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临汾市地图
临汾市相关地区地图:

临汾高校

1.山西师范大学(二本),2.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三本),3.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大专),4.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专),5.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大专),6.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大专),7.华北科技专修学院,8.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大专),注:山西师范大学为二本类院校,但学校设有一本类专业:美术、音乐、化学、英语、戏曲研究,关闭

气候环境

临汾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2005年全市气候特点是:降水正常,气温偏高,日照正常,光、热、水主要气象要素对农业生产利弊皆有,属一般欠收年景。极端事件频频发生:冬春连旱为困扰年度农作物生长的一大特点;夏季高温日数较多,最高气温超过了近50年极值;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除5月略偏多、9月特别多外,其余月份降水偏少,秋季出现连阴雨天气。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2.3℃,极端最低气温一25.6℃。全市平均降水量527.4毫米,最大降水量为安泽,年降水量682毫米,最少降水量为蒲县,年降水量385毫米。

行政区划

临汾市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临汾市行政区划表临汾市20,275413041000市府街尧都区1,30483041000新开路侯马市27423043000市府路19号霍州市76529031400鼓楼东街古县1,1909042400岳阳镇吉县1,77910042200吉昌镇蒲县1,50810041200蒲城镇隰县1,41210041300龙泉镇曲沃县43723043400乐昌镇翼城县1,14931043500唐兴镇襄汾县1,30448041500新城镇洪洞县1,49473041600大槐树镇安泽县1,9618042500府城镇浮山县93813042600天坛镇乡宁县2,02423042100昌宁镇大宁县9636042300昕水镇永和县1,2126041400芝河县汾西县87514031500永安镇
临汾市行政区划代码:临汾市行政区划代码表141000临汾市141001临汾市辖区141002临汾市尧都区141021临汾市曲沃县141022临汾市翼城县141023临汾市襄汾县141024临汾市洪洞县141025临汾市古县141026临汾市安泽县141027临汾市浮山县141028临汾市吉县141029临汾市乡宁县141030临汾市大宁县141031临汾市隰县141032临汾市永和县141033临汾市蒲县141034临汾市汾西县141081山西省侯马市141082山西省霍州市

