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临汾市地图 >
古县地图
古县相关地区地图:

土地资源

古县总面积1206.38平方公里,折合180.96万亩。除24万亩暂难利用地外,其余157万亩土地中,已开发利用98.2万亩,其中,园地1.4万亩,林地62万亩,天然牧坡和人工草地7.6万亩,耕地20.6万亩。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坡36万亩。土壤种类分为棕壤土、褐土和草甸土三个土类,共山地棕壤、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褐土、碳酸岩褐土性土、碳酸盐褐土、浅色草甸土等七个亚类。

水利资源

水资源总量1.43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0.64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0.783亿立方米。境内有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蔺河为沁河支流,其余为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四大水系年平均径流量1.102亿立方米,其中清水总量0.794亿立方米,洪水总量0.398亿立方米。古县城北有一眼826.84米深的自流水井,静水位高出地表7.2米,日涌水量一般为3460吨,最大涌水量6469吨。经国家地矿部鉴定,水质含锶达0.99%,属高锶偏硅酸优质天然矿泉水。

人口就业

全县共21194户,90613口人。人口密度70.2人/平方公里。其中男性人口47572人,占总人口的52.5%,女性人口43041人,占总人口的47.5%,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2004年,全县人口出生率8.86‰,死亡率3.77‰,人口自然增长率5.22‰。在总人口中,北平镇2849户12028人,古阳镇3205户12845人,岳阳镇7332户32867石必乡1498户5917人,旧县镇2537户11828人,永乐乡1317户5515人,南垣乡2457户9613人。

矿产资源

古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有20余种,其中以煤、铁、铝钒土、铜和耐火粘土为最。
原煤:煤炭资源系沁水煤田霍东一部分,境内含煤面积680平方公里,总储量48.96亿吨。主要煤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煤层和石炭系上统山西组煤层两组,共12—15层。煤种以山西组2#、3#和太原组9#、11#为主。古县原煤以优质主焦煤为主,特别是2#、3#煤,系国家稀有煤种,低硫、低灰份,高挥发份。灰份5—11%,挥发份22%,含硫量<1%,固定碳含量为76—80%,发热量7700卡以上,胶质层厚>2.5,焦渣特征在7左右,煤质优良。原煤结焦特征:焦灰份10—15%,固定碳含量98%,挥发份<2%,落下强度>90%。矿床分布:埋深小于500米的煤层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北平镇、古阳镇境内,地质储量约21.6亿吨;埋深大于500米的煤层主要分布于岳阳镇、石壁乡一线以南地区,地质储量约27.36亿吨。目前,全县现有煤矿53座,已批资源累计探明储量为35108.22万吨,年产原煤510万吨左右。目前已批资源保有储量为28791.43万吨。全县机焦生产能力450万吨。
铁矿:铁矿主要分布于北平镇、古阳镇两个乡镇,地质储量约202.5万吨。矿产种类为山西式窝子矿和北平式扁豆状的层状铁矿,矿构成份主要为褐铁矿、赤铁矿及菱铁矿。主要矿区:①圪篓岭矿区:地质储量49.0万吨,窝子矿,矿体厚0.4—3.5米,主要成份TFe35%。②李子坪矿区:产于北平镇李子坪村北山头,地质储量7.4万吨,窝子矿,四个矿体,厚1—1.5米,主要成份TFe225—40%。③大南坪、小南坪矿区:地质储量13.0万吨,窝子矿,矿体长100—150米,厚0.4—1.5米,主要成份TFe40%。④金堆村和下阎家山含少量锰铁矿。
铝钒土:铝钒土矿主要分布于北平镇、古阳镇两个乡镇,矿床面积12平方公里,总储量约16.5亿吨,主要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硫17.3%,三氧化二铝63.6%,三氧化二铁1.7%,烧失量<15%,耐火度1770℃。部分铝钒土矿质量达到高铝指标,具有一定的工业经济价值。
铜矿:铜矿位于岳阳镇哲才村深沟和龙岩寺薛庄,系沉积砂岩氧化铜矿和热脉型铜矿片点。铜矿平均品位为1.21%,预测储量折合金属铜1565吨。
耐火黏土:耐火黏土矿床主要分布于古阳镇多沟村——古阳镇金堆村——北平镇千佛沟村——北平村一带。地质储量约900万吨。黏土类型分硬质耐火黏土和软质(含半软质)耐火黏土两种。硬质耐火黏土品位:含三氧化二铝30—65%,三氧化二铁<3.5%,耐火度1760—1770℃之间。软质耐火黏土品位:含三氧化二铝26.95—38.67%之间,三氧化二铁1.07—1.80%。
其它矿产:除以上五种主要矿产外,储量较大的矿产还有石灰岩34.09亿吨,白云岩23.15亿吨,硅石矿2111.2万吨。此外,还有钛、钴、钼、银、稀土、石墨、高岭石、钾长石、紫砂陶土、大理石、重晶石、煤矸石和饰面石材等,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气候特征

古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境内年平均气温11.8℃。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9℃。境内测得最高气温为39℃(测于1966年6月21日),最低气温为-23.4℃(测于1971年1月31日)。古县总热量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278.8小时,日照率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终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83天。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毫米,降水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60%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历史沿革

古县即古之岳阳。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设安泽。隋大业二年改称岳阳县,以霍岳山之南而得名。后移西赤壁。唐武德二年移东池堡。贞观六年移现古县城北一公里处。唐、宋、金、元、明、清均称岳阳县。民国三年改名安泽。县城仍设在古县旧城。1938年移县城于和川。1940年于辛佛村设岳阳县。1942年与安泽合并。1971年分置。县城建于老城关镇以南的湾里、张家沟村之间。
建县之初,始名安泽: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境内建县,取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县,县治置于安吉之南、泽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县古阳镇古阳村),属义宁郡管辖。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泽县划归沁州。
更名岳阳: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名为岳阳县,隶属临汾郡,县治移往西赤壁(今古县旧县镇旧县村)。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东池堡(今古县茶坊乡东池村),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阳城(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归晋州。五代时期,岳阳县改属临汾郡。宋时属晋州。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阳,三县合并为岳阳县。至正四年改名为冀氏县,移治今安泽县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复名岳阳,移治岳阳城,隶属平阳府。明、清时,岳阳县治岳阳,属平阳府。
复名安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岳阳县又改名为安泽县,仍治岳阳,属河东道。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1年),曾分设安泽、岳阳、冀氏三县。1942年4月并三县为安泽县,治义井村,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1949年治和川,归晋南地区。1951年5月移治府城,归临汾地区。
新建古县: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并为古县,属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阳(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1973年,在岳阳镇张家沟、湾里两村之间建成新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