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地图
防城港市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风俗
民族:壮族:早在秦汉时期,防城就成为壮族的祖先——西瓯骆越的聚居地之一,据宋人周去非说:“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种类也”(见《岭外代答》)。钦州“土人”操的“蒌语”,壮族自称“布壮”、“布土”、“布傣”等。又说,钦州“土人”称母为“米囊”,称外祖母为“低”,吃饭为“报崖”。上述称谓与本县“土人”相同或相近。与今天的壮语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防城的壮族,大部分是当地的土著民族。居住在板八、峒中、滩散等地的农、闭、韦、黄、马等姓氏的壮族,据说其祖先原住崇左、大新、宁明、龙州等地,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陆续迁入防城,被贬称为“村佬”、“偏人”。分布在防城、滩营、平旺等地的壮族,他们的祖先也是在很远古以前就迁至这一带居住的。上思壮族,有土著,有同化的外来民族。土著即古百越人之后代,多居住山区。同化者是外来的汉族,一是外省迁入,经商务农。二是外籍入上思当官做事,定居繁衍,古称“官族”。据三华屯黄家族谱记载,黄姓始祖原籍山东益都县白马驿人。叫丁、平垌林姓,始祖原福建莆田县,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上思州土官请来做幕宾,遂居上思,至今580多年。陆姓,原籍山东州,始祖率军随黄姓土官驻守上思,繁衍至今900多年。岳姓,原籍浙江嘉兴县,迁居东厢渠离村,承粮立户,今370多年。民国时期,官方将县内“土人”称为汉族。解放后,1953年桂西僮族自治州成立,才正式称为“僮族”。1965年“僮族”改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历史上曾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七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会使用的人很少,壮族平时使用汉文,1955年,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到1982年,对壮文作了修改,壮文正在进行推广。壮族的男子多穿大衿衫。妇女穿宽袖、长裙,系自染绉腰带或矊色腰带,头发卷成一长辫于头上。刚结婚的妇女,喜用红布镶在衫脚和裤上。现在与当地汉族服饰基本相同。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节日,称“阿宝”。在这个节日里,青年男女带着黑糯粽粑,集中在一起对唱情歌,通霄达旦。
汉族:汉族是历史上较早移居防城的一个客籍民族。自秦汉王朝先后派兵统一岭南,设置郡县,实行封建统治之后,中原人开始大批进入岭南“与越杂处”。战事结束后,为了防止当地越人的反抗,确保岭南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这些南征的将士被留驻戌守岭南各地的险关要塞。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奉命率兵南征交趾。“后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徵侧、徵贰,路经鸟乌雷,取海道入越,越平。以随带青州人禤黄二姓有功,留守邕、钦二界。初后裔居时体洞,辗转支分派别,各村落多有二姓之人-------”又据阮氏《钦州志》载,“《水经注》引俞期笺,马援立铜柱于林邑,遣兵十余家不返,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万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此即十万大山之马流人也。盖军队居留,有家属特殊组织,是为东汉时汉族之军人后裔,得与边区土著同为生聚之时期。”又云:“居留于钦,以黄姓人从马伏波来者为最久,繁衍钦属,多称(禤)纯旺后裔,如:贴浪、时罗、思勤、丫葛、斯凛、罗浮、古森七峒(即今防城那良、峒中、板八、华石、那勤、扶隆、平旺、那梭、防城、滩营、茅岭和东兴、江平、企沙、光坡一带),宋皆命黄姓为峒主,如黄令佬、黄令岳等可数也,为汉族亦为土著,所有外来华族与内地蛮僚各族,悉听命于七洞主所治理”。(民国《钦州志、民族志》),随着以后历代中央封建王朝不断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及岭南与内地政体上的一体化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入居岭南或钦州、防城一带的汉族人(包括各级官吏、军队将士、文人学士、商贩、流民、移民等等),不断增多,这些汉人入居防城之后,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居,传播汉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汉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开办学校,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在生产上相互学习,汉族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防城境内的汉语方言主要有粤语和客家话(当地称为啀话)两种,其中以粤语最为流行(包括当地的壮、汉、瑶族人多会讲粤语,是防城境内使用最广的交际用语,次方言,通称“白话”)。因地方不同,粤语次方言又有所不同,各具地方特点。此外,个别乡镇村的汉族人操“廉州话”、“黎话”的也有。
瑶族:瑶语自称“金门”、“勉”。古籍称“白衣山子”。境内瑶族属山子瑶(过山瑶),居十万大山一带,有盘、李、邓、张、赵、蒋、马、黄、陈、庞等姓,其中盘、李、邓、张、赵姓人数较多,有“五姓山人”之称。据瑶族家谱和神书(开山歌)所记,他们的祖先在福建省,后迁广东肇庆府,300年前从肇庆迁广西博白县,又迁玉林、贵县、灵山、防城,以后各分支先后来到十万大山北麓,先来的已200年以上,后来的也有100余年。租山以耕种,“刀耕火种”,吃山过山。有的瑶族后来购买了荒山或水田,便定居下来。“村老”是瑶族社会的自然领袖。他是通过“占卜”民主推举产生,一般由富有经验、能说会道、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村老是社会公仆,为群众办事不取报酬,不享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权力,参加“伙耕”时,他出多少份钱,就分多少份产品。村老主持每年正月十五的村民代表会,届时每家由一男子自带酒菜到村老家会餐,然后商量当年生产活动,制订共同遵守的村社公约等;到了农历十月或十一月,又主持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讨论明年的生产计划。每年除夕晚上,村老主持全村的关门节,宣布全村居民不准出门、出村。年初中经他鸣枪之后,各户方可开门出入。瑶族分布在大菉、那良、峒中、南屏、叫安、在妙、华兰等乡镇。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讲瑶话。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褟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的桃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多样,喜爱以银花、银串珠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可以区别。与壮族一样,农历三月初三也是瑶族的节日,瑶族此日每人还吃一个煲熟的鸡蛋。六月六是瑶族的重要节日,杀鸡鸭请道师祭神,用备存的山珍等宴请客人。
