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株洲市地图 >
茶陵县地图
茶陵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力资源

茶陵县总人口58万,县内有劳动力29.26万人,潜在富余劳动力11万人,这些人大多曾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满足县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务需求。

历史沿革

湖南茶陵,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因地处“茶山之阴”,而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龙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又因南宋县令刘子迈铸铁犀镇河妖而有“犀城”之美誉。茶陵的土地是红色的,是用3万多名被杀害的革命群众,5000多名先烈的鲜血染红的。茶陵的土地的神圣的,它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谭震林、毛泽覃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培育了谭家述、刘道生、周仁杰、刘转连、刘培善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历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席卷全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陵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地、湘赣省的重点县、模范县彪炳于世。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征战、力挽狂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茶陵牛”之誉的茶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县有3万多人为革命献身,占当时全县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县(市)中列居第三。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将军军衔的有25名,其中中将5名,少将20名,将军人数之多在全国排名十二,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市第一,有“将军之乡”之誉。2004年辖13个镇、11个乡。2005年4月27日,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政办发[2005]11号)转发省民政厅湘民行发[2005]10号文件批复同意茶陵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1)小田乡与秩堂乡合并设立新的秩堂乡。以原小田乡和秩堂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秩堂乡的行政区域,新的秩堂乡辖18个建制村,总面积152平方千米,总人口2.65万人,乡人民政府驻彭家祠(原秩堂乡人民政府驻地)。(2)江口乡与桃坑乡合并设立新的桃坑乡。以原江口乡和桃坑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桃坑乡的行政区域,新的桃坑乡辖25个建制村,总面积277平方千米,总人口1.75万人,乡人民政府驻坑口圩(原桃坑乡人民政府驻地)。(3)将茶陵县红色农场区域划入火田镇的行政区域。火田镇辖1个居委会、14个建制村,总面积141平方千米,总人口2.32万人,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饮食文化

茶陵西乡与客家人喜爱腌大蒜、盐姜、辣酱、豆腐乳、酿豆腐、糊腊等;八团人喜爱腊肉;秩堂、平水、虎踞等地的谷烧酒、糯米老冬酒醇厚、香浓而后劲足。传说岳飞喝了秩堂墨庄的冬酒后,曾题“墨龙醇”为酒名。说起谭延闿,人们只知道他是湖南茶陵人,民国年间是国民党政府主席,曾在湖南担任过督军兼省长,却不知他也是当代的一位美食家。可以说,谭延闿生前对饮馔之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调制和品尝的菜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称这些菜为谭家菜。谭家菜在制作方面是很讲究的,可以说是一种豪华型的文人菜。如谭平时喜欢吃的祖庵鱼翅、红煨熊掌、透汁鹿筋、鸡汁鱼唇、糖心整鲍等,用的不是山珍就是海味。唯一一款看去似乎平民化的祖庵豆腐,也要用子母鸡胸脯肉和老母鸡吊出的高汤。可以讲制作极其繁复精细,光讲泡发鱼翅,就要用三天的时间,而且要每天烧开两次,换水两次。至于烹制,更是非常讲究。以祖庵鱼翅与祖庵豆腐为例。前者以肥鸡一只、火腿一方与鱼翅合炖经日,使其烂熟。上桌时,只有长须排翅,鲜亮登场,不见任何其它杂饰。味厚汁浓,满口留香,鲜美绝伦;后者虽然不过是一方普普通通的豆腐而已,但是小磨细研,卤水轻点,香嫩异常。然后再配上新发的口蘑,原味清蒸的土鸡汤,文火慢炖,食之柔嫩,味美无比。当时有一位烹调技术极好的厨师叫曹敬臣,人称曹四。曹四本在清朝衙门里当宫厨,后被谭延闿相中,纳为私人厨师,谭延闿不论居家或外出,必有曹四相随,曹摸透谭的食好,每次宴请他都讨教谭本人,花样翻新,极尽筹划。由于曹四平时虚心好学,深得谭延闿的喜爱,后来曹四一直留在了谭延闿身边。由于谭对饮食深入的探讨,以及谭厨精巧的烹调技术,创新独特的食谱,当时,有好多人以能品尝到他家的菜为荣。据说,谭家每到用餐时,朋友宾客都是满座,为了便于来谭家的朋友食用,当时谭家还专门定制启用了大碗、大盘、长筷、大匙勺等大型餐具,这些后来逐渐形成了湖南饮食特点之一。民国初年,谭到湖南任职,此菜做法也就随着曹师傅传到长沙。谭延闿生前爱吃的菜主要有:祖庵鱼翅、祖庵豆腐、祖庵麻辣子鸡、祖庵汤泡肚、祖庵剁椒蒸鱼头、祖庵牛蹄筋、祖庵白菜心、祖庵红煨熊掌、祖庵透汁鹿筋、祖庵鸡汁鱼唇等。1930年谭延闿去世之后,曹敬臣在长沙城火宫殿附近的坡子街开设了“键乐园”餐馆(后改为“玉楼东”酒家),将谭延闿平时所尝之菜,皆以“祖庵”二字冠之,大肆宣传,并将湘菜的口味,特大的盘碗长筷大力宣传,很受长沙人欢迎。当时,有很多省会通都大邑,纷纷开设湘菜馆,至此,湘菜逐渐得到兴旺起来。可以说祖庵菜的形成与流传,对正宗湘菜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光能降水

