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株洲市地图 >
炎陵县地图
炎陵县相关地区地图:

炎陵修建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炎帝陵的建设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江泽民、胡耀邦、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炎帝陵题词;著名文物、建筑、史学界专家学者亲临指导炎帝陵建设;社会各界纷纷为炎帝陵建设捐款捐物。炎帝陵继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中宣部、全国侨联又分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发行炎帝陵邮票小全张3枚。凝聚在炎帝身上的“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民族昌盛而奋力拼搏。

旅游建设

炎陵作为株洲的一个边远城市,工业企业比较少,绿色资源比较丰富。一是炎陵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炎陵县森林覆盖率达82.6%,空气负氧离子达13万个/立方厘米。全县有丰富竹木林业资源和水能资源,以松杉为主的活立木蓄积量就达到74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4100万根;水能蕴藏量达32万kw,可开发量达24万kw;二是炎陵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近年来,炎陵县以生态为立县之本、发展之基,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2009年,炎陵县成功举办了2009′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海内外道教界公祭炎帝大典、己丑年重阳公祭炎帝陵典礼等大型祭祖活动;在工业产业方面,炎陵县已形成了以纺织、新材料等为重点低污染、少耗能的工业产业链,对新上项目、新建企业,都经过“生态”审核,对企业进行生态评估,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关停,大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低碳工业;三是炎陵奠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基础。炎陵县在2007年就决定开展生态县建设,并委托湖南农业大学编制《湖南省炎陵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今年将全面启动。同时,炎陵县已被湖南省初步确定为“两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县。

自然地理

五百里锦锈山水:炎陵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4´54"至114°07´15",北纬26°03´至26°39´30"。南北相距59公里,东西相距51公里,环周二百余公里,俗称五百里山水。地形大势为东南高亢,西北平缓。最高处,湖南第一峰----酃峰,海拔2115米;最低处,洣水出境口,海拔116米,高差达1949米,平均每公里坡降44米。地貌以山地为主,达全境的86.9%(其中低山7.15%,中低山24.8%,中山58.1%,中山山原9.85%)。此外,丘陵占7.71%,岗地1.55%,溪谷、平地仅4.3%。炎陵县全境为八面山,万洋山及青台山环抱,境内河溪纵横,峰峦叠翠,名山秀峰,异彩纷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49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197座。恢宏磅礴者如团苍山、阳鹿山;挺拔峻逸者有金紫峰、鹫峰。此外还有罕见的高山平原、草甸和奇特的峭壁、溶洞。在湘赣和湘东南边界的古道上,由险要和隘口构成的关塞达20余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有天星寨、青草寨、黄烟堡、烟竹堡、八面山哨口等。好山蕴好水,名山出名泉。在地势高差及山脉走向控制之下,形成蜿蜒曲折,急骤跌宕的水流态势。全县长度在5公里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782公里,为洣水之源。由八面山及其支脉控制的斜濑水,长92公里,流域面积778平方公里;由万洋山和八面山支脉控制的河漠水,长86.6公里,流域面积912平方公里,两水在三河汇合为洣水,长6公里,往北流入茶陵。发源于万洋山的沔水,长56公里,流域面积508平方公里,经十都、沔渡流入茶陵汇于洣水。此外还有东风河,长12.6公里,往西流入安仁县永乐河。河水流经陡峭的山崖,从半空跌落,形成形态各异的瀑布,飞珠溅玉,蔚为壮观。境内有大小瀑布千余处。其中珠帘瀑布(高48米)、东坑瀑布(高215米),已辟为旅游景点。山泉和地下水是居民传统生活及灌溉用水。境内有两个向斜和三个断裂地下储水,年储量达2.95至3.4亿立方米。山泉则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名泉有千年古井“龙王井”(酃泉)、目连井、晏公井,此外还有洣泉、鸣玉泉、镜泉、螃蟹山温泉等。泉水清洌甘醇,经年不枯,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低温寒冷期短,春早回暖快。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气温差异明显,既具立体气候特征,又有小区气候差别。年平均气温在12.1至17.2°C之间,随海拔高度递减,故海拔1300余米的大院农场,有“小庐山”之称。年日照150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86.6至105.1千卡/CM²,平均降雨量1761.5毫米,无霜期288天。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雨水,沃腴的土壤,为动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有各类种子植物1500余种,蕨类植物2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有各类野生动物12纲(不含昆虫)、40目、92科、244种,其中脊椎动物5纲、3目、78科、211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9种。

