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镇地图
大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大河在清代以前名“青林嘴”,清肃亲王率官军追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至此改名为大河口沿用至今,1913年(民国二年)设立大河乡。1936年实行联保制,大河联保共辖八个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乡公所设在老街文昌宫。解放后,1949年冬成立了大河乡解放委员会。1952年春,土地改革完成后建立乡人民政府,辖十一个大队,1958年9月废乡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人民公社,恢复乡名。1990年撤乡建镇,大河乡更名为大河镇。2005年4月乡镇机构改革将白院乡与大河镇合并命名为大河镇,辖20个行政村、三个社区。现任中共大河镇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为:书记张元明、副书记:岳福荣、王均涛。现任大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魏传信。现任大河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镇长:岳福荣,副镇长:陈国文、张丽。镇内设四大办公室: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维稳办。
扶贫工作
大河镇以温饱村建设为重点,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中心,重点抓好省级重点扶持村格宗,省级温饱村铜厂阿马寨,市级温饱村青龙深湾沟的扶贫开发项目和安居工程。全镇完成安居工程任务3户,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500人,巩固低收入人口温饱2000人,群众返贫率控制达5%以内。坚持镇直机关挂钩联系村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推动了扶贫济困各项措施的落实。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8647男9249女9398家庭户户数5368家庭户总人口(总)18311家庭户男9040家庭户女92710-14岁(总)54700-14岁男29230-14岁女254715-64岁(总)1211515-64岁男579815-64岁女631765岁及以上(总)106265岁及以上男52865岁及以上女53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656
乡镇概况
大河镇在南江县东南部,距县城58公里,海拔高度:548米。东连通江县陈河乡、西接关门乡、南邻石滩乡、北抵兴马乡,是典型的山地河谷地区,幅员面积124.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个社区,1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万人,耕地面积21800亩,海拔600至1536米,平均气温16.3度,历史最高气温40.2度,最低气温零下10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9%,平均无霜期285天,总日照162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属北亚热带气候。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风、雹灾及洪涝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灾害发生也比较频繁。大河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绿色资源得天独厚,有南江黄羊之乡、银花之乡之美称。
公路建设
2004年共完成新修33个自然村的73公里通村公路,占年度计划的74.8%,解决了1473户6167人的行路难问题。投资699万元,全长23.36公里的大土公路以工代赈工程,建成后顺利通过验收。竭力支持富兴路大河段的建设,完成白马、黄泥、脑上、庵子、大河、长坪六个村委会的征地拆迁工作,成立富兴公路指挥部,征地拆迁资金专款专户管理,及时解决富兴公路征地拆迁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积极配合县委在大河举办的通车典礼。
旅游资源
有“流水天上来,撞石飞溅滚雪花”的飙水洞,奇石林立的石林园,雄奇挺拔的佛头山,人间天堂陕南最大高寒天然湖泊---水围城,“千仞白雪入云霄”的光头山,巧夺天工的漏明崖,嘉陵江最大支流---巴水河清澈见底。在米仓山主峰---佛头山,一个为明期建文皇帝所建庙宇大红崖古石刻、佛头山“天书”与福建“天书”遥相呼应,历史上演绎宫匪传说几经分合。
民俗文化
大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周边六、七个乡镇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来传统文化比较繁荣,打围鼓,耍龙灯等民间艺术活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打围鼓,艺人围坐桌子周围,用大小锣鼓、二胡、板胡、唢呐等伴奏,坐唱川剧,不化妆、不赶场。龙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设有专门的灯会组织,并选出会首,负责灯会工作。龙灯分彩龙和火龙,彩龙的龙头和龙尾彩扎,用红布和竹笼扎成龙身,舞时,烧黄烟以助舞兴。后面跟随笑和尚逗狮子。彩龙是在春节时开始,一直要耍到正月十五日才倒灯。逢场上街,平时转乡。火龙的龙头和龙尾也是彩扎,用麻布和竹笼扎成龙身,舞龙者赤膊上阵,平时转乡只穿下装。观众烧“花儿”,龙在火花中穿行,场面热烈,气氛活跃。一般都是在晚上耍,正月初一开场开灯,正月十五日倒灯。至今每年春节期间仍盛行耍龙灯。2004年大河又相继成立了大河镇老年协会和大河镇退休职工联谊会,组建了老年秧歌队,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