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地图
桂东县相关地区地图:
土地资源
根据桂东县1993年土地详查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46497.68公顷,人平拥有土地为0.88公顷,高于全省、全市及相邻县的平均水平。土地构成格局大体是八山—耕—其它。按土地利用面积状况,可划分为八大类型。耕地:全县耕地(不含田埂、土坎)13926.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人平耕地0.093公顷。主要分布在泉江、沤江两岸,其地势较低、坡度较缓、水源较充足、交通较方便,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清泉、桥头、寨前、大塘、普乐、沙田、贝溪等乡(镇)耕地面积比重较大。
园地:园地面积77.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其中,茶园面积31.6公顷,果园面积38.8公顷,主要分布在清泉、桥头两乡(镇)。
林地:林地共109706.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9%,农村人平0.73公顷。用材林主要分布在西边山的青山、宋坪林场和东边山的东洛、普乐、新坊等乡;经济林(油茶)主要分布在清泉、桥头、城关、增口、寨前、大塘、新坊、普乐、沙田、四都等乡(镇)。
牧草地:全县牧草地746.75公顷,为土地总面积的0.5%。其中,天然草地546.83公顷,多为田间、林间隙地草场,供放牧或,割草喂畜;人工草地217.28公顷,已开发的黄洞三官山草场,已放养牛、羊千余头。城镇、农村及工矿用地,这类用地为2369.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其中,城镇102.75公顷,占此类用地的4.4%;农村户平用地603.9平方米,人平146.1平方米;工矿用地59.58公顷,占此项用地的2.5%。农村居民用地面积包含了宅基地及周围的绿化地、林地、坪地、空隙地等,比实际宅基地要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用地,随着土地有偿使用等原因,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经济概况
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三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努力招商引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综合,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统计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32万元,突破6亿元大关,比去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7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2107万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27958万元,增长11%。三大产业的结构为25.9:32.7:41.4,与去年比较,第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4368元,增加866元。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698万元,增长3.0%,受冰雪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49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36368万元,减少5.5%;第三产业增加值44581万元,增长11.7%。三大产业的结构为25.5:33.5: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5429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山区小水电发展为特色的工业继续快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844万元,增长17.0%,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3.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6.2%;比去年高6个百分点,推动经济增长3.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9.6%,全县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17.2%,比去年高17.38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增加值增加170元,达到916元。市认定全县有上联企业、下联基地和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11个,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产值3486万元,增长52.3%,比去年增加21.1个百分点;龙头企业总产值14680万元,增长27.5%;龙头企业上缴税金1115万元,增长20%。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县城镇人口为43251人,城镇化水平为25.37%,比去年上升2.22个百分点。九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九件实事全部达标合格。其中:2004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9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9.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2人,完成年任务120.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251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5%。全县新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30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5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21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4000人,帮助低收入人口增收6000人。全年完成县乡公路改造投资3340万元总里程53.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7个村,完成通村公路41.3公里。财政收入继续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5222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上划“两税”收入1901万元,同比增长39.9%;地方财政收入3321万元,减少17.0%。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年末从业人员10.33万人,比去年增加0.09万人,增长0.9%。年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4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开展创建“平安桂东”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严厉打击了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年恶性案件和多发案件减少,且侦破率达到100%,公共安全感调查满意率达到94%。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单一,增长潜力不足,农村产业发展收效甚微,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找到相对稳定的就业门路。农业,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通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080公顷,比去年增长10.6%,粮食总产量56942吨,增长3.3%;与此同时,其他各项种植业也相应得到发展,油料产量404吨,增长14.1%;烟叶产量198吨,增长17.9%;茶叶产量168吨,增长12%;水果产量1693吨,增长16.6%,药材总产量3440吨,增长20.7%。畜牧业生产增长加快。全年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9368吨,增长5%,出栏肉猪11.77万头,增长4.7%;出栏牛0.38万头,增长15.2%,出栏羊1.11万只,增长0.9%,;家禽出笼36.0万羽,增长2.9%;水产品产量606吨,增长1%;禽蛋产量360吨,与去年持平。