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宝鸡市地图 >
扶风县地图
扶风县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

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路、西宝公路北线横贯东西,从南部过境。法汤高速路为游览法门寺和汤峪提供了很大方便。规划中的关中城际铁路将在扶风设站。

行政区划

扶风县辖9个镇,2个乡,包括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太白乡。
城关镇:地处扶风县城乡结合部,位于西宝公路北线和扶绛公路、法汤二级公路交汇处,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人居中心。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辖3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城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团结稳定的主题,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富镇,科教兴镇”的总体目标和“秦川牛,设施蔬菜精品辣,劳务经济,新区开发”的发展思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社会各项事业正处在上升期。以法门寺纸业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书写纸、胶印书刊纸、瓦楞纸、高档生活用纸等系列产品誉满全国,多个产品填补了西北地区造纸行业上的空白。规划实施的法门寺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800万元,新上日处理150吨碱回收项目已经市县立项批复;投资7899万元,新建7000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已形成可行性报告,建成后,可为周边企业提供稳定、价廉的电力资源,降低境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建材、机械加工、化工冶炼、餐饮服务业的扩展壮大,带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全镇现有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4339户,从业人员1.8万人。2005年完成企业总产值9.8亿元,实现利税5597万元。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产品绿色化,销售品牌化的特色农业。全镇设施蔬菜达1170亩,秦川牛存栏3300头,设施养鸡5万只,奶牛存栏1000头,辣椒种植2万亩,劳务输出19730人,形成了多渠道,全方面增加农民收入的格局。全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电话和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镇、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村级卫生所达到甲级标准。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镇已创建小康村26个,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乡镇”,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城关镇文化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北五里周秦坡有符秦安南将军窦滔墓;西五里有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南台村为汉史学家班固故居;东塬五里南宫庄有周南宫适墓;东十里案板、下河村有新石器时代姜氏城遗址;近代革命烈士彭修墓在西官村南;五郡村有新石器时代五郡沟遗址;王家台、唐家河、秦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龙泉村南有扶眉战役旧址。城关镇下辖徐家河村、西官村、刘家堡村、扶东村、苟家庙村、下河村、案板村、小留村、费家村、南宫村、牛家村、后沟村、北街村、峪村村、南后峪村、殷家庄村、扶乾村、伏波村、聂堡村、四家堡村、南台村、八岔村、新店村、双乐、原峪村、下原峪村、柳店村、秦村村、韦川村、黄甫村、五郡村、龙泉村、万杨村、王家台村。
天度镇:天度镇位于县城北部的乔山脚下,距县城20公里,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4.5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62个村民小组,21384人。扶天、天绛公路穿境而过,扶永公路相接,镇村道路交错成网,交通便利。全镇地形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阶梯错落,形成山、丘、川三种地形。土地面积5.4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31410亩。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以建设果业名镇、畜牧大镇、工业强镇、文明新镇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全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至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75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3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8元。苹果面积13485亩,蔬菜大棚发展到128个,秦川牛存栏2697头,奶牛586头,羊2380只,鸡5100只,栽植辣椒3200亩。引进了年生产150万吨水泥的冀东海德堡扶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非公经济组织37个,年产值20100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镇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目前,镇上连接各村的主干路9条,长22.6公里,全部达到了柏油化。建成了省级教育强镇,全镇共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幼儿园2个,在校学生3606人,教师194人。镇上建有文化中心,各村有文化室,全镇农民文化生活活跃。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先后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乡镇”称号。天度镇下辖天度村、闫东村、齐横村、下寨村、羊吉岭村、晁留村、闫马村、鲁上村、巩村村、永平村。
