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遵义市地图 >
赤水市地图
赤水市相关地区地图:

五、旅游资源

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以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五大特色。全市现有国家级及以上旅游资源: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赤水,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两个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燕子岩景区。
1、主要景区:目前已对游人开放的景区有:赤水大瀑布、四洞沟、五柱峰、红石野谷、中国侏罗纪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区,以及大同古镇、丙安古镇、红军长征遗址等人文景区。另外,天台山、九角洞、月亮湖、九曲湖、长嵌沟、仁友溪、月台、宝源、盘龙等景区等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2、旅游名片:1994年1月,贵州省赤水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2月,赤水市被国家林业部命名十大“中国竹子之乡”;2000年10月,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于被国家旅游局批准命名“中国侏罗纪公园”;2005年2月,赤水市纳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2005年10月,贵州赤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特辑”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2007年1月,赤水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2007年12月,赤水市被中国摄影家协会选定为“全国摄影创作基地”;2008年12月,赤水风景名胜区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的称号;2009年8月,赤水风景名胜区入选贵州十大影响力景区名单;2010年2月,赤水市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0年8月,“中国丹霞·赤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10月,赤水市入选“中国最有城市品牌建设潜力城市(区县)”50强;2010年10月,赤水市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称号;2011年6月,赤水风景名胜区获“中国西部最受公众喜爱的景区”殊荣;

六、生态环境

赤水市历来重视生态建设,被媒体誉为贵州的“生态边城”。现有森林面积21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6.29%,风景区内高达95%以上。赤水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8%,人均绿化面积达27.6平方米,人均占有林竹资源达7.40亩。是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全市空气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近2.4万个,常年大气污染指数控制在33—80之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水、气、声环境质量均优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至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评价表明赤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一直大于75,始终处于优类级,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综合评价为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唯一处于优良级的县(市)。赤水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程,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烟控区覆盖率100%,噪声达标覆盖率83.5%,城市气化率7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标率年达到了90%以上。2003年以来,全市加大了对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力度,目前年发电达2.3亿度。大力发展城镇民用天然气,短程汽车全部实现天然气代燃油,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率达91.2%,是全省第一个使用并且全面普及天然气的城市。从古至今,赤水人民都有爱林护绿保山水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后,坚定不移地走“退耕还竹”线路,不到10年时间新造竹林71万亩,总面积达到125.3万亩,位居全国十大竹乡第二位,人均竹林面积第一位,成为我国重要的竹业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竹材产区)。木材蓄积量达602.89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7000万株,;杂竹蓄积量211.2万吨。通过造竹,赤水市水土保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500万吨。2008年,赤水市建立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增殖流放站和珍稀鱼类繁殖基地,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10年,建成全省首个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金沙国家级农村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赤水河鲢鱼溪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

附1:同名县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攻败吐谷浑国置,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桑当乡夏塘古城,隶河源郡,辖区约当今兴海县及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北部等地区。隋末县废,地复入吐谷浑。

三、自然地理

1、地理: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西北与四川省的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城区距遵义300千米,距贵阳450千米,距重庆240千米,距成都350千米,距泸州70千米。赤水地形地貌复杂,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境内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主要为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高处海拔1730米,最低处221米,相对高差1500米以上。东南部重峦叠嶂,峡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开阔平缓。
2、气候:赤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年日照时数1297.7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340~350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800米以下地区无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区无霜期210~300天。赤水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左右,1月平均气温最低仅7.9℃左右,气温年较差为20.1~20.5℃,极端最低气温为-4℃,极端最高气温39℃。由于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伤害性高温罕见。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约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达383~68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仅58.3~166毫米,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北风。极端风速可达27米/秒,风力10级。平均风速1.6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常发生在3~9月,7、8月最多。
3、水文:赤水属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52条,总长度1255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26条,总长度335千米。全市河网密度达到0.7千米/平方千米,赤水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长江一级支流。全市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5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极丰富区。境内有各类水库、山塘800多处,蓄水总量达3000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33万千瓦。
4、生物:赤水具有亚热带生物生存和活动的条件,植被类型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四个群纲,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生林43万亩。全市境内有高等植物2116种,其中维管植物196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有植物27种,代表植物包括小黄花茶、赤水蕈树等。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一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种源库。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遗种——“桫椤”在赤水生长十分密集,仅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达4.7万株,是全世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复杂的地貌背景、优越的气候与水文条件、丰富的植被群落,为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有野生动物1668种,其中脊椎动物404种,昆虫1264种,云豹、长尾雉、苏门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5种。
5、矿产:赤水地层较新,矿产不富。矿藏资源以天然气为主,已探明天然气储量3400亿立方米,是贵州省最大的气田,年开采量最高达1.8亿立方米。探明石油资源储量280万吨。另有煤矿贮量约2400万吨,为无烟优质煤,是全国首批100个电气化县(市)之一。