京族:京族的祖先是15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清光绪元年(1875),氵万尾岛京族乡约中说“承先祖父洪顺三年贯在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壹社贰村,各有亭祠”。洪顺三年即公元1511年,正是中国明朝武宗正德六年,可见,迁到氵万尾的一部分京族,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人口较多的刘、阮二姓的祖先原住越南吉婆(译音),后迁到越南涂山沿海打渔为生。有一次,他们在北部湾追捕鱼群来到巫头岛,见这里荒无人烟,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定居下来,至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京族的祖先从越南迁来后,最先居住在巫头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氵万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京族在历史上称“京”族,或称“越”族。解放初期曾称为越族。1958年5月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该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即喃文化。字喃双称“喃字”,是京族人在15世纪时参照汉字创造的本民族文字。直到50年前,京族人仍在歌本和宗教典籍中使用“字喃”。据调查,“喃字”是京族移居到巫头、氵万尾、山心岛后,不懂汉语,用越南语又不能与地方语言交流的情况下,为方便交流,京族先辈们借鉴汉字的构字法,结合京语主间以及汉字表间表义而创造出来的,如三写作巴,五定作“南五”,左边表音,右边表义,独自创造了“喃字”作为本民族的文字交流。如用于书信,谈情说爱、故事、民歌、格言、谚语等过程都用“喃字”进行书写和交流,“喃字”是京族独创民族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与各民族的交往增多,京族人逐渐汉化,接受了本地语言“白话”(粤语方言)和汉语,“喃字”文化被年轻一代人淘汰而不受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京族人的生活方式、服装、用语也随之变化,用“喃字”文化在本民族中记载交流也逐渐减少了。目前,京族只有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懂得“喃字”的书写、读音及用意。京族妇女着菱形遮胸布,外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长而宽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窄袖的淡色长外衣,喜戴耳环。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齿和“砧板”的风俗。男子则上衣长及膝盖,窄袖开胸,腰间束带。现在除部分老年妇女外,大多与邻近的汉族的服装大致相同。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哈”节(歌节),又称“唱哈“节。氵万尾是农历六月初十,巫头为农历八月初一,山心为八月十日,红坎是正月十五日。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形式。除用作唱哈外,还立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和各姓的祖先牌位,是祠堂。神庙和娱乐场所三位一体的建筑。节日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云集哈亭前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保生产、人畜兴旺,并聘请业余歌手“哈妹”歌唱及进行其他文娱活动。
华侨:防城旅外华侨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赛、菲律宾、老挝、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波兰、新加坡、意大利、丹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葡萄牙、瑞士、瑞典、巴西、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巴拉圭、西班牙、朝鲜、韩国、香港和澳门等33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共有32万多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侨乡。民国前后近百年来,中国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旅居国外低人一等,没有什么地位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祖国不断强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侨居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受到鼓舞,精神振奋,扬眉吐气。不少华侨华人在居住国参军从政从教从商,发挥了重要作用。防城港籍华侨身居异国,不忘家乡,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关心家乡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华侨捐资或投资为家乡办实业、办学和其他福利事业,对防城港市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富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宗教信仰:防城港市人对宗教信仰观念较为淡薄,信教人大部分信仰佛教,少部分信奉天主教、基督教。
佛教:佛教于清代传入,目前有东兴观音寺和防城水月庵,全市有佛教信徒115人,信仰佛教的群众约三万五千人。佛教寺庙的主要活动有朝暮课诵、水陆法会、进香、朝拜等。重大纪念日主要有观音诞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观音成道日(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和观音出家日(农历九月二十九日)等。信仰佛教的群众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到观音寺进香、朝拜。
天主教:1849年法国教士包文来东兴传教,在今东兴市楠木山、竹山建有罗浮、三德天主教堂,1854年法国教士到东兴市江平镇恒望村建一小教堂,1925年教士劳克勤将教堂扩建,可容纳700人活动。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法国神富道到上思传教,1878年在上思设立了主教府,建起了上思教堂(已毁)、米强教堂,那蒙教堂、东冲教堂(已毁)进行传教活动。现有教徒3000多人,5000多名信教群众。天主教礼拜聚会读圣经活动由教堂负责人主持,而圣洗、告解、领圣体、终博、神品等宗教活动则由教区派神职人员主持。
