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河池市地图 > 大化县地图 >
共和乡地图
共和乡相关地区地图:

4、青海省乐都县共和乡

共和乡[GongHe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公里。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113.2平方公里。辖联星、许家寨、高营、大庄、拉科、马场、上桦林、拉日、虎林、童家、克什家、磨石沟、洒龙、书卜、嘛业磨、祁家堡1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努木乡,1952年改称共和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复设共和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丘陵。产业以加工,运输、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境内建有蓄水20万立方米的桦林水库。通县乡公路,交通便利。

9、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共和乡

共和乡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境,西与龙江县毗邻。距梅里斯区城区16.6公里。辖区地处嫩江平原西部,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水暖器材厂、制鞋厂、绣花厂等。辖共和、兴盛、意心、敖宝、胜利、新利、新水、兴隆山、兴华、东发、长岗、双岗、永长、永昌、龙胜、一棵树、张家地房子、李家地房子等18个村。总人口1.98万人,其中达斡尔、回、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乡名源于驻地共和屯名。清同治初年称“喀拉屯”,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称“哈拉坑子”,1947年建立村政权改称今名。共和镇一带,清代隶属齐齐哈尔副都统管辖。清末,先后隶属黑水厅和龙江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龙江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达胡店乡保,后改隶达胡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分隶龙江县第七区和第八区管辖。1954年10月,划归齐齐哈尔市,隶属达呼店区管辖。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共和乡。1958年12月,改称华丰人民公社共和管理区。1961年8月成立共和农业分社,1965年改称共和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为共和乡。1990年9月,改设共和镇。

3、青海省湟中县共和乡

共和乡(GongHeXiang)位于湟中县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族等。面积59.4平方千米。辖鸾巴前营、鸾巴后营、木场、上直沟、化勒城、徐尔吉、石城、山甲、转嘴、王家山、徐木什南村、苏木什北村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转嘴乡,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0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改设共和乡。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共和、维新和盘道3乡,合并设立共和镇。

10、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共和乡

盐边县辖乡。1952年置共和联合乡,1958年改共和公社,1983年置共和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1.3公里。面积60.4平方公里,人口0.4万。通公路。辖一、二、三、四、五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

6、贵州省德江县共和乡

德江县共和乡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57亩。人多地少乡,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交通不便,常年干旱缺水,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异常恶劣,群众增收特别困难。自2001年以来,该乡立足乡情,围绕山、水、路、电做文章,全面实施以治山、治水、治路、治电为主的“四治工程”,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取得明显成效。该乡采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经果林项目建设等方式进行分类治理:即对和平、街上、茶坨等村11033亩石漠化严重区域土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对白果、上坪、银丝等村13423亩荒山进行了植树造林;对上坪、胜利、新黔等村3000亩土地实施金秋梨、五星枇杷、花椒等经果林等工程项目。为推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今年又在上草、和平等村实施1500亩林下种草项目,对和平、新黔、银丝、盐井村一带2万亩荒山进行封育围栏。如今,昔日荒秃秃的赤裸山头披上了绿装,2000多亩沙丘变成盛产粮食的风水宝地,和平、胜利村的经果林陆续挂果,1000多户农户依靠生态林发展畜牧养殖走上致富路。全乡森林覆盖率已从以前的18.5%提高到35%以上。该乡先后争取项目资金500余万元,水泥物资1000余吨,在上坪、神溪村、涣河、上草村修建了300多口小水窖和蓄水池,实施了响水洞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让15000余人喝上了干净便捷的自来水。该乡大力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修建姜家渡、转角、乌鸦村等15个村的通村公路;维修改造了银丝至白岩店、街上至甘溪、上草至银丝等74个村民组的公路,通车里程达195公里。目前,全乡22个村全部通公路,85%以上群众结束了“肩挑背驮”历史。该乡还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现已在该乡形成规模。有生猪存栏33457头,优质肉牛4123头,优质肉羊57383只。

