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海南州地图 >
贵德县地图
贵德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贵德县历史极为悠久,据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两岸的台地上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共发现有“新石器、唐汪、马家窑、卡约及汉唐以来的古文化遗址300多处。先秦及汉初为西羌之先零羌部落居住的大小榆谷地。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今贵德设置河关县,隶金城郡,始纳入汉朝版图,并筑归义城(今尕让古城)。东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护羌校尉贯友在逢留大河(今贺尔加河口处黄河)上建造了黄河上游第一座用大船连接的浮桥。永元十四年(102年),金城长史上官鸿在归义及逢留等处从事屯田29部(处)。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河关县属陇西郡。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前凉张骏置湟河郡(治化隆县群科),今黄河以北贵德县地属湟河郡。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年),吕光自称三河王,建后凉,在今贵德黄河以南置浇河郡,治所在今河阴镇一带的浇河故城,黄河以北地仍属湟河郡。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春,河西鲜卑族秃发乌孤建南凉,在今贵德黄河以南地区仍置浇河郡。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以后,北凉在今青海化隆西部和贵德黄河以北新置湟川郡,治地湟川城约今贵德席芨滩一带。义熙十四年(418年),吐谷浑王阿豺占据贵德,筑浇河城,成为其政治中心。南北朝时,北魏宣帝景明三年(502年),北魏占据贵德,并置浇河戎,后又被吐谷浑占据。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在今贵德置廓州,下辖洮河、达化二郡,其中洮河郡又辖洮河、广威、安戎三县,其州治与洮河郡县治均在贵德浇河城。隋开皇三年(583年),在今贵德仍置廓州,治浇河城。并在承风岭(今贵德县尕让乡千户村附近)开设互市,隋与吐谷浑进行贸易交流。隋杨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廓州为浇河郡,辖河津、达化二县。河津县辖地包括今贵德县全境、湟中县南部和化隆县西部,州治与河津县治均在贵德河阳镇。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隋浇河郡为廓州,治所东移至广威县(今化隆群科),辖广威、达化、米川三县,今贵德黄河南部为达化县域,黄河北部为米川县辖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在今贵德县河阴镇设静边镇。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由静边镇改置积石军,驻兵7000人。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吐蕃占据廓州,改原浇河城为溪哥城。北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以后,贵德为唃厮啰政权辖地,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唃厮啰政权降宋,宋仍在溪哥城置积石军。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金政权仍在今贵德设积石军,后改称积石州。绍兴六年(1136年),西夏占据贵德,改积石州为祈安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设贵德州,为贵德地名之始,治所在河阴镇,隶陕西行中书省河州路管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在贵德设吐蕃等处招讨使司必里万户府,管辖今贵德西南的贵南,共和县等牧区少数民族,隶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允元师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仍沿元制置贵德州,遂改贵德为归德。八年(1375年),改归德州为归德守御千户所,治今河阴镇,隶临洮府河州卫。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袭明制,设归德守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司,雍正四年(1726年),河州卫改为临洮府,归德隶之。乾隆三年(1738年),归德守御千户所改隶西宁府。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归德守御千户所改由西宁县丞管理,改“归德”为贵德。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置贵德厅,设抚番同知,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贵德县隶甘肃省西宁府。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省成立,仍设贵德县。1949年9月18日贵德解放,中共贵德委、县人民政府同日成立,青海省人民政府直辖。1953年12月6日,海南藏族自治区成立(后改为州),贵德为州属县之一。

人口民族

有汉、藏、回、土等15个民族,2007年末总户数27483户,总人口100609人,其中农牧业人口85364人。总人口中汉族49665人,占49.36%,藏族35855人,占35.64%。回族13024人,占12.95%,土族1609人,占1.6%。

