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地图
海西州相关地区地图:
海西地震
新华网西宁2009年8月28日电据青海省地震台网测定,28日9时50分左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地区东南部发生6.4级地震,震源位于北纬37.6度,东经95.8度。地震发生后,海西州境内格尔木、德令哈等地有明显震感。目前,尚未接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报告。新华网西宁8月29日电(记者陈国洲)据青海省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8月29日零时28分,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东南部再次发生5级强余震,震中位置位于北纬37.7度、东经95.8度。经济发展
建国五十年来,经过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结构由过去的以农牧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09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8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65290元,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226.1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12.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78.2%、19.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6:79.7:17.7转变为2.5:78.2:19.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龙羊峡至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乌兰至香日德、乌兰至德令哈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天然气开发初见成效,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送工程年内将全面开工建设。以铁路、公路、航空互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青藏铁路横贯境内536公里,青藏、青新、敦格等干线公路纵横交错,总通车里程5000余公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公路运输四通八达,遍及城乡。格尔木机场为中型民用机扬,开通有格尔木至西宁航班。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和青新光缆贯穿全境,全州所有县、市、行委的电话进入全国直拔网并开通移动通讯业务,形成统一的本地电话网。综合:2009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8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65290元,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226.17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12.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78.2%、19.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6:79.7:17.7转变为2.5:78.2:19.3。财政:全年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44亿元,增长32.2%;中央一般预算收入41.27亿元,增长30.2%。实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29.05亿元、19.43亿元和3.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5.2%和30.2%。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89亿元,增长18.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2亿元,下降1.5%;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7.9亿元,增长41.1%;教育支出5.13亿元,增长10.7%;医疗卫生支出2.47亿元,增长26.7%;公共安全类支出2.92亿元,增长36.1%;农林水事务支出5.49亿元,增长31.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1亿元,下降4.1%;科学技术类支出0.22亿元,增长9.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04亿元,增长1.4%。物价:全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8%,衣着类价格上涨8.5%,医药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5.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类价格上涨2.1%,居住类价格下降1.6%。2009年全州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9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37%。就业:年末全州就业人员21.82万人,比上年增长6.5%,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6.95万人,增长3.4%。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7.59万人,占34.8%,第二产业5.2万人,占23.84%,第三产业9.03万人,占41.36%。2009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588人,比上年增加15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5%。
农业和畜牧业: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32582.47公顷,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5160.13公顷,增长5.3%;油料播种面积6700.13公顷,下降19.7%;蔬菜种植面积993.6公顷,增长2.4%。在粮食作物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2746.8公顷,增长62.1%;豆类种植面积386.6公顷,增长21.5%。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35.53万头(只),其中草食畜存栏232.26万头(只)。全年草食畜共繁殖仔畜114.29万头(只),繁殖率为87.1%,比上年下降1.79个百分点;总增100.83万头(只),总增率44.95%,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出栏97.32万头(只),出栏率43.38%,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出售84.64万头(只),商品率37.73%,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成畜死亡4.15万头(只),死亡率1.85%,比上年下降0.36个百分点。2009年全州农村牧区通电村数184个,比上年增加1个;通电话村数203个;通公路村189个,增加3个;自来水受益村160个,增加1个;通有线电视的村数达到104个,增加1个。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1.43亿元,增长6.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增长9.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04.87亿元,增长11.6%;。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4.41亿元,同比增长12.4%;国有经济完成增加值13.38亿元,同比增长9.5%;外商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3.71亿元,同比下降23.3%。从各行业看,煤炭开采业增加值26.06亿元,增长29.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88.44亿元,增长34.6%;黑色金属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67.4%;电力生产供应业增加值4.34亿元,增长25.6%;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增加值19.58亿元,下降15.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11.7亿元,下降3.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43.3亿元,下降14.8%。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户,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1.76亿元,下降5.3%;实现利润74.62亿元,下降49.1%。