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县地图
都兰县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生产
都兰是一块待开发宝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全地区共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县属16万余亩,盛产小麦、青稞、油菜。春小麦单产曾达1013.3公斤,创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记录,1989年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百强县行列,号称“柴达木粮仓”。草畜动物
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33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等。还栖息着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历史文化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东部靠海南州兴海县,西、北部分别与格尔木市、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相邻,南部以昆仑山为界与果洛州、玉树州接壤。距省会西宁428公里。周秦至汉初,都兰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公元4年(汉文帝元始四年),都兰属汉朝统辖。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的领地,后被吐蕃兼并。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都兰始归中央王朝版图,直至现代。乡镇简介
察汗乌苏镇: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部,距省会西宁市450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8.3%,蒙古族占总人口的5.3%,回族占总人口4.5%。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东山根、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下滩、上滩东、上淮西、种子站、北园、西星、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西沙滩、西建、东庄、中庄、西庄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察汗乌苏乡,1956年改为察汗乌苏镇,1958年改为察汗乌苏公社,1978年改为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23.6%、藏族占10.8%、蒙古族占2.3%。面积291.2平方千米。辖沙珠玉、得胜、查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新、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胜、永胜14个村(牧)委会。民国时设香日德局。1950年设香日德区,1955年设香日德乡后仍属香日德区,1958年改为香日德公社,1984年改为香日德乡,1985年改为香日德镇。
夏日哈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6%,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新乐、河南、河北、查查香卡、果米、沙珠玉、夏塔拉7个村(牧)委会。1950年建夏日哈乡,1958年改为夏日哈公社,1984年改为夏日哈乡。
热水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还有汉、蒙古等民族,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什堂、扎麻日、智尕日3个牧委会。1950年建日安乡,1958年、1960年先后改为上游、热水公社,1984年改为热水乡。
沟里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热龙、智玉、秀茂3个牧委会。1958年建沟里乡,同年改为沟里公社,1984年改为沟里乡。
香加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5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科学图、艾力斯台、傲包图、柯克哈达、德布生、呼力木图、柯克沙、托生湖、阿木尼科、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柯尔、幸福20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香加乡,同年改为香加公社,1984年改为香加乡。
巴隆乡: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09千米。人口0.4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面积5705平方千米。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布洛格、托托、科目、科尔、河西、清泉、三合、雅哈图、新隆14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巴隆乡,1958年与宗加乡合并成立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巴隆公社,1984年改为巴隆乡。
宗加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西西、阿斯林、努尔、南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农业9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宗加乡,1958年并入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宗加公社,1984年改为宗加乡。
诺木洪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10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诺木洪、艾斯里金、乌图、哈西哇、田格里、路北、路南7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太吉乃乡,1958年改为诺木洪公社,1984年改为诺木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