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梧州市地图 >
长洲区地图
长洲区相关地区地图:

体育

武术、舞狮、赛龙舟等民间体育历史悠久。解放后,每逢喜庆日子,特别是春节期间,武术随着狮队在乡村竞相表演。每年端午节,都有几艘龙舟参加市的竞赛。20世纪90年代,龙华泅恩洲龙舟队曾经多次夺得第一名。此外,球类运动蓬勃发展,1996年在自治区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郊区乒乓球选手取得团体单打第四名。1998年起,各镇多次举办‘信用杯”体育比赛,每次参加竞技选手逾2000人。2000年10月,举办了郊区第一届运动会,参赛运动队9支,运动员500多人,比赛项目有田径。球类等10多个。

土特产品

有长洲蜜枣、蚕丝织品(丝织渔池布)、响水桑寄生、各种规格鱼苗、长地玉兰花、青皮冬瓜、华堂肉桂、春冬蜂蜜、火山甜笋、井底米粉等。
蔬菜:市郊区蔬菜生产历史悠久。解放前,市郊的东兴、高旺和长洲岛等村农民,都以种植商品菜为生。解放后,郊区人民政府贯彻“以蔬菜生产为主,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确定东兴、和平乡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400多亩。1953年,发展至733亩,上市产量290万公斤。1971年,将增辖从苍梧县划入的长洲、泅洲岛上5个大队,列为蔬菜生产基地。当年,有蔬菜基地面积4500亩,上市蔬菜产量1650万公斤。1979年后,将河口、龙华、龙平、平浪村的部分耕地改为菜地。至1993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40亩,上市蔬菜3345万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积6379亩,蔬菜上市4599万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75%以上。翌年,蔬菜基地面积6370亩,蔬菜上市量5215.4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起,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新良种,建立和健全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和科技网络,推广应用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保护地膜、小棚育苗和遮阳网、防虫网。2001年,蔬菜品种由1953年的53个,增至102个,不少反季节蔬菜,四季常青,做到上市蔬菜数量足,无淡季,品种多,质量好。
粮食、经济作物: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54年水稻播种面积1.54万亩,总产量2405吨,亩产156公斤。1972年播种面积3.49万亩,总产8160吨,亩产234公斤。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部分水田改作鱼塘和甘蔗、菜地。1992年水稻播种面积l.74万亩。2001年为l.59万亩,总产量分别为4791吨和4866吨,亩产分别为276公斤和306公斤。2002年水稻播种面积1.35万亩,总产量437万公斤,亩产324公斤。此外有少量玉米、小麦和红薯。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1955年有甘蔗面积543亩,总产量1459吨,亩产2.69吨。1975年,种植面积7599亩。1992年3621亩,总产量1.09万吨,亩产3.01吨。随后由于糖厂转产,郊区不再种植甘蔗。经济作物还有少量木薯和蚕桑。
畜禽业:畜禽业以生猪、鸡鸭为主。1950年生猪存栏1758头,1957年5749头,公社化时强调集体饲养,生猪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养猪,1985年生猪存栏6.917万头,肉猪出栏1.998万头,2002年生猪存栏7.96万头,肉猪出栏10.08万头。家禽在50年代以自食为主,数量不多,公社化大办食堂时,限制家庭养禽,数量更少。改革开放后,家禽饲养飞速发展,1985年家禽出栏30.5万羽,2002年出栏349万羽,禽蛋产量1421吨。
水产业:水产业主要是淡水渔业。长洲区气候暖和,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洲岛素来是天然的优良鱼岛。当地江河捕捞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年)便有文献记载。天然的“长洲鱼苗”享誉国内外。直至“长洲鱼苗坐飞机”漂洋过海,落户异邦。这在当时曾一度传为佳话,至今“长洲鱼筛”广为业内人所用。民国19年(1930年)鱼苗捕捞量38亿尾,1973年37.52亿尾。此后,长洲家鱼人工繁殖技术逐渐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破坏严重,水患不断,水质恶化,天然鱼苗产量急剧下降,1987-2000年,年产量不足1亿尾。2001年鱼苗产量明显上升,当年鱼苗产量2.56亿尾。1978年,成鱼捕捞41吨,1989年87吨,2000年119吨。解放后,全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长洲的池塘养鱼水平较高。据统计1950年、1974年、1990年、2000年的池塘面积分别为350亩、3553亩、5174亩、8329亩;1972年、2002年的亩产量分别为8l.38公斤、610.79公斤,总产量分别为26.35万公斤、514.90万公斤。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5248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长洲人开展集约化的网箱养鱼。1991年、1995年、2001年,网箱面积分别为100平方米、2048平方米、8984平方米,总产量分别为3000公斤、7.18万公斤、72.10万公斤。2002年,网箱面积发展到12311平方米,总产量110吨。
林业:解放前大部分是薪炭林。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28.6%。1972年,有林面积17.93万亩,其中用材林10.35万亩,经济林870亩。总蓄积量22.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57%,绿化率65.01%。林木主要分布在塘源、旺步、高旺、华堂、思扶、扶典、河口、双桥、龙平、龙华、平浪、新民、龙新等村。1991年,林业用地27.45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5.95万亩,占林地面积94.54%。森林覆盖率62.6%。同年,实现消灭荒山目标。1994年,实现绿化达标。1995年、1999年和2000年,华堂、思扶和龙新村,分别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绿化“千佳村”称号。1999年,有林面积26.63万亩,其中用材林22.65万亩,经济林2.83万亩,总蓄积量57.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82%,绿化率91.83%。2002年,有林面积26.11万亩,林木蓄积量65万立方米。
园艺作物:园艺作物主要有果树、花卉、盆景。解放前,种植水果较少,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果树共有6171棵。解放后,水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也随之增加。1953年,有水果面积290亩,产量148.l吨。1965年,建立村级果园7个,种植水果面积1244亩。1974年,在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联办的千亩红岭果场的示范作用下,有14个大队建立了百亩果场,加快了水果生产的发展。1983年,有大队果场16个,生产队果场72个,林植水果面积4465亩,产量844.5吨。1985年,取消水果派购任务,调动了农民种果积极性,出现农民大办果场、山庄热潮。1990年,种植面积达9792.4亩。2001年,水果种植面积9570亩,产量1772吨,分别比1953年增加9280亩和1623.9吨。2002年,水果面积1.02万亩,产量1833吨。水果品种主要有:柑橙、蕉类、芒果、李、梨、沙田袖、荔枝、龙眼、柿子、石榴、菠萝等。种植花卉、盆景较多是长洲镇的长地、竹湾和龙华村。