乡镇简介

【河阴镇【HeYinZhen)】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中部,黄河南岸。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等少数民族。面积41.2平方千米。辖城东、城西、城北、城关、郭拉、邓家、童家、西家嘴、大史家、张家沟、红柳滩11个村委会和城东、城关、城西、城南4个居委会。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大南乡,1938年设河阴镇。1949年设河阴市,1953年改为河贵德县,阴镇,1958年为贵德公社河阴管理区,1959年分设河阴公社,1984年改为河阴镇。【河西乡(HeXiXiang)】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3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24%。面积433平方千米。辖格尔加、下马家、下排、下刘屯、上刘屯、北房、红岩、大户、贡拜、江仓麻、加莫台、加莫河滩、才日堂、加洛苏河、木干、本科、瓦家、温泉、多哇、贺尔加、拉及盖、多勒仓山坪、西山湾、山坪园艺场25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年(1931年)设刘屯乡,1949年并入当东乡,后改上当东乡,1956年与下当东乡、温泉乡合并为当东乡,1958年归贵德公社,1959年分设河西公社,1984年改为河西乡。【河东乡(HeDongXiang)】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2千米。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23.7%。面积251平方千米。辖保宁、太平、马家西、周家、杨家、贡巴、王屯、哇里、边都、仁若阿什贡、查达、麻巴、下罗家13个村委会。民国时为东山乡,后并入河阴镇,1949年改设第一区河东乡,1956年并入贡巴乡,1958年并入贵德公社,1959年改为河阴公社,1961年从河阴公社分设河东公社,1984年改为河东乡。【东沟乡(DongGouXiang)】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2%。面积269.6平方千米。辖周屯、上兰角、下兰角、色尔加、浪查、苟后扎、豆后漏、卷木、梅加、加卜查、却加、斜马浪、新建坪、兰角新村、高红崖15个村委会。民国时为王屯乡,1949年改为第一区东沟乡,1958年归贵德公社,1959年划归常牧公社,1961年从常牧公社析置东沟公社,1984年改为东沟乡。【新街回族乡(XinJieHuiZuXiang)】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6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5%。面积134平方千米。辖新街、藏盖、鱼山、上卡力岗、下卡力岗、老虎口、尕麻塘、陆切、麻吾9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当东乡,1949年为第二区野里哇乡,1951年更名为莫曲沟乡,1956年更名为新街乡,1958年归贵德公社,1959年属河西公社,1961年由河西公社析置新街公社,1984年改为新街回族乡。【罗汉堂乡(LuoHanTang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4千米。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等少数民族。面积924平方千米。辖罗汉堂、昨那、尼那、仍果、多拉、叶后浪、豆后浪、曲乃亥、曲卜藏、甘加、尼那新村11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共和县中郭密乡,1958年划归贵德县设龙羊乡,同年归贵德公社,1959年改为罗汉堂公社,1963年改为罗汉堂乡,1972年又改为罗汉堂公社,1984年改为罗汉堂乡。【尕让乡(GaRangXiang)】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3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等少数民族。面积574平方千米。辖尕让、阿什贡、大磨、扎力毛、千户、大滩、查曲昴、俄加、席芨滩、亦杂石、三角浪、亦扎、关加、业隆、东果堂、洛乙海、者麻囊、松巴、阿燕麦、二连2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尕让乡,解放初设尕让乡,1958年归贵德公社,1959年分设尕让公社,1984年改为尕让乡。【常牧乡(ChangMuXiang)】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6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996平方千米。辖上查岗、下查岗、都秀、拉德、切扎、吾隆、干果羊7个村委会。民国时、解放初属贵南牧区,1958年划归贵德县设常牧乡,后归贵德公社,1959年分设常牧公社,1963年改为常牧乡,1972年改为常牧公社,1984年改为常牧乡。

