地租为实物地租,自耕农相对农奴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清王朝鉴于明末战乱造成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局势,下令招民复业、招民垦种,采用较宽政策刺激农业发展。大批外籍人口迁入今市境,带来先进的农具、农作物新品种和牛耕、施肥、引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逐渐被取代,农业产量成倍提高。随着流官统治的扩大,交通状况逐渐改善,驿道改线,驿站重设;学堂书院陆兴办,诗书礼仪日渐普及。与此同时,手工业、商业也有显著发展。造纸业、酿造业、采矿业、冶炼业等逐渐兴起。铅、锌、银、铜等矿藏得到初步开发。全市至今共发现古铅锌矿遗址十多处。水城福集厂的铅锌成为清王朝造币的重要原料。与此同时,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农民从乾隆鼓励耕种和垦荒政策中所得土地很快丧失殆尽。大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日渐残酷。清代中后期,贫苦百姓“数年不能更衣,终年不得盐”。遇到天灾,以至掘观音土为食,道瑾相望。不堪忍受的各族人民不断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清咸丰、同治年间,普安直隶厅大坡铺张凌翔领导的回民白旗军起义,水城厅的苗仙姑、黄金印起义,郎岱厅的马啊奴、朱大黄瓜起义,与太平天国起义遥相呼应,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清末,安健等一批有识之士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为推翻帝制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先是军阀割据,后是国民党统治,剥削压迫未减,横征暴敛又增,鸦片泛滥更造成众多上瘾者欠债累累,卖田鬻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未曾中断。工农红军一、三军团,九军团,二、六军团分别途今市境,得到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苦难的百姓看到光明。抗日战争时期,今市属各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捐资助前,训练壮丁,有数千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数百将士为国捐躯。民国时期,教育有所发展,新学取代旧学。抗战时期,一些沿海地区的企业、银行内迁,带来经济和金融一时繁荣。京滇公路(现320国道)过境段的通车,使市境成为联通云南的要道。1949年12月,今市境全部解放。60年代中期,六枝、盘县、水城被列为“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在20多年时间内完成投资40多亿元,调动10多万产业大军在市境建成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而使六盘水这块边远封闭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起成为在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占居一席之地、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城市。1978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六盘水市。1987年12月15日,国务院国函(1987)119号文批复:“撤销水城特区,设立六盘水市钟山区和水城县。以原水城特区的水城、大河、汪家寨、大湾、老鹰山、观音山6个镇和城关、教场、麒麟、德坞、凤凰、白腻、月照、煤厂、以德、艺奇、纳福、三合、二塘13个乡为钟山区的行政区划;其余98个乡为水城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钟山区”。199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盘县,隶属六盘水市,盘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迁至红果镇。教育状况
高等教育:六盘水现有高校两所: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是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3月批准组建的一所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75年在六盘水地区成立的五·七师范大学。学院坐落在中国凉都六盘水市美丽的明湖之滨、水城河畔,占地面积1074亩,环境优雅,四季宜人。学院设有17个教学系(部),2个研究所,建成4个省级合格实验室。在水城矿业(集团)公司、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以及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六盘水市中小学建有实习、实训基地52个。开设有1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27个全日制专科专业,26个成人教育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6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同时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在校学生5200人。教职工48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05人,博士3人、硕士117人。全校教师承担省、市、校级科研课题100余项;建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32门;出版专著、主编教材42部。建校30多年来,学院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为社会输送了15600多名毕业生,他们已成为社会各条战线,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目前学院处于转型期,由原来的师范专业向以理工专业为主转型,最终形成理工专业与原有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现理工科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煤矿开采技术、矿物加工工程、煤炭深加工与利用、采矿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六盘水师范学院将秉承“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把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不懈努力。
中学教育:六盘水市第一中学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六盘水市第四中学(原水城县二中),六盘水市第五中学(原水钢高中)六盘水市第六中学(原六盘水市红岩中学),六盘水市第七中学(原水城县一中)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原水城县三中),六盘水市第九中学(原水钢第二高中)六盘水市第十中学(原钟山区一中),六盘水市第十一中学(原乌蒙山中学)六盘水市第十二中学(原钟山区四中),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原钟山区五中)六盘水市第十四中学(原水钢一中),六盘水市第十五中学(原水钢二中)六盘水市第十六中学(原水钢实验学校),六盘水市第十七中学(原德坞中心校)六盘水市第十八中学(原水矿建业学校),六盘水市第十九中学(原水城县双水学校)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原水城县以朵学校),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原水矿一中)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原师专附属中学),盘县第一中学盘县第二中学,盘县第三中学盘县第四中学,盘县第五中学盘县第六中学,盘县第七中学(盘县华夏中学)盘县第九中学(在建),盘县第十中学
小学教育:六盘水市实验小学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小学,水城县四小钟山区一小
学前教育:六盘水市实验幼儿园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六盘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特殊教育:六枝特区特殊教育学校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平寨建设北路邮编:553401,盘县特殊教育学校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红果镇邮编:553537,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松坪南路5号邮编:553401
城市荣誉
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2009年)中国凉都·六盘水(2004年)
江南煤都: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2011十佳投资环境城市(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