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哈尔滨市地图 > 依兰县地图 >
达连河镇地图
达连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经济

达连河镇镇域面积70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万亩,辖区内有先锋、三道河子两个国有林场和一个大型煤矿。煤炭、电力、森林、建材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煤化工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形成规模,土特产有蘑菇、木耳、猴头、山野菜和五味子、山参、党参、西洋参、枸杞子药材等十几种。独特的山小区小气候非常适合玉米种子繁育,煤炭贮量8亿多吨,每年生产原煤300万吨,不仅满足当地工业和人民生活需要,还可转化成化工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中煤龙化哈尔滨矿业有限公司、哈尔滨气化厂两大国有企业为龙头,带动镇属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地方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达连河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9.0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010元,财政总收入141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810元,比上一年增长4.3%,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可达到5000元。

招商项目

为了把达连河镇建设成煤化工重镇,进而推进县委确定的煤化工基地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扶持发展煤化工产业。现已有工业企业140余家,经过努力,各方配合,年产25万吨甲醇项目、60万吨页岩油项目、20万吨甲醇汽油项目,正顺利施工建设。西南村建设了红提葡萄园区,达连河村建棚室蔬菜园区,光辉村五味子种植和大鹅养殖园区,向前村草莓园区,合江村水稻种植园区,新胜村种子繁育园区,实现了一村一品。镇区内主要扶持发展煤化工企业。农业生产潜力大,达连河镇总面积70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万亩,林地面积66.37万亩,未被子利用土地占总用地的13%,发展潜力巨大。企业发展基础好,达连河镇工业发展基础好,尤其是中煤龙化哈尔滨矿业公司和哈尔滨气化厂以及新建设的矸石炼油,甲醇扩建都使达连河成为远近知名的煤化工重镇,到2006年全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40多家,主要产品门类齐全,发展势头强劲。煤炭资源贮量丰富,达连河镇煤炭贮量6.89亿吨,年开采量300万吨,是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可为电力、煤气、煤化工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人口民族

全镇常住人口18.840户,总人口57.637万人,其中农业户5091户,农业人口20.492人,非农业户13.249户,非农业人口37.145人,外来务工人员1080人。全镇人口由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赫哲族、蒙古族等民族组成。

居民用水

依兰县达连河镇有居民3.6万人,饮用松花江水人口为2.6万人,日需生活用水650吨。为此,依兰县委、县政府广泛动员居民储水,争取存储5-7天生活用水,启动8眼预备水井,日供水1500吨。依兰县城准备了7处应急水源,每天可为达连河镇提供3500吨水,并专门组织力量,对弱势群体进行结对帮扶。据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通报,松花江污染带前峰已于29日早6时到达木兰断面。目前,污染带前峰已经进入通河县境,尾部在呼兰河口附近。黑龙江省环保局在松花江下游设置了木兰、达连河、佳木斯、富锦、同江5个连续监测断面,并密切关注肇源、四方台等长期监测断面。

辖区林场

二道河子林场,山脉:林场以丘陵地貌为主,由北向南依次为丘陵、低山,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12米,最高海拔463米。水系:境内河网稀少,水源缺乏,共有4条小河,均属松花江水系牡丹江支流,主要有朱淇河、南二道河、北二道河、牡丹江,其中牡丹江为最长河流,流程30公里。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春秋两季天气多变,年平均气温3.1℃,年降水量562毫米,无霜期132天,年日照时间2415小时,年平均积温2700℃。主风向为西北风,根据气候特征确定4—5月为春季,6—8月夏季,9—10月为秋季,11月—3月为冬季。土壤:共分为3个土类、5个亚类,从土壤分布来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海拔300米以下的低洼地、河岸平坦地分布的土壤顺序为沼泽土、暗棕壤、白浆土;海拔300米—400米山地分布的土壤为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及典型暗棕壤。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主要林相为软阔叶混交林。主要乔木有柞树、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椴树、杨树、白桦、榆树、色木、樟子松、落叶松等,灌木有榛子、胡枝子、暴马子等,草本植物有百余种。其中,中草药有剌五加、满山红、黄花等;山野菜主要有蕨菜、薇菜等;藤本植物有山葡萄、猕猴桃等;菌类有元蘑、黄蘑、榛蘑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兔、蛇、鼠、獾、狐狸、山鸡、飞龙、野鸭、狍子、野猪、黑熊等。

城镇建设

达连河镇小城镇建设近年来进展较快。城镇建城区面积6.4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下水设施配套,供电、供暖完备。城镇内有线电视覆盖率94%以上,农村有线电视达48%;城镇内电话入户率达85%,农村达52%;城镇内街路建设规范化,实现了两纵两横白色水泥路四条,路面宽、两侧有人行道、绿化带,路灯下水设施配套。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建设标准化,无论乡建路,还是环村路和村内路都实现了砂石化,两侧都有树床,植树美观整齐,道路达到村屯相通、四通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