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县地图
澄迈县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景点
澄迈县治设在澄江坡长达1285年,县治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参阅旧《澄迈县志》,旧时景点都以县治为中心,分布在今老城镇境内,曾经名噪一时的有“独珠回峰”、“双滩赴海”、“永庆丛林”、“大胜参天”、“北岸渔歌”、“通潮飞阁”、“伏波灵祠”等七景,唯有西峰牧笛一景在今桥头镇境内。古迹风光,山水名胜八景曾吸引着当年名人墨客。旅游观光,吟诗作赋,赞叹不已。如今尚有名作多篇,其中有宋朝的苏东坡路经通潮阁时的诗作。至于双滩中的内滩(亦称内水帘),当年曾被誉为天下奇绝。由于岁月飞逝,时过境迁,这些名山秀水发生变化,古迹更光,逐渐荒废,渐渐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再不能引起人们的注目。不过,我们回首追溯历史,了解我现古代风貌胜概,无不裨益。透过古人留下来的诗篇,可见当年之景观。独珠回峰是指独珠岭,在老城以东七里铺处,山脉有马鞍山来,到七里铺处突起一峰,形圆如珠粒,因此得名独珠回峰,成为旅游景点,古人游览于此,留诗多首,其中明朝兵巡提学道姚履素所赋之诗:危峦孤耸碧空间,五指擎来镇百蛮。矫若苍龙初出海,团如玉兔半衔山。雨余忽讶清泉涌,云破犹疑和浦还。千载投珠传盛事,会留溟客扪萝攀。
双滩赴海指内滩和外滩,亦称内水帘和外水帘,均在老城墟以西,旧时通潮阁门外(内滩属如今老城糖厂范围之内)。内滩由澄江流至长桥(当今尚保存完整的里桥)之下,石障排列,砥柱江水,悬流飞坠,水帘如从天飞挂而下,声音似电击雷鸣。古时石桥旁边有石塔,还有通潮楼阁是古时交通驿站,今已荒废无遗。外滩(外水帘),从内滩西去一里许,在旧教场前,外桥江水奔流,石激成滩,与内滩声势相应,会同入海。元朝建塔纪之,如今遗物无存,旧址无踪。双滩赴海为古时天下奇绝,游人观赏,顿生诗兴,留诗多首,称赞不已,其中明朝知县曾拱璧有诗曰:萦回涧水出提陲,流自何年缘且漪。双练倚虹分有玉,合澜绕塔奏埙篪。势归海壑含千溜,景作蜃楼吐一奇。农事而今方举趾,滩头听雨长春澌。
永庆丛林在今老城真以东二里的盈滨村附近,古有永庆寺,周围多长树木,遮天蔽日,景色秀丽,环境幽雅,是古时游览胜地。永庆寺曾经几度修建,还是荒废,现没遗址。旧时永庆丛林,曾有不少名人墨客,赋诗作对赞美,其中有明朝曾沂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一首,选录以下,以供欣赏: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影阴阴。……
济公山旅游度假区:该区位于文儒镇南面济公岭,又名蛟蛟岭,有一天然巨石,由表面石纹天然缀画出济公脸部全貌,形象逼真,活象济公。石像高2.5米,宽1.米。周围有孙悟空石、蛤石、龟石、蛇石、牛石、石床、石椅等20多个天然石像,千姿百态。登山眺望,周转百里,林海绿洲,景色壮观,令人留连忘返。
加笼坪热带季雨林旅游区:加笼坪热带季雨林旅游区位于澄迈西南端,总面积32800亩,该保护区东与屯昌县交界,西靠临高县、澹州市、南与琼中县为邻,距县城金江镇50公里。该区为原始热带雨林区,拥有胭脂、坡垒、青梅、厚皮搞、榴果等珍稀树种及水鹿、猴子、藤狸、穿山甲、蟒蛇、原鸡、山鹅鸽、金钱龟等珍稀野生动物。该区林海莽莽,还有山间瀑布,林间小溪,奇峰怪石,山顶天塘,加之鸟鸣兽跃,落英缤纷,构成一幅完美的生态图。这里还是当年琼崖纵队革命根据地―美合的原址。加笼坪热带季雨林旅游区不仅有优越的生态旅游价值和革命史教育意义,还是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
金山寺:金山寺位于澄迈县城金江镇尖岭的东南面,背山面水,风景别致,是海南大型的佛教寺院之一。该寺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解放前夕毁于兵乱,1993年重建该寺院为仿古建筑物,建筑在岭腰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建有钟楼、灵龟池、鼓楼、功德牌、天王殿、大雄宝殿、书画廊、各类佛像等整个寺院有金像42尊,雕刻工艺精美,各具特色,令游人香客饱尝眼福、留连忘返。
南轩石照壁:南轩石照壁在永发镇东兴村委会南轩村,系崇祯九年(1636)江南卢州府通判王炳儒(南轩村人)故居中庭照壁。照壁由56块石砌成,高270厘米、宽440厘米、厚30厘米;壁里外四周塑花纹图案,雕双鹿衔灵芝草;里外各阴刻“紫气东来”、“福星高照”在其上端正中;中央篆刻“寿”字。房屋俱剩断壁残墙,唯照壁及中庭地板尚存完好。
老城老街: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澄迈县治建于老城墟,古街位于古县城的东南边,现称老街,也叫下街。老街有百余米长,均由各种石条铺设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已被摧毁,建成水泥路面。老街的两旁居住着老城居委会的居民,有的房屋依旧,但见散落墙角的石墩石刻,残碑断简。可以想象当时各路商贾纷至沓来,一派繁荣景象。