历史沿革

临汾市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襄汾“丁村人”遗址和其他一些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十多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劳动、生息、繁衍着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公社的传说,《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尧王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就发生在本地。商朝时,临汾为商版图上的冀州之地,洪洞、曲沃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等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特征。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即传说中的“桐叶封弟”,唐就是今翼城。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晋国。春秋时期,临汾属诸侯国晋,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晋国的中心就在现今曲沃、侯马一带,当时的晋国因有名相赵衰、弧偃(两人俱是平阳人)等辅政,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采用不匮”的局面,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称霸天下后,临汾对当时的山西乃至全国局势都有一定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48郡。当时山西境内设有5郡,临汾属河东郡。西汉取代秦后,划全国为103郡国,临汾(今襄汾)、平阳、襄陵、彘(今霍州)、杨(今洪洞)、北屈(今吉县)、蒲子(今隰县)、降(今曲沃)、弧镊(今永和)、骐(今乡宁)均属河东郡司隶部辖。隋朝建立以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400年分裂割据,出现大统一局面。隋朝精简了行政区划,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临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县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唐朝时,临汾市属河东道。由于唐王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诚如太宗李世民所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当时的临汾市农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晋州(今临汾市东半部)粟米常通过漕运接济京师长安。“河渭之间,舟辑相继,会于渭南”。临汾市的手工业产品如白蜜、蜡竹、龙须席等,均被列为贡品。平阳的炼矾,岳阳(今古县)、翼城、昌宁(今乡宁)和汾西的采矿炼铁均很有名。临汾城内大云寺(今地区展览馆)砖塔内有唐贞观时铸造的铁佛头像,洪洞广胜寺有唐太宗御制赞石刻,曲沃阎村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撰写的灵光寺碑等,均为罕见的艺术珍宝。五代十国时期,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华北和中原前后经历了5个朝代,历史上称为“五代”。由于战乱不已,临汾市人民死伤、逃亡者很多,户口锐减,经济衰落。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北宋初年,临汾市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晋州(后改名为平阳府)是宋代设铁官的“十二治”之一,铸大钱,以一当十,助关中军费,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商业贸易城市。太宗淳化元年雕刻的浮山县庆唐观重修功德碑、徽宗政和三年铸造的翼城县十方院的钟与宣和四年铸造的曲沃县内社全巷的钟等,均可看出那时本区书法、雕刻和铸造等技艺的水平。赵宋王朝偏安江南后,中国形成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山西全部被女真族所统治,其时临汾市属河东南路,由平阳府的10个县、隰州的4个县、吉州的2个县和降州的3个县共19个县组成。平阳的造纸和印刷业十分发达,平阳麻纸驰名全国,是金朝四大刻书中心之一,金元时把平阳所刻印的书籍叫“平水版”。著名的赵城《大藏经》就是由民间集资雕刻印刷。平阳姬姓雕版作坊所刻的《四美人图》、《关羽图像》绘画精美,形象逼真,开创了人物版画的先声,是中国版画的一大转折。金朝还在平阳设置绫锦院(全国共五处),派官员管理公私营手工丝织业作坊以及征购布匹、绸绢等事,平阳卷子布、隰州绿矾、龙门椒、紫团参、甘草、苍术等颇负盛名。元朝时,临汾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晋宁路。洪洞广胜寺明应五殿的元代戏剧壁画就是这一时期所修建。明清时重设平阳府,统领35个州县,相当于今临汾和运城两地区。明洪武和永乐年间,为恢复中原经济,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从平阳、太原、汾州等地选“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以实北平(今北京)”。据说每次移民搬迁前,都在洪洞大槐树下集散,移民临行前频频折槐为记,恋别故土,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史话。明清时代,临汾的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十分活跃。“山西平阳府富国、丰国二治(均在吉州)岁输铁各二十二万一千斤有奇。”“平阳、泽、潞豪富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15世纪时,全国出现了33处大工商业都市,平阳就是其中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于1912年对行政区划进行了改革和整顿,1914年又增设道的建制。临汾、洪洞、赵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等县属河东道管辖,废道后由省直属。在漫长的岁月里,临汾市人民百折不挠,勤劳勇敢,走过了繁荣、衰败、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1946年各县陆续解放,1948年5月17日临汾攻坚战胜利结束,临汾全境解放。1949年2月成立了晋南区,归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1950年1月成立临汾专区,1950年5月石楼县划归临汾市。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专署驻临汾),同年,洪洞县、赵城县合并为洪赵县。1956年设侯马市。1957年撤侯马市归曲沃县。1958年撤曲沃县设侯马市。1959年改洪赵县为洪洞县。1962年撤侯马市归曲沃县。1970年专区改地区,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同时恢复侯马市,设立临汾市,并由安泽县、浮山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立古县。1971年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1978年临汾市改名为临汾市行政公署。1983年撤消临汾县,将其管辖区域并入临汾市。1989年撤消霍县,设立霍州市(县级市)。1998年末,全区有临汾市、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蒲县、大宁县、永和县、隰县和汾西县2市1区14县,20个街道办事处,75个镇,76个乡,2956个村民委员会。2000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1)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尧都区。(2)临汾市设立尧都区,以原县级临汾市的行政区域为尧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鼓楼东大街。(3)临汾市辖原临汾地区的汾西县、吉县、安泽县、大宁县、浮山县、古县、隰县、襄汾县、翼城县、永和县、乡宁县、曲沃县、洪洞县、蒲县和新设立的尧都区。原临汾地区的侯马市和霍州市由山西省直辖。

临汾特产

临汾市的植物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临汾盆地以冬麦、棉花等农作物栽培为主,土产丰富,以曲沃的烟草、临汾的尧枣、洪洞的莲菜等闻名于省内外;吕梁山以油松、白皮松、辽东栎林及次生灌丛植被为主,土特产有松香、生漆、猴头、木耳等,中草药以甘草、五加皮、苍术、党参、核仁等著名;西部黄土残塬丘陵植被以灌丛和草丛为主,土特产有隰县金梨和永和红枣,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等。临汾市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在本区动物种类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白鹳、黑鹳和褐马鸡三种,其中褐马鸡是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是中国的国宝和特有珍禽。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原麝、大天鹅、鸳鸯。三类保护动物有青羊、大鸨、金雕、玉带海雕等。兽类主要有狼、狐、兔、果子狸、猪獾等,鸟类主要有麻雀、家燕、喜鹊、凤头杜鹃、龙斑鸠、大嘴乌鸦、凤头百灵、石鸡、褐马鸡、胡兀鹫、岩鸽等,两栖爬行类有黑斑蛙(青蛙、田鸡)、花背蟾蜍、无趾壁虎、中华大蟾蜍等。关闭

