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地图
株洲市相关地区地图:
购物娱乐及金融
1、总况:株洲娱乐购物繁华可现,中心商圈被媒体誉为“三湘第一商圈”。株洲主要的传统商业街有建设南路、钟鼓岭步行街区、新华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桥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车站芦淞市场群、中心广场、长江广场、红旗广场、文化路口等。大型百货商场有:平和堂、王府井百货、株洲百货大楼、步步高百货、银座百货、东都文化广场、天元购物广场、荷塘购物广场、富华商业广场、家润多广场、世贸广场等。另外,家乐福、华润万家、沃尔玛等零售巨头一应俱全。2、中心商圈:株洲中心商圈被誉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广场商圈与南部的火车站芦淞市场群组成。中心广场为株洲城市核心,由东西向主干道新华西路和南北向主干道建设路汇合而成。创立于1958年的株洲百货大楼坐拥中央。芦淞市场群可谓服饰的“购物天堂”,目前正在积极的申办国家级3A景点。
3、玩转株洲:解放路有些特色小店,比较适合年轻人。人民北路的宵夜很不错。南大门小商品市场值得花时间去淘。石峰公园每年有樱花节。最正宗的株洲小吃多藏在解放路周围的小巷里。来到株洲一定要买些仙都熟食,这是一种用特殊酱制成,口感香辣爽口,价格也不贵,是自己品尝和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如果是要去酒吧,就一定要去七一路、体育路。湘江风光带将打造“左岸酒吧文化一条街”此举将为株洲年轻潮人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4、金融:国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股份: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筹),其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南省农村合作信用社、北京银行(筹)、哈尔滨银行(筹)
5、宾馆酒店:
株洲希尔顿大酒店(2011年开工建设)
株洲万豪国际酒店(2010年开工建设)
株洲华天大酒店
株洲逸景华天大酒店:株洲国宾大酒店,株洲金龙大酒店,株洲天台山庄(市政府专用),株洲合一宾馆,株洲金德酒店(原庆云酒店),株洲九方宾馆,株洲福尔莱大饭店
6、餐饮饭店:株洲惟楚大厨房,株洲红花树湘江一号,株洲芙蓉镇
城建基本情况
2009年,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63亿元,增长44.9%,较上年加快10.3个百分点,年净增174.6亿元,每天投资超过1.5亿元。城镇投资518亿元,增长49.8%;农村投资45亿元,增长5.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8亿元、289.1亿元和225.1亿元,分别增长0.3%、44.8%和58.1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963个,增加303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639万元,增长26.7%,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12个,增加19个;工业投资完成288.1亿元,增长44.7%,占城镇投资55.6%,提高4.3个百分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129.4亿元,为年计划的119.1%,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71.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4%,产业发展类项目57.6亿元,为年计划的130.4%。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42.4亿元,为项目计划总投资的46.5%。2011年是株洲建市60周年华诞,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全市城市提质扩容步伐加快,城镇率达到43%,城市化水平居湖南省第二位。“四创四化”成效明显。2009年城区总人口达到100.2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双百”城市目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一举成功。经济发展
1、经济总概述: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74.8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45.5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405.5亿元,增长10.5%。“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4.2%,较“十五”加快2.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现价结构由上年的10.5:54.7:34.8调整为9.7:58.5:31.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为52.2%,提高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0.3%,提高0.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95.8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为54.6%。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63.6亿元,增加10.2%,占GDP比重为12.8%。区域经济全面发展。2010年,城区生产总值650亿元,增长16%,占全市比重为51%;县域624.8亿元,增长14.8%,占全市比重为49%。城区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增长25.6%,县域47.5亿元,增35.3%。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5亿元,增长34.6%,县域完成386亿元,增长54.9%。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67.4亿元,增长23.3%,县域完成238.4亿元,增长28.2%。醴陵、攸县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91起,增长5.3%;死亡137人,减少17人,下降12.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1人,下降28.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4人,下降7.7%;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2.06人,下降18.3%;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2.38人,增长4.8%。市场物价上涨较快。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9%,其中居住类上涨6%,食品类上涨5.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2、投资、建设、环保: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8.5亿元,增长37.