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汇区地图
川汇区相关地区地图:
地方特产
黄金瓜:又名十棱黄金瓜,学术名称为伊丽莎白厚皮甜瓜,因色泽金黄而得名为黄金瓜。黄金瓜外表美观,颜色鲜艳,香气浓郁,内含多种维生素及高糖,汁多味美,甘甜清脆。黄金瓜不仅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还能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对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等,亦有较好的疗效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依岸建寨,形成自然双日即使,名为永宁集(今西老寨)。集上设有乡里。该集归属淮宁(今淮阳县)与商水两县分治。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由于开发了淮河、颍河、贾鲁河漕运,沙河南岸子午街(今老街)又新开辟了一个贸易市场,形成单日集。由于永宁集与子午集为沙颍河所阻隔,商旅不通,物资交流不便,始有一周姓船户(口传周国昌,无文字根据)冲子午街北口辟一渡口,以摆渡来往客商和交流物资。时人称该渡口为“周家埠口”,亦称周家渡口,周家口即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贾鲁河始通周家口与沙河汇流,使得舟楫可以直通朱仙镇。对着航运的发展,来周家口定居者日益增多,遂在沿河之岸傍水形成市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周家口更趋兴旺,三岸兴起,商务颇盛。一些商贾大户开设了陆陈、茶麻、杂货、中药等行店。由于货场转运频繁,货物数量巨大,为适应市场之需又在沙颍河上开辟了义渡口。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清廷定都燕京之后,社会秩序日渐稳定,周家口市场相应随之繁荣。一时间外省商家竞相前来经营,农副产品粮、棉、麻以及皮毛等纷纷聚此交易,市场逐日扩大,行业增多,货物吞吐量之日而上,从而使得原有埠口满足不了物质转运与过往商旅之需,人们又先后开辟多处渡口,并依岸居住。于是,沙河两岸房街相连,形成了永宁集东西长达3余华里的繁荣景象。康熙初年,商水县设置24地方。永宁集与周家口各位其地方之一。永宁集地方1132户,周家口地方1919户,可见当时人口之众。与此同时,陈州管粮州判治所原在今淮阳县城内,康熙九年(1670年)则移至周家口,以统管全镇市面。由于战乱停息,社会安定,农业发展较快,周家口商务随之臻于鼎盛时期。当时六安的茶麻、两湖的竹木,两广的纸糖、天津的食盐、山西的铜铁、豫西的山货、太康的棉花、淮阳的金针菜及附近的皮毛、粮油、牲畜等均在周家口市场交易,日成交额可达80万(银币)左右。牲畜交易更为广泛,骡马行达180余家,有“南牛北马”之称,旺季日成交达6千余头。此时,周家口方圆粮食交易亦为大家,有大型行庄28处,粮坊80余家,年成交达1亿公斤以上。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一时达到数千户,使得人口急增至20万人。当时,已形成经营货场和生产品种分行就市的局面。镇中116条街巷,不少以行业命名。同时,在周家口定居的各省商贾分别募捐,兴建同乡会馆近10处,手工业捐资修建庙宇达50座。周家口发展成了舟车辐辏、北通燕赵、南达江楚、西连秦晋、东至泗河的繁荣商埠,成了当时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齐名的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清廷腐败,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咸丰元年(1851年—1860年)十年,捻军四次攻占周家口。清廷为消灭捻军,于咸丰八年冬开始修筑周家口南、北两寨,并重修了西寨。同治四年(1965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镇压捻军,曾奏定“剿捻”方略,以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江苏徐州四镇各驻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并以周家口最为紧要。曾国藩还亲驻周家口,指挥围剿捻军,周家口陷入战火之中。连年的战祸加之清末京汉、津浦铁路相继修成通车,周家口的航运和商业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侵占周家口并于同年6月28日扒开沙河堤防,周家口连年处于水患战乱之中,更加走到衰落的顶点,尽失昔日的繁荣。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以前,周家口地域属于淮阳、商水两县分治。1948年1月17日,周口市人民政府成立,归属淮阳行政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6月10日,撤销周口市建制改为周口镇,归属许昌地区商水县管辖。1953年11月10日恢复周口市建制,仍归许昌地区管辖。1958年4月7日,再次撤销市建制改为周口镇建制,重归商水县管辖。1965年6月15日,周口地区专员公署成立,署地设在周口镇。周口镇成为周口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年11月25日周口镇改为专辖镇县级建制,与商水分署办公。1980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再次恢复周口市建制。2000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川汇区。(2)周口市设立川汇区,以原县级周口市的行政区域为川汇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老街。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川汇区总人口323738人(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2005年,周口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川汇区撤销蔬菜乡、南郊乡、搬口乡,分别设立相应街道办事处(城东、城南、城北、搬口4个街道)。2006年4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原商水县的李埠口乡整建制划归周口市川汇区管辖。2011年6月13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豫民行批[2011]58号),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同意将淮阳县许湾乡整建制划归周口市川汇区管辖。区划调整后,川汇区辖12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其中,文昌街道、搬口街道、许湾乡委托周口市东新区管理。经济开发区下设金海路办事处、太昊路办事处、淮河路办事处。自然环境