临汾名人

历史名人:晋文公、帝尧、皋陶、郑光祖、赵鞅、董狐、霍去病、毛文龙、荀子、法显、李明性、霍光、赵盾、赵毋恤、卫青、李牧、贾南风、柴绍、郅都、卫子夫、李鸿海、彭真、李杰生、樊习一、张良、张亚勤。
丁村人:大约距今1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丁村人”就繁衍、生息在这里。1954年,在襄汾县城南丁村一带的古代汾河砂砾层中发现了3枚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2000余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与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发现了1个两岁幼儿的右顶骨化石。专家断定,丁村人的体质形态比北京人进步,时代晚于北京猿人而早于新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黄种人之间的中间环节,具有与现代人相似的性质。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类型有厚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球,比较规则定型,用途已有明显分工。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类型,称为“丁村尖状器”。丁村人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那时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汾河水大而清,两岸有宽阔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动物的斗争中生存着,过着狩猎和采集的集体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断提高着他们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的足迹遍及整个汾河流域。
枣园稼穑:大约距今7000余年前,从历山转辗而来的一支群体,落脚在今翼城县北撖乡枣园村。由于这里优越的生活生产环境,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一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发明了半地穴窝棚式房子。他们放火烧荒,开辟田园,种植粟黍,挖制窖穴,贮存粮食。终于成为一支比较兴旺的部落群体。1991年5月,在枣园村发现了这一遗址,面积20000平方米,出土遗物以生活用陶器为主和少量生产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脱壳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谷粒遗痕。枣园稼穑是山西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折射了人类先民最早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
唐尧建国:大约距今4500年前后,临汾盆地分布着一支独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区确立了统领诸方国的特殊地位,这就是陶唐民族。据史籍记载,尧“封于唐”,“游于陶”,又称陶唐氏,“尧治平阳,统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处占地4万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区的墓地。从葬制、葬具、殉葬品显示出的差别表明,当时已步入文明社会阶段。陶寺遗址还发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遗址群,以及烧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遗址,出土了成套的礼乐器物,玉钺、石磬、鼍鼓和象征王权的彩绘蟠龙陶盘,表明这里不仅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而且已经出现了中央国家政权。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概括说:“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文化的交汇撞击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确定了华夏的根基”。据《帝王世纪》载,帝尧元年为甲辰年,专家们依据不同的资料,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推定出同样的结论:帝尧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即距今4360年。
叔虞封唐:商周之际,今翼城一曲沃之间有一唐国,史籍记载是唐尧后裔的封国,史称旧唐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诸侯,誓师牧野,一举灭商而占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属国,旧唐贵族不满周的统治,到周成王时期,旧唐贵族参与了“武庚叛乱”,周公东征镇压,征服了旧唐势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后,对旧唐遗民采取怀柔政策,沿用旧唐制度,尊重旧唐习俗,依用唐的称号,建都于翼(今翼城县故城村,后迁唐城),叔虞也被称为唐叔虞。叔虞死后,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平水)之旁,改国名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迈出了第一步。传九世,到昭侯时,由于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势力强大,改晋为翼。曲沃武公兼并翼,又改称晋,并通过贿赂周王室,被命为晋君,列为诸侯,晋国从此逐渐强盛。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始祖。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6年2月,晋献公之子重耳在十多个国家流亡19年之后,终于在秦国帮助下,被晋军迎至曲沃即位,是为晋文公。当时,晋国国内混乱、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文公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顿国政。一是整顿吏治,“公属百官,赋职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职,必建高,功;为节省开支,给各级官吏的俸禄做出具体规定:消除了各种苛刑,使晋国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励发展生产,“弃责薄敛,宽农通商”,减轻农民负担,劝民农桑、降低关税、沟通商旅。两年时间,国家府库丰盈,农民丰衣足食,社会风气改变。三是加强军队建设,由原来的两个军扩充到三个军,趁周王室内乱,出兵勤王,护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声望。公元前632年,文公与楚国战于城濮,依前约“退避三舍”表示礼让,结果打败楚军。周王亲自设宴犒赏晋军,策命文公为方伯,成为盟主,号令诸侯,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文公执政仅八年,但他所奠定的基业,使晋国成为春秋时代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