自然环境

长洲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贯穿其间。年平均温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年相对湿度78%,年无霜期长达341天,年太阳辐射量113.454千卡/厘米。土地以红壤土为主,从可利用方面分为水稻土壤、旱地土壤,自然土壤三大类,基岩以砂页岩分布最广,花岗岩次之。有大小山峰30座,最高的天子顶,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从境内通过。属长洲区辖内流入清江、西江、桂江的较大河流有17条,集雨面积约163.36平方公里。

旅游景点

有西江河中的龙洲批峙,旺步的火山夕焰和允升塔以及圣文园、长洲岛的长岛飞虹、高旺的八宝塘和炳蔚塔、龙新的玫瑰湖、龙平的东华庵等。文物古迹郊区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有东汉干栏式铜仓等3件;古墓有高旺凤凰山的南明王族墓葬群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吴廷举工部尚书墓等7处。

科技

解放初,以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为主。1979年,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农技推广站、农科组和农科小组。全区有农技人员(含农民技术员)1685人。改革开放后,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引进良种。其中引进品种畜禽15个,水产20个,蔬菜58个。1985-1998年,举办蔬菜技术培训班212期,培训农户7211户。1992年,郊区政府实“施“科技兴郊”战略,涌现种菜能手300多人。2000年,推广薄膜小棚栽培3500亩,1995-2001年,遮阳网示范面积累计达1.83万亩。林业生产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技术,有效地防治马尾松毛虫和肉桂枝枯病。1981年以来,科技成果有10多项,其中获自治区奖励5项,获国家科协奖励1项。2002年2月,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卫生

解放前,群众求医主要靠中草药医生。天花、麻疹、范换寺时有流行。解放后,1950年,成立市第一卫生所,负责市郊农村卫生工作,有医生5人。1953年,成立郊区卫生所,有医护人员6人。1958年,建立红旗公社中心医院,有医务人员24人,病床40张。各大队成立卫生所,有医务人员30多人。1962年、1979年,长洲、扶典卫生院相继建立。1971年,培训农村医生174人,接生员179人。历年来,卫生院工作以妇幼保健、卫生防疫为主,对天花、流行性脑膜炎等进行免疫预防接种。1982年始,实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保偿制度,免疫苗全程接种率90%以上。2002年,郊区3所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65人,病床38张。有乡村医生1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