地理概况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北部,北部濒临琼州海峡,隔海与雷州半岛相望,毗邻省会海口市,东接定安县,西靠临高县、儋州市,南与屯昌县、琼中县接壤,总面积2067.6平方公里。东西宽56.25公里,南北长70公里。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年无霜。年均日照2017.6小时,年均降雨量1790.7毫米。较之全省东部市县,处于静风环境区,台风影响较弱。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地,中部为河积平原,北部为台地和海积平原。全县辖12个镇、6个乡,141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927个自然村。境内有6个国营农场和3个省办农(林)场。1998年末人口达45.57万人,民族基本是汉族。澄迈县于公元前110年(西汉武帝元封元年)设置苟中县,经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更名澄迈,至今有二千多年历史,是琼岛文明古县之一。澄迈县土地总面积306.07万亩,多属平原台地,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地肥沃。全县耕地面积41.3万亩,其中水旱田23.1万亩,旱坡地18.2万亩。宜林热作地120万亩,已开发117万亩,其中造林97.3万亩,种植橡胶13.6万亩。宜牧地15万亩,沿海滩涂3.42万亩。全县光、热、水充足,适宜多种热作生长,热作资源丰富。主要经济作物有:民营橡胶13.6万亩,年产干胶4000多吨;民营胶加工厂8家,年加工规模6000吨;椰子种植2.3万亩,咖啡种植1.2万亩,年产量2400吨;胡椒种植1.6万亩,年产量1050吨;槟榔种植1.8万亩,年产2400吨;益智种植1050亩,年产21吨。县内已探明的陆地矿产资源有石灰石1070万吨,石英石5000万吨,还有石油、高岭土、铅锌、金银、花岗石、玄武岩、砖瓦粘土矿等10多种,发现矿产地55处,其中金属矿产地11处,非金属矿产地32处,能源矿产4处,水气矿地8处。有大小河流20多条,总长250公里,常年流量35亿立方米。南渡江流经10个乡镇,流程116.3公里,年均流量13.4亿立方米。建有中型水库4宗,小(一)型水库13宗,总库容量1亿方,蓄水工程472宗,引水工程90宗,提水工程33宗,年年加大投入大搞冬修水利建设,用水实灌面积17.2万亩。全县海岸线长有89.8公里(含内湾线),内外港湾15处,海洋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属琼州海峡和北部湾的一部分,水温温和,海水深度大,盐度适中,发展港口贸易,海洋捕捞业、养殖业等条件优越。海洋矿产有:海砂、石英石、石灰石、石油、石墨、云母、水晶、金、锰等,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特点。澄迈县特产
椰子:椰子水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促进细胞再生长,可以饮用,甘甜解暑,琼崖纵队红军曾将其代替葡萄糖水注入静脉维持生命;叶肉含35.5%的脂肪和大量能醒酒、有助于人体蛋白质合成和壮阳的锌,可吃也可做椰蓉、奶油,椰壳可烧做活性炭;椰根煮水可治疗炎症;而"椰席"早在汉代就是朝廷的贡品了。椰子在汉代以前叫"越王头"(越人是古代黎族的先民)。传说,一次黎王因为打了胜仗,在寨子里庆祝胜利,疏于戒备,晚宴时被奸细暗杀,并将其头颅悬挂在旗杆上通知敌人前来攻寨。敌人攻寨时万箭齐发射向城墙守军,箭却纷纷落在旗杆上。旗杆渐渐长粗、长高,变成椰树,箭也变成椰叶,黎王的头颅变成椰果。敌人看到此景吓坏了胆,不战而退。椰树也就成了黎族人民的象征。剥开椰子外边的椰棕,你会看到椰壳上有三个黝黑的眼,那便是黎王怒目而视的眼睛和嘴。万昌苦丁茶:澄迈万昌苦丁茶是采用先进育苗技术,利用海南五指山区野生千年古茶对树枝条进行人工繁殖和推广种植的。苦丁茶是中国古代药、饮兼用的名贵保健珍品,有清热解毒、消炎利便、减肥抗癌,清肝明目的功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咽喉炎等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澄迈实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改善投资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变乡镇农村北强南弱格局,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把澄迈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定位:根据澄迈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和水陆交通便利条件,继续贯彻“一县一点一地”产业发展方针,未来五年,努力把澄迈建设成为海南新兴工业县、琼北旅游度假新热点和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迈出新的步伐。
基本思路:按照“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澄迈;服务中心城市,不断提高澄迈;融入中心城市,缩小发展落差”的努力方向,认真实施“突出龙头、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科学发展”的县域总体发展战略(“突出龙头”,即以老城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工业;“提升中心”,即强化县城金江镇城市功能;“拓展两翼”,即推进海榆中西公路干线和南渡江沿江两岸小城镇建设;“带动腹地”,即推动西南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和环境和谐共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打造产业、体制、环境特色,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把现代农业做大、新型工业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做活,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跨上新的台阶。