2009年州属工业增加值97.35亿元,增长48.2%,增速高于地区工业36.6个百分点,在地区工业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5%提高至47.3%。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0个,全年实现利润总额80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上报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6.6%;州属投资100.1亿元,增长26.5%。上报口径的固定资产投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95亿元,增长41.7%;第二产业投资99.87亿元,下降8.1%,其中工业投资98.9亿元,下降7.3%;第三产业30.06亿元,增长113.5%;分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4.85亿元,增长2.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增长85.4%;从投资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94.2亿元,增长15.9%;民间投资39.7亿元,下降10%。全年全州城镇施工项目共542个,比上年增加11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4个,增加28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8亿元,比上年增长8.4倍。
国内贸易和旅游: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按城乡分,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28.36亿元,增长16.3%;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8.22亿元,增长22.5%。按行业分,批发业消费品零售额6.48亿元,增长22.5%;零售业21.2亿元,增长15.3%;住宿和餐饮业8.47亿元,增长20%;其它行业0.42亿元,增长18.8%。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14.28万人次,比上年增37.6%。其中:国内旅游人数率214万人次,增长37.5%;境外入境人数2783人次,增长242.3%;旅游总收入3.83亿元,增长36.3%。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32万美元,增长15.9%。
交通和邮电: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1144万吨,周转量24497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全年旅客运输量842.7万人,周转量38741.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8%。铁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1627万吨,比上年增长4.97%。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2763辆,比上年末增长21.8%,其中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0457辆,增长23.9%。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邮政业务量0.39亿元,增长3.7%;电信业务量3.82亿元,增长11.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2万户,比上年末下降0.4%。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46万户,增长2.4%;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73万户,下降13.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35.1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3.2%。全州电话普及率上升到104.6部/百人。全州互联网上网人数3.2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0.9%。
金融和保险: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5.5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1.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2.5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5.16亿元,分别增长23.9%和39.2%。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亿元,增长3.6%;人寿保险收入0.78亿元,增长20.3%。年内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6亿元,比上年下降20.3%,其中:财产保险赔款0.86亿元,增长35.1%;人寿保险赔款和给付0.2亿元,下降44.7%。
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州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年内招生1188人,在校生2127人,毕业生529人。普通高中16所,年内招生2735人,在校生7340人,毕业生2598人。初中学校34所,年内招生6179人,在校生15640人,毕业生4649人。小学75所,年内招生6648人,在校生40556人,毕业生6384人。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8144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4548人,其中专职教师397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2%,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其中,纯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98.81%,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全年全州共实施科技项目90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22项,州级49项。投入科技经费3165万元,其中国家级1610万元,省级905万元,州级650万元。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5项,州级科技成果10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州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民族博物馆2座,文物管理所3个,电影译制站1个、影剧院8个,有线电视城域网8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台站6座、电视差转台28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2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4%,广播人口覆盖率96.43%,分别比上年提高0.9和0.43个百分点。共有公开出版物10种,其中:报刊6种,杂志4种,累计发行量45400份,较上年增长20.1%。年末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42所,其中医院17所,疾控中心9个,乡镇卫生院36所。病床数1595张,全部卫生人员25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46人(均不含村卫生室)。全年全州共参加省级大型运动会三次,共获得金牌21块、银牌20块、铜牌17块,打破四项全省纪录,取得奖牌、金牌、团体总分全省前三名的好成绩。成功举办了2009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推介会暨盐湖城旅游文化艺术节、中国青海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拉力赛、海西州第五届那达慕大会暨第七届柴达木孟赫嘎拉文化艺术节、首届三项铁人拉力赛、全州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活动。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09年末全州常住人口44.58万人,户籍人口38.59万人,比上年增长1.3%。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15.03万人,增长1.2%;男性人口19.93万人,增长1.3%;少数民族人口11.26万人,比上年增长2.1%,其中:蒙古族2.61万人,与上年持平,藏族4.76万人,比上年增长1.9%。户籍人口出生率11.2‰,提高2.17个千分点,死亡率4.4‰,提高1.4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8‰,提高0.71个千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7.12元,比上年增长11.5%。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2332.62元,比上年增长18.2%,恩格尔系数为35%,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6.6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3平方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44元,比上年增长22%。