地貌:川汇区地属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降为1/5000-1/7000。海拔高度为35.5-64.3米。大致以川汇区至太康一线为界,线西海拔高度为50—64.3米,自然坡降为1/5000-1/6000;线东海拔高度为35.5-50米,自然坡降为1/6000-1/7000。全市地貌特点是大平小不平。整体地貌平坦,但受外力作用,岭岗和洼地微地貌广泛发育,改变了平原地貌的单一形态。按照河南省地貌区划和等级系统划分,市内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积平原区。土壤:市区土壤主要有潮土、砂姜黑土、褐土和黄褐土等4个土类,黄褐土、潮褐土、潮土、灰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砂姜潮土、壤质潮土、黏质潮土、黑底潮土、壤质灰潮土、黏质灰潮土、冲积湿潮土、氯化物盐化潮土、砂姜黑土、青黑土、覆盖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石灰性青黑土、覆盖石灰性砂姜黑土等20个土属。主要壤质是洪水冲积性黄褐土和砂质洪水冲积性潮褐土。由于受气候、大地构造、黄河和沙颍河冲积及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市区土壤大致以沙颍河为界,以南多为砂姜黑土;以北是在黄河历代南泛的冲积物上经过人们辛勤耕耘形成的潮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7%以上。这两种土壤土质疏松肥沃,都适于农作物种植,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气候:川汇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暖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模糊地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热量充足,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低温有雨雪,夏季炎热雨集中,春旱秋雨季节短,春夏之交多于风。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农作物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适合于农林牧渔各业的综合发展。
温度:川汇区年平均气温在14.5℃—15.8℃之间。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为14.5℃、26℃、15℃、1.6℃。极端最高气温达43.2℃(1966年7月19日周口镇),年平均气温变差为27℃左右,年周期变化在0℃—28℃之间。近年来,气温略有升高,在1℃—2℃之间。全市平均霜期为146天,无霜期219天。
降水:全区历年降水量为689—816毫米,85%以上的降水多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夏季降水集中,平均降水量为371.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0.2%,且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大雨,雨量从周口东南至西北呈递减趋势;冬季降雪较稀少,降雪深度平均为12厘米。
光照: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5—2269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2.0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能被植物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59千卡/平方厘米。分季度看,4—9月份的作物生长旺盛季节,正是降雨量最多、日照时数接近200小时的良好时段,这些气象要素对周口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风向、风速:周口历年最多风向是北至东北,以东北偏北为主,4—7月多吹东南至西南偏南风,以南风为主;其他月多在西北至东北之间,以东北偏北为主。历年平均风向频率是北至东北最多,南至西南次之,东南再次之,西至西北最少。风速平均每秒2.7—3.4米,最大每秒40米以上。据历年资料分析,风速呈明显减弱趋势。
水文:川汇区属于淮河流域,有沙颍河水系。沙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沙河发源于河南省鲁山县西部石人山,颍河发源于嵩山山脉的阳乾、少室诸山,两条河流在川汇区孙嘴村汇合,称沙颍河。由西向东流淌,把无际的平原沃野装扮得分外妖娆多姿。川汇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质良好,无污染。据1998年周口水文勘测局资料计算,水资源总量为29.81亿立方米,人均293.3立方米,亩均254.8立方米。地表水年均约44.88亿立方米。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生活用水,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证。生物周口有各种植物170余种,动物近80种。生物名贵品种有周口黄牛、槐山羊、淮阳驴、项城猪、鲈鱼、白龟;白花泡桐、高口樱桃、陈老将梨;黄花菜、逍遥大葱、房坟韭菜、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