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区地图
防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位置
防城区地处广西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北背靠十万大山,东南与越南接壤,处在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上。陆地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多人。属防城港市管辖。防城区海岸线长130多公里,有3个乡镇与越南隔海相望;有200多公里边境线,峒中等4个乡镇与越南接壤。防城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26万多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台眷属14万多人。防城区地处防城港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宁,南至防城港,东接钦州,西南达中越边关东兴,与越南山水相连,位于中国西南与东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地区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门户、窗口和交通枢纽。南防铁路、钦防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城区离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通商的华南第三大港、广西第一大港防城港仅20公里。农业概况
防城区耕地总面积23.6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8.49万亩,旱地面积5.13万亩。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花生、木薯、甘蔗、蔬菜以及南亚热带水果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量11.3万吨。近年来,防城区农业综合开发成果显著,建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玉桂、八角种植基地、南热带名特优水果基地、糖料蔗基地、淀粉原料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谷生产基地、海水养殖基地、水奶牛养殖基地、蛋鸭殖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十大基地,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宗教
防城港市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三种宗教。有12个批准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00多名宗教信徒,约50000名信教群众。防城起义
清末中国同盟会在广西边境的一次武装起义。1907年初,孙中山到河内设立机关,发动国内革命。适钦州抗捐代表前来求援,孙中山送派黄兴入钦州郭人漳营、胡毅生入廉州赵声营约同响应,委王和顺为南军都督,收集抗捐武装,并得到驻防城清军内应。9月1日,王和顺率200多人起义于王岗山,4日奔袭防城,全歼守敌,杀知县宋渐元,发布《告粤省同胞书》、《告海外同胞书》、《招降满洲将士布告》,阐明革命宗旨,四乡群众携械来投。6月革命军挺进灵山,沿途有3000多人参军,群众争备粥饭。攻灵山3天不下,敌援大集,撤回钦州,解散各乡团,历时半月的起义结束,钦廉防城起义(1907.09.02)又称“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年)四月下旬,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三那墟(那黎、那彭、那思)人们因糖捐过重,组织“万人会”,以团绅刘思裕等为首领,发动抗捐斗争,清两广总督周腹即派郭人漳、赵声率军前往镇压。孙中山决定联合抗捐群众,大举起义,派邝敬川潜赴钦州,对刘思裕等“晓以革命大义”,刘等同意接受同盟会领导,共同起义。又派胡毅生入赵营中,约郭、赵同时起义。然郭部却袭击抗捐民团,群众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刘思裕思难。后孙派王和顺为中华民国军南军都督,入三那墟再次发动,黄兴亦亲赴郭营中游说。9月2日,王率二百人由三那墟至钦州王光山起义,5日克防城,杀知县,并出示安民,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发布《告粤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书》等起义文告。旋移师攻钦州府城,由于郭人漳变卦,黄兴未能在城内响应,义军遂转攻灵山等地,取道入桂。后因饷械不济,被迫解散,王帅二十余人退回越南,部分人员避入十万大山。防城区位于防城港市中心位置,是防城港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区,前身是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防城港市后撤县设区。防城区是广西著名侨乡之一,防城籍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26万人。防城区辖6个镇、4个乡:防城镇、大菉镇、华石镇、那梭镇、那良镇、峒中镇、茅岭乡、扶隆乡、滩营乡、江山乡。民俗文化
节日:“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是一年中壮族最隆重的节目,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即是用嫩枫木叶、山枝子、红蓝草、红姜等植物汁浸糯米炊成五色饭菜,再杀猪杀羊去祭扫祖坟,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是以未婚的男女青年为主,但老人和小孩都来助兴,这一天,人山人海,歌声不断,煞是热闹。瑶族的“盘王节”也是三月三这一天,形式大致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相同。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目。“唱哈”京语即唱歌之意,哈节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万尾是农历六月初九日,巫头是农历八月初一、山心是八月初十日、红坎是农历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在哈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打扫整洁,布置一新,请客到来。到了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去集哈亭前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保生产丰收,人畜兴旺,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及进行其他文娱活动。整个唱哈节过程,大致分为4个程序:即“迎神”、“祭神”、“入席”、“送神”,连续四天四夜方散。
婚嫁:旧时,本地汉族、壮族婚嫁多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礼俗繁琐,一般都有提亲、递庚贴(女方)、合肖(男方)、定亲、成亲、回门(新娘回娘家)等程序,男方得花大钱,上思有的地方新娘出嫁之日还有“哭嫁”之俗,即哭叹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等。建国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实行婚姻自由,婚礼仪式向文明、简朴的方向发展,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等形式逐渐增多,这是一种进步,但也有少数人婚事大操大办,有的仍索要高额聘礼,实不可取。此外,京族、瑶族的婚嫁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对歌这项内容。
生育:旧时,妇女生头胎临产前娘家要送婴儿衣服和粽子、红蛋等物品至婆家,俗称“催生”。婴儿满月,要剃除胎发,俗称“剃满月头”。此日,若请亲友,称“满月酒”。满月后,产妇方可出房。现在,做满月从简。婴儿出生,长辈多馈赠衣物,以示友爱、亲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