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地图
德江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收入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8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6.82亿元、1.14亿元和1.84亿元,增长5.48%、32.72%和15.37%。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6.60亿元、3474万元、2.82亿元和861万元。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9691个,实现产值5.57亿元,营业收入5.18亿元,实现利润2802万元。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粮食15.47万吨,比上年增长7.0%;油菜籽8532吨,增长3.6%;烤烟8215吨,增长2.8%;肉类2.21万吨,增长4.5%。年末大牲畜存栏9.4万头,增长7.47%。工业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740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为6355万元、119万元和31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全县公路里程1157千米,其中当年新增改造公路里程61千米。年客运量494万人,货运量194.1万吨。邮政业务总量186.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810.25万元,移动通信业务总量881.37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5万户,其中农村5303户;移动电话用户1.30万户。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9元,均有程度不同增长。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强农稳县”战略,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以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狠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节约型农业、封闭半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在连续两年遭受较重旱灾的情况下,2007年粮食总产达17.53万吨以上,油菜籽总产量达12032吨;农业总产值达15.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808元。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66.3:27.55:5.52调整到65.2:29.1:5.7,确立了优质稻、优质油菜、烤烟、天麻、蔬菜(含辣椒)等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0家(其中地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总收入达4.02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1%。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三杂”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重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2.2%。建设农村沼气池1.83万余口,改善了农民家居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态,2006年被地区行署评为先进单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走上法制化轨道,2003年度被农业部“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2004年和2005年分别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试点县”。
工业发展:1978年,全县工业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只有简单工业门类和乡(镇)办、社办企业。1987年,推行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经营承包(租赁)责任制,至1989年初,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3户。1992年,改革工业企业经营体制,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4068万元。1997年,盘活国有企业流动资产,改善企业经营形式,对部分亏损企业“关、停、并、转”,扭亏为盈。1998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负增效”等改革举措,县国有企业改革面达到80%。2001年,通过兼并、出让、转让、引资嫁接、股份制等产权制度改革,把原54户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成规模工业企业15户、商业企业11户,部分企业经营体制从计划经济中解脱出来。2003年,拟定“兴工富县、开放活县、科教强县、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2005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转让3户、兼并10户,演变成县水泥厂、乌江水泥厂、酒圣酒业公司、桂强公司、富民公司、白水泉公司6个民营企业和编织袋厂、电力公司、电力实业公司、星星油脂化工厂、穗精大米公司、供水公司、小水电公司7个国有工业企业,并实现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787万元增至2005年的32060万元,年均递增11.44%。
商业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由商务部选择有条件的县市作为试点,下拨补贴资金,在试点区域内建设“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连锁经营网络,旨在建设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是一项难得的政策性扶持民心工程。为了争取并承办好该项工程,我中心高度重视,积极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德江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于2007年开始实施建设,在建设农家店的过程中,我中心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标准,对选定网点实行“五统一”建设与改造,即:一是统一组织,整个工程由我中心组织实施。二是统一标准,统一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建设与改造。三是统一配置,对店内普遍需添置的硬件设施,如灭火器、货架、计量器等,由商务中心购买,按需配置。四是统一施工,对需要重建或店内改造的项目,由商务中心聘请专业施工队按标准统一建设改造。五是统一标识,“农家店”统一悬挂商务部授予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识牌,实行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县共建设60家标准“农家店”,辐射20个乡(镇)50个行政村。