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镇地图
清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产业项目
茶叶和金桔是清泉镇的两大农业支柱产业。自80年代起,历经20多年的摸索和奋斗,玲珑牌茶叶和朝贡金桔两大品牌已享誉全国。全镇茶叶种植面积5700多亩,采摘面积5500亩,年产茶110吨,产值880万元。种植金桔5500亩,年产桔4000吨,产值400万元。目前正在筹措资金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集团公司。今年该镇又发展了一个400亩的蔬菜基地,全镇农业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清泉镇境内水能资源、木材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该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企业。有电站6座,木材加工厂1个,根雕厂1个,铁合金冶炼厂2座,采矿企业3家。现又勘测到储量大、品质好的稀土、萤石、高岭土和小储量钨4种新矿,有多家大公司争先前来投资办厂,矿产业又将成为该镇一大新亮点。社会事业
清泉镇交通便利,境内有下丹至大汾、下丹至黄坑、下丹至七岭3条省际公路,形成了以省际公路为中心,县乡路、乡村路为支线的交通网络,境内县乡公路全部进行了硬化。镇驻地有汽车客运站,距106国道37KM,距井冈山机场80KM,到遂川上高速仅需2小时,至广州7小时。全镇现有移动基站3座,网吧2个,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话网络覆盖各村。邮政、金融、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达。旅游景点
清泉寺:清泉寺,始建于唐代,是一座闻名鄂东的千年古刹。据浠水县志记载:“邑东二里有清泉寺。唐贞元六年,凿地得井,冽而甘,故以名寺。”寺前有浠河水自东向西流淌,山峦环绕,丛林簇拥,清泉潺潺,梵声阵阵,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毁寺建都,明朝又重建清泉寺,清末也曾重修。抗战后,清泉寺日渐冷落,一度成为浠水简易师范学校。后毁于文革期间的1967年。千百年来,清泉寺吸引了历代文人名士,留下了不少诗词名篇,如刘禹锡《游清泉寺》、苏东坡《浣溪沙·游清泉寺》等等。闻一多纪念馆:座落在清泉寺遗址上,主体工程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筑群。背倚凤栖山,前临浠水河,粉墙黛瓦、高低错落,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一片素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13岁考入北京清华大学,23岁留学美国,学习、研究文学和艺术。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他一身正气,抗战时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纪念馆前,墨亮的花岗岩基座上,闻一多铜像,昂首飘髯、执杖而立,再现了这位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风貌。纪念馆红烛生辉的序厅内,气势磅礴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画前白色大理石无字地碑,寓意着闻一多“我爱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象征闻一多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品格和崇高精神境界。纪念馆内还有三个展厅,分别陈列着闻一多新诗、新诗理论、古代文学、绘画、书法、篆刻等,代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文庙:文庙,又称学宫、孔庙、儒学。浠水县文庙,位于清泉镇沿河街,南临浠水南门河,北靠儒学巷,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为湖北省保留完好的不多见的古建筑群之一。浠水文庙,始建于北宋,元末遭兵毁,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旧址上重建,后又经历代修建和扩建。在南北向中轴线上,文庙的建筑原来依次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中轴线两旁还有忠孝祠、名宦祠、节烈祠、乡贤祠、尊经阁、明伦堂等等建筑。现仅存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重檐歇山顶式的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建在高1米的台基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浠水县博物馆:现设在文庙内,设有文物陈列室、古字画、古瓷艺术等展厅,藏有古籍线装书、碑帖、金石印章等珍贵历史文物4万余件,为湖北省七大博物馆之一。
基本情况
清泉镇位于湖南省桂东县东北部,井冈山南端。西与桥头乡相连,东南北面与江西省遂川县接壤。辖同罗、下丹、中坑、里地、大地、秋坪、庄川7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民族村1个)1个社区,73个村民小组,共2478户,1.0325万人。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98亩,林地6.66万亩,属山区镇。主要河流泉江是鄱阳湖的主要源头支流。境内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盛产的玲珑茶和朝贡金桔享誉全国,素有茶叶之乡、金桔之乡的美称。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44万元,农业产值1720万元,工业产值2895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829万元,完成财税任务83.6万元,人平纯收入1310元。经济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一切依据政策、全面围绕政策,真正落实政策的原则,通过降低税率,实现了亩平农业税及附加55.53元,人平负担49元,分别比2003年下降了42.8%、43.1%。乡镇机构配套改革严格执行“四到位”,即机构到位、领导职数到位、党政交叉到位、人员定编到位,领导职数由改革前的31名精减为9名,中层干部职数由改革前的7名精减为3名,在册在编国家干部由改革前的127人精减为73人,全面完成了乡镇配套改革任务。2004年,全镇共计扩大早稻种植面积9623亩,扩大晚稻种植面积11211亩,消灭抛荒面积798亩,实现粮食增产643万斤,人平增收50元。新增生猪养殖3万头,禽类养殖10万多只,新增经济作物种植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0亩,精养鱼池13000多亩,莲藕面积400亩,果树种植面积10000多亩,网络种养大户837个,加工大户124家,营销大户220户,万亩设施蔬菜带、万亩名优水产带、万亩常规蔬菜带、万亩特色西瓜带、万亩经济林果带已初步形成并发挥效益。全镇蔬菜面积8130.6亩,年产量为17196.8吨。反季节蔬菜面积为3664.3亩,占蔬菜总面积45%。年产鲜菜总产量为:10992.9吨,占全镇全年蔬菜总产量63%。反季节蔬菜(即大棚蔬菜)主要优良品种有:辣椒高产优质耐贮运品种“汴辣一号”。茄子品种有:“圣黑龙”、“玫良8819”。蕃茄品种有“合作903”,“改良903”等,芹菜品种有美国两芹“文图拉”。反季节蔬菜年均亩平纯收入为12443元。按照以“诚信引商、亲情安商”的原则,本着“内资外资一起引、工业农业一起抓、大小项目一起上”的招商引资思路,2004年,全镇共引进投资项目13个,引进资金近亿元。其中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2个,投资过500万元的项目6个,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招商项目个数、规模和投资额再超历史,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了装帧材料、建材石材、机械制造、编织造纸、医用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美食
有清泉第一美食之称的“红喜兔头”位于清泉镇汽车站斜对面。地理优势:清泉镇幅员面积46.14平方公里,总人口3498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800人。辖15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2003年末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6947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621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164.5万元,乡镇企业利税总额271.5万元,财政收入135万元,其中农业税100万元,工商各税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5元。清泉镇城镇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俗称廖家场,民国初称太平镇,1981年后以更名为清泉镇。地形地貌属东山丘陵与龙泉山低山区结合部,镇西北部11个村为浅丘区,海拔470-508米;东南部4个村为低山区,海拔540-730米。水源充沛,土壤以黄泥紫沙土为主,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开发价值较高。清泉镇是东山丘陵五场之首,集贸市场发达,尤以四季水果、蔬菜、生姜、中药材交易最为著名。因交通方便,周边乡镇农民和商贩隔日到此赶集,人流量最高在每天3万左右,车流量高峰期每天超过千辆,现已成为青白江区五乡一镇及邻近区县部份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发展:清泉镇将继续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立足“果蔬禽木、加工商贸、休闲旅游”十二字产业发展方针,抓住“加快毗河以南地区发展、重点镇建设、试验区建设、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五大机遇,紧紧抓住统筹城乡工作这一重点,围绕城镇管理与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产权融资和市场体制改革等三大任务,全力推进统筹城乡“六个一体化”,努力建设青白江副中心、东山生态宜居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