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地图
盘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盘县文物名胜多。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盘县大洞。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县城南郊的碧云洞,自明代以来为文人青睐,留下许多诗文摩刻,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详加描述。老厂有万亩竹海,山川秀丽。竹海中的泉水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化学调查和水质评价研究,并通过国家级鉴定,为特殊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各件下形成的极低矿化度、极度低硬度、超低钠、国际首次发现的一种天然优质饮料水。妥乐村的千株银杏形成独有景区。盘县银杏产量为全省之最。盘县大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位于珠东乡十里村,距县城49公里。原为人旨教洞窟,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记其“光明宏阔,无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间,由寺层盘曲而上,一石乳高耸而顶平,上建观音阁。折而下,石壁迫来,侧身而蟹行则大洞在焉”。后成为乡民熬硝之所。而洞中堆积如山的古生物化石,被他们随意扔弃或砸碎喂猪或肥田。七十年代,被地质工作者发现。盘县大洞考古发现:1990年,六盘水市有关部门将几件从盘县大洞洞口堆积物中采集的石制品送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该所古人类研究室黄慰文主任等认为,这几件制作精良的石制品上显示的修理台面技术痕迹清楚而标准,而这种技术一向被认为是西方同期文化所专有,随即派出地质学家袁振新等进行实地踏勘,在大洞采集到十多件石制品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包括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几个灭绝种类。1992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盘县大洞进行了21天的试掘清理,收获惊人,面积为12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00余件,化石标本500余件,包括人牙化石一枚和数十种哺乳动物及少量鸟类、鱼类等化石。盘县大洞几次发掘成果,引起国内外考古学界越来越,大的惊喜和重视。特别是大洞遗址的文化遗物和原始生活面保存了弃置时的状态,包含丰富的潜在信息。大洞的第四世纪堆积丰富而保存完好,为建立华南第四纪洞穴堆积标准刮面提供了理想条件。1993年对盘县大洞进行了正式发掘,获得4颗古人类牙化石、2,000余件石器制品和近万件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古人类文明遗物。盘县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在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举世罕见。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盘县大洞遗址名列榜首,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我国洞穴古人类遗址的重大发现,盘县大洞的发掘在世界古人类早期遗址中也属罕见,是一个能为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具重大科研价值的理想场所,其规模、文化堆积物年代,考古材料的品种数量方面,可以与北京周口店媲美。
碧云洞:碧云洞一一“曲洞吞溪十里幽,一方佳丽冠南州”的碧云洞位于城关镇南1.5公里,系天然喀斯特溶洞。洞长6.5公里,有三条溪水汇合而入,又称“水洞”。明《统一志》称其为“普安第一奇观”,在《中国名胜辞典》和《徐霞客游记》中有碧云洞景观的记述。1992年加入国际洞穴协会。碧云洞分洞景和崖景,洞号分水洞和旱洞,水洞分进口和出口,相距6.5公里,伏流贯通其中,流出风洞,泄入南扳桥河。崖景分东崖景于。西崖景,东崖景有碧云寺、回音亭和碑林。西崖景自下而上有岩台、曲径、天梯、栈道、凌云洞、真是步步登步步奇,处处有险处处欢。碧云洞历史,碧云洞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清两代碧云洞的摩岩石刻就多达28处,有明嘉靖三年(1524年)监察御使江良才在天洞口外石壁上留下的行书石刻“水洞”二字,至今~-400}年历史。嘉靖34年“普安第一进士盘县人蒋虹泉(即蒋宗鲁)又在崖上留下了“廊庙江湖,人间仙景”,八个楷书石刻大字,有巡按贵州监察御使陈效题的“通天一门”等摩岩石刻。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三日徐霞客对碧云洞作了认真的考察和翔实的记述,他在((游记》中写到:“洞门北向迎溪,前有巨石坊,题,‘碧云洞天’始知是洞之碧云也”,可知明朝时此洞已被取名为碧云洞,徐霞客还提到张涣、沈思充题写的诗碑,“诗不甚佳,而涣字极暹活可爱、足以徐霞客在《游记》中称其有“悬龙脊”、“十八龙田”、“蛇脱皮”踞狮等洞中四绝,而宏大的内厅则被称之为秦朝的阿房宫和汉朝的来央宫。1984年县政府在此修建了碧云公园,园内仿建了古牌、楼、大门和亭阁、茶室、水池、花园、石牌坊等,亿立于园中的徐霞客塑像、身背包袱雨伞、风尘仆仆、宛如当年旅游考察之神情,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有“玩水洞”的习俗,全县各族人民前来游览“碧云洞”。
历史沿革