历史人文

五千年灿烂文化,炎陵县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不仅有大自然的格外垂青,而且有许多先进文化在这里发祥、光大。
民族始祖归根之地: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陵是他的安寝之地。史载,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他“始作耒耜,教民耕播”;“遍尝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冶陶为器”;分时立节,度地经土;‘削桐结丝,“作五弦之琴”;“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制作弓箭;重八卦为六十四卦。此外,还首创蜡祭,傩舞。炎帝的诸多发明,是远古时代各个氏族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炎帝成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认同感与凝聚力的共同标志,受到历代炎黄子孙的尊崇。炎帝陵墓坐落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坡。史传,炎帝晚年来到南方,尝草采药,为民治病,曾“日遇七十毒”而不辍。后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称炎帝为赤帝(星座名)、火神、夏神、南方之神、南方火德之帝,以此铭记他的归宿之地。到汉代,高祖刘邦以“赤帝子”、“炎刘”自谓。高祖五年(--202),在炎帝安葬之地设茶陵县,史书铨释:茶者,“山谷生茶茗也”;陵者,炎帝之陵。县志载,汉以前陵前树有铜牌,碑高数丈,铭炎帝功德。炎帝葬地见于文字,始于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继有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均载炎帝“葬长沙”、“长沙茶乡之尾”。宋代罗泌著《路史》,引用唐代旧记,亦谓西汉时,鹿原陂即有炎帝之墓。

物产资源

炎陵县物产资源丰富。境内竹木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4000万根。2001年,笋竹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围绕“扩面、提质、增效”,新造和扩面笋竹林486.67公顷,发展各类笋竹加工企业45个,采伐楠竹200万根,加工楠竹120万根,加工鲜笋1.5万吨。笋竹产值达1.025亿元。县内盛产香菇、木耳、茶叶、玉兰片、竹笋、魔芋、绞股兰、杜仲、厚朴等山产品以及玉环柚、柰李、高山雪晶梨等优质水果,还盛产各类名贵中药材。炎陵是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州第一陵——炎帝陵,以超时空的力量,牵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跨洋过海,前来谒陵祭祖寻根探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以其原始、秀丽野趣吸引四方来客考察探险、避暑疗养、观光旅游;神话第一山——湘山公园,集神话传说、名胜古迹、旅游健身于一体,使游人流连忘返。珍闻传奇,英雄业绩,光荣传统,炎帝精神,激励后辈,催人奋进。历史和今天的交融,独特的资源优势,独有的文物名胜,自然天成造就着炎陵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已成为湘东南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炎陵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依托电力发展的冶金、建材、陶瓷业;以竹笋、水果、魔芋、山野菜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工业;以竹木资源为优势的高档家具、装饰材料等竹木产品加工业。

建置沿革

炎陵县,原名酃县。缘因境内有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始祖炎帝的陵寝――炎帝陵,故此改名。宋朝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湖南安抚使曹彦约平定黑风洞(今桂东境内)农民起义后,为加强对边远山区的管理,顺应本埠尹、欧、李、陈、胡氏的合奏,上奏朝廷,析茶陵军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以汉酃县(境域在今衡南县境和衡阳市东区一带)之名名之,仍隶属茶陵军,县治设在霞阳镇。元朝元至十一年(公元1274年),废茶陵军,酃县改属衡州路。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废路置府,酃县隶属衡州府。清代,隶属无变化。民国2年,废置道,酃县隶属湖南省衡阳道。民国9年,废道,酃县直属省管。民国26年12月湖南设立9个行政督察区,酃县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民国29年4月,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酃县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耒阳)。1949年10月29日,成立酃县人民政府,隶属衡阳专区。1952年11月改隶湘南行署。1954年7月,撤销湘南行署,酃县改隶郴县专署。1958年12月,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撤销酃县建制,并入茶陵县,随茶陵隶属湘潭专署(1959年3月,国务院第八十六次全体会议予以通过)。1961年6月,按原境恢复酃县建制,仍隶属湘潭专署。1983年7月,改属株洲市。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改名为炎陵县。

