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海西州地图 >
德令哈市地图
德令哈市相关地区地图:

可利用水资源

德令哈盆地区水资源总量4.65亿立方米,最小生态需水量是2.77亿m3,能够被人类消耗的最大水资源即水资源可利用量是1.88亿m3,可利用率为40.4%。德令哈盆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4.65亿m3,现状开发利用量是2.405亿m3,耗水量是1.14亿m3,开源潜力0.74亿m3。

历史沿革

明为罕东卫辖地,后为蒙古诸部辖地,清属青海蒙古北左旗、北右旗辖地,民国时属都兰县。1955年从都兰县析置德令哈工委,1958年撤销工委设立德令哈县(驻巴音河),1962年撤县后并入乌兰县。1988年从乌兰县析置德令哈市。1988年4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号)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德令哈市辖有蓄集、宗务隆、怀头他拉、戈壁、郭里木5个乡。(根据“青海省民政厅网站”资料改动,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宗务隆乡位于市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州府、市府驻地。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20.5%,土族占6.8%,藏族占3.9%。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巴音河、白水河、乌察汗、伊克拉、陶斯图、红光6个村(牧)委会。1956年前为都兰县宗务隆乡,1957年属德令哈工委,1958年改为宗务隆公社,1984年改为宗务隆乡。郭里木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驻地22千米。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8.1%,土族占1.7%,藏族占1.5%。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桃哈、努尔、尕海、团结、郭里木、平原、新源7个村(牧)委会。戈壁乡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驻地20千米。人口0.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44.6%,藏族占4.2%,回族占2.7%。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德令哈、乌兰干沟、茶汗沙、柯鲁诺尔、陶生诺尔5个村(牧)委会。怀头他拉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驻地50千米。人口0.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37%,藏族占4.5%,土族占0.5%。面积1.8万平方千米。辖巴力沟、东滩、怀图、卡格图4个村(牧)委会。蓄集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驻地25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6%。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汗哈达、贡艾里沟、浩特察汗3个牧委会。1999年末,德令哈市辖有蓄集、宗务隆、怀头他拉、戈壁、郭里木5个乡。市府驻河西(宗务隆乡辖地)。辖区还有德令哈、尕海、怀头他拉、巴音河4个州属国有农场。人口5.65万人。2000年,德令哈市辖5个乡和人民路、建国路、火车站、文化路、昆仑路、渠南6个居委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835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宗务隆乡5503郭里木乡9992蓄集乡1334戈壁乡7972怀头他拉乡2893河西虚拟街道10697河东青新路北虚拟街道7835河东青新路南虚拟街道9725,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怀头他拉乡,设立怀头他拉镇;撤销郭里木乡,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镇政府设在尕海)。2001年底,德令哈市辖2个镇、3个乡,6个居委会、25个村(牧)委会。(直接管辖):火车站、人民路、文化路、建国路、昆仑路、渠南6个居委会,尕海镇:驻尕海,辖团结、尕海、新源、郭里木、平原、陶哈、努尔7个村(牧)委会,怀头他拉镇:驻怀头他拉,辖东滩、怀图、巴力沟、卡洛图4个村(牧)委会,蓄集乡:驻泽令沟,辖茶汗哈达、贡艾里沟、浩特茶汗3个村(牧)委会,宗务隆乡:驻巴音河,辖白水河、红光、巴音河、陶斯图、伊克拉、乌察汗6个村(牧)委会,戈壁乡:驻老德令哈,辖乌兰干沟、德令哈、茶汉沙、柯鲁诺尔、陶生诺尔5个村(牧)委会,2005年,德令哈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戈壁乡,设立并命名为柯鲁柯镇,镇政府驻地迁移至原德令哈农场场部所在地浩门都谷。将尕海镇的民兴、民乐、平原三个村划归柯鲁柯镇管辖,实行镇管村体制。2、撤销宗务隆乡。将原宗务隆乡的白水河村、巴音河东村、巴音河西村、巴音河中村、甘南村划归河西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东山村划归河东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红光村划归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伊克拉、乌察汗、陶斯图三个村划归蓄集乡管辖。

湖泊

简介:德令哈市面积较大的湖泊有四个:哈拉湖、柯鲁可湖、托素湖、尕海湖。
柯鲁可湖:位于德令哈市境内南部,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淡水湖。湖面面积57.96km2,平均水深4m,最大水深13.8m,湖水容量1.67亿m3,巴音河自东南部流入,湖水自西南部流入托素湖,使两湖泊成为柴达木盆地的姊妹湖。据1991年调查,湖面面积62.6km2,矿化度0.64-0.79g/l,水化学类型为-Na型水。
托素湖:位于第三系丘陵剥蚀地中,咸水湖,接受柯鲁可湖水补给,此外,尚有来自南部丘陵区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湖面略成等边三角形,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的193km2萎缩到现在的140km2。湖内原有的两座小岛已连为一体。最大水深25.7m,湖面海拔2789.4m,湖中心矿化度30.2g/l,水化学类型为Cl.型水。

地质构造

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单元上分属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昆仑祁连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务隆山前地带)的纬向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该断裂线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东北部,自第三纪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统砂岩组成的丘陵带。盆地南部剧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积场所,厚达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统的近代洪积、冲积及湖积层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

基础设施

德令哈区位突出,特色鲜明。德令哈市地处青海省的中部,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德都公路与109国道相连,是南进西藏、北连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兰西拉光缆、“110”输变电线路、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迅、能源网络。近年来,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青藏铁路复线、德令哈至盐湖快速通道、110KV双回路和330KV西进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即将建成,将极大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德令哈按照省、州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设青海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和周边地区的禀赋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能源网络,优化资源组合,加快发展区域特色工业,重点发展盐碱化工、建材、中藏药三大产业,着力培育和构筑六大特色产业链,努力将德令哈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碱业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使德令哈的地位更加突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概况:2004年,德令哈全社会总用水量:2.40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0.057亿立方米,生产用水2.321亿立方米(其中农牧林用水2.301亿m3,工业用水0.02亿m3),城市绿化用水0.027亿立方米。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德令哈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量2.405亿m³。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4.2%。德令哈盆地区聚集了全市主要的农业、工业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51.7%。
水资源利用率:农牧林灌溉水量达到全市总用水量的95.7%。德农灌区、尕海灌区渠系水综合利用率只有35%左右。农牧林灌溉总面积达15.2万亩。
水资源利用效率:从人均用水量指标分析,德令哈市人均用水量高达3688.7m³/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8m³/人)八倍多,每万元GDP用水量为2786.79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7m³/万元)五倍,其中,一产用水水平为36816m³/万元,二产为63.86m³/万元,德令哈总体用水效率较低。巴音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为30%,现已建成黑石山水库,总库容366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119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12.93万亩。已衬砌干支渠253条408.13公里,各类建筑物1551座,灌区引水口最大流量达16立方米/秒。巴音河干流已建成小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5325kw/14台;电力提灌站三处,装机340kw。白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5.94%,现有水利工程:干支渠(已衬砌)3条9.4公里,建筑物25座,实际灌溉面积7375亩,设计流量0.5立方米/秒,小型水电站七座总装机3405kw/15台。巴勒更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利用率达85%,建成总库容89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已衬砌干、支斗渠84条长139.02公里,设计干渠引水流量3.5立方米/秒,实际引水流量1.8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实际灌溉面积1.53万亩,目前水库以下已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