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省电子地图 > 松原市地图 >
长岭县地图
长岭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综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8.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亿元,农业总产值31.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9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820元。
工业概况:全县工业企业达到90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油气开发、机械制造、工艺制品、油脂化工、混配饲料、中西药品、纺织服装、肉羊加工、建筑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十几个行业。2003年,全县新建工业项目44个,总投资3.95亿元,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
农业概况:本县是吉林省的主要产粮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玉米出口的主要地区。现有耕地18.1万公顷,人均耕地0.28公顷。2003年,粮食总产量达130万吨,订单农作物面积达到10.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57.9%,沿长白路棚膜经济开发带初步形成,大棚总数达到5338栋190万平方米;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全县有大机电井2300眼、农田小井38300眼,水控面积达93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17万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9.4%;优质牧业健康发展,全县已建立牧业小区150个,全县牛、羊、猪、鸡、鹅分别发展到10万头、90万只、60万头、600万只、400万只。
商贸金融:城乡市场进一步活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亿元。金融办事机构齐备,运行平稳,目前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和各项存、贷款业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亿元,贷款余额达35亿元。
蓬勃发展的长岭县肉鹅产业:近年来,长岭县政府大力组织群众发展肉鹅饲养,所年饲养肉鹅达100万只以上。长岭县肉联厂与公主岭市五洲禽业有限公司联合,生产加工肉鹅,产品远销南方各大城市。1999年共屠宰加工肉鹅100多万只,创产值2800万元,实现利税300多万元。今年长岭县准备进一步扩大肉鹅饲养规模,落实了200万只的肉鹅饲养计划。加工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又新上了一条生产线,肉鹅产业已成为长岭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实力雄厚的油料加工业:长岭县现有大中型油料加工企业3家,可年加工葵花12万吨、大豆4万吨,生产成品油3.6万吨,年产值可达到1.6亿元,产品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油标准。1999年开发的新产品“金日”牌色拉油获得国家食品协会达标食品称号,畅销市场。目前,企业已具备7000吨的色拉油的生产能力。油料加工业已成为长岭县城工业的支柱产业。
历史悠久的土豆粉条加工业:长岭县三青山、巨宝山、太平山等东部几个乡镇,土壤以沙性为主,疏松肥沃,适合种植马铃薯。多年来,这里的群众一直有种植马铃薯加工土豆粉条的传统,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仅三青山一个镇,就可年产土豆粉条2万吨,形成了闻名省内外的土豆批发市场。已经注册商标的“三青山”牌系列粉条多达7个品种,质量优良,市场信誉好,曾选先后获得“吉林省名牌”产品称号和“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各大城市的市场销售网络。
特色产业:以肉羊、马铃薯、“三辣”、葵花等丰富的农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03年,结合省财政支持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建设了三青山粉条加工园区,新上粉业加工大户42户,全年生产粉条4万吨,实现产值1.44亿元。

自然资源

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西南部,县城距长春120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松原130公里。全县总幅员面积57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5万公顷,林地15.7万公顷,草原14.6万公顷。全县辖31个乡镇,7个国营农林牧场,总人口62万。长岭县土地肥沃,盛产玉米、高梁、大豆、葵花、马铃薯、辣椒、大蒜、黄烟、西瓜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吉林省玉米出口基地县和全国油料生产重点县。年粮食生产能力在120万吨以上,1998年达到152万吨,居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十位。年油料产量在6万吨左右,其中葵花产量居全国之首。长岭县有14.6万公顷的广阔草原,境内腰井子牧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亚洲最大、最优质的天然羊草草场之一,出产的羊草有“草中细粮”之美誉。广阔的草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目前,全县牛、羊、猪、禽已分别发展到15万头、100万只、75万头、750万只。全县每年可生产商品猪肉34000吨、牛肉4000吨、羊肉2800吨;羊毛3500吨、牛皮3.3万张、羊皮25万张,1999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4.8亿元,是县城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长岭县林业资源也比较丰富,现有林地1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75%,森林总蓄积量为250万立方米,年木材生产量为35万立方米,年生产木材3万立方米,这此指标在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区各县(市)中均各列前茅。长岭县还具有丰富的地下资源,现已探明煤、石油、天然气、草炭土、粘土的储量都很大。目前,石油、天然气已开发成功。地上野生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野生经济植物多达380种,有100种可以入药。

