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镇地图
东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发展
东城镇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自然环境优美,能源供应充裕,市场发育成熟,工业发展迅猛,商贸、服务业、物流业繁荣兴旺,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外商投资和发展经济贸易合作的理想之地。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种植面积总产量
东城镇2007年末耕地面积10.4563万亩(其中水浇地1.6万亩、山旱地8.8563万亩),人均耕地8.1亩,林地面积7101.2亩,均属中低产田。2007年全镇完成总播面积95263亩,粮食总产量11802.8吨,其中播种小麦17750亩(产量2832.3吨)、玉米6500亩(产量4206吨)、豆类55500亩(产量4291.9吨)、大麦1600亩(产量472.6吨)、油料1333亩(产量199.7吨)、大蒜300吨、水果147.5吨。2007年完成订单种植面积7.2万亩,完成有机地块认证8300亩。土地利用现状中的主要问题是林地面积少,田间林、路、渠井配套设施差,土壤肥力低下,缺氮少磷。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2007年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及总产量:东城镇2007年末耕地面积10.4563万亩(其中水浇地1.6万亩、山旱地8.8563万亩),人均耕地8.1亩,林地面积7101.2亩,均属中低产田。2007年全镇完成总播面积95263亩,粮食总产量11802.8吨,其中播种小麦17750亩(产量2832.3吨)、玉米6500亩(产量4206吨)、豆类55500亩(产量4291.9吨)、大麦1600亩(产量472.6吨)、油料1333亩(产量199.7吨)、大蒜300吨、水果147.5吨。2007年完成订单种植面积7.2万亩,完成有机地块认证8300亩。土地利用现状中的主要问题是林地面积少,田间林、路、渠井配套设施差,土壤肥力低下,缺氮少磷。
沿革
1958年建东城公社,1984年改乡,1986年设东城镇。1997年,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东城、水峪口、果园、千家营、鳌鱼口、辛旺庄、卡窑、五马坊、舍人庄、鱼湾、石板梁、东六马坊、东水地、七马坊、西水地、五里沟16个行政村。
简介
东城镇地处于和龙市东北部、海兰江中游,是和龙市的农业重镇。地处三市三镇之间,距和龙市44公里、龙井市6公里、州政府延吉市25公里,八家子镇20公里、头道镇18公里、福洞镇20公里;镇的北部有和龙市至龙井市一级公路、和龙至朝阳川的铁路贯通于镇的中部;全镇幅员143.75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51个自然屯,总人口10721人朝鲜族人口9993人,汉族721人,满族7人,这里是朝鲜族风俗、特色最浓的镇,也是和龙市的生态示范镇。
简介
东城镇,是阳东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阳东县城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市区以东4.5公里,东与北惯镇交界,南与雅韶镇隔河相望,北与江城区岗列办事处亦垌接壤。全镇总面积51.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控制面积28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自然村29条,6586户,人口7万多人(其中农村人口1.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2.5万人,流动人口3万多人)。人均居民GDP9.95万。2011年有望超过十万大关。
二、气候、水资源状况
东城镇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12—2月平均气温零下10℃,6—7月平均气候20.5℃;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150—400毫米,年蒸发2020毫米,土质多为栗钙土和棕钙土。全镇水利工程设施有机电井54眼,坎儿井3眼,灌溉渠111公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井分布不尽合理,局部水源不足,灌水高峰期需要调节灌溉,灌水效率低。
地理位置
东城镇呈半丘陵区半垸区(苏蓼垸)分布,年平均气温16.9℃,气候宜人,是八百里洞庭的边缘区。湘江环绕苏蓼垸14.82公里,镇内拥有美丽的铁炉湖和历史悠久的黄龙河,另外还有近万亩的水面,水产品丰富。全镇耕地面积近4万亩,盛产稻谷,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镇内自然风景优美,蓝天白云,水清如镜,鱼虾嬉戏,荷叶芬芳,稻穗飘香;丘陵区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彩蝶纷飞,飞鸟云集,野物频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东城镇水质优良,水量中等,低山丘陵常年有俗称“山浸”的地下水外流,水质清澈透明,年平均气温16.9℃,全年变化呈单峰型,年总降水为165天,水量为1370mm,年平均日照为1610.5小时,土壤呈土母质第四纪红色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