盘县历史悠久,有距今约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盘县大洞(原名十里大洞)。古为夜郎地,汉属宛温。晋隶宁州,刘宋时置西安县,南齐称西宁县。唐初为训州地,贞观八年(634年)置盘州,天宝后至宋代为于矢部(齐弥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后升招讨司,继改宣抚司,复为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卫府并设,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与卫同地分治。后普山府废,普安卫升军民指挥使司(后变废,复称卫)。永乐元年(1043年)设普安安抚司,十三年(1415年)安抚司废,改置普安州。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析州属三营三里地置普安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普安卫并入普安州。嘉庆十四年(1809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十六年改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厅。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盘州厅。民国2年(1913年)改盘县。据《兴义府志》:“(古盘州)因(盘)江以命名也。”解放后仍为盘县。20世纪60年代,国家开展“三线建设”,为开发盘县煤田,于1965年由盘县划出9个公社,云南宣威划出3个公社设盘县矿区(后改称盘县特区)。1965年复设兴义专区,盘县划入兴义专区。1965年11月,设盘县特区。1970年,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仍名为盘县特区。1978年,六盘水地区撤地区设六盘水市,盘县特区划入六盘水市。1985年末,特区辖17个区(镇),93个乡(镇);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28个民族。1993年“建、并、撤”后,全县辖37个乡镇、747个行政村,后经合并为450个村。1999年2月28日,盘县特区更名为盘县,县政府驻地搬迁红果,到2003年底全县有人口1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5万人。矿产资源
区境矿藏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铅、锌、汞、石膏、石棉、大理石、冰洲石、煤层气等均有分布。煤的储量为105亿吨,种类齐全,煤质优良,为江南诸省之冠。明初煤炭即已作燃料使用。“三线建设”中,国家决定开发盘县煤田。建设中,1966年来自全国20个省(市)、14个矿务局100多个单位1.5万余人的建井队伍投入建矿会战,70年代先后投产,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全国少有。至1985年,盘江矿务局共有5个矿、6对井、2个选煤厂、1个水泥厂和其他附属单位。地方煤矿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盘县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1985年,全区原煤产量423万吨,选精煤142万吨,土焦64万吨,煤炭工业产值达12879万元,占工业产值的66.5%。经济状况
综述:近年来,盘县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动力和增强活力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对外开放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使地方建设得到更好的支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让农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更多的信贷支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合作者。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联系,积极参与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经济区。2009年,尽管遭受金融危机影响,但盘县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2%。而2009年盘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70亿元,比2008年增加17亿元。2010年盘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210.88亿元,比2009年增加40.88亿元。2011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盘县获第九批中国金融生态县称号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煤电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扎实推进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将全县235对地方煤矿关闭整合为142对,地方煤矿煤炭产能由1300万吨提高到近2500万吨,煤矿生产、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高,全县原煤产量达到2892.83万吨,同比增长9.35%,其中地方煤炭产量达到1552.16万吨,同比增长6.68%;大力支持盘县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和盘南电厂5#、6#机组建设前期工作。加强电煤调运调控,努力保障盘县电厂、盘南电厂发电用煤,全年发电量达到204.38亿度,同比增长10.57%。实施盘县2009——2013年电网规划,启动建设1个220KV变电站,新建及改扩建3个110KV和8个35KV变电站,有效改善电力供应质量;以煤钢电一体化工业基地、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盘南煤化工等项目为重点,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强力推进煤炭深加工,努力构建煤加工及其产业群,加快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值,进一步提高煤矿瓦斯气、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三合水泥厂建成投产,加快盘北煤矸石发电厂、盘江煤层气利用工程、万家口子水电站建设,促进平关岩上、老黑山、淤泥八大山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有效推进。