人文自然景观

前进乡的八宝湖遗迹、三县堡乡的暖泉冬青和八十八乡的沙岭水泊是全县有名的三处自然景观。

科教文卫

全县共有科研机构8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64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23所,在校学生81196人,重点高中1所,2003年有1872名学生升入大中专院校,升学率达到97%。县内文化馆、展览馆、电影院、俱乐部等各种文化基础设施齐全,城乡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几年来共获省市级金银牌19枚。有业余体校1所。全县拥有各类医院37家,病床1283张,医护人员2884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80人,有先进的B超、彩超和CT机等医疗设备共20多台。

区划沿革

1908年设治后,将由农安县划拨的家、齐、国等3个区,改划为长升、长恒、长济、长豫等4个区,秋后增设1个长益区(选定的县城)。面积为5089.5平方千米。1909年(宣统元年)全县划定长益(县城)、长豫、长济、长恒、长谦、长孚、长履、长萃、长丰等10个乡(益、豫、济、恒、升5个乡辖324个村,其余乡未设村)。后增设长泰乡。1919年(中华民国8年)将11个乡改为11个区(第一区至十一区)。1930年(中华民国19年)遭涝灾之后,将11个区缩变为8个区:一区(县城)、二区(流水驼子)、三区(太平山)、四区(利发盛)、五区(新安镇)、六区(七号鲍家烧锅,由原六区、八区合并)、七区(北正镇,由原七、十区合并)、八区(泰和镇,由原九、十一区合并)。1932年(伪大同元年),全县八个区,下设45个主村、51一个副村。1934年9月(伪康德元年9月),副村增设到267个。1934年(伪康德元年)全县总面积5184平方千米。1941年,泰和镇、李药铺、老爷庙、太平山等4个村划出,辽源县的保康、太平川等两个村划入,全县总面积为3958.16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5年,本县总面积为5258.8平方千米。1951年,长岭县辖9个区,198个村。1956年,长岭县辖3个区、1个镇、48个乡;置长岭镇,后废;保康镇划出,双辽县茂林镇划入,全县总面积为5234.57平方千米。1958年10月,长岭县将乡、社改划为人民公社,调整后长岭县辖10个公社,134个管理区。1960年,长岭县辖2个镇、10个公社,198个生产大队。1961年茂林公社划出,本县总面积减少为5224.78平方千米。1962年12月,长岭县辖2个镇、28个公社、2个农场。1966年1月,长岭县辖2个镇、29个公社、248个生产大队。同年,朝阳公社划出,农安县的巨宝山、三青山两个公社划入。此后本县疆域区划基本稳定,直至1985年没有变化。全县全境西起太平川镇(原新风乡)丰库村西端,东至三青山镇夏家窝堡村东缘长达110千米;北起长岭镇(原龙风乡)新太平山村北端,南止腰坨子乡头段村南缘,宽距42千米。1971年,长岭县辖31个公社,248个生产大队。1979年,增设2个街道办事处。1980年初,长岭县辖29个公社、2个镇,248个生产大队,1675个生产小队。复置长岭镇。1983年8月,长岭县辖6个镇、29个乡,252个村。1985年,长岭县辖6个镇、25个乡,252个村。1995年12月,长岭县辖12个镇、19个乡,50个居委会员会、252个村民委员会。2000年,长岭县辖12个镇、19个乡:长岭镇、太平川镇、巨宝山镇、太平山镇、前七号镇、新安镇、三青山镇、大兴镇、北正镇、永久镇、流水镇、利发盛镇、三十号乡、东六号乡、集体乡、光明乡、三县堡乡、海青乡、前进乡、东岭乡、二里界乡、十家户乡、永升乡、七撮乡、三团乡、双龙乡、广太乡、龙凤乡、八十八号乡、腰坨子乡、新风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5830人,其中:长岭镇69201人、太平川镇36582人、巨宝镇32680人、太平山镇25329人、前七号镇26757人、新安镇25187人、三青山镇33477人、大兴镇20696人、北正镇12041人、流水镇24629人、永久镇20935人、利发盛镇16285人、广太乡16541人、龙风乡9881人、东六号乡20701人、集体乡17522人、光明乡18585人、三县堡乡20899人、海青乡12126人、前进乡19482人、东岭乡14573人、二里界乡17761人、腰坨子乡18145人、八十八乡13621人、十家户乡10099人、永升乡13584人、三团乡15621人、三十号乡11117人、七撮乡6236人、新风乡12750人、双龙乡9312人、腰井子牧场虚拟乡3475人。2002年10月2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2]lO号)文件:撤销长岭县新风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太平川镇管辖;撤销七撮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划归北正镇管辖;撤销广太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长岭镇管辖。乡镇合并后,镇政府驻地不变。2002年12月,长岭县辖12个镇、16个乡。2003年,长岭县面积5728.4平方千米(根据《吉林年鉴2003》),总人口641762人,其中农业人口534426人,占总人口的83.3%。全县辖12个镇、16个乡:长岭镇、巨宝山镇、太平山镇、前七号镇、新安镇、三青山镇、大兴镇、北正镇、永久镇、流水镇、利发盛镇、太平川镇、东六号乡、集体乡、光明乡、三县堡乡、海青乡、前进乡、东岭乡、二里界乡、十家户乡、永升乡、三团乡、双龙乡、龙凤乡、八十八乡、腰坨子乡、三十号乡;6个国营农林牧场、2个经济开发区、1个畜牧示范园区。共有211个行政村。2004年,全县辖12个镇、16个乡:长岭镇、太平川镇、巨宝山镇、太平山镇、前七号镇、新安镇、三青山镇、大兴镇、北正镇、流水镇、永久镇、利发盛镇、龙凤乡、东六号乡、集体乡、光明乡、三县堡乡、海青乡、前进乡、东岭乡、二里界乡、腰坨子乡、八十八号乡、十家户乡、永升乡、三团乡、三十号乡、双龙乡。