平均年日照1744.7小时,年日照率为39%,属全省日照最多的县之一。平均年降水量1370.2毫米,较邻近县略偏少,但仍属雨水充沛的湿润气候区。有耕地27.08千公顷,水域7.9万亩,山丘172万亩,草场90万亩。主要矿产有铁、钨、锡、铅、锌、铌、坦、金、煤、石灰石、萤石、花岗石等20余种。农产品主要有稻谷、棉花、柑桔、苎麻、生姜、大蒜、白芷、菜油、烤烟、茶叶和生猪、菜牛、黑山羊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形成了下东金星、枣市五星、思聪深塘等养猪小区和平水、八团、小田等养牛小区。养殖大户不断增多。林业资源有松树、杉树、楠竹、油茶等,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33万立方米。水电能蕴藏量达14.3万千瓦,可开发用量9.6万千瓦。茶陵风景秀丽,境内群山环抱,奇峰错列。丘壑纵横,山清水秀,素有“好山千迭翠,流水一江清”之称。茶陵的南宋古城墙、南浦铁犀、云阳仙、麻叶洞、潞水溶洞群等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08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较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205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3%。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89亿元,增长6.4%,对GDP的贡献率为13.7%;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21.7%,对GDP的贡献率为47.3%;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5.90亿元,增长26.0%,对GDP的贡献率为44.9%,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05亿元,增长14.2%,对GDP的贡献率为39.1%。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三一二”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33.2:29.4:37.4发展为32.3:31.8:35.9。茶陵资源丰富。有耕地42.65万亩,水域18.6万亩,林地231万亩,草场90万亩。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钨、锡、铅、锌、铌坦、金、煤、石灰石、萤石、花岗岩等20余种。其中铁矿储量达12249万吨,钨矿储量达300多万吨,煤炭储量达2640多万吨。花岗岩蕴藏量大,花色稀贵,品种繁多。水电能蕴藏量达14.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9.6万千瓦。生姜、大蒜、白芷被誉为“茶陵三宝”,农产品主要有稻谷、棉花、柑桔、脐橙、菜油、烤烟、茶叶和生猪、菜牛、黑山羊。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神龙”牌脐橙近两年连续获省优质水果评比金质奖。林业资源有松树、杉树、楠竹、油茶等,全县森林蓄积量223万立方米。茶陵工商业较为发达。拥有各类综合专业市场20个,商业公司60余家,县内商贾云集,物畅其流,是湘赣边境地区的商业中心,周边县市物资多在此聚散。全县有采掘、冶炼、铸造、电力、机械、化工、建材、轻工等20多个工业门类数百余种产品,其中采掘、建材、冶炼、铸造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茶陵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电力已并入湘中电网,并有小水电站16座,其中青年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0千瓦。邮电大楼配备2万门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可直拨国内外各地,并开通了国际、国内图文传真、移动电话、邮政速递特快业务。村村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云阳开发区、龙下工业小区和各具特色的商贸小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是投资置业的理想场所。改革开放以来,茶陵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围绕“科教兴县”的战略目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求真务实,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喜人成绩。1998年财政收入过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139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6亿元,第二产业8.6亿元,第三产业4.7亿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工业总产值31亿元。1981年在茶陵县尧水乡艾里村湖里发现的、1983年经南方13省水稻专家鉴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县独岭坳(即茶陵县枣市镇虎形村境内)发掘的大溪文化遗址,证实了茶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从约600平方米遗址中遗存的稻粒考古发现,早在约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开创了稻作文化之先河。晚于茶陵稻作起源时期约1000年的时候,氏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带着一批臣民来到茶陵,开创了茶陵稻作文化的新时代。他“制耒耒吕,教民种五谷”;尝百草,为民治病疗疾。“种五谷”(主要指传授先进技术)和“尝百草”的传说与“灵迹”,现保存较多,并广为流传。“立春送火把”定耕等稻作文化的民俗至今沿袭。