主要目标:——经济总量显著扩大。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接近69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GDP超过16600元(2000美元以上);财政收总入达到12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1亿元,增长10%。——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实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5:55:20,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新兴工业县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以旅游服务业和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农业产业化明显提高,无公害农业形成全国品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7元;就业、医疗和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工作上新台阶;“两基”教育成果继续巩固提高,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较大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文化澄迈”框架初步形成;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卫生县建设富有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强化,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国企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主要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切实解决“三农”突出问题,整治农村脏乱差,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高三产。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追求食品质量、安全和多样性的趋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及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不断推进;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特征要求,认真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引进一批能够突出投资规模、产出强度、财力贡献力、就业机会和产业带动效应的大型特大型项目,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同时,认真抓好博士·院士产业园的建设,强化科技资源聚集效应,努力实现老城开发区工业经济新崛起;以激活盈滨半岛旅游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延长旅游服务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澄迈。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促进经济和社会、城镇和农村、南北不同区域、人和自然等协调发展。坚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促进人的关系融洽、和睦;有效化解社会各类矛盾,促进社会有序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更多地关注贫困落后地区和社会各类困难群体,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和谐澄迈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金江镇路网的改造建设步伐,提升县城金江镇城市功能;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强化农村小城镇聚集功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卫生镇(场)、卫生村的建设步伐,坚决治理城乡“脏乱差”,促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农村硬化、美化、绿化建设,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文明生态村;切实加强林业生态县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认真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海藻(江蓠)、海参、虾、蟹、马蛟鱼、昌鱼、尤鱼等。海岸景观分布在北部沿海一带,主要景点有2处:盈滨半岛和太阳湾旅游区;水库风光景色别致,主要有红湖欢乐园、亚珠庄园等;人文景观主要有美郎姊妹塔、金江金寺;山石景观有济公山、九乐山温泉、奇石岗、仙人洞等。土地资源:澄迈地势平坦,土地宽广肥沃,土地面积20.67万公顷,可利用土地面积占95.99%,尚有2万公顷土地有待开发。土质主要为红土壤和沙土壤,大部分土地可以引水灌溉,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十分适宜种植热带作物、冬季瓜菜和发展牧业。