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59元,比上年增长5.5%,恩格尔系数为42.4%,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4.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2平方米。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45218元,较上年增长7.7%,其中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47809元,较上年增长5.4%。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48232人,新增2742人;离退休人员参保16175人,比上年增加409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30403人,正在享受待遇的失业保险239人。参加城镇工伤保险44359人,其中农民工8241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7678人,比上年增加2151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1093人;参加农村牧区新型养老保险的农牧民53505人,参保率65%;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牧民13.87万人,参合率达9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当年支出1.39亿元,当年受益8.66万人(次),基金支出率达95.98%。享受城市最低生活障的居民3003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牧民14080人。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全年人工造林4513公顷;退牧还草禁牧8667公顷;封山育林29267公顷;全民义务植树180万株。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48.2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9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4%。全年平均气温3.5℃,高于历年平均气温1.1℃;年平均降水量214.4毫米,高于历年平均水平63.5毫米。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5起,比上年下降25%,死亡16人,下降36%,直接经济损失390万元,下降24.4%。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2起,比上年下降1.22%,死亡130人,比上年下降3.7%,直接经济损失78.09万元,比上年下13.34%。发生火灾事故150起,比上年上升25%,直接经济损失143.64万元,比上年下降8.47%。
行政区划
2005年,海西州辖2个县级市、3个县、3个行委;格尔木市辖3个副县级行委。海西州面积325785平方千米,人口34万。德令哈市面积27613平方千米,人口6.0万人。邮编817000。格尔木市面积123460平方千米,人口10.7万人。邮编816000。市人民政府驻昆仑路。乌兰县面积10784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邮编817100。县人民政府驻希里沟镇。都兰县面积50000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邮编816100。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天峻县面积20000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邮编817200。县人民政府驻新源镇。冷湖行委面积21000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邮编817400。行政委员会驻冷湖镇。大柴旦行委面积34000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邮编817300。行政委员会驻大柴旦镇。茫崖行委面积32000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邮编817500。行政委员会驻花土沟镇。*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人口数据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4》,截至2003年底。总面积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其中三个行委根据青海省民政厅2001年资料。*旅游资源
海西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有“中国第一神山”和“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昆仑山文化源源流长,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图腾,它是连结中原与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最牢固的天然纽带。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构成了海西州地域的主体,其丰富的盐化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是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支柱和优势资源,也是海西州发展工业旅游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察尔汗百万吨钾肥、德令哈百万吨纯碱等项目的实施,为发展高原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格尔木市境内的4A级昆仑文化旅游区、德令哈市的可鲁克湖及外星人遗址旅游区已初具规模,都兰县境内的国际狩猎场已开办多年,在国内游市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海西州西部地区奇特的雅丹地貌、沙漠戈壁是科学考察和旅游探险者最有魅力的旅游景点。海西州有广阔的草场、蒙古族、藏族民俗风情是吸引国内游客体验少数民族俗风情的最好去处。海西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功能全,组合优良,科学文化内涵丰富,大部旅游资源都保持了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奇美、神秘,是开展登山陆游、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抢险旅游、宗教朝觐和了解蒙藏民族风情的理想胜地,也是我国旅游向西部转移的一个新的增长级。海西州旅游资源有许多是青海乃至中国之最,是中外游客所憧憬的旅游地区。区内名山大川、长江源区、荒漠戈壁、昆仑文化传说、“外星人遗址”、吐蕃文化、蒙藏风俗等旅游资源均体现出青藏高原原始、淳朴、粗犷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旅游景点特点,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需求趋势,如能合理开发利用,在省内外、国内外将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下面我就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一详细的介绍:文物古迹
海西州截止到1990年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它文物古迹66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塔里他里哈遗址: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诺木洪农场东南部,青铜器时代遗迹。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并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达8米以上。通过发掘,发现方形和圆形木结构房址11座,土坯坑9座,牲畜圈1座和瓮棺葬3座;出土陶、石、铜器、马、牛、羊、骆驼骨骼,毛制品、革履,各种饰品,骨笛与骨哨等遗物。
热水墓群:位于都兰县热水乡热水沟西岸,属唐代遗迹。分布在长约7千米的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4个自然村,共有大小墓葬165座。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与清理,大部分已被盗掘,198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以夯土或堆以砾石后再复盖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封土堆前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车、木牍、玻璃器皿和金银器具。丝织品上有佛像、飞马及各种不重复图案130余种;部分文物及图案具有较浓郁的中亚风格特点。