风土人情

元宵节里赛山歌:——求快乐平安;元月十九敬观音——求子孙发达;六月初六拜水神——求风调雨顺;九月初九点篝火——求健康长寿。本地人出生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习俗,一出生很多人就要“刻像”,举行隆重仪式在三天内把小孩(特别是男孩)寄托给某棵大树或某块岩石,取意出生之人象大树一样长青,象岩石一样久远。成年结婚这里是典型的哭嫁,新娘如何催促都不得出嫁。就是人死了,除了四十岁以下被称“血王鬼”的外,其他都要用窑绳牵着进行“藏龙葬”,即在山上切个剖面打个洞再把棺材塞进去封好。这里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可以讲不同时节有不同的食品可供品尝,比如一季度有紫熏鱼肉,鸡肉菜制作的酿豆腐;二季度有苦菜花、野茆菜,特别还有开味浸盦,就是用坛子等器具盛醋浸着辣椒、大蒜、豆角等,十分有味;三季度有洋米饭、篇担军等山上野果;四季度有果子、麻花(也称眼镜)(都是用油棺的糯米食品制作)供来客品尝。元宵节县城家家挂“春灯”,吃元宵,农村户户燃烛,吃“鸡婆饺”。鸡婆饺系用米粉捏塑,点染红绿二色而成,多系鸡、鸭、鹅、猪、牛、羊、狗、鱼、瓜果、狮子滚球等造型,并有与洪荒神话有关的“鱼顶天”。端午节,除龙舟竞渡、插菖蒲艾叶、吃雄黄酒外,还有吃“十子”、洒蒜水、端阳水洗浴等俗。“十子”即粽子、包子、豆子、蒜子、鸡子(鸡蛋)、李子、桃子、梅子、枣子、瓜子等;
民俗文化:县内流传的有茶陵民歌和客家山歌两大类。茶陵民歌和小调之分。茶陵山歌多系平腔,抒情性较强。小调风格委婉,多被采茶戏吸收;客家山歌音域宽,节奏变化多,朴实粗犷。按内容分有劳动歌、情歌、上梁歌、哭嫁歌、丧歌、赌标歌等类。
节日习俗:元宵节县城家家挂“春灯”,吃元宵,农村户户燃烛,吃“鸡婆饺”。鸡婆饺系用米粉捏塑,点染红绿二色而成,多系鸡、鸭、鹅、猪、牛、羊、狗、鱼、瓜果、狮子滚球等造型,并有与洪荒神话有关的“鱼顶天”。端午节,除龙舟竞渡、插菖蒲艾叶、吃雄黄酒外,还有吃“十子”、洒蒜水、端阳水洗浴等俗。“十子”即粽子、包子、豆子、蒜子、鸡子(鸡蛋)、李子、桃子、梅子、枣子、瓜子等。
年节风俗传说——踩田的来历:古时候,禾苗插在田里,农民不晓得要踩田。到安葬神农炎帝时,神农的灵柩抬经茶陵,抬棺的、送葬的,手拄哭丧棍,唱着丧歌在田垅里走过,把禾苗踩倒了。谁知秋后,凡是被踩过的田,稻谷反而收得特别多。从此,茶陵农民每年插秧十天左右,便手拄木棍,口唱踩田歌谣,模仿孝子拄哭丧棍唱丧歌的样子,到田里踩田,踩松禾兜踩死杂草。于是,踩田的风俗由茶陵传到其他各地,沿用到现在。县内流传的有茶陵民歌和客家山歌两大类。茶陵民歌和小调之分。茶陵山歌多系平腔,抒情性较强。小调风格委婉,多被采茶戏吸收;客家山歌音域宽,节奏变化多,朴实粗犷。按内容分有劳动歌、情歌、上梁歌、哭嫁歌、丧歌、赌标歌等类。

工商发达

拥有各类综合专业市场20个,商业公司60余家,县内商贾云集,物畅其流,是湘赣边境地区的商业中心,全县有采掘、冶炼、铸造、电力、机械、化工、建材、轻工等20多个工业门类数百个产品,其中采掘、建材、冶炼、铸造已成为四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