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镇地图
常乐镇相关地区地图:
区位优势
常乐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从常乐出发到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只需150分钟,崇海大桥建成后可缩短至90分钟;常乐至上海市区为120分钟,崇海大桥建成后可缩短至60分钟;常乐至南通兴东机场只需30分钟。常乐西行30多分钟即到南通市国际集装箱码头。在建的宁启高速公路、苏通大桥(苏州和南通之间兴建的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沪崇苏沿江大通道(上海崇明至海门越江大桥)等为常乐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交通优势。境内省道222线、天久公路、星海公路四通八达,建有3.5万伏高压变电站两座,通信网路齐全,满足工、农业发展及居民生活需要。
常乐寺镇文化及文学选
1950年常乐政府门柱上的对联:(上联:太阳上升了刚去可爱的冬日又来可爱的春日下联:五星高照着既给美丽的今天更多美丽的明天)邑人*胡铁船,蓬溪地名联选,里面有常乐,明月河边映玉峰,三凤常乐驻宝梵,金桥高升得高坪,天保大石佑大英,回水回马回康家,蓬南蓬莱成蓬溪
企业优势
常乐镇拥有全区最大的茧丝行业龙头企业——合浦县常乐丝绸工业园。工业园由常乐镇茧丝贸易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投资1.45亿元,是自治区农发办重点支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是合浦县的重点扶持项目,工程分三期建设,整个工程预计在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第一期计划投入资金5000万元,改造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12组,年产茧丝466吨,年消化干茧1515吨,改造HGA732型剑杆织绸机170台,年产绸布680万米。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以消化16万亩蚕桑生产的蚕茧,产值可达3.26亿元,创税3478元可为社会安置就业人员3200人,直接带动15万农民致富奔小康。项目的第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4000万元,首批12组缫丝机已于今年7月份正式投产,预计年底产值将突破2500万元。公司技术力量雄厚,2002年9月,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华南农业大学合浦县蚕桑高新技术示范基地”。200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国内新生代蚕桑品种,农户每十天就可以养一批蚕,大大缩短了养蚕周期,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经济概况
常乐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月照总时数1920小时,年均气温22℃左右,无霜期362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年均湿度74--84%;常乐镇土地肥沃,镇内多为丘陵地和南流江冲积小平原,西部为南流江沿岸小平原,东部为低丘(缓丘)山地,地势平坦,土层疏松深厚,有机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适宜林果种植。农业以水稻、花生、玉米、蔬菜、甘蔗、蚕桑、香蕉等为主,是合浦县的农业大镇,也是北海市主要的冬季农业开发示范基地、蔬菜基地和蚕桑基地,蚕桑业久负盛名,已有300多年历史。该镇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联动、项目启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缫丝厂、酒精厂、木片厂、食品加工厂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调整形成了蚕桑、木薯、速生林、甘蔗、蔬菜、良种牛繁殖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常乐镇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优势,按照“3618”工作思路、(即扶持壮大三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六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十八个重点项目)发展经济、效果显著,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200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0782万元,农业总产值21978万元,财政收入69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元。
经济发展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党建开路稳镇,菌果富民兴镇,招商引资强镇,加强交流活镇”的总体思路,勇于开拓、奋力拼搏,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扭住不放,造福一方”。几年来,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一致,开拓拼搏,完成了“村通”工程130公里,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历史;新建教学楼9座,修复危旧校舍494间,完成了留史、西侯初中和高小的合校并点工作,使该镇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06年中考全镇共有19名考生分数超过了600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中心卫生院的建成,彻底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无钱看病的现状;涉及17个村的移民搬迁工程已顺利完成,使607户3026人彻底告别了山庄卧铺,摆脱了危窑危房的威胁,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其中2006年完成了10个村181户855人的搬迁工作;25眼机井的建成,26座蓄水池的完工,15000米水渠的建设和60000米管道的铺装,解决了7000名群众和5000头大牲畜吃水难问题,使2000亩旱地变为水田。其中当年完成引水安全工程7处,受益人口2000人,水保工程治理面积4500亩,封禁面积7000亩,打旱井53眼。在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的的基础上,党委政府积极号召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林,目前,全镇共有小麦面积4.2万亩,年产小麦6.1万吨;玉米2.58万亩,年产玉米0.34万吨;现有果树面积20000亩,年产苹果30000吨;桃5000亩,年产鲜桃8750吨;杏3000亩,年产红杏3000吨;枣树面积3000亩,年产鲜枣4500吨,可加工干枣2250吨;柿树面积达1000亩,年产鲜柿1500吨,是全县三大水果产地之一,其水果以口味纯正、物美价廉而远销广东、深圳和越南等地。“大田经济靠果树,庭院经济抓菌牧”,这是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畜牧业已成为该镇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全镇每年可出栏生猪20000头,肉羊6000只,肉牛2500头,出栏鸡4万只,年产鲜蛋100万公斤。去年,该镇元里村与河南天河牧业公司签约,在村里建起了公司加农户的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效益十分可观。“菌果富民兴镇”的发展战略提出后,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学习,与河南西峡科委签约,在该镇办起了公司加农户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目前全镇共种植香菇10万袋、白灵菇50万袋,可产香菇25万斤、白灵菇30万斤,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00万元,产出的鲜菇以其口味鲜美深受福建、广东等地客商晴睐。“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党委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工商企业,截止目前,全镇共有企业200个,年工商企业总产值达350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县上招商引资精神的指引下,党委政府一班人思招商、谋招商,积极创造平台抓招商,号召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6年,由太原下元经贸商城总经理李伟民投资300万元的华波石灰厂一期工程已于昨天剪彩投产,预计年产量可达4万吨,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由山东客商吴海军投资160万元的三合木业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效益甚为可观;由运城商人刘强投资100万元的如意家俱城已落户前村,预计8月底可正式运营。
经济发展
常乐镇是苏中地区崛起较快的新兴乡镇。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环境资源优势和独特的人文优势,全力推进经济建设,已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工业为主体产业、建筑业为支柱产业、服务业为优势产业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9亿元、农业总产值2.15亿元,建筑业建安产值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1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58元,各项经济指针居本地区领先地位。占地2820亩的工业园区,经过几年来的延伸扩建,初具规模,被评为南通市工业示范园区。新建的“张謇工业园”,道路纵横、绿树成荫、厂房林立、配套设施到位,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兴建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项目,使常乐特色农业成为苏北“一枝独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常乐镇的各项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全面实施镇区改造工程,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实施现代化教育工程,中小学软硬件设施一步到位;实施有线电视进户工程,全天播放33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实施特色旅游业建设工程,已开放10多年的张謇纪念馆,以其别具一格的布局、翔实丰富的史料、优美雅致的环境,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投资近亿元在建的“张謇宛”、“张謇广场”、“中南新村”景点,将为人们提供集旅游、观光、娱乐、度假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基本概况
常乐镇是由原西侯乡、留史乡、常乐镇组建而成的全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位于平陆县西40公里处,北依中条与运城市交界,南临黄河与三门峡陕县隔河相望,西与洪池乡接壤,东以张村镇为邻,全镇共44个行政村,4万6千人,人均收入1134元,国土面积205平方公里,距209国道40公里,距陇海铁路65公里,经平风线与运风、运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