午井镇:午井镇位于县城西南七公里处,东与段家镇相连,南与眉县接壤,西与岐山毗邻,北与城关镇相望。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全镇辖16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9230户,36681人,是扶风县八大古镇之一,以北宋淳化年间理学家张载在贤山寺讲学,提倡井田而得名。西(安)——宝(鸡)渭北南环线和扶(风)——常(兴)公路在镇内交汇,镇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镇上坚持“农业立镇”,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建设优质粮基地3万亩,实现定单收购3万亩,实施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面积1.5万亩;同时,借中央惠农政策的强劲东风,积极实施农发工程,维修衬砌渠道40公里;走科技兴农之路,改善小麦品质,发展种子田2万亩,小麦种子统繁统供达到了100%,促进了农业良性发展。全镇粮食总产逐年递增,人均占有粮食915公斤,为扶风的产粮大镇。主导农产品小麦、玉米,颗粒饱满,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无限商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镇形成“畜牧”和“劳务”两大品牌产业。在畜牧业方面,坚持三个轮子一起转,三张品牌一起打,建成县内最大的仔猪繁育中心,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建成养殖小区2个,养殖示范村8个,有力带动了镇域畜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一极。目前,全镇秦川牛存栏6578头,奶牛存栏832头,笼养鸡32万只,其中千只以上养殖大户160户,生猪存栏1.2万头,其中10头以上养殖户80户,羊存栏1490只。在畜牧业的示范带动下,其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硕果累累:苹果面积达到2518亩,苗木花卉实现600亩,大中棚设施蔬菜突破800亩,澳洲青苹覆盖500亩,辣椒栽植常年稳定在2000亩左右,各自优势突出,效益看好,年产值5000多万元。在劳务方面,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积极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闯天下,2005年共输出劳务人员9250人,有组织输出1181人,培训外出务工人员362人,年可揽回劳务收入七千多万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劳务大镇,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午井镇下辖午井村、贤官村、大官村、南官村、九家村、原子头村、南坡村、田家河村、吕家庄村、安上村、高望寺村、四户村、强家沟村、小寨村、料地村、龙蹄村。
绛帐镇:绛帐镇地处陇海沿线,渭水之滨,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373亩,人口48289人。辖17个行政村。绛帐以汉大夫马融设帐讲学而闻名遐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自古为关中西府工、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充分发挥地理、交通、人力资源优势,走工业强镇之路,通过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现有企业42户,固定资产总值2.2亿。一大批工业企业相对集中,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化工、纺织、机电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绛帐火车站及境内的粮库、石油公司油库、宝鸡峡仓库等货运物流设施,为绛帐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持科教兴镇战略,狠抓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初中升学率,高考升学率名列前茅,是省、市命名的教育强镇。发展特色农业,利用镇域气候条件良好,土地平整、肥沃且毗邻杨凌农业高科技开发区,依托杨凌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发展现代化农业,走畜牧名镇、苗木大镇之路,渭河沿河经济苗木基地已初具规模,秦川牛、奶牛、家畜家禽三张牌一起打。一个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绛帐已凸现而出。绛帐镇下辖西街村、春光村、古水村、侯家村、东西湾村、双庙村、邓家村、营西村、营东村、滩上村、南仵村、柿坡村、牛仓村、罗家村、董家村、卢家村、前进村。
段家镇:段家镇位于扶风县中南部,地处扶风县城与绛帐工业园区中间,距县城7公里,东与杨凌高科技示范区毗邻,扶绛公路、法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冯家山、宝鸡峡首灌区,宝鸡峡一、二支渠横穿东西,水利条件十分优越。镇辖13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4万口人,辖区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3.76万亩,其中水浇地3.75万亩。陕西省秦川牛繁育中心位于段家镇街道什字南200米处,境内有名扬海内外的宗教圣地大明寺,千年古刹青龙庙。以牛、猪、鸡并举的畜牧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稳粮促经,以秦川牛、奶牛为主,猪、鸡并举”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广科学技术,从基础服务入手,在特、优、精上实现突破,采取肉品加工项目带动,全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畜牧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截止2005年底,全镇秦川牛存栏2880头,奶牛存栏1380头,生猪1.2万头,笼养鸡40万只,发展养殖专业村5个,生猪屠宰企业2家,牛肉深加工企业1家,鲜奶收购点3个,鸡蛋收购点13个。