基督教:防城港市基督教于清光绪元年(1875)传入,上思县思阳镇永泰街曾建有“福音堂”(已毁),教堂设有“南宁道救医院上思分院”。目前信徒仅130多人,音堂每星期三晚上,星期日上午举行礼拜聚会,主要活动有唱赞美诗、读圣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会活动基本停止。1980年,教堂开始恢复教事。1984年,上级拔款对部分损坏的教堂进行了修复。2005年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2处,有教徒3000多人,5000多名信教群众,有12个批准登记开放的宗教场所。防城港市成立后,即成立宗教事务管理局,按照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历史沿革
防城港市就其历史沿革而言,是从防城、上思两县演变而来的。防城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先秦时期,这一带属于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归秦置之象;汉为合浦郡地,三国至晋仍属于合浦郡地(三国期间为吴国辖地);南朝宋、齐时为宋寿县地,属交州管辖,梁、陈时为这宋京郡安京县地,属安州管辖;隋、唐时为钦州辖地。宋时仍隶属钦州管辖,并开始有“防城”之称。元、明、清时隶属钦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划出钦州西部设置防城县,隶属广东省。民国时期至解放初,仍属广东省辖。防城县1951年至1955年6月划属广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复归广东,其间,1957年将防城县划分为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防城县;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东兴各族自治县,1958年12月,防城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合并后,称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设在东兴镇。1965年8月,东兴各族自治县又划归广西壮族自区。197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县城从东兴镇迁到防城镇,县名改为防城各族自治县。1984年国务院批准防城港区与北海市等一起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3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设立地级编制的防城港区,直接由自治区领导。1993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设立防城港市(地级),以原防城各族自治县和防城港区的行政区域为防城港市的行政区域,将钦州地区的上思县划归防城港市领导。防城港市辖防城、港口两个区和上思县。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原东兴经济开发区(现为县级市)划归防城港市领导,按处级建制管理。北部湾经济区重要战略城市
南宁组团。主要包括南宁市区及周边重点开发区,发挥首府中心城市作用,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商贸业和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保税物流中心,成为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交流中心。钦(州)防(城港)组团。主要包括钦州、防城港市区和临海工业区及沿海相关地区,发挥深水大港优势,建设保税港区,发展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成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加工制造基地和物流基地。北海组团。主要包括北海市区、合浦县城区及周边重点开发区,发挥亚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开发滨海旅游和跨国旅游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开发等高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业,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海滨城市。铁山港(龙潭)组团。主要包括北海市铁山港区、玉林市龙潭镇,充分发挥深水岸线和紧靠广东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铁山港大能力泊位和深水航道,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临港型产业,建设海峡两岸(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东兴(凭祥)组团。主要包括防城港东兴市、崇左凭祥市城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及周边重点开发区,发挥通向东盟陆海大通道的门户作用,发展边境出口加工、商贸物流和边境旅游,拓展凭祥经济技术合作区功能,建立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综合发展概况
发展优势:防城港市地处中国大陆和海岸线的最南端,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边关城市、港口城市,是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最便捷的主门户、大通道、桥头堡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防城港始建于1968年,当时作为援越抗美海上隐蔽运输航线的主要起运港来建设,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点。1993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市,现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东兴市,总面积6181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230多公里,人口近90万。防城港市是一个全海景的生态滨海城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区,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四季如春;海岸线580多公里,阳光、沙滩美景如画。防城港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周永康、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社会名流都曾莅临考察。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到这里视察时,曾由衷赞叹:“防城港是个好地方!”,(一)区位优势好。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山水相连,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东盟陆海相通的城市。有5个国家级口岸,其中东兴口岸是我国陆路边境通关人数最多的口岸,2008年经东兴口岸出入境就达462万人次,占全区的71%。具备建设大型物资中转中心、物流港口和出口加工区的良好条件。(二)港口条件好。防城港是我国沿海12个主枢纽港之一,是西部第一大港,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建材及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中转基地。