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46.6亿元,增长40.9%,城市基础设施完成171亿元,增长53.3%,均为全省第二。工业完成投资419.1亿,增长35.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9.1亿元,增长3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7亿元,下降23.1%,第二产业投资391.1亿元,增长37.1%,第三产业投资355.3亿元,增长49.1%。全市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0.3亿元,为年初计划投资的109.8%,其中基础设施类投资完成81.2亿元,产业发展类投资完成79.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2亿元,年均增长38.1%,较“十五”加快1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着力“两改四提”,45个项目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库,12个节能减排和5个限期治理项目稳步实施。大力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拆除工业烟囱284根,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8.2%;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3.1亿元,实施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19个。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45天,良好率为94.5%;湘江株洲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99吨标煤/万元,下降14.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6%,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6%;二氧化硫削减率为4%,化学需氧量削减率为2.3%。“十一五”期间,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22.8%,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7.3%,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约束性目标。
3、行业经济:(一)农业,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9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增加值60.5亿元,增长4.1%,林业9.6亿元,增长4.5%,牧业46.5亿元,增长4%,渔业4.9亿元,增长7.2%。粮食种植面积400.2万亩,比上年增加5.2万亩,增长1.31%,其中优质稻170万亩,增长10.8%;粮食总产量184.5万吨,增产0.9万吨,增长0.47%,其中稻谷180.2万吨,增长0.2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7.2万亩,增长32.5%;蔬菜播种面积84.5万亩,增长6.9%;水果产量20.7万吨,增长5.9%。生猪出栏441.4万头,增长2.1%;出栏牛羊58万头,增长5.2%;家禽出笼1925.8万羽,增长2.3%;水产品7.4万吨,增长6.4%。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林权发证率达到94.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00余家,加工产值超过150亿元。全市退耕还林1.65万亩,完成造林22.8万亩,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51万亩,森林覆盖率61.5%。(二)工业、园区、建筑和房地产业,工业经济高位增长。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041亿元,增长32%;工业增加值665亿元,增长21.6%,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05.8亿元,增长25.2%,加快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2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9.5%。六大支柱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9.7%、29.6%和2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分别增长18.1%、17.3%和12.3%。16家“5115”工程完成产值614.6亿元,增长37.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3%。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58.2亿千瓦时,增长3.1%;水泥524.6万吨,增长38.2%;日用陶瓷60亿件,增长11.5%;电力机车772辆,增长80%;摩托车22.2万辆,增长1.3%;汽车2642辆,增长8.1倍,北汽控股南方基地顺利投产。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91.1%,提高28.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9.4亿元,增长41.7%,实现利税122.5亿元,增长40.8%,实现利润62.7亿元,增长43.7%,企业亏损面下降2.2个百分点。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株洲名列全省第二。“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9倍,年均增长17.8%,比“十五”加快4.9个百分点。(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电信业,2010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53.2亿元,增长15.1%,加快3.7百分点。全年完成交通投资75.6亿元,增长35%。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5公里,建成与在建里程达462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货运周转量139亿吨公里,增长32.3%,公路客运周转量58.4亿人公里,增长31.7%。全市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51.4万台,增长16%,其中汽车15.4万台,增长23.4%;公路运输汽车2.95万台,增长12.7%。全市私人汽车拥有量为12.1万台,增长28.8%,其中个人轿车60968台,增长33.5%,平均每百人拥有私车12台。城区公交车电动化率达70%,城区双燃料出租车比率达24%。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1亿元,增长35.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8.7亿元,增长36.1%;邮政业务总量2.3亿元,增长23.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9万户,增长5.8%;移动电话用户240.3万户,增长22.5%;国际互联网用户27.8万户,增长46.4%;平均每户电话拥有率2.8部/户,增长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