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地图
砀山县相关地区地图:
区域位置
县境地处北纬34°16′~34°39′,东经116°29′~116°38′。陇海铁路、310国道贯穿全境,京九、京沪铁路,105、206国道擦肩而过。百里黄河故道横卧其间。即将开工建设的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十字交汇贯穿全境,构成了砀山新的交通格局。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徐州市84公里,西接古都商丘市72公里,芒砀山雄峙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省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县人民政府驻砀城镇,邮编:235300。行政区划代码:341321。区号:0557。2000年,砀山县辖14个镇、5个乡。总人口862356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4年,砀山县乡镇由19个调整为18个,撤销陇海乡,并入城关镇,城关镇更名为砀城镇。2004年底,砀山县辖14个镇、4个乡,10个居委会、382个村委会。2007年12月,砀山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西南门镇、文庄镇、刘暗楼乡、黄楼乡、权集乡、赵屯乡,调整6个镇,保留7个镇,调整后全县为13个镇,1个开发区。
生物资源
砀山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多样动植物生长繁衍。根据砀山县最新考察资料:果树资源共有23属,23个树种,311个品种。主要是砀山酥梨,总面积曾达50万亩,其余为苹果、桃、杏、枣、柿、李、银杏、葡萄、猕猴桃、樱桃、棠棣、木瓜、无花果、沙果、文观果、赖葡萄等。
农作物
种植品种400多个。主要粮油棉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芋、高粱、粟、土豆、大豆、芝麻、油菜、棉花等。林业资源为33种,114个品种。用材树木有:泡桐、杨、榆、桑、椿、楝、柏、槐、皂荚、樟、楮、法桐等;条类有:白腊条、簸箕柳、荫柳、紫穗槐等。野生草本植物共46科,273种。中药材资源共有29科,75个品种,其中野生48种,蕴藏量20多万公斤。主要有:苟杞、柏子、槐子、槐皮、兔丝、天麻、地黄、香附子、杜仲等。
水果资源
砀山是历史古邑,因有芒、砀二山而得名,却以盛产酥梨而扬世。年产酥梨3亿公斤,现有贮果窖3万多座,年贮鲜果1.5亿公斤。据国家统计局农业经济调查总队最新统计,九七年砀山水果总产量位居全国第6位,进入中国水果强县之列。砀山酥梨皮薄多汁、酥脆甘甜,果实硕大,黄亮型美。更兼有消渴生津、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清心解毒等药用功效,被历代医家称之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明、清时即被列为贡品。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胡耀邦等同志品尝后给予很高评价,至今更是誉满天下。一九八五年以来,砀山酥梨连年荣获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九三年获泰国国际博览会“龙马金奖”,九五年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鉴定,获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远销美、澳、东南亚和全国各大中城市。砀山现今境内无山,平畴沃野,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自然条件极为优越。地下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盛产水果、蔬菜、小麦、棉花、玉米、大豆;拥有纺织、酿酒、建材、食品、化工、卷烟、机械加工等多项工业门类。改革开放的今天,梨都砀山正处在扶摇腾飞的发展新时期。
砀山人口
一、全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为80040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235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61948人,下降7.18%,年平均下降0.74%。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98515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9267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92481人,增长10.4%,年平均增长0.99%。二、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2705户,家庭户人口为77327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5人减少0.69人。三、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5678人,占50.68%;女性人口为394730人,占49.3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90下降为102.77。四、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9681人,占18.70%;15-64岁人口为565714人,占70.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5013人,占10.6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4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6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2个百分点。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736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8834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8017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7478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125人上升为341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6391人上升为1103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8673人上升为4749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4254人下降为21837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6468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020人,文盲率由8.90%下降为8.08%,下降0.82个百分点。
旅游景观
砀山历史悠久,位置显著。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秦设36郡,砀郡为其一,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砀山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取代李唐,建立后梁的梁太祖朱温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历史上檄定百夷的傅友德,理万财而不贪的丞相申屠嘉,文武兼资的丁宽,汉时“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德、戴圣,与司马迁共定汉律历的壶遂,易经专家焦赣,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代出其间。至于文人墨客、显达名宦慕名游斯者,更是摩肩接踵、数不胜数。这里有唐朝大诗人李白泛舟觞咏的宴嬉台,有轮奂巍煌的清真寺,有“三省庄”、“三省井”。更有每年的梨花观赏活动中新开辟的梨花观赏新景点——“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境”、“贡梨园”、“故黄映雪”、“古渡,晓月”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宾朋,年年来梨都觅古揽胜,旅游观光。每年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时节,砀山大地万物复苏,故黄涨绿,数十万亩梨花吐蕊绽蕾,竞相盛开。届时,放眼环顾,全县雪堆云涌,银波琼浪,沃野千顷,一片花海,景象蔚为壮观。白的梨花欺雪,绿的麦苗凝翠,红的桃花胜霞,黄的油菜若金,绚丽的大自然景色独步天下。登高鸟瞰,满目云海花潮,一派雪的世界。这里有全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名的鳌头观海,有全国致公党副主席杨纪珂先生题名的“梨树王”,有夹岸繁花竞逐的故黄碧水,有万亩桃林如火如霞的武陵仙境,真是片片红霞沉雪海,泱泱彩云映古黄,诗情画意,其乐无涯。到八月中秋,遍地金珠坠地,砀山又是果的世界。50万亩酥梨硕果累累,20万亩苹果压弯枝头,田间地头又成了果山果海。到处人欢车鸣,芳香铺地。置身其间,徜徉园圃,品尝酥梨似蜜之甘甜,令人乐不思归,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