畜禽收入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平均纯收入的40%以上。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水利条件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段家镇坚持把“水、路、渠”的建设改造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地域人源优势,紧切国家扶持方向,千方百计争资金,跑项目,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截止2005年底,村村主杆道路实现沙石化,有望两年内村级主杆道路80%以上实现柏油化。99.5%的耕地水利灌溉有了保障,全镇1.4万人用上干净的深层水。据统计,近三年,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镇总投资超过1300万元。优美的环境、优越的政策为企业投资营造乐土。纯朴善良的段家人民,用真诚的心,积极的行动,营造了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和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越丰厚的政策扶持为企业投资、共同发展带来了生机。近年来,吸引外来投资1670万元,宝鸡红太阳肥业有限公司、戊寅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三星铸造厂、西河钢木家具厂等一大批私营企业已在段家落户,实现了产销两旺,共求发展的目标。段家镇下辖太白村、段家村、大方村、西河村、东魏村、东官村、银豆村、大同村、沟老村、谷家村、昝樊村、辛李村、青龙村。
杏林镇:杏林,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杏林镇区位于扶风县的东大门,距县城15公里,东与武功县相连,南与杨凌示范区相临,西接太白乡,北连召公镇。镇区长宽均为6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8%。镇人民政府驻杏林北大街145号。杏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西汉名将马援、马超的故乡就在杏林,现存的马超岭遗址、马援射弓处遗址依然风韵犹在。西宝北线、天绛公路在镇区交会。全镇有9个村,82个村民小组,26354人,耕地面积31546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杏林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达到了1965.5元,创全县之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优质果、大棚菜、红提葡萄、种子粮、秦川牛养殖、规模养猪六大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镇村组道路建设、移民搬迁工程、示范小学创建、人畜饮水等项目佳绩不断,捷报频传。特别是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受到了省市县的充分肯定。目前,镇村班子坚强有力,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杏林镇下辖杏林村、东坡村、马席村、漳召村、汤房村、菊花村、史度村、召宅村、李家村、西坡村。
召公镇:召公镇,又名“菊村”,因周朝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五大镇之一。与咸阳地区的乾县、武功县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全镇辖15个行政村,8083户,34123人,总面积42平方公里。镇内交通便利,天绛公路与209省道旅游专线穿境而过,客商云集,流通活跃。勤劳的召公人民承载着文明古镇的文化美德,喷发着千年古甘棠的浓香,培育了享誉西北地区的铁门加工、销售市场,形成了以良种、粮食生产、苹果辣椒栽植、畜牧养殖为骨干的主导产业,全年粮食总产吨,辣椒15吨,建成了以巨良面粉厂、官道谷原粉厂等股份私营企业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壮大个体私营工商户共270户,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3.5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6元,全镇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召公已成为扶风县东北部崛起的强镇。召公镇下辖召公村、新庄村、吴家村、洼里村、官道村、吕宅村、西张村、后董村、大陈村、大槐村、召光村、召首村、袁新村、聚粮村、灵护村、三头村、作里村。
法门镇:法门镇地处乔山脚下,距县城北偏东城10公里处,镇名以镇区中有法门寺而得名,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也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今交通非常便利,境内有法门至乾陵,法门至汤峪两条二级汽车专用公路。法门镇属宝鸡市冯家山灌区,水利条件比较优越,盛产小麦、玉米、苹果和辣椒。全镇优质苹果园7000多亩,年种植小麦8000多亩,特别是享誉海内外的“秦椒”,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辣椒之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镇已完全走出了以前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粮、果、瓜、辣、蔬菜、秦川牛、奶牛、羊、猪、鸡及农副产业加工销售,齐头并进,为兴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门寺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法门镇曾是西周都邑,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境内出土的大量青铜文物曾赴日本、法国、美国等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建有周原博物馆,并有西周宫殿遗址供人参观。1987年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后,稀世珍宝佛指舍利的出现,使法门镇再度名扬海外。为了加快法门镇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宝鸡市政府对法门镇进行了重新规划,扶风县政府1998年成立了法门寺经济园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开放式运行,封闭式管理。旅游区占地2.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周原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院,四面大佛宫等。法门镇下辖美阳村、庄白村、姚家村、云塘村、齐村村、马家村、杜城村、官务村、宝塔村、三驾村、南佐村、均谊村、建和村、斜里村、周家村、杜家村、云岭村、农林村、东桥村、刘家村、黄堆村、永安村、西龙村、张家村、冯家村、赵家村、墩底村。