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5.92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08千公顷,增加1.06千公顷,增长10.6%;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0.96千公顷,与去年持平;油料种植面积0.1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32千公顷,增长12.8%,同时巴西菇、花豆、甜玉米等一系列特色产业项目的生产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正朝着“公司+农户”方向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林业生产立足打造“生态示范县”这一绿色品牌,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年造林面积2176公顷;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19669公顷,比“八五”清查时增加3818公顷,增长3.3%,现有森林覆盖率达到76.79%,比去年提高3.69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844万元,比去年增长1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708万元,比去年增长38.2%,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个体工业增加值8136万元,增长12.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6%。工业快报显示,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24万元,比去年增长94.7%,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17.02%,比去年高61.02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263万元,比去年增长9.0%。全年施工房屋面积91833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7939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31874万元,增长74.9%。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314万元,比去年增长24.1%。其中:城镇固定投资29154万元,增长8.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160万元,增长84.1%。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440万元,比去年增长10.6%。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县乡公路改造投资3340万元,总里程53.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7个村,完成通村公路41.3公里。县城街道改造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为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美观大方,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交通运输邮电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继续增长。2004年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6607万元,增长14.2%;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14239吨公里,比去年增长15.2%;全社会客运周转量25913人公里,比去年增长15.1%。全县公路线路总里程1052公里,比去年增加2.5公里,其中:村及村以下公路增加539公里,由村级公路提升为乡级公路34公里。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58万元,比去年增长20.0%。固定电话用户18393户,比去年增长9.2%;移动电话用户17064户,比去年增长21.9%;开通小灵通用户3105户,增长2.14倍,电话普及率43.8%,比去年12.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37.5%,比去年高5.9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34.8%,比去年高6.8个百分点。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02万元,比去年增长12.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2451万元,增长13.4%,餐饮业785万元,增长22.7%;其他3866万元,增长6.6%。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全年利用内资20475万元,比去年增长47.4%,实际利用外资330万美元,比去年减少36.5%,全年外贸出口总额33万美元,比去年增长10%。金融、保险业,金融形势稳定,存款贷款保持合理增长。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279万元,比年初增加10346万元,增长17.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140万元,比年初增加7066万元,增长15.0%;各项贷款余额42642万元,比年初增加4485万元,增长11.8%。存贷差额正26637万元,比年初增长28.2%。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65万元,与去年持平。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20万元,增长10.0%;人寿保险收入945万元,减少6.0%。科技和教育,科技活动取得新成果。2004年喜获科技成果奖2项,全县试种1031亩超级稻示范片喜获丰收,亩产高达844公斤,比去年增加30.55公斤,创全国最高纪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14所,小学105所,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93人,增长2.5%。小学专任教师621人,减少54人,减8.0%;职业中学专任教师28人,增长40.0%。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188人,增长21.2%、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2295人,减少4.19%;普通小学在校学生10090人,减少13.22%;职业中学在校学生845人,增长278.92%;普通中学、小学、职业中学毕业生分别为4095人、3464人、77人、分别比去年增长18.76%、减少27.92%、增长108.11%。学龄儿童入学率99.6%,与去年持平。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43%,比去年上升0.93个百分点。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3%。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7%,初中教育完成率96.08%,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365人,比去年增加57人。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得到普及。全年组织群众性文艺表演9次,年末有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影院2个,有线电视台1座。公共图书馆藏书4.6万册。放映电影总场次398场次,比去年增长8.7%。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76.89%,电视人口覆盖率88.01%。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年末有卫生工作人员464人,减少1.1%。年末有卫生技术人员374人,比去年增加2人,有执业(助理)医生184人,增加5人,护师护士100人,增加3人。年末卫生机构病床数328张,全年诊疗病人19.4万人次。婴儿死亡率为18.99‰,比去年下降0.31个千分点。体育事业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普及。全年发展等级运动员18人,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10次,比去年增加4次,参加运动会的人数1764人,比去年增长98.2%,24902名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比去年增长4.6%。