在建和筹建项目:盘县县委、县政府把抓项目作为促增长的关键抓手、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支撑,扎实抓好项目争取和建设工作。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提醒、问责机制,确保响水煤矿河西采区、英柏公路羊柏段、红威公路红响段、哮天龙水库完成建设投入运营;松河煤矿基本建成,响水煤矿播土采区通过初步验收;首黔煤钢电一体化工业基地、红果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重点电网、水盘高速公路盘县段、铁路战略装车点、白河沟水利工程等在建项目稳步推进;英柏公路二期、环城东线和响水至瓦窑田段、英武至大山段油路开工建设;长昆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天能循环经济型焦化扩能、盘南煤化工、马依西(东)煤矿、坡上牧场风力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西南大干旱事件:盘县从2009年9月份至2010年2月份的降雨量,为60年来同期气象记录最少值。持续数月的干旱少雨高温天气,使盘县遭遇60年来少有特重干旱,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2月27日和28日,记者在盘县部分农村看到,抗旱力强的芭蕉、竹子也发黄枯萎,大面积的蔬菜、小麦、蚕豆、豌豆、油菜等农作物因缺水而萎嫣稀矮,枯死绝收。导致了该县九成以上农作物绝收。
地理概况
地形地貌:全境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中南部降起。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东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米。相对高差2130米。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升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内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4%,丘陵地占9.2%,坝地占2.4%。宜林宜牧土地373.5万亩(量算亩,下同),占土地总面积的61.3%,宜耕地面积145.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9%。其中较好的耕地仅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间。气候条件:区境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3.5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1.2C°,极端最低气温为11.2C°。最热月7月均温为20.2C°,最冷月1月均温为5.1C°,最热月与最冷月温差15C°,年均无霜期271天,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热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适宜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亦时常出现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涝、秋绵雨等灾害性天气。
行政区划
盘县辖20个镇、6个乡、11个民族乡:红果镇、城关镇、板桥镇、水塘镇、民主镇、大山镇、保田镇、老厂镇、玛依镇、石桥镇、平关镇、响水镇、火铺镇、乐民镇、西冲镇、断江镇、盘江镇、柏果镇、洒基镇、刘官、忠义乡、新民乡、普田回族乡、珠东乡、两河乡、滑石乡、鸡场坪彝族乡、松河彝族乡、坪地彝族乡、四格彝族乡、淤泥彝族乡、普古彝族苗族乡、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保基苗族彝族乡、英武乡、马场彝族苗族乡。2000年,盘县辖20个镇、6个乡、11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07080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红果镇72385、平关镇24672、火铺镇25947、断江镇36106、盘江镇29603、柏果镇71241、洒基镇23393、刘官镇30304、马依镇16923、老厂镇24120、城关镇44017、响水镇24577、乐民镇47175、石桥镇19986、板桥镇43804、西冲镇21056、保田镇19729、大山镇34298、民主镇30675、水塘镇33334、两河乡18600、坪地彝族乡33068、四格彝族乡21027、松河彝族乡24599、鸡场坪彝族乡38047、滑石乡25428、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31545、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25014、保基苗族彝族乡13318、淤泥彝族乡26709、普古彝族苗族乡22000、英武乡17843、珠东乡22829、新民乡34153、普田回族乡12256、忠义乡17771、马场彝族苗族乡13250。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民族。2001年,盘县辖20个镇、17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46个居委会、74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4.3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非农业人口17.54万人。2002年,盘县辖20个镇、17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46个居委会、747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115.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2003年,盘县辖20个镇、17个乡(其中11个民族乡),747个村委会、52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116.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