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区地图
掇刀区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概况:有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4600多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被誉为“楚文化地下宝库”的楚汉墓群和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明显陵”;1998年发掘出土的“战国女尸”,距今2300多年,仍保存完好,栩栩如生,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稀世国宝”;城区南郊的掇刀石,曾是三国名将关羽驻兵之地;城区还建有隋代的东山宝塔、建于清代的龙泉书院和“三台八景”,有依山傍水的蒙、龙、顺、惠四大名泉等。是湖北省精华旅游线路“世界文化遗产三国文化之旅”上的热点地区。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荆门山水秀美,景色宜人,具有山幽、洞奇、水秀之美称。核心景区在荆门境内的大洪山,1988年与张家界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拥有世界独有树种对节白蜡和古生物活化石古银杏等数十种珍贵树种,其中5公顷的中国最大古银杏原始群落被中国科学院评价为“20世纪末中国最有价值的地理大发现之一”。景区林木丛生、溪泉遍布,洞壑交错,极具旅游价值。境内的鸳鸯溪、黄仙洞、美人潭、天河等是景区内的代表性景点,其中鸳鸯溪漂流已有“鄂中第一漂”的美誉。景区内的黄仙洞、空山洞、王莽洞等洞穴堪称溶洞奇观。最具代表性的黄仙洞全长2.1公里,以大、奇、绝美闻名遐尔。洞口绝壁千丈、吞云吐雾、气势磅礴;洞内蕴藏着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4个世界级景观和8个国家级景观,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边池”云盆景观被洞穴专家誉为“国内仅有、世所罕见”。该洞因两位道教仙人广成子、黄石公曾在洞中悟道羽化成仙而得名。漳河水库:1966年建成的漳河水库,是中国八大水库之一,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称号。景区气候宜人,工程宏伟。水域宽阔,烟波浩瀚,岸线曲折,山秀水碧,因蓄水形成的36个岛屿、164个半岛。使之为休闲探幽的绝佳去处。依托大洪山主脉的虎爪山、太子山、大口国家森林公园和处于荆山余脉的圣境山、千佛洞森林公园彼此相应成辉,构成了荆门独特的山水自然景观。
钟祥明显陵:世界文化遗产钟祥明显陵构筑了中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显陵和气势恢宏的明代建筑群。显陵,原名献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生父朱佑杭、生母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国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钟祥明显陵于正德十四年(1519)开始修建,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成,前后断断续续修了47年。为修建显陵,朱厚熜动员了全国力量,从城墙大砖上可清楚地看到九江、安庆、荆州等地名和监修官名字。外围高城云南、贵州二省监修的地段,因银钱来迟而遗缺,二省使者当即被杀。朱厚熜为保存其随葬的黄金、白银、珠宝、玉器,下诏把参加修建的工匠役夫和送葬的彩女宫娥全部杀害,埋在城后山上。陵内修宫殿223间,显陵卫房宅1593间,打井12眼,还辟有东果园、西菜园。陵园占地面积180.3公顷,供事者达388人。仅重修显陵旧邸就花了白银48万余两,约合当时40万农民一年的口粮钱。
嘉靖皇帝母后墓地:嘉靖皇帝为葬其母,于嘉靖十八年二月十六日离京南下钟祥考察葬地,三月二十四日返回京城。嘉靖皇帝的钟祥之行,往返1个多月,护驾8000多人,马3000匹,耗费白银20万两。五月十七日,母后梓宫引发离京,自通州登舟,乘水路经汉口至荆门,闰七月庚申,与其父合葬于纯德山显陵。
区位优势
掇刀,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这里有丰富的资源,石膏、燃煤、耐火砂、粘土、陶土及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分布境内,且储量丰富。仅石膏储量就达8亿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里还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交通便利,政策优惠,设施配套,服务周到。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增长迅猛,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为掇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里更有热爱掇刀、建设掇刀、扎根掇刀的各界人士,他们明礼诚信、团结友爱、艰苦创业,是掇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21世纪的掇刀人正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意气风发,只争朝夕,与时俱进,用勤劳和智慧与您共同谱写掇刀新的篇章。政区沿革
掇刀,是一颗镶嵌在鄂中大地上的璀璨明珠。1992年,成立“荆门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11月,成立“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荆门市掇刀区”。掇刀区、荆门开发区、荆门高新区,“三区合一”,一套班子。2007年3月,开发区(高新区)与行政区分设。掇刀区辖团林铺镇、麻城镇、掇刀石街办、白庙街办,国土面积616平方公里,总人口22.23万人。建区以来,掇刀坚持走“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兴工富区”战略,现已基本形成以石油化工、医药、机械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有年加工原油500万吨的——荆门石化总厂,有华中主火力发电厂——荆门热电厂,有上市公司——百科药业集团,有中国最大的水阀门制造企业——普安阀门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更是掇刀的亮点。旅游资源
掇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被考古专家考证为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地下楚文化宝库。掇刀石、望兵石、古驿道、马跑泉、关帝庙、长坂坡古战场等三国遗迹尚存,令人流连忘返。这里,山水秀丽,风光宜人,有国家级千佛洞森林公园,山高林密,峰秀谷幽,层峦叠翠;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清代名臣周培公、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德医学博士陈雨苍、新中国上将陈士榘、少将邓家泰,还有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梅等,真可谓“唯楚有才”!经济状况
总数:2007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7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45亿元、47.16亿元和19.06亿元,分别增长9.6%、12.9%和15.2%。实现区属生产总值35.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45亿元、17.95亿元和11.24亿元,分别增长9.6%、206%和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4:42.1:38.5调整为18.1:50.4:31.5。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城镇在岗职工15212人。年内新增就业岗位5003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48人,其中4050人员154人。完成就业前培训282人,再就业培训365人,农村劳动力培训996人,在岗培训71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较小,发展速度不够快,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观;农业农村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业:现已形成以多家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食品、建材为支柱的跨越32个行业门类的工业体系。主导产品有成品油、水泥、啤酒、化肥、包装机械、聚丙烯、布洛芬、电子元器件等。2007年,全市引进项目483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6个,亿元以上项目28个。荆门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2台60万千瓦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扩能改造、洋丰中磷120万吨采选矿等项目进展顺利,天茂集团二甲醚一期工程、京兰集团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产,众和纺织年产20万锭紧密纺一期工程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福耀汽车玻璃、葛洲坝水泥厂子陵日产48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钟祥雨润、团结激光、湖北爱斯曼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28家;亿元企业增加10家,达到62家。筹资1.5亿元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国宝”牌大米和“洋丰”牌过磷酸钙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洋丰”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达到39个。
农业:2007年,农业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达到231.88万吨,增长7.6%;棉花总产4.56万吨,下降5.7%;油料总产31.62万吨,因面积调减下降7.2%;生猪、家禽、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保持大幅增长。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6家。国宝桥米集团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顺利实现湖北“一袋米”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扩大板块基地规模,建成200万亩优质稻、180万亩双低油菜和5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优质化,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00个,水产板块达到50万亩,建成速生林175万亩,“三品”标识农产品达到172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跃居全省第3位,成为全国首批农机化建设示范区。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被确定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安全饮水工程44处,解决2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2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