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作加强。2004年工业废气处理率98.9%,比去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7%,上升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92.7%,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91.7%,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人口增长得到了控制。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70482人,比上年增加1004人,其中:城镇人口43251人(新口径为三个镇的人口),增加3351人,乡村人口127231人,减少1112人。农业人口149459万人,增加820人,非农业人口21023人,增加184人。全年出生人数1924人,出生率为11.3‰;死亡人数643人,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7.54‰。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2元,比去年增长11.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99元,比去年增长11.8%。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6499人,增长3.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6502人,比去年增长18%;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2175人,比去年增长2.4%。历史沿革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自桂阳县(今汝城县等地)东部置县,因而得名。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栖息、繁衍。周代以前,桂东属荆州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代,为长沙郡郴县地。汉朝,为汉宁县地。三国时,属阳安县。西晋,隶晋宁县。东晋,属汝城县。南北朝,属卢阳县。唐贞观元年(627)改卢阳县为义昌县。后唐,隶郴义县。北宋太平天国初(976),改郴义县为桂阳县。南宋嘉定四年(1211)拆桂阳(今汝城)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元,属郴州路。明洪武初,隶郴州府。洪武九年(1376)属郴州。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衡州,避其讳改桂东县为阳平县。次年二月,复名桂东县。民国初(1911),属湖南衡阳道。民国26年和29年,隶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和第三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郴县专区、郴州专区、郴州地区。1958年11月,桂东与汝城合并为汝桂县。1961年6月,恢复桂东县建置。现在全县内设城关镇、沙田镇、清泉镇及桥头、寒口、黄洞、三洞、增口、寨前、流源、大塘、新坊、普乐、东洛、贝溪、大水、青山、四都等16个乡,145个村,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65962人,其中农业人口150357人,占90.6%。以汉族为主,有瑶族(142人)、畲族(332人)等少数民族,分别聚居于青山乡彩洞村、黄洞乡都寮村和清泉镇中坑村。1991年,桂东县辖2镇、16乡和1个林场,共149个村(居)委会,1517个村(居)民小组。1994年5月,桂东县撤销大地乡,设立清泉镇。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桂东县辖3个镇、15个乡,总人口167045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21688、沙田镇17852、清泉镇9063、桥头乡8386、寒口乡5923、黄洞乡4387、三洞乡4330、增口乡8544、寨前乡14311、流源乡4497、大塘乡14243、新坊乡8505、普乐乡12523、东洛乡4919、贝溪乡5194、大水乡3543、青山乡5211、四都乡13926。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2年,全县辖沙田镇、城关镇、清泉镇、桥头乡、寒口乡、黄洞乡、三洞乡、增口乡、寨前乡、流源乡、大塘乡、新坊乡、普乐乡、东洛乡、贝溪乡、大水乡、青山乡、四都乡及宋坪林场,共3镇、15乡、1林场;有145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1527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69619人,其中农业人口150247人。城关镇辖10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95个村(居)民小组。沙田镇辖12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43个村(居)民小组。清泉镇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76个村(居)民小组。桥头乡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16个村(居)民小组。寒口乡辖5个村委会,62个村(居)民小组。黄洞乡辖8个村委会,58个村(居)民小组。三洞乡辖6个村委会,54个村(居)民小组。增口乡辖8个村委会,89个村(居)民小组。寨前乡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34个村(居)民小组。流源乡辖5个村委会,40个村(居)民小组。大塘乡辖1个居委会,142个村(居)民小组。新坊乡辖6个村委会,85个村(居)民小组。普乐乡辖13个村委会,125个村(居)民小组。东洛乡辖8个村委会,45个村(居)民小组。贝溪乡辖6个村委会,48个村(居)民小组。大水乡辖5个村委会,42个村(居)民小组。青山乡辖6个村委会,48个村(居)民小组。四都乡辖1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21个村(居)民小组。宋坪林场有4个村(居)民小组。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水资源
桂东县溪流纵横、雨量充沛,河床比较大,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其资源都较为丰富。全县有大小溪河133条,主要有沤江、淇江、泉江、小水江等,分属于湘江和赣江两大水系。沤江及其一级支流淇江、小水江均属湘江水系;泉江属赣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50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500平方公里以上的1条。湘江支流沤江的流域面积771.46平方公里,赣江支流泉江在县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86.7平方公里。耒水:耒水发源于桂东县的烟竹堡,经汝城、资兴、永兴、耒阳、于衡阳市的耒河口入湘江,流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干流长453公里,河床平均坡降0.77‰,控制我市桂东、汝城、资兴、苏仙、北湖、永兴的大部分地区和安仁极少部分地区,境内集雨面积8929平方公里。
泉江:泉江发源于桂东县桥头乡的峡头村,于清泉镇的元明安流入江西省,本市集雨面积189.7平方公里,干流长23.9公里,河床平均比降57‰。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6.77亿立方米,地下水储藏量为1.26亿立方米,亩平耕地拥有水量7077立方米,人平10246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3万千瓦小时以上,可开发利用的在18.16万千瓦小时以上。1998--2002年,已建大小水力发电站69座,装机容量6.1855万千瓦小时,占可开发量的31.6%;在建的电站75座,装机容量5.541万千瓦小时。桂东境域由万洋山脉的八面山和诸广山及其支脉的两个河谷盆地(即东部谷地西高东低,为诸广山支脉组成朝东敞口的小型河谷盆地;西部谷地北高南低,介于八面山与诸广山之间朝南开口的河谷盆地)组成。由于这两个盆地都是三面环山,一端敞口,呈半封闭状态,因而明显地影响了全县的气候和水热分布。特别是西部河谷盆地,其西北面有连绵62公里的八面山,山脉平均海拔1576米,成为阻挡北部冷空气进入的天然屏障;朝南敞口,使南面暖湿气候流顺河谷长驱直入,形成了春雨绵绵、夏凉冬暖的气候区。境内地形复杂,各处地形的遮蔽不同,日照时数、辐射强度及气流变化作用,加上冲垄谷地受宽度、朝向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某些地形复杂的小气候。在海拔高度相等的南北坡上,平均气温北坡比南坡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