水资源:全县大小河流20多条,年流量35亿立方米。海南最大的河流南渡江流经县内8个乡镇,长达120公里,年流量为17.4亿立方米,可利用水4亿立方米。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0宗,水域面积2.48万亩,库容蓄水1亿立方米。海南最大的水库松涛水库主干渠道穿越县境内9个乡镇和农场,灌溉面积近34万亩。地下水总储量3.2亿立方米,其中优质地下矿泉水7处。
矿产资源:经探明储量最大的有:石油、石英石、石灰石、水晶、黄金、白银、泥煤、锌铝、赤铁、高岭土、花岗岩、锰等十多种。其中石油1.9亿吨;石英石5000多万吨,平均品位含硅99.5%;石灰石1075万吨,平均含石灰钙53.92%;水晶矿床长5.5公里,宽3公里;高岭土约有8000万吨。
海洋资源:澄迈县北靠琼州海峡,海岸线全长89.8公里(含内湾线)。内港湾有浅海涂滩2.3万亩,海水有机物质丰富,是海水养殖的理想基地。近港湾海域盛产马鲛鱼、红鱼、黄花鱼、石斑鱼、鲳鱼、金枪鱼、鱿鱼、墨鱼、龙虾、虾米等名贵海鲜。内外港湾15处,均可建2万吨级泊位码头。沿海海边风光猗丽,沙白水清,环境保护完好,是开辟海边旅游度假景点的黄金地带。
社会经济
农业:澄迈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区位优势明显。澄迈是海南历史文化古县之一,至今置县已有2115年历史。全县土地总面积2067.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总资源72.8万亩,其中常年耕地36.8万亩。有海岸线37.5公里(不含内海湾岸线),有港湾15处。辖10镇,7个国营农场,人口50万人。本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日照时数2059小时,年均降雨量1786.1毫米,且热雨同季,终年基本无霜。有海榆中、西公路干线,寰岛西县高速公路和西环路线穿越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是镶嵌在琼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2006年,该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取得新的成绩。瓜菜、水果、橡胶、畜牧、渔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冬季瓜菜种植面积16.1万亩,总产37.03万吨,产值8.15亿元,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发展果菜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8个。建立了造孽、荔枝、杨桃、瓜菜等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香蕉标准生产基地5个共1.5万亩,无公害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认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6个、省级优质农产品35个。全县拥有各种农机5873台,机耕和机收水平分别为69%和29%。全县农业总产值23.08亿元,农业增加值14.68亿元,均比上年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678元,比上年增长9.2%。建省以来,澄迈确立了建设新兴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海南省建设西部工业走廊的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外引内联,引进高新技术,改善和优化已有的工业产业结构,有效的增强了全县的工业实力。工业:2006年,该县强力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工业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全年共引进工业项目76个,计划投资128.84亿元,实际投资13亿元。福耀玻璃、福山500千伏变电站、华能“大代小”技改工程、永庆生态文化旅游区、老城开发区10万吨供水工程等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9.33亿元,工业增加值20.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37.1%。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04.44%,比上年提高55.5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98.7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84亿元,增长45.3%。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7.8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海南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0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是海南建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一年。其中,省会海口市、儋州市、三亚市GDP分别实现590.55亿元、292.75亿元和230.79亿元位居前三名,澄迈县GDP实现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增长速度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