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海西州地图 >
德令哈市地图
德令哈市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德令哈市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河西街道、河东街道、火车站街道、尕海镇、怀头他拉镇、柯鲁柯镇、蓄集乡。

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德令哈市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及省、州重视我市发展的大好机遇,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全市上下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坚持不懈攻生态,以工兴市强实力,繁荣商贸活市场,调整结构创特色,改革开放促发展”及“稳定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始终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到“十五”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59倍,年均增长18.7%,人均GDP达到16104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2.2亿元,是“九五”末的7.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8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9元,年均增长8.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5元,年均增长6.4%。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9亿元,较上年增长27.5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0.7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达到4140万元,较上年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8975元,较上年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609元,较上年增长13.7%。

历史沿革

明为罕东卫辖地,后为蒙古诸部辖地,清属青海蒙古北左旗、北右旗辖地,民国时属都兰县。1955年从都兰县析置德令哈工委,1958年撤销工委设立德令哈县(驻巴音河),1962年撤县后并入乌兰县。1988年从乌兰县析置德令哈市。1988年4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号)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德令哈市辖有蓄集、宗务隆、怀头他拉、戈壁、郭里木5个乡。(根据“青海省民政厅网站”资料改动,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宗务隆乡位于市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州府、市府驻地。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20.5%,土族占6.8%,藏族占3.9%。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巴音河、白水河、乌察汗、伊克拉、陶斯图、红光6个村(牧)委会。1956年前为都兰县宗务隆乡,1957年属德令哈工委,1958年改为宗务隆公社,1984年改为宗务隆乡。郭里木乡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府驻地22千米。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8.1%,土族占1.7%,藏族占1.5%。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桃哈、努尔、尕海、团结、郭里木、平原、新源7个村(牧)委会。戈壁乡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驻地20千米。人口0.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44.6%,藏族占4.2%,回族占2.7%。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德令哈、乌兰干沟、茶汗沙、柯鲁诺尔、陶生诺尔5个村(牧)委会。怀头他拉乡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府驻地50千米。人口0.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37%,藏族占4.5%,土族占0.5%。面积1.8万平方千米。辖巴力沟、东滩、怀图、卡格图4个村(牧)委会。蓄集乡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驻地25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6%。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汗哈达、贡艾里沟、浩特察汗3个牧委会。1999年末,德令哈市辖有蓄集、宗务隆、怀头他拉、戈壁、郭里木5个乡。市府驻河西(宗务隆乡辖地)。辖区还有德令哈、尕海、怀头他拉、巴音河4个州属国有农场。人口5.65万人。2000年,德令哈市辖5个乡和人民路、建国路、火车站、文化路、昆仑路、渠南6个居委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835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宗务隆乡5503郭里木乡9992蓄集乡1334戈壁乡7972怀头他拉乡2893河西虚拟街道10697河东青新路北虚拟街道7835河东青新路南虚拟街道9725,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怀头他拉乡,设立怀头他拉镇;撤销郭里木乡,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镇政府设在尕海)。2001年底,德令哈市辖2个镇、3个乡,6个居委会、25个村(牧)委会。(直接管辖):火车站、人民路、文化路、建国路、昆仑路、渠南6个居委会,尕海镇:驻尕海,辖团结、尕海、新源、郭里木、平原、陶哈、努尔7个村(牧)委会,怀头他拉镇:驻怀头他拉,辖东滩、怀图、巴力沟、卡洛图4个村(牧)委会,蓄集乡:驻泽令沟,辖茶汗哈达、贡艾里沟、浩特茶汗3个村(牧)委会,宗务隆乡:驻巴音河,辖白水河、红光、巴音河、陶斯图、伊克拉、乌察汗6个村(牧)委会,戈壁乡:驻老德令哈,辖乌兰干沟、德令哈、茶汉沙、柯鲁诺尔、陶生诺尔5个村(牧)委会,2005年,德令哈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戈壁乡,设立并命名为柯鲁柯镇,镇政府驻地迁移至原德令哈农场场部所在地浩门都谷。将尕海镇的民兴、民乐、平原三个村划归柯鲁柯镇管辖,实行镇管村体制。2、撤销宗务隆乡。将原宗务隆乡的白水河村、巴音河东村、巴音河西村、巴音河中村、甘南村划归河西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东山村划归河东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红光村划归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伊克拉、乌察汗、陶斯图三个村划归蓄集乡管辖。

地质构造

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单元上分属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昆仑祁连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务隆山前地带)的纬向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该断裂线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东北部,自第三纪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统砂岩组成的丘陵带。盆地南部剧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积场所,厚达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统的近代洪积、冲积及湖积层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

基础设施

德令哈区位突出,特色鲜明。德令哈市地处青海省的中部,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德都公路与109国道相连,是南进西藏、北连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兰西拉光缆、“110”输变电线路、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迅、能源网络。近年来,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青藏铁路复线、德令哈至盐湖快速通道、110KV双回路和330KV西进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即将建成,将极大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德令哈按照省、州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设青海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和周边地区的禀赋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能源网络,优化资源组合,加快发展区域特色工业,重点发展盐碱化工、建材、中藏药三大产业,着力培育和构筑六大特色产业链,努力将德令哈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碱业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使德令哈的地位更加突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水利资源

德令哈市分为4个水资源评价区,即:德令哈盆地区,塔塔棱河区,哈拉湖盆地区,党河、哈尔腾河区。党河、哈尔腾河源区、哈拉湖盆地区为无人区。水资源总量:德令哈市水资源总量为9.927亿m³。其中德令哈盆地区4.650亿m³,塔塔棱河区1.188亿m³,党河、哈尔腾河河源区2.018亿m³,哈拉湖盆地区2.071亿m³。德令哈市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表资源量单位:亿立方米,德令哈市区域内有河流7条,其北部山区为地表水流的产流区,径流深10-50毫米,中部及南部径流深在10毫米左右,径流系数在0.2左右。德令哈市1956—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9.233亿立方米,P=50%年份地表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P=75%年份地表水年径流量8.06亿立方米,P=95%年份地表水年径流量6.68亿立方米。其中巴音河、巴勒更河、白水河地表水资源3.66亿立方米,区间地表水资源0.586亿立方米。属哈拉湖水系的地表水资源2.071亿立方米,泉水年径流量0.479。出境水资源量3.206亿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总量为3.693亿立方米。德令哈地区主要河流:1、巴音河:内陆河,属克鲁克湖水系,总长全长326公里,流域面积7462平方公里,落差2004米,比降6.5‰,上游有9条支流,年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3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7.89万千瓦。2、白水河:全长15公里,比降1/25,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6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205亿立方米。3、巴勒更河:全长66.5公里,比降1/66,集水面积88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0.7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237亿立方米。德令哈境内冰川条数共计232条,冰川总面积达248.3km2,冰川储量14.2732km3。德令哈地区地下水资源量5.556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泽令沟、德令哈、尕海地区以及怀头他拉地区,其中德令哈盆地区为3.546亿立方米,塔塔棱河区为0.535亿立方米,党河、哈尔腾河河源区为0.605亿立方米,哈拉湖盆地区为0.87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可开采量为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