旅游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贵德明清古建筑群的发现和钱其琛副总理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使贵德县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据贵德县旅游局梁海珍局长介绍,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县赏清清黄河的参观玉皇阁。贵德县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竣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掮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做法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文庙包括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华民族伟大先哲孔子之神位,历来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会的场所。除玉皇阁和文庙外,贵德明清古建筑群还包括供奉着关羽、岳飞和马祖三尊神的关岳庙、汉式建筑,藏传佛教寺院大佛寺、仍留有清光绪时期壁画20平方米的城隍庙等。以“天下黄河贵德清”为特色的贵德旅游业以其独特神奇的魅力,成为省内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并开始走出青海、走向世界。随之兴起的旅游开发,连续数年呈现强劲势头。近年来,县上在不断加大规划、引资、宣传力度的同时,相继完成了温泉宾馆、贵德宾馆、玉泉山庄、电力招待所等一批骨干旅游配套设施的新建、扩建项目,投资达3910万元,使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900人;鼓励和引导企业、集体和个人投资240万元,建成民族风情园、掬月舫、掬月居、梨香园农家旅游服务社及黄河岩边踩青点共18处,投资36万元的“黄河漂流”项目,已于今年4月投入运营。通过积极争取,玉皇阁、文庙等明清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投资48.4万元,对玉皇阁、南海殿等古建筑群进行了维修和改扩建,逐一恢复了被毁塑像,重现了古迹原有风貌,使其历史文化氛围更加浓重。投资12万元,打出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旅游品牌,并通过举办“梨花艺术节”、“六月会”和“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大造声势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今年,又有省内外6家企业和公司,有意前来投资旅游开发,协议总投资达3.66亿元。其中,投资927.72万元的黄河生态民族风情园项目和投资1200万元的“葡萄园”生态项目,投资3750万美元的中国西部“母亲河”生态旅游国际度假村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投资2200万元的贵源商品住宅小区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700万元。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全县旅游接待量逐年增加,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6万人(次)、收入80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4%。贵德古城
贵德古城: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内的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东半部建有文庙,供奉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关岳庙,又称马祖庙,俗称武庙,供奉关羽、岳飞、马祖三尊神像;万寿观(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文昌诸神位。西半部建有大佛寺、城隍庙和图书馆,有待维修和重建。据玉皇阁碑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阁的底部以夯土筑实,外用青砖镶砌而成,上建三层歇山顶楼阁,内有梯级直达阁顶,通高28米,雕梁画栋,半拱飞檐,展示古代建筑艺术成就。贵德古城及玉皇阁组成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木作精美细腻,碑刻、壁画为珍贵史料,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旅游观赏价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上游碧水丹山--风情无限:起讫点:龙羊峡-----官亭(途经贵德、坎布拉、李家峡、化隆夏琼寺、尖扎、同仁、循化,由官亭进入甘肃),里程:330公里(区间单程),龙羊峡水电站,日程:3-6天,交通方式:汽车、游船(大交通),游船、索道、羊皮筏子、骑马,主要支撑资源:龙羊峡水电站、贵德黄河谷地、黄河度假村、贵德古城、玉皇阁、扎仓温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李家峡水电站、夏琼寺、洛多杰智合寺、隆务峡、隆务寺、隆务镇上街、热贡艺术、十世班禅和喜饶嘉措大师的故居、纪念堂、撒拉族风情、黄河漂流、积石峡、孟达天池、三川土族风情、黄河古渡。位于青海省贵德的黄河水域清澈见底,特点鲜明,开发潜力巨大。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贵德视察时,曾题词赞誉“天下黄河贵德清”。

县情简介

贵德县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黄河途经贵德境内的清清河水近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贵德县地处东经100°58’8”─101°47’50”,北纬35°29’45”─36°23'35”。东西宽63.4公里,南北长90.6公里。处于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县城驻河阴镇,距省会西宁114公里,海南州府恰卜恰158公里。邮政编码:811700,电话区号:0974。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公里。全境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海拔最低的松巴峡口2710米,最高的阿尼直海山5011米,县城海拔2200米。贵德深居内陆,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显低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251-559毫米,全年无霜期258天,作物生长期223天,年日照时数为2928小时。贵德县辖4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河阴镇、河西镇、拉西瓦镇、常牧镇、河东乡、新街回族乡、尕让乡。县人民政府驻:河阴镇,距州府158千米,距省会西宁市114千米。邮编:811700。代码:632523。区号:0974。拼音:GuideXian。

