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镇地图
大冶镇相关地区地图:
资源型区域
大冶镇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在经济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煤炭储量丰富。但是,随着煤炭的开采,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最直接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煤炭剩余的可采储量大部分压在村庄居民区下面,要把这部分煤采出来,就必须要解决压煤村居民的搬迁问题;二是煤炭长期大规模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塌陷区,耕地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必须要解决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三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必须要解决新经济增长点的问题。针对资源型区域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大冶镇党委、政府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大讨论,找到了一条群众、企业和政府都能接受的,能达到三方共赢的道路,即:在沿镇主干道两侧无煤区域规划建设新的居民区;塌陷区及压煤区居民向新居民区搬迁;鼓励和培育非煤产业发展;对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复垦并统一规划发展现代生态农林业。并在河南大学著名区域经济学家组成的“大冶镇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论证的基础上,邀请全国知名专家领导到登封,详细论证了大冶镇这样一个资源型乡镇如何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的道路。经过论证,2005年,大冶镇确立了大冶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以“三化”建设统领工作全局,三化并举,有序发展。大冶风景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赋予了大冶镇灿若群星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东有唐代诗人隐居的“香山庙”,南有闻名与世的中原胜景,素称“天下小桂林”的石淙会饮,西有名扬全国的“朝阳沟”,北有西施美女浣沙的“紫罗池”。危机
但是,这些骄人的经济发展成绩并不能让裴松宪感到轻松,吴老汉和吴庄村的遭遇其实是整个大冶镇矛盾的一个缩影,裴松宪把大冶镇的孤岛现状总结为大冶镇“四大危机”。资源危机:第一个危机是资源危机。裴松宪说,大冶镇煤炭资源有限,剩余储量仅1.3亿吨,可采量是8000万吨,按2008年的速度可开采20年左右。但是大部分煤被压在村庄下面,分散的村庄将煤炭资源自然分割得支离破碎,可开采的量不足4000万吨,按照现在500万吨/年的开采量计算,大冶镇依赖于煤炭来生存的时间仅有5-8年,资源面临枯竭。
生存危机:第二个危机是生存危机。裴松宪分析:大冶的群众除靠在煤矿打工挣钱外,生产和生活并没有本质的改观,新的工业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土地遭到了大面积破坏。一旦没了煤,群众的生产生活将大幅度倒退,土地龟裂使农民失去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再加上多次搬迁和反复建房,几乎耗尽了群众一生的血汗钱,以后的生活更没着落。反复搬迁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矿区纠纷不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群众、企业和政府都叫苦不迭,整个社会将处于一种混乱、恐慌之中。
发展危机:第三个危机是发展危机。大冶煤资源一旦枯竭,裴松宪担心,大量的煤矿将倒闭,相当一部分矿主会携款带着老婆孩子迁入大城市生活,留下来的全是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生活无依无靠。由于这部分资金的大量外流,大冶镇的社会经济整体上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留给子孙的将是可怕的灾难。
生态危机:第四个危机是生态危机。裴松宪说,现在大冶镇由于煤炭开采而导致了土地被破坏,沟壑纵横。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大量群众靠天吃饭,吃水要拉着水车跑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高价去买。沉陷的土地使人不敢随便进入,种不敢种、犁不能犁。无数的塌陷区使自然的小村庄变成了一个个孤岛,一些山丘由于开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矿产资源
据初步勘探,大冶镇境内蕴藏有14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3.2亿吨,铝矾土1.1亿吨,石灰石1.6亿吨,白矸石2.2亿吨,蓝矸石6500万吨,铁矿石、磷矿石及稀有金属镓等也有可观的储量。三化战略
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8年来,大冶镇党委、政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是强力推进煤矿企业合并重组,把原来的38家煤矿整合为14家,形成了一些大型煤矿和企业集团。二是紧紧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磨料磨具、高档耐材、建材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止2008年,大冶镇有耐火材料企业76家,磨料磨具企业20家,电力企业2家,特种水泥生产企业4家。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4年以来,新上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21.57亿元。四是大力提升骨干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春胜耐材公司年生产各种耐火材料12万吨,是中国优质硅砖生产出口企业,国内热风炉用优质硅砖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在全国都有较强的影响力。五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并顺利入驻了一批省、市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冶镇为了全面改善煤矿塌陷区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沿镇主干道两侧无煤区域,依山傍势,规划建设共有6个组团组成、占地10.5平方公里、可容纳8万人居住的煤矿塌陷区居民安置区。自2005年4月份开工建设以来,2008年,安置区共开工建设冯家沟、火石岭和老井3个组团,已投入资金3.8亿元,入住人口1.9万人。其中,建成家属楼33栋,独家小院1510处,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100万元,自来水厂、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文化大院、医院等配套工程已建成。通过城镇化建设,使大冶镇初步形成了“路平灯明水通,街市文明繁荣,环境美丽整洁,人民安居乐业”的城镇新景观。
加快推进生态化,大冶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冶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大冶”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开展规模化经营,探索和总结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双赢”,真正实现“镇在林中、林在镇中、山清水秀”的生态建设目标。一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冶镇退耕还林32604亩,封山育林1787亩,国家公益林5931亩,省级公益林35888亩;二是完成了登封市绿色大冶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建设了一个省级香山森林公园和一个郑州市级朝阳沟森林公园,2008年,香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朝阳沟郑州市级森林公园共栽植51个树种,62万多株。2008年来,已累计投资5807万元,先后在东施村、冶南、冶西等10个煤矿塌陷村复垦土地14322亩。大冶镇正通过实施“三化”战略,不断加强和谐大冶建设。不难相信,有大冶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大冶镇干群的精诚团结,未来的大冶必将会变成一个生机勃勃、工业化的新大冶!一个充满希望、城镇化的新大冶!一个山清水秀、生态化的新大冶!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新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