南阳镇:南阳镇挟地势条件,苹果质量很高,加上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发展,苹果产业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每年果农的收入不菲,由于果农热心参与,该镇业已初步形成一个完善的苹果市场。南阳镇下辖丰仪村、西权村、韩家窑村、强家村、章村村、坊村村、南阳村、鲁马村、候李村、闫村村。
上宋乡:陕西省扶风县上宋乡,地处佛教圣地法门寺以南20公里,距贤山寺1.5公里。关中渭河平原的中心地带。有12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2.3万人,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亩。上宋乡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宝中线穿境而过,距西安、宝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各100公里,距西宝高速路、陇海铁路常兴站出口2.5公里,绛帐站出口8公里。上宋乡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渭河流经我乡南部,北有宝鸡峡,南有渭惠渠,全乡现有各类机井120余眼,地下水资源蕴藏丰富,是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的重要基地,乡内道路笔直平坦,横三条、竖七条道路全部沙石硬化。距绛帐变电站8公里,电力资源供应十分充足。上宋乡特色产业突出:猕猴桃、鲜桃、辣椒、笼养鸡、蔬菜、粮食为全乡主导产业,现有猕猴桃2000亩,鲜桃1500亩、辣椒1.2万,笼养鸡25万只,蔬菜3500亩,优质小麦玉米1.6万亩,辣椒远销四川、湖北等地,猕猴桃远销广州、海南、福建、港、澳等地,鲜桃远销西北五省。成为扶风杂果、笼养鸡重要生产基地。乡内冷库8座,冷藏量达2400余吨。上宋乡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全乡工商企业已达428户,主要工业产品以纺织、塑料化工、机械制造、色纸、纸箱、传统制香为主,现有纺织企业6户、化工企业4户,机械制造6户,年产值达3.5亿元。上宋乡文化活动丰富:有传统的白草雾的竹马、云朵,西渠的曲子在西府享有盛名,至今流传。全乡有中学一所、小学13所,共有学生5000余名。校舍建设于九十年代末,被市政府命名的农村示范小学8所。上宋乡社会治安环境良好。近年来,无大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生,乡上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治安模范先进单位,创建“平安扶风”先进单位,乡风民风淳朴,人居环境和谐自然。全乡1/4的村达到市县“文明家园”建设村标准。全乡劳动力1.1万人,富余劳动力7000多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80%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谋发展。2005年全乡输出5600人。近三年来,上宋乡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上宋乡人民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到扶风上宋投资合作发展。上宋乡下辖上权村、牛蹄村、管家村、柳家村、西渠村、龙渠寺村、红卫村、凤鸣村、兴无村、中坡村、东作村、远将村。
太白乡:太白乡地处西宝北线97公里向北2公里处,位于扶风县城东8公里,全乡7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3425人,版图面积336.7万平方米,耕地面积33818亩,属宝鸡峡灌区,是全省优质粮、种子粮生产基地、省农业厅科技示范基地、宝鸡市苗木科技示范基地、扶风县苗木科技示范园区。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元。三纵四横的柏油路贯通全乡,西宝北线、法汤高速公路从乡境内交叉而过,小渭河环绕全乡,全乡村村道路柏油化,村庄林网覆盖化,长达4公里乡主干路二太路近万株杉树绿荫成行,成为太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汉代史学家班固墓位于西宝北线浪店村。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实施“良种大乡,苗木名乡,畜牧强乡,劳务富乡”战略,建成了8000亩优质小麦良种和20000亩优质小麦基地。长命寺村2000亩元宝枫为主的40多个名优新特生态苗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以二十里铺村为主的3000亩绿色苹果基地、杨家沟1000亩西红柿基地、涝池岸村1000亩西甜瓜基地,实现了“一村一品”。畜牧业生产初步形成杨家沟奶牛、浪店秦川牛示范养殖小区。两个生猪屠宰龙头企业的发展,激活了传统生猪养殖业,全乡生猪存栏6.5万头,全年向西安、宝鸡、兰州等地提供商品肉猪3万余头。18个民营建筑业催生带动了劳务输出产业,3800多人在外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突破1200万元。乡属两个骨干企业扶风磷肥厂、扶风硫酸厂以技改促销售,以销售促生产,以生产促发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拓宽市场,年生产过磷酸钙8000吨,稀土磷肥1200吨,硫酸13000吨。扶风磷肥厂被化工部命名为磷肥生产定点企业、陕西省全面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质量合格产品”,远销甘肃、宁夏等地。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乡一所中学、五所小学达到市级示范小学标准,农村电网改造完成98%,广播电视传输网干线28公里,有线电视入户860多户,移动、联通4个基站覆盖全乡。三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2000年被市政府命名文化工作先进乡,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环境立县,诚信扶风”先进单位,2005年被宝鸡市政府命名为“教育强乡”,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家园”创建标兵乡。太白乡下辖涝池岸村、长命寺村、三官庙村、浪店村、廿里铺村、良峪村、杨家沟村。

