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镇地图
大营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教育:境内有大营镇中心小学、大营镇初级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培育了清华等高校毕业生。
卫生:境内有大营地区医院及个体诊所多家,2007年增加了以B超、化验为主的专业检测医疗机构(位于大营镇农村信用社对面)。
营皮文化
枣强县大营镇,史属冀南古镇,因明代燕王南征在此设大营而得名。现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6.5万。裘皮加工是这里的传统特色产业。因商末丞相国神比干在此制裘,故这里是中国皮毛业和裘皮文化的发源地。悠悠3000载,辉煌贯古今。古之皇封“天下裘都”,今之闻名全国“皮草之乡”。据县志记载:殷商末年,“比干制裘于广郡”(广郡即今枣强大营一带)。相传,商末丞相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当时此处,遍地荆棘,野兽肆虐,比干贴出告示,励众打猎食肉,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进行反复泡制,终于发明了热皮技艺,使生硬的各种兽皮变成柔软的皮张。进而将不同色泽、不同毛眼的皮张分类缝制成衣服,是为裘服。他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造福庶民,为人乐道。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将狐狸皮熟制后做成袍袄献给纣王御寒的故事,就是比干制裘的佐证。后比干进朝为相,忠言谏君,声望极高。因纣王荒淫无道,听信妲己谗言,被逼剖腹摘心而死。乡民们不仅对比干的忠烈赤诚精神所感动,更为他传授制裘技艺而或感恩戴德。曾于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比干庙”一座,以示纪念。比干发明的熟皮制裘技艺,延续了3000年,至今惠及大营一带百姓。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裘祖,世代供奉。1994年大营镇政府投资重修比干庙,使之香火不断。在全国几处比干墓、比干庙遗址中,大营比干庙是唯一以“裘祖”而祭祀纪念的。因此,大营无疑是中国皮毛业的发源地。比干制裘时,曾在枣强县大营镇比干公园用这口古井的水熟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皮张,因此枣强大营是世界上熟皮技艺传播最早的地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秦始皇封“裘都”的故事就来自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征百万农夫修长城,并派大将蒙恬监督。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春去冬不回。孟姜女徒步千里送寒衣。途经大营遇上大雪,因冻饿昏倒在磨棚里,被大营南街一皮匠所救。恢复健康后,大营父老送孟姜女上路,不仅送她一身皮衣,还让她给丈夫带去一身裘服。孟姜女到长城后,听说丈夫已死被垒进长城,便号淘大哭,哭倒长城四十里。秦始皇巡长城时,听蒙恬说到这一奇事,亲见孟姜女,并欲纳她为妃。孟姜女机智多谋,假装答应,向秦始皇提出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为感谢大营父老救命之恩,要求封大营为“天下裘都”。秦始皇点头答应,并下诏。从此,大营便有了“天下裘都”的美称。明、清两代几百年是大营裘皮的兴盛时期。元末明初,大营周围上百个村庄就相继发展起了裘皮业。这时的大营裘皮已小有名气,成为朝廷“贡品”,有“一品窝道,二品貂”之说。大营因皮毛名扬天下,皮毛因大营奕奕生辉。郑和下西洋时,“营皮”就与苏州绣品、景德镇瓷器等一同漂洋过海,到达沿途各国,并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做工考究、款式新颖、色泽协调”的特点,赢得欧亚上流社会的赞誉。清道光20年(1840年)“营皮”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皮货商人云集大营,售生买熟,出皮购裘。可谓“四海商贾集大营,举步可得天下皮”。呈现了“街巷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是皮张”的繁华景象。英、俄、德、法、葡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在大营设立货栈、商行,从事交易,使大量的“营皮”远销海外。
产业介绍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跨越式发展,到目前,大营现拥有皮毛企业和摊点1.1万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27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73家,固定门店2160个,流动及固定摊位7000多个,全镇皮毛业的加工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农民家庭收入的90%来自皮毛业,经营的皮毛种类有各种皮张、半成品、裘皮服装、饰边饰品、裘皮鞋帽、羊剪绒制品、工艺品等七大系列近3000个品种。大营皮毛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现已辐射到周边5市县300多个村庄,形成了以大营为中心方圆上百里的经济圈。为促进行业发展,尽快形成产业集群,2001年下半年,规划了皮毛工业区,投资1.1亿元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七通一平”,即路、电、讯、上水、下水、有线、宽带通,地平整,目前已有77家企业进区,45家企业已投入生产,固定资产总投资达3.07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04年,实现产值30个亿,上交税金达6000多万元,恒兴、竞佳、富尔派、双狮、冰蝴蝶、维罗纳等十几个品牌的裘皮服装畅销国内外市场。皮毛业的发展与壮大,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目前,城区累计固定资产投入4.5亿元,城区面积由92年的0.5平方公里发展到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5万人,路、电、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善,影剧院、车站、学校、医院、金融等社会服务设施齐全,群众业余生活丰富,安居乐业,城内商贸楼鳞次栉比,展现出绿、美、洁、亮的新形象。
镇情概况
地处昆明西北郊,距昆明21公里。距富民县城2.5公里,东接五华区和散旦乡,西南隔螳螂江与永定镇相望,北靠赤鹫乡。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62个自然村,93个村民小组,设13个党总支(支部),有党员821人。辖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6056.3亩。全镇总人口22809人,其中农业人口20285人,少数民族17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7‰。是富民县的交通咽喉和重点工业区。
镇情概况
北宋时期,大营乃杨家将屯兵扎营地,营盘甚大,故名"大营"。处江苏省兴化市东北部,南濒海沟河,东邻大丰市白驹镇,北接大丰市刘庄镇,332省道横贯东西,直通204国道和盐通、宁靖盐高速,新长铁路穿境而过,通村公路三纵三横循环互通。境内河港纵横,水乡特色鲜明。全镇土地面积5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8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8万人。
行政区划
辖大营、河南、东三泉、西三泉、老泉头、左所、马庄、孤庄、涧头、下台庄、龙池河、后所、小店、上台庄、齐城、刘家窑、腰站、神沟、角耳庵、鹞子涧、团城口、迷回、新圐圙、南洪水、北洪水、朴寨、固伏、杨庄、小庄、卤城30个村委会。
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位于镇区西南部二公里处清凉寺村南,为北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创建的官窑。窑址南北长2.5公里,宽1公里,内涵甚丰。东南部(韩庄村东南)有晚唐及五代时期的窑址,其余绝大部分为宋代民窑,以印花青瓷及黑白瓷为主,有窑址20余处,西部为金、元时期窑址;宋汝官窑址在清凉寺村南,面积9.3平方米,窑址地势平坦,四面环山,有小溪绕其东、西两面,制瓷原料丰富,煤炭、木材、高岭土、釉药等就地可取,并发现有玛瑙石等汝瓷之重要原料。1987年,经过窑址试掘,已探明作坊、窑炉及汝瓷窑藏。出土遗物主要有瓷器和窑具,瓷器计300余件,其中“宫廷御用汝瓷”,香灰色胎,胎骨薄坚,多裹足满釉支烧。釉为青色,釉层匀净淡雅,器表出现复杂的纹片。制作规整,工艺考究,试掘中出土的较完整器皿有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盏托、盂、器皿盖等。此次发掘,解决了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揭开了“宋代五大名瓷之魁”的汝官窑址之谜。1987年,确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9年,镇政府与平顶山汝瓷研究所共同开发汝瓷新产品,烧制出仿汝瓷产品30多种,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