贵德县-民俗风情

贵德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特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社火是汉民族群众性的大型娱乐活动,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开路灯、龙灯、杨林、狮子、旱般、拉花姐、八大光棍、眉户戏等。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是民间演社火的日子,为春节增添热闹的气氛。贵德藏族舞蹈主要有古老的集体舞蹈,动作既粗犷又优美,表情奔放,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河西乡下排村的藏舞颇负盛名,已被收入《中国舞蹈集成》青海分卷内。佛教寺院的宗教舞蹈,藏语称“羌姆”,汉语称为“跳神”、“跳官经”。其内容多取保护寺院安宁、驱邪降魔、祝愿地方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五谷丰登之意。跳神活动每年在农历正月、十月的寺院法会上举行,舞姿时而粗犷奔放,时而细腻婀娜,气氛庄严肃穆。每年四月末至五月初举办的“梨花艺术节”,是县内规模较大的群众游园会。届时伴着漫天的梨花芬芳,游客络绎不绝,于梨园、林地和河边,欣赏怒放的梨花、唱歌、跳舞、啜饮,充分表现了生活的美满与乐趣。在梨花节上,还有物资交流、商贸洽谈等活动,节日规模盛大。一年一度的六月会,旧称丰登会,是集文体活动与物资交流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活动,在农历六月二十左右举行。农历六月是高原的黄金季节,此时的贵德树木成荫,绿草成茵,会期则商贾云集。浪会的人成群结队而来,使这里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六月六的滴水崖是贵德的沐浴节,其活动别具风情。滴水崖是位于河东乡黄河南岸的一处沙石崖头,隔河与虎头崖相望,崖下常年滴水不断,被誉为神崖滴水。民间传说六月六这天用崖水洗浴可驱瘟除病,所以这天汉、藏群众纷拥而来,接水洗浴,并取水回家。人们在浴后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举杯劝酌,引吭高歌,造出一片花儿、拉尹的海洋。这里的民风是如此纯朴,这里的民俗是如此多彩多姿。我们真诚的欢迎中外游客到贵德来观光旅游。贵德“梨花艺术节”:史册记载表明,贵德历史悠久,古文化灿烂绚丽。瓜果种植始于明代,因而清康熙年间《河州志》就有“贵德州地方,多水田,瓜果蔬乐”之记载。而梨中尤为“长把梨”引以为豪,名闻遐迩,成为贵德的代名。贵德辖内所有果树中梨树占七成左右。当你漫步在田间地头,坐客在农家小院,嗅之清香诱人,食之甘甜爽口。当你走过葱郁的梨花园,一股淡淡的香味,一丝清洌的自然气息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迷醉。这时你屏住呼吸,静神闭目,深深地吸一口清洌的空气,仿佛全身充满透亮。自公元一九九八年每年四月中旬举办的“梨花艺术节”,是县内规模较大的群众游园会,届时伴着漫天的梨花芬芳,游客络绎不绝,于梨园、林间或河边,欣赏怒放的梨花,唱歌、跳舞、啜饮、民族服饰表演、射箭、拔海,充分表现了人们生活的美满与乐趣。在“梨花节”上,还有物资交流,商贸洽谈等活动,实为一大盛况。

贵德县-科技

科技工作围绕经济建设、依靠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科技项目,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省下达的科技项目“秸秆养牛及牛奶系列产品开发”已投入生产。全县举办各类实用科技培训班143期,培训人数达31785人(次),发放科普资料9000余册,推广太阳房30栋,2500平方米,太阳灶115台,太阳能暖棚12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