区域开发

现代考古证明,公元前约6000年的神农氏时期,县域气候温润,林草茂密,野生动物遍地,宜人类安居生息,先民即在境内聚居、垦耕、发展农牧业。古时,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限制,先民多濒水而居,开发亦以近水为先。以先后发现的河两岸29处古遗址、渭河北岸12处古遗址、七星河东岸5处古遗址和美水河两岸2处古遗址考证,这些地方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已有先民聚居,开发耕稼,繁衍生息,发展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境内中部地带开发最早。今县城东塬地区,东至美水河,南至河,为古姜氏国(部族)垦种范围。《水经注》载:“岐水经姜氏城南”。从地形、河流位置和案板、下河一带仰韶文化遗址考证,古姜氏城即位于此处。时东塬地区开发已初具规模。尧舜时,境内开发渐向南北扩展。周始祖弃教民耕稼有功,被尧举为农师,封于邰。邰国城在今县城东南地区的揉谷乡姜嫄、法禧一带,南至渭河之滨,北至北塬陵角村。殷商时,古公亶父率周人由邠(今彬县、旬邑县)迁至周原(今北至乔山南麓,东至美水河,西至岐山箭括岭一带)。周原遂为周族开发区域,垦植面积大,农业、畜牧业发展较快,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西周时,周原为畿内,境内普遍得到开发。周臣属多封于境内,今召公吕宅即为周武王相父太公吕望所居,杏林召宅为召公讲学住地,城关南宫为南宫适故居。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后,本县县境归秦。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后,县境内由南到北进一步得到开发,大片瘠薄荒野变成农耕地,农业经济蓬勃发展。汉时,修成成国渠、渠,本县渭河和河川道大片耕地得到灌溉。至唐时,境内北自乔山南麓,南至渭河两岸,南北34公里、东西28公里内得到开垦耕种。清时,境内除北部山区外,川塬地区已全部垦种。民国时,修成渭惠渠,渭河川道耕地2万余亩得到灌溉。二十三年(1934)陇海铁路通车,穿贯渭河川道地区,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发展。建国后40余年间,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北治山,南治滩,中部塬区平地改土、修建林网方田、开发“五荒”地,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至1985年末,全县累计平整土地56.43万亩,占应平整土地的84.2%,修水平梯田7.06万亩,修水平埝地3.16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7.6万亩,荒坡种草2.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7.7%;修成各类灌溉、排水、防洪等水利工程3700余项,设施灌溉面积66.7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0.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全县人均水浇地1.64亩。经过最近5年的努力,至1990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已达61.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8%。