风土人情

二十三过小年。各地都有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习俗,唯独炎陵大部分地区是二十三过小年。据史载,二十四过小年是为祭祀灶神。那么,炎陵为什么要在二十三日过小年呢?这也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具有特色的习俗吗?,举办炎陵篝火晚会,是近年来随着来炎陵旅游的游客增多而新开发的一项娱乐项目。晚会主要在风景宜人的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湘山度假村、炎帝陵等风景区举行。晚会的节目形式有炎陵山歌对唱;木叶、竹笛、葫芦丝吹奏;跳围猎舞、竹梆舞;敬饮炎陵米酒;参与跳竹杠舞;游客自娱自唱;狂舞炎陵三人布龙、火星龙。这些节目形式主要展现了具有炎陵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在炎陵浓厚的民俗文化中,农家宴是最纯朴的一种了。炎陵朴实厚道的农家人常用这独特的方式宴请远道来而的客人,客人们品山泉茶,饮自酿米酒,烧竹筒饭,喝南瓜汤,挖山野菜,狩取猎物,自做农家宴。席间,主人还会唱起美妙的山歌向客人们敬酒以表示欢迎。宴毕,主人又点起熊熊篝火,邀请远方的客人们围坐在一起,唱起山歌,跳起各种民间舞蹈,尽情欢唱,展示出这里独有的农家文化。山歌中有《欢迎您到炎陵来》、《瑶山乐》、《神农五谷瑶》、《围猎手》、《客家敬酒歌》、《炎陵情思》等,舞蹈中有竹杆舞、兔子舞、抬花轿舞、火星龙、三节龙表演等。炎陵客家语言有东南片之分,东片客家话保留全浊声母V和半元音J,有卷舌音,无撮口呼,南片客家话以上四个特点刚好与东片相反。东片读“缺”如[Kiε?³]西南片作[tiε?³]南片读“六”如[lu?³],东南片作[liou?3]西片读“鸡”如[kai],东南片作[kai35]。有些地方的客家话声韵似客家,调值象本地,人称“半山谣”。客家话与本地话经数百年交融,除语音仍维持各自的系统外,词汇和语法已大致趋同。炎陵客家人在谋求生存的“入乡随俗”的环境中,某些方面已适应当地习俗,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主要有女不缠足、重教育、不畏强暴、重情厚义、崇敬先人、多神信仰等。炎陵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练,使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澶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团结与革新,开拓与进取,是炎陵客家精神的核心。从炎陵县城出发,沿106国道南行60公里,便到了株洲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龙渣瑶族乡。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为人称道的“龙渣五绝”。第一绝是龙渣瀑布,又称“白米下锅”,位于龙渣乡政府所在地,斜濑水上游,山崖高悬百丈,巨流直下,宛如一柄利剑直刺潭中,珠飞浪溅,彩虹高挂,令人叹为观止。第二绝是湖南省第一座大跨经拱桥——红星大桥,仰视如雄鹰展翅,长虹飞渡,宏伟壮观,大桥飞跨洣水上游斜濑水65米的深谷,单孔净跨107.36米,桥身全长155.8米,高67米,扼炎资公路之咽喉。1968年元旦竣工通车。大桥上下河道两岸松涛阵阵,山谷流水潺潺,举目远望,酪似蓝天彩虹;桥上汽车奔驰,如空中飞舟。第三绝是瑶族石刻壁画,在瑶乡大屋里,后厅天井壁内嵌置有清代碑刻画37方,最大的1.46×0.53米,青石质阳刻画,有龙、牛头、铜钱、孙大圣摘仙桃以及人物事故等图案。第四绝是“女儿国”,龙渣乡的龙凤村,由于女多男少,姑娘们漂亮纯情,能歌善舞,又与外界联系较少,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而被誉为“湖南女儿国”。这里民风纯朴,人们与世无争,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保留至今。第五绝是瑶族歌舞,瑶族同胞虽无自己的文字,却有独特的语言和服饰,尤其是别具一格的歌舞和传统节日。“长鼓舞”、“红旗舞”、“摇铃舞”、“打滔舞”、“钩镰舞”别具风味,“起鸟节”、“耕牛节”、“青年节”、“盘王节”各具特色。“盘王节”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杀猪宰羊,隆重祭奠瑶族始祖----盘王,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持续三天三夜。传说炎帝驾崩后,其灵柩由竹排装载逆洣水而上,行至鹿原陂,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扑面而来,一条金龙腾空而出,将炎帝灵柩卷入水底,炎帝便葬在了炎陵县鹿原陂。如今炎帝陵洣水河畔的龙脑石,据说就是这金龙头的化身。因为这个传说,炎陵自古龙多狮子也多,舞龙耍狮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逢年过节,婚丧作寿,亦或祭祀庆典,人们都需舞上几回,露上几手。龙的品种有十多种,布龙、草龙、火龙、竹龙、竹叶龙、板凳龙、五节龙、七节龙、九节龙等。据说,明清年间,曾制作过一条百多节长达二百余米的巨龙。龙的制作或雕或画或扎,做工精细的,得花上好几个月时间,自然天成的,就地取材,随手扎制。不论哪种龙,舞起来都虎虎生威,活灵活现。舞龙舞狮的基本动作虽然不外乎闪、展、腾、挪,但舞起来却颇有讲究,各有千秋。既有双龙(狮)对舞,又有群舞,还有短龙串舞,更奇的是炎陵龙狮还能上桌玩起高空舞,四张八仙桌叠起来数米高,看了都扣人心弦,他们却如履平地,挥洒自如。一种夜间起舞的“火星龙”,龙身用布扎制,且悬挂有装了火石炭屑的小铁盒,起舞之前,先点燃炭屑,然后四条龙同时舞动,夜间看起来,真个金龙腾飞,繁星点点,煞是壮观。1995年11月,炎陵表演的三人布龙,在昆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