加羊墓群:位于都兰县沟里乡加羊山根,属唐代遗迹,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封土堆4座,分布于东西长200米范围内,封土堆高约3米。(四:)英德尔墓群位于都兰县夏日哈乡英德尔西南,属唐代遗迹,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圆形封土堆1座,高约15米、直径约32米;夯土筑,层厚0.08~0.1米,顶部有盗洞;封土堆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内墙为方形,边长60米,东开一门;外墙力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墙基厚约10米,门向不清。
考肖图墓群:位于都兰县香加乡考肖图沟内,属唐代遗迹,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封土堆3个,直径8米,高约5米。
下柴开遗址: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柴新村南,属青铜器时代遗迹,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堆积1一2米,断崖处暴露灰坑。地面散布诺木洪文化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片。部分陶片饰有刻划纹、绳纹等,器型有侈口垂腹罐、曲腹盆、小口瓶、双耳翁、四耳罐、碗等。
希里沟城址:位于乌兰县希里沟镇南,属民国遗址,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7米,东西宽97米。城墙夯土筑、基宽1.5—2米,顶部有女儿墙,置嘹望孔与射击孔。四角原有角楼,现存夯土台基。开南北二门,宽5米。为都兰县国民政府兵营。
香日德城址: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香日德农场,属清代遗迹,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城墙夯土筑,高约10米,基宽约7米,顶宽约2米,夯土层厚约0.12米。
鲁茫沟岩画:位于天峻县天棚乡鲁茫沟内,属唐代遗迹,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处,总面积约22.1平方米,共79个画面。凿刻有马、牛、山羊、骆驼、猪、狼等动物图案。
巴哈莫力沟岩画:位于都兰县香加乡东部,属唐代遗迹,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画面长7米,宽4米,凿刻内容为鹿、羊、蛇、马、驴、鸡、太阳、“”字纹及汉藏文字。
自然条件
海西州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不分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全州年平均气温-0.5─5.2℃,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毫米。海西州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资源禀赋独特,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贵稀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之大、矿种之多、品位和组合利用价值之高,为国内独有。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179处,其中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芒硝、石棉、锶、化工石灰岩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氯化钾储量占全国钾资源总储量的97%。据粗略计算,盆地各类矿产的潜在价值在15万亿元以上,占青海矿产价值总量的90%。柴达木盆地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光热水土条件较好。共有宜农土地533万亩,水资源总量49.05亿立方米。现有耕地面积64.5万亩,在水利有保障的前提下,近期可开发的一、二类宜农土地174万亩。全州草原面积1.6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06亿亩。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牦牛、野驴、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黑颈鹤等39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及500多种药用动植物资源。海西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江河源头、雅丹地貌、昆仑山口、万丈盐桥、唐代吐蕃墓葬群、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都兰国际狩猎场等闻名遐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自然资源
动物:共有野生动物196种,其中列为国家一、二类和省级保护的有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6种,分别为:雪豹、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骆驼、白唇鹿、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雉鹑、黑颈鹤、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黑熊、石貂、荒漠猫、猞俐、兔狲、麝(所有种)、马鹿、藏原羚、鹅喉羚、棕熊、岩羊、盘羊、鹈鹕、黑颈鸬鹚、岩鹭、天鹅、其他鹰类、隼类(所有种)、雪鸡(所有种)、血雉、藏马鸡、蓝马鸡、灰鹤、蓑羽鹤、鴞形目。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分别是:鸬鹚、苍鹭、灰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鼻麻鸭、班嘴鸭、环颈鹤、鱼鸥、棕头鸥、戴胜、百灵科、毛腿沙鸡、西藏毛腿沙鸡、赤狐、沙狐、香鼬、艾虎、豹猫、麝鼠。矿产: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0.78%。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
植物:共有野生植物173种。主要药用植物有麻黄、锁阳、芦苇、枸杞、大黄、狼毒、龙胆等27种。主要用材植物有云杉、圆柏、胡杨、怪柳、白刺等8种。主要牧草植物有早熟禾、扁蓿、柄茅、沙拐枣、野葱、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45种。主要固沙植物有白刺、怪柳、枸杞、罗布麻、麻黄、沙棘、胡杨等18种。主要食用植物有锁阳、野葱、蕨麻、阔叶独行菜、灰条等11种。主要纤维植物有罗布麻、马兰、狼毒、芨芨草等10种。主要酿造植物有白刺、枸杞、沙棘3种。
土地:海西土地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9万公顷,占0.1%;可利用草场面积1043.37万公顷,占32%;林地面积4.84万公顷,占0.15%。三项之和约为总土地面积的32.25%,其余为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盐沼等,占全州土地面积的67.75%。海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约为3.05万公顷,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87.3%(全为水浇地)。西部地区(格尔木、大柴旦、冷湖、茫崖)有耕地面积0.44万公顷,仅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2.7%。从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看,海西畜牧业用地少,农业耕地和林地比重低。
水利:全州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流域面积大约500平方公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余条。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一亿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达木河、疏勒河、格尔木河、鱼卡河、呼伦河、乌图美仁河、党河、沱沱河、哈勒腾河、巴音河、木里河、诺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乌苏河等16条,流域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全州水资源总量为73.118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全州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海西州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大于1万千瓦的河流23条,蕴藏量125万千瓦,可建装机容量大于500千瓦的水电站39处,总装机可达35.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8.9亿度。目前已有小水电站32座,装机容量7.61千瓦。海西州淡水资源决量为73.1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下水43.90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利用量40.024亿立方米)。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地表水主要由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全州有大小河流160余条,常年有不泊40余条;淡水湖泊21个;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
水产:共有18种,主要有鲤鱼、草鱼、鲢鱼、池沼公鱼、小银鱼、中华绒螯蟹、小明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