九、社会事业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计划生育率为96.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9‰,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平移工程,年末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69%、95%。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2008年末,全市拥有普通中学19所;小学55所;幼儿园3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55%。2008年,全市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为41199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21502元,比上年增长12.0%。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两个确保”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城乡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更多救助和关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27%,深入开展“四民社区”(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和各类平安创建活动,“平安社区”创建率达100%,“平安村寨”创建率达89%,“平安小区”创建率达90.6%,“平安学校”创建率达94%,“平安家庭”创建率达98.5%。2010年,人民群众安全感测评居全省第七位、遵义市第三位,荣膺全省首批“和谐贵州建设十佳县市”称号。

七、交通运输

赤水是贵州第一大港,码头年货物吞吐能力72万吨,“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仅60公里汇入长江。客货船可达重庆至上海等沿海各大港口、码头,年货运吞吐量100多万吨。赤水历来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圈联系紧密,公路连接黔川渝10多个县市,距川南泸州机场仅70公里,与成渝高速公路接口120公里,距遵义300公里,距贵阳450公里,距重庆200公里,距泸州79公里,距合江60公里,赤水至隆昌接成渝高速公路140公里,是黔川渝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贵州实施“北上”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至2010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2219.5公里,公路密度提升为1.5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城市道路总长达17.05公里,城区绿地面积达28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形成了“两横(官葫路、赤长路)两纵(赤习线、马合公路)三连线(两篾路、宝大路、四两路)”的网络公路骨架。完成总投资达1.3亿元的赤水河航道整治工程,有效提升了赤水河通航能力。2010年,完成交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同比增长170.9%。大力推动城镇建设,启动了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河滨西路、赤水大道、城工大道及红军大道硬化、绿化工程,启动了河滨东路改造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仁赤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开工,新建400公里竹产业公路顺利完工,启动了100公里竹产业公路硬化工程。

八、经济发展

简介:2011年1至6月,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未入库项目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121.8%;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53%;财政总收入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6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亿元,同比增长18.2%。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共新引进项目55个,协议引资77.3亿元,实现到位资金25.73亿元。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32.75亿元,同比增长19.1%。财政总收入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32.8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34%。地税收入2亿元,为去年同期的136.28%,累计净增收入5,384万元。10年来首次实现月均衡入库。
“竹业强市”:丰富的竹资源成为赤水“竹业强市”的金钥匙,2008年,赤水市竹产业年综合收入近11亿元。竹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已建成,加快竹叶黄酮、竹纤维、竹醋液、竹炭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2010年生产浆板17.08万吨已完成,“黔北年产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是目前全球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1.2亿元,是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全国第一家年产20万吨大型林浆纸一体化工程。
1、旅游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赤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新兴支柱产业。2011年1至6月,赤水共接待游客109.7万人次,同比增长39%;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0.63亿元,同比增长29%。截止1-6月,新引进并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5家、三星级酒店1家。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46.3%。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亿元、增长20.3%。
2、农业: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10.4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9元、增长12.7%。粮食总产量达15.62万吨,同比增长6.04%。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并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藏,全市年产量500吨以上,种植面积2.36万亩。目前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国家级石斛生产基地。2010年,赤水乌骨鸡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的农畜产品。赤水乌骨鸡年存栏量已达到400万羽、出栏量达到500万羽,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
3、工业: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6亿元,同比增长27.2%,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发电量达31204千瓦每小时,化肥年产量达60万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18436万元,年均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38元,年均增长10.1%;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