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来,为德江县的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不但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为德江县的经济及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卫生教育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均呈发展态势。全县有各类学校390所,其中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9.11万人,有专任教师31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42%。电视覆盖率92.5%,广播覆盖率68%。有卫生机构31个,卫生技术人员705人。民族文化在德江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世居着土家、苗、仡佬等少数民族,他们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在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以土家风俗为代表的民族风情。行政区划
德江县辖5个镇、15个民族乡:青龙镇、煎茶镇、潮砥镇、泉口土家族乡、枫香溪镇、稳坪镇、共和土家族乡、堰塘土家族乡、龙泉土家族乡、钱家土家族乡、沙溪土家族乡、楠杆土家族乡、平原土家族乡、复兴土家族苗族乡、合兴土家族乡、长堡土家族乡、桶井土家族乡、荆角土家族乡、长丰土家族乡、高山土家族乡。行政中心坐落于青龙镇(青龙镇改革开放前一直沿用姜司镇)。风土乡情
一座座土家山寨,似粒粒珍珠,镶嵌在武陵山脉、乌江两岸。这些村寨选址,或依山傍水,安卧在秀丽的溪河谷地;或雄踞高山,错落于葱翠的茂林修竹。坝区村寨,多四合庭院,石板小巷,连成乡镇街区。土家人有两种民族饮食,风味独特,声名远播。一种是熬熬茶,另一种是麻糖水。熬熬茶又被称为油茶,是土家人喜爱的饮食之一。其制作十分讲究,主要以茶叶、食油、芝麻、花生米、腊肉、核桃、花椒、食盐为原料,经炒制后加水煮熟而成。熬熬茶不仅清香可口,风味诱人,还能充饥解渴,醒脑提神。逢年过节,每当贵宾到来,土家人就制作熬熬茶,拿出精制的大米花、芝麻饼,泡果等盛情款待,围坐火堂,边吃边拉家常,谈古论今,别有一番风味。麻糖水是土家人用大米、玉米或薯类等蒸煮发酵装坛精心制作而成,酒精度一般在15度左右,糖度在35度以上,土家人在农忙时署热天喝两碗麻糖水,既生津止渴,又提神充饥,土家人称麻糖水为“土茅台”。麻糖水的营养价值不低于任何厂家生产的啤酒、饮料,在土家人眼里它既是饮料,又是琼浆,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德江土家族有着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土家的能工巧匠创造了吊脚楼阁,那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等充分体现了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土家人的刺绣工艺,更是独树一帜,那一件件、一块块手帕、围腰、枕套、被面,在土家妇女手里,绣花针上下翻飞,五彩丝线左右牵连,于是,河流山川、飞禽走兽、草木花卉,春秋人物,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成了一件件精湛的工艺品,你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土家妇女的巧夺天工。德江土家民族习俗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既有热闹风趣的“打闹歌”,又有独具民族特点的“赶年”,体现崇拜祖先的“祭祀”,亦歌亦泣的“哭嫁”,神秘原始的“祭风神”,欢乐祥和的“建房礼词”等。在德江丰富多彩的土家民族风情中,最具影响的要算远近闻名的“傩堂戏”。炸龙灯: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但是在德江却依然保留着几百年的来的“炸龙灯”活动。据当地老人介绍,“炸龙灯”本为德江土家族过年的求雨祭祀活动,后来逐渐转变为过年的娱乐活动。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初一过后人们就开始准备“龙头”“龙身”,“龙头”是以竹条编制为骨架缠绕在一根木棍上,然后以宣纸用米熬制的浆糊敷在骨架上,再用颜料彩绘做好的“龙头”;“龙身”同样是以竹条编制成圆柱体缠绕在一根木棍上,再用宣纸敷上,一般“龙身”有十个以上,在附上一个工艺的“龙尾”。制作完毕以后在正月初十左右就可以“出灯”,“出灯”时用特制的长布把“龙头”和“龙身”还有“龙尾”连接起来,在这几天晚上“龙灯”会带着祝福来到每家每户,主人一般会给神龙祭品。到了土家族的“过大年”正月十五当天,从中午到夜晚就正式开始“炸龙灯”。龙队成员一般是16-25岁的中青年,在“出灯”前他们一般会喝一点白酒,然会戴上安全帽(在十年前是不会戴的,近两年来出于安全考虑大家都戴上了安全帽),用湿毛巾把脖子和露出来的头发遮上,戴上手套,脱掉上衣露出上身,然后就可以“出灯”了,龙队经过的地方人们会用准备好的竹竿掉上爆竹对着龙开始轰炸,一般重点是龙头(注意这些爆竹一般是火药土制的),进入晚上后人们不仅用爆竹轰炸龙,还有用特制的烟火对着龙队成员点火,总之场面非常壮观。到了第二天一早龙队就会把龙放到“玉溪河”边,点上火把龙烧掉,预祝这久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到来。
德江傩戏:德江是“中国傩戏之乡”。傩堂戏又称傩戏和“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戏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朝军傩与民间大傩,盛行于唐宋明时期,融会于清代民间文化。表演主要以酬神娱人为目的,它滥觞于远古傩仪,脱胎于傩舞演变为戏剧雏形。保存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傩堂戏131坛,遍及全县,表演形式上有“傩祭”、“傩仪”、“傩戏”、“傩技”,道具有傩面具、法器、傩服饰,傩坛上有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傩技绝活开红山、上刀(梯)山、下油锅、刹红铧、口含红铁;傩戏表演《关公斩蔡阳》、《安安送米》、《甘生赶考》、《八仙庆寿》和傩戏面具堪称中国一绝。戏剧大师曹禺把德江傩戏及面具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赞叹;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说:“德江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语言美极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外国友人参观考察后,无不交口称赞。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3年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数据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德江傩戏之乡”。使德江傩戏蜚声海内外。德江傩堂戏由面具、画案、法器、傩堂以及傩艺师们的唱跳戏等几个方面综合组成,不仅具有十分古朴的戏剧风格,保存了戏剧最古老的传统,而且傩戏面具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充分表现了戏剧的历史痕迹,德江保存了完整的傩戏原貌。1987年,德江在北京举办了傩面具展出,对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宗教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