历史沿革

商、西周时期,属于鬼方、肃慎两族地界接合部;东周、秦时期为东湖游牧地;汉、三国时期为鲜卑族据有;晋、南北朝,隋时期为契丹族据有;唐时期属河北道松漠都督府所辖;五代十国时期复为契丹族据有;辽、北宋时期属辽上京道乌古部乌古敌烈统军司所辖;金、南宋时期属金临潢府路东北路招讨司所辖;元时期为内蒙古王公翰赤斤的封地。隶属中书省宁昌路折连川(者连却呆儿万户府)管辖;明时期为蒙王兀良哈(明末其自立为科尔沁王)领地,隶属奴儿干都司塔山前卫卜刺罕卫管辖;清代初期仍为兀良哈领地;后来封扎萨克辅国公牧地,隶属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管辖,晚期设吉林巡抚,归东三省总督节制,前旗属吉林巡抚统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月9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向清廷奏请,在吉林“省城之西郭尔罗斯所放蒙荒地,长春、洮南两府道,拟于适中之长岭子地方设知县一员,名曰长岭县”。同年12月26日,光绪御笔朱批会议政务处议复,增设“吉林省属长岭县”,“酌派设治委员先行试办”。1908年置长岭县。1913年4月(中华民国2年月3),将长岭县规划吉林省西南路道尹管辖。1914年8月(中华民国3年6月)西南路改成吉长道,长岭县隶属吉长道管辖。1941年7月1日(伪康得8年7月1日)成立四平省,长岭县划归四平省管辖。1945年11月初,长岭县隶属辽宁省辽源专属管辖。1946年2月中旬,辽北省撤消,长岭县划归辽西省第二专署。同年6月,辽西省撤消,成立辽吉省,长岭县改属辽吉省管辖。1946年12月1日,国民党军队进占长岭,成立国民党长岭县政府。另有一说:1945年l0月,划归吉合区行政委员会长春地区管辖。12月,划归吉林省工委领导。1946年5月,划归辽西省辽西专区管辖。6月,划归辽吉行署第二专区管辖。12月,双山、长岭、辽源(今双辽)三县合并,组成双长辽县。1947年3月19日,长岭再次解放。1948年7月,辽吉省改为辽北省,长岭县隶属辽北省管辖。[另有一说:1947年2月。撤销辽吉行署,恢复辽北省,划归第二专区管辖。7月20日,撤销双长辽县,恢复长岭县制。8月,改为辽北省直辖。1948年2月,划归辽北省后方办事处。lO月,划归辽北省直辖。],1949年4月21日,长岭县改属吉林省管辖;成立长岭县人民政府,为省直辖县。1955年,长岭县人民政府改为长岭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7月3日,划归白城专区管辖。1968年,撤销长岭县人民委员会,成立长岭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撤销长岭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长岭县人民政府。1992年设立松原市(地级),长岭县划归松原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