8、四川省渠县共和乡

(一)地理位置,共和乡位于渠县北部,距县城县城75公里,原为三汇区北部的边缘地带,共和乡东接达县九岭乡,南邻文崇乡,西连报乡,北与达县石梯乡,福寿乡田北边连,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15亩,其他占地65亩。共和乡整个地形长条形,东西长,南北宽,酷似一头双锋无尾驼。东北、西两面环山;南部为低浅丘,地势低平,中部为巴河及其他支流付积而成的小平原和河谷地带,巴河从本乡西部由北到南流入文崇,本乡地势千差万别,丘陵起伏,连绵不断,河谷明显,地势低落,全乡海拔为240米至461米,相对高度60-160米。共和乡境内最大河流为巴河,有支流墩子河。跳墩溪,六口坝河等。除巴河外,均不能通航。该乡地处渠县北极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主要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夏季炎热,秋季阴雨绵绵多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农业季节比县城要迟一周,比达县的九岭乡要早半月许。(二)社会经济,共和乡辖五村(即:庙坝村,下湾村,云村,石湾村,谭坝村)43社,9680人。1、水利,共和乡历来水利发达,河流交错,建国后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全乡水利设施,星落棋布,比比皆是,基本上难保证水稻及农作物的栽播。全乡有小库五座,塘堰95口,总容量大约为1.32万立方,分水沟和灌渠七条,机灌四处,电灌三处。可灌面积540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2、水陆交通。共和乡地处达县、通、南、巴平的过境之路,建国前没有一条公路,只有水上交通线--巴河。上溯通、南、巴、平,下达、渠、汇等地,为使巴河东西行往方便,在因石盘,花石盘,孔溪口设有渡口。1957年达巴(达县--巴中)公路通车,途经该乡么店村的北缘,开辟了到达城方便之路,1979-1980年,又修成了达巴公路支线一共全公路,贯穿了该乡五村到渠达都有很方便。这样就构成了该乡的往南去北的陆上运输网,谱写了该乡在交通史上光辉的一页。3、粮食产量。建国前共和乡的农业极淡落后,天灾疾病,人祸,虫害等威胁严重,造成了粮食低产少收。建国后,实行了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上升。4、物产,该乡农产以水稻、小麦、红苕、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以柑桔、花生、油菜、红粮、西瓜、甘蔗、次之。畜牧业有猪、牛、免、狗等家禽有鸡、鸭、鹅等。5、著名地特产,①土烟,共和乡对土烟的栽种历来重视,家家户户都乐意种植,在省内外均有盛名,畅销各地,其特点是匹张大、捎子长,内头厚灰白色,色泽鲜美润滑。寒暑不易燥,纯香可口,建国后各级干部都先购备。除已用外,还作为礼物珍品。②清河坝的萝卜,清河坝的萝卜驰名万世。萝卜长得又大又白,又嫩又甜,食之则别有滋味,细腻甜香,建国前后,只要是清河坝的萝卜,都有视为珍品,笑得合不上嘴,争先抢购。

7、四川省峨边县共和乡

基本概况:峨边彝族自治县辖乡。1951年与毛坪乡分开建共和乡,1958年与毛坪合并建毛坪公社,1961年建共和公社,1984年置共和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31公里。面积16.9平方公里,人口0.5万。通公路,成(都)昆(明)铁路过境。辖江峨、双峨、赵山、白果、红旗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厂、采石场。农业主产玉米、黄豆、小麦、薯类等。养殖业以猪、牛、家禽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菜、水果、油桐。
社会事业:2008年8月该乡开展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培训会,使全体乡村组干部深受教育,大会还要求全乡干部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每户村民每个人,此次培训会对该乡法制教育和信访维稳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峨边县共和乡江峨村四队饮水极其困难,7百多人长期饮用来之不易及不卫生的水,党的政策好了,给该乡花巨资安了水管解决了我们饮水问题。
行政辖区:共和乡下辖村:江峨村双峨村白果村赵山村红旗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292男2270女2022家庭户户数1201家庭户总人口(总)4290家庭户男2270家庭户女20200-14岁(总)11350-14岁男5930-14岁女54215-64岁(总)281215-64岁男149815-64岁女131465岁及以上(总)34565岁及以上男17965岁及以上女16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