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窑堡镇地图
磁窑堡镇相关地区地图:
磁窑堡镇历史自然资源
灵武磁窑堡西夏瓷窑遗址:中国西夏的瓷窑。窑址在宁夏灵武县磁窑堡。西夏时期开始生产烧造白瓷、青瓷、黑瓷、褐釉瓷、茶叶末釉和酱红釉瓷等。种类包括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娱乐用具、雕塑艺术品和建筑材料,如碗、盘、盆、馂、杯、盒、壶、罐、缸、瓮、灯、铃、帐钩、白瓷瓦等。以刻花、剔花、印花、雕塑、绘彩等技法作出装饰。生活用具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点。该窑到元代继续生产。明清时期烧粗瓷大碗,规模小,工艺不精,已处于衰落状态。灵武市磁窑堡镇灵新煤矿办公区附近约1平方公里的荒滩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烽火台,周围散落着鲜为人知的西夏瓷器碎片。这片荒滩,就是神秘的西夏瓷窑遗址所在地。磁窑堡因烧制瓷器而得名。清朝咸丰末年(1861年),当时磁窑堡还是明朝建的小方城寨子,里面住的多是山西、陕西的商人,城外四周有许多龙王庙、山神庙等,每日钟声此起彼伏,香烟燎绕,热闹非凡。城外有东西方向的青条石铺垫的商道,东通陕北,西通灵州、银川。在这条商道上,终日人流不断,毛驴、骆驼、大小车辆络绎不绝。山西、陕西的大小商人们,途经磁窑堡,把宁夏的构杞、羊皮、羊毛、甘草、发菜等土特产品运往山西、陕西、京、津等地,然后又把布匹、纸张、旱烟、茶叶、小五金、红糖等日用品运往宁夏各地。同时,每至冬闲,一些贫苦百姓和农民,便赶着毛驴或牵着骆驼,到灵州城、吴忠堡、银川等地集市上贩卖磁窑堡的碴炭。磁窑堡镇的恐龙:经过考古发掘,宁夏灵武磁窑堡恐龙化石群含有至今亚洲已知最大的蜥脚类恐龙。考古人员介绍,2号坑内正在挖掘的一具恐龙化石已确定比1号坑内的还要庞大,有可能冲击世界顶级的巨型恐龙化石。惊现“巨龙”的南磁湾山梁位于磁窑堡镇最南端的公路东侧。这是一座南北走向高不过二三十米的山梁,四周一片荒芜,不远处的黄沙居高临下仿佛要随时猛扑过来。但人们站在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羊肝土质的山梁上的时候,会连想这一幕场景。。。几千万年前,就在灵武市磁窑堡一带,气候温湿、湖泊荡漾、水草丰美,生活着丰富的古生物群落。有一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之后暴雨如注,紧接着,汹涌的山洪发出恐怖的声音顺着山坡急速下泄。让一群正在湖畔悠闲觅食饮水的体态庞大的动物来不及逃避。很快,夹带着泥沙的洪水吞没了它们。虽然它们拥有数以吨计的体重,但在洪水巨大的力量面前,仍显得渺小。洪水中,它们拼命地挣扎,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它们“随波逐流”,被冲进了浩瀚的湖泊……,时光飞梭,物换星移。几千万年间,这群动物的骸骨被层层掩埋,合着地球的演化进程,当初的湖泊消失了,骸骨在地下深处演化成化石。。。。。。
灵武香砟子:灵武香砟子以及灵武磁窑堡煤矿的开发应用,大约始於公元1038—1227年的西夏至元代。在《灵州志绩》中记载“磁窑山在州东60裏,为陶冶之所,出石炭。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磁窑堡于此,以接灵州之界”。说明在明朝以前磁窑堡就有煤窑存在的说法,香砟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煤,这种煤质地酥软,可团结成块。它易于点燃,烧时如木炭,耐著、火炽,一大块煤烧完後,留下的仅是一点儿白白的灰迹。如将燃著的煤埋进灰烬裏,隔日拔开,仍火种通红。这就是闻名全国的不粘结煤。因其状似砟片,故又名砟子炭。因其使用方便,又有人称之为香砟子。解放以後,国家在此兴建了磁窑堡煤矿,其产量猛增,现已成为宁夏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即将开发的灵武矿区)将使不粘结煤发展成宁夏新的出口煤种,投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灵武香昨子除作为工业能源外,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煤,如烧炕、取暖、煨火锅、烤羊肉串等。寒冬或新春佳节,亲朋好友在火炉旁,火锅裏的肉香和砟子香融合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幽香,使人心旷神馆,陶醉于欢声笑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