港口现有码头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2个,拥有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西部地区唯一的专业集装箱码头等一批现代化大型港口设施设备,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200多个,设计年吞吐能力达10亿吨。已开通至香港、海防、新加坡、釜山、东京的多条国际集装箱航线,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港口通航。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626万吨,占广西沿海港口总吞吐量的70%。(三)资源禀赋好。辖区内港口、海洋、矿产、旅游、农林资源丰富。海洋方面,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是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海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矿产方面,拥有丰富的锰、钛、锡、铝、锌等矿产资源,且矿藏品种多,品位高,矿点遍布全境;旅游方面,集“山、海、边、港、民”于一体,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滨海风情、边关风情、异域风情、少数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生态方面,森林覆盖率达59%,拥有世界唯一的国家级金花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被联合国环境署批准列入中国第一、全球三大GEF红树林国际示范区,是国际间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特别是企沙半岛三面环海,腹地广阔,开发成本低,环境容量大,被权威专家认定为“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后一段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的黄金海岸线”,是中国建设大型冶金工业的风水宝地。(四)创业环境好。交通发达,距离南宁、北海两大机场均一个多小时车程,高速公路和铁路直达港口。腹地广阔,能源充足,工业用地多,环境容量大,同时享受西部地区、沿海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多重政策优惠。十分适合发展钢铁、能源、修造船等临海大工业项目及港口、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近年来,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纷纷到我市考察、投资。投资环境良好,企业对我市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高度满意。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公司、中粮集团、新加坡威尔玛公司投资建设的大海粮油公司,成为广西强优企业。防城港电厂、惠禹饲料蛋白等项目投产。防城港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已经全面启动,红沙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五)产业发展好。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要求,防城港将建设成为大型的重化工业基地特别是国家级的精品钢铁基地,打造钢铁工业技术最先进或者最具有竞争力的钢铁基地。2008年,粮油加工、冶金、制糖、化工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粮油加工产值超130亿元,钢铁产值超30亿元。一期总投资686亿元的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和装机600万千瓦、总投资近700亿元的红沙核电项目已经获得国家批准推进,征地拆迁安置和项目报批核准工作基本完成,具备开工条件,其形成的产业集群涉及领域广,投资可行性强,市场容量大,投资回报率高,成为我市乃至广西的“一号工程”。目前依托千亿元钢铁产业打造六大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新思路正在积极推进。(六)发展态势好。建市以来,防城港市经济社会发生巨变,全市GDP增长10.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近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广西第一位。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0%,实现连续10个季度20%以上的高速增长;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房地产投资等指标增幅名列全区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港口货物吞吐量、海关税收、资金净流入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总量位居全区第一。随着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开展钢铁、核电两大项目前期工作,我市发展潜力和优势进一步凸显。2008年12月张德江副总理到访我市时,要求防城港市“努力走在全国各地前列,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十年进入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先进行列”。今后发展思路: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战略定位,以“率先构筑沿海发展新高地,倾力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第一城”为主题,以实施刻苦攻坚跨越发展三年计划及“九大工程”为载体,坚持以港兴市、以工业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实现超常发展,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一)产业发展定位。依托深水港和企沙重工业基地,重点发展以钢铁、能源、石化、修造船、重型机械、食品为主的临海大工业。以企沙半岛、渔万半岛、江山半岛为核心,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其中:企沙半岛和东湾重点布局钢铁、能源(含核电、火电、风电)、重型机械、船舶修造等重化工业,打造现代化的大型临海工业区;渔万半岛和西湾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仓储、中转贸易、食品加工,打造重要的货物转运中心和临港工业加工区;江山半岛和珍珠湾重点发展旅游业,打造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同时,通过东湾隧道、西湾跨海大桥连接,沿沙潭江至企沙和江山至东兴一级公路展开布局,建设企沙—港口—江山—江平—--东兴---那良80公里文化经济带,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观光带、旅游带、休闲带。