经济

在宝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大目标、谋求大发展、再造新优势、续写新篇章,经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社会事业处在上升期。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又快又好的时期。2009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57元。法门寺文化景区如期对外开放,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6.88亿元。坚持以招商引资推进县域工业化,是我县近年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引进了冀东水泥、华龙日清面业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扶风,初步形成了建材、食品、机电、化工、造纸、纺织六大工业支柱,工业强县进程明显加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继华龙日清之后,2005年12月2日,冀东水泥扶风公司与德国海德堡集团强强联合,组建了冀东海德堡扶风有限公司,两户重大招商引资企业由外地企业变成了中外合资企业。绛帐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已成为扶风经济的领头羊。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户,产值上亿元企业达到11户。

农业

全县耕地4.92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谷子、豆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大麻、辣椒、烤烟次之。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扶风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建成“吨粮田”1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马、骡、驴。“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有野兔、锦鸡等野生鸟兽10多种。

古迹

周原遗址位于县城北9千米处,是西周古京都之遗址,以“青铜器之乡”而闻名中外。法门寺在县北法门镇,相传始建于东汉,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内有13层8棱宝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已有1700年历史的“地下宝库”,内有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贵文物。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多方重视,不仅修复原塔,并扩建成法门寺博物馆。现在法门寺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龙头和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还有隋文帝泰陵、东汉班固墓、扶风城隍庙、唐代杨珣碑、杨珣墓、东汉马援墓以及姜塬遗址、王家台遗址等6处遗址。法门寺合十舍利塔“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两旁用花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总投资超过五十亿人民币。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属于佛教建筑,功能及设施完善。总建筑面积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为60225平方米,地下约为16465平方米。工程总高147米,宽54米(裙房底盘宽253米),合十双手的特殊造型,其恢宏的气势不仅传承佛教建筑的特色,更以现代化的技术融合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例如玻璃帷幕为现代科技的结晶,摩尼珠与莲花台亦蕴含印度传统佛教建筑的风格与精神等等,为佛教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现新风貌。成为佛指舍利安供养和瞻礼中心和二十一世纪世界佛教文化中心。该工程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为10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乙类抗震设防。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基础底板为C35,地下室外墙C60,舍利塔主塔体(54mX54m)墙、柱C60,±0.000一6.050夹层楼板、梁C35。外墙防水采用1.5厚弹性水泥基以及2—2.5mm厚聚氨脂防水层。主楼±0.00以下钢筋用量为4580吨,钢结构1850吨,混凝土25600立方米。马援墓距陕西省扶风县城约3.5公里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圆锥形夯土堆,高约10米,直径约10米,这便是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墓茔。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汉伏波将军墓”碎石一通。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归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不久跟从刘秀,参加讨伐隗嚣的征战。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将军,受封新息侯。大明寺大明寺位於陕西省扶风县段家镇,前身为福荫寺,始建於隋大业元年(605年),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中。相传,隋炀帝惕贲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与太陵旁边创建了此寺。内於福荫寺的创建有皇帝支持,所以当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安史之乱”各国热逐渐衰弱,福荫寺和其他佛教道场一样,也随之香火日少,武宗灭佛,福荫寺也在劫难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毁。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间,福荫寺曾三次重修和补修,再次兴盛,较以前规模更大,僧人更多,计有土地一百八十馀亩,极一时之胜,清未民初,战乱四起,盗匪泛滥,福荫寺多处殿宇被毁,仅存三间大殿、六间厢房和钟鼓二楼,有数僧看门而已。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馀亩,殿堂、佛像、钟、彭齐备,但不幸毁於“文革”。1987年由净天法师倡导,在原福荫寺旧扯下恢复重建,1989年7月大雄宝殿落成,改寺召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为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道场。此後,在当地政府、村组干部和四方信众的支持下,特别是香港印行、圣一、悟达等法师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十多年来修建未辍,发展很快。现已成马有相当规模的沸教庄严圣地。该寺现占地12亩建有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5间、斋宋坛两层14间、祖师殿3间、伽蓝殿3间及念佛堂、学戒掌、诸经阁、钟豉楼等,并有电房、浴室、客舍、厢房等配套设施。如今的大明寺,已经焕然一新。这里距县城仅10华里,交通便利。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可观太白积雪,西可见西岐後河,北可瞻法门寺真身宝塔,东有隋位帝太陵相对。景致幽雅,气侯宜人,花木茂盛。更奇妙的地方是、寺中央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东方的隋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即使用经纬仪看,也不偏丝亳。这是古人的可以杰作,还是天意之合,到今不得而知,但它使人们好奇,更使人们感到神秘。寺中廊坊顶上长有一参天古柏,悬空而生,数百年来,虽经风雨、战火等种种摧残,但仍旧枝繁叶冒,香客、游人无不叹为奇观。大明寺一贯重视道风建设。其办寺宗旨是:“行含律教禅密,导归极乐净土,十户清净佛子,如法平等安住。“近年来,该寺已形成严谨、和合、如法、精进的吉乱。除日常功课外,常以讲经、说法、佛七、礼节等种种法会与大众共建,坚持半月诵戒,结下安居之制,随缘摄受四方善信男女,皈依三宝、受持五戒者难以计数。大明寺还积极参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为国分忧,为民解愁,广行慈善之举。几年来,相继为希望工程捐款,为灾区人民捐钱捐物,为百余名孤儿找回父母,修桥铺路等便民服务更是常行不懈。1998年长江流域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特大洪灾,该寺举行了护国息灾大法会,祈求三宝龙天加持护佑我中华子孙降伏洪魔,夺取胜利。大明寺诸僧众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使大明寺成为我国西北继法门寺之后的又一佛教圣地。贤山寺贤山寺位于县南15里的午井镇南官村,面对秦岭同太白山相望,背靠北莽山与法门寺相峙,低头能睹渭水长流东去,足下可见陇海铁路输通神州各地。寺前两山环抱一沟,远看不见,诚访即到,绿树成荫,包刹其中,依塬建寺,游人有入山之感。这就足以说明当初开山祖师选地之佳,致使贤山寺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振兴之日,有元顺帝来寺问道拜贤齐和尚任国师之光也。清嘉庆县志载,张载(横渠)隐此读书讲学,故名贤山。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从明杨博游贤山寺碑考察,磨毁寺内原北朝造像碑所刻一事证明,(碑上部造像尚存),其始建时代晚于北宋。这里道路蹊径幽奇,峰峦迂回俊秀,眺望终南渭水,远山掩映,近水如带,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映古刹,葱郁古树,殿宇亭台,筛映光辉,曲回迂折,暗洞通明。"贤山晚照"为扶风八景之一。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常游贤山,题吟甚多。明杨博游贤山碑尚存。寺内元代砖塔、明清建筑、张夫子殿、大佛殿、山门、僧舍等古建筑于1958年被拆毁尽净。1984年以来佛教徒自行重修佛殿五间、僧舍灶房两幢。贤山古刹初步恢复。

“扶风”词典解释

1、疾风。《淮南子·览冥训》:“降扶风,杂冻雨。”高诱注:“扶风,疾风也。”,2、古郡名。旧为三辅之地,多豪迈之士。唐李白《扶风豪士歌》:“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后以代称慷慨豪迈之士。清孙枝蔚《吕生招饮城南酒家》诗:“愿得美酒如兰陵,愿得主人胜扶风。”,3、指悲壮激昂之作。南朝陈沈炯《望郢州城》诗:“空忆《扶风》咏,谁见岘山传。”唐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凄清横吹曲,慷慨《扶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