(二)城市发展定位。按照大城市规模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突出“滨海、门户和生态”三大特色,重点推进“三岛三湾一核心六组团”建设,打造以行政中心区为核心,东接企沙,西至东兴,南到港口,北连防城的城市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城市的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到202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超过140多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百万,成为一座“山海相连,港城相依,绿廊相间”的现代化滨海门户生态型国际港口城市。(三)港口发展定位。按照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综合组合港来建设,努力建成大中小泊位相匹配,设计能力达10亿吨的全国枢纽大港、大西南货物集散与疏运大港、环北部湾工业大港、国际性商贸大港。
文化产业发展:影视产业园落户防城港“防城港市将举办中国—东盟国际电影季和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日前,广西防城港市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国中商联投资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就此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据了解,中国—东盟(防城港)国际电影季和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涉及影视工业、影视贸易、影视制造、影视人才教育培养、影视旅游休闲、影视文化广告创意等多个领域,有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文化产业基地之一和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各国影视文化艺术合作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今天,我们签下这个备忘录,就已经开启了梦想成真的序幕。”在备忘录签字仪式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李前宽的憧憬充满诗情画意,他希望国内外优秀电影人,都能像白鹭一样,在风生水起的北部湾畔落脚,共同打造电影人的金色梦想。李前宽说,依托广西已经成功举办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优势,在地处中国开放前沿的防城港市搭建一个平台,用一个具有文化符号的现代影视产业园,来凝聚国内外电影人、文化人和一切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可以让中国影视产业和优秀影视片从这里走向东盟、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中国影视了解中国。中国和东盟的影视文化将在此交汇。通过防城港这个对接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影视文化能够得到一个全面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一方面中国影视作品从这里进一步走向东盟、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东盟影视文化,如泰国的商业影视作品、越南的艺术片、新加坡的电视剧等,在国际影坛都享有好口碑,非常值得中国影视人研究借鉴。在防城港市举办中国—东盟国际电影季,建设影视文化产业园,将为这种深入研究找到一个理想的突破口。今年5月初,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的领导和专家应邀到防城港市实地考察,他们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还有东盟元素等地域文化特征,是这座城市与众不同之处。在这里创办国际电影季和影视文化园,完全可以借重其连接东盟、沟通东盟的突出优势,实现中国影视文化借力东盟、走向世界的宏伟蓝图。“防城港市是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最重要的联结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河相连的城市和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东盟进入中国的双向国际大通道、主门户、桥头堡;不仅全市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而且所辖的东兴还是国务院确定的三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优惠政策叠加,发展前景无限。”广西防城港市委书记禤沛钧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他说,防城港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的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发展超高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或总量、人均量连年创广西第一。据中国社科院去年向世界发布的蓝皮书,防城港市被评为过去5年来全国两岸三地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第一名,今年竞争力再上升14位,位列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增长竞争力第7名,是西南地区唯一上榜和竞争力提升最快、潜力最大的地级市。“选择在广西做这样一个项目,是很明确的战略倾斜。而就防城港这个城市而言,同时拥有大工业、大海港,现代影视产业的加入,会给它增添文化符号。”李前宽说。禤沛钧表示,防城港市将把中国—东盟(防城港)国际电影季和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作为又一个“天字号工程”,举全市之力,竭诚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高效、快速推进,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品牌、新亮点。备忘录中明确,北京国中商联投资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中国—东盟(防城港)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融资和立项、选址、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总投资约1000亿元。同时,协助承办和大力推介中国—东盟(防城港)国际电影季。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郑志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园区投资、建设、招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良好资源优势和组织管理能力,确保项目如期建成并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