迁都新田: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采纳卿韩厥的谏言,于二月二十三日迁都新田。1957年,晋国遗址在侯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坞、呈王、马庄等七处相继发现。古城遗址被压在地下一米左右深处,墙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处达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长1340米、东西宽1100米一1400米。墙外有宽6米、深3—4米的护城河,城内有宫殿建筑遗迹,殿基为正方形,高6.8米,长宽各52米。专家认为这7处古城遗址就是晋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筑遗存。据史料记载,新田从晋景公迁都至晋国灭亡共经历十三世,即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静公,共208年。在此期间,新田一直是晋国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家分晋: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后,晋国六卿(韩、赵、魏、范、智、中行)势力愈来愈强,晋公室的力量逐渐削弱。六卿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弱肉强食,不断兼并弱小贵族,六家内部也多次发生内战。到公元前490年(晋哀公二十二年),范、中行两家败北,韩、赵、魏、智四家逐渐掌握了晋国的政权。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智联合韩、魏围攻赵于晋阳(今太原市晋源镇),3个月无法破城,遂水淹晋阳。危难之际,赵利用韩、魏、智同兵不同心,离间韩、魏,决堤放水,倒灌智营,智军大败。之后,尽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韩、赵、魏三家合谋,只以绛、曲沃两城为幽公俸食,余地全部归于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与晋侯并列。韩都平阳(今临汾),赵都中牟(今河南中牟),魏都安邑(今运城)。这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战国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迁晋静公于端氏(今沁水)而三分曲沃、绛两地。公元前376年,废晋静公为庶人,迁于屯留,而再分其地。晋自唐叔虞传至静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绝。
平阳封侯:秦汉之际,平阳县曾是项羽所封魏王豹的国都。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二年),刘邦派曹参、韩信率兵攻占平阳,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曹参为平阳侯。曹参其子曹窜、其孙曹奇、曾孙曹畴先后袭封平阳侯。曹畴承袭平阳侯时,汉孝景帝把大女儿(即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嫁给他,后来曹畴因病与平阳公主一起回到平阳居住。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武帝在平阳侯府选中歌女卫子夫带入宫中。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卫子大产下一子即太子刘据,遂立为皇后。卫子夫的得宠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随之显贵起来。她的弟弟卫青入宫做了侍中,后升为车骑将军,抗击奴匈、收复失地、战功赫赫,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她的外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抗击匈奴,功过卫青,也被封为大司马。去病将同父异母弟霍光从平阳带入宫中侍奉武帝,武帝临终时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要他辅佐幼主,霍光历任两朝辅政,“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掌权长达20年之久,后来帮助刘据的孙子做了皇帝,即汉宣帝。第二年,即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卫氏一门因卫子夫而发迹,以军功而得贵,威震天下60年。
刘渊建汉:西晋末年,司马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反晋。刘渊系匈奴贵族,自幼聪明好学,谙熟汉文,晋武帝咸宁年间曾作为人质久居洛阳,深得西晋君臣赏识。其父死后,刘渊代父为左贤王,回到离石统帅匈奴五部。为了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刘渊自称汉皇的外甥,复汉反晋。公元308年(西晋永嘉二年),迁都蒲子(今隰县),同年四月,正式称皇帝。后采纳太史令“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迁都平阳”的建议,于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定都平阳。在金殿村修筑金城作为帝都(今遗迹犹存)。由于他以复汉反晋为旗帜,严整军纪,妥当处理民族关系,使汉国势力发展很快,北取并州,南攻西晋国都洛阳,声威赫赫。其势力伸展到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后第四子刘聪称帝。公元311年,刘聪攻陷洛阳,将晋怀帝虏至平阳,公元316年(西晋建兴四年),又破长安将晋愍帝虏至平阳,二帝蒙羞被杀。公元318年,刘聪死,原刘渊部将石勒在河北势力壮大,趁机攻进平阳,纵兵大掠,焚烧宫室。在平阳立国10年的汉国就此灭亡。
法显西行:法显,东晋高僧,原姓龚,平阳武阳人,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由长安启程西行,路经甘肃、新疆,翻越葱岭,穿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艰苦跋涉6年之久,到达天竺。遍访圣迹,寻求律藏,学习梵语,整理编译佛经。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经印度西孟加拉邦,到达斯里兰卡,后又渡海东归,到达印度尼西亚,前后13年,共游历30多国,行程4万余里,带回很多梵文佛经,于公元412年回国时,已是86岁的老人。回国后译出了《摩诃僧只律》、《大泥洹经》等六部一百多万字的佛经,还将沿途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佛国记》,记叙了沿途各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况,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文化、宗教和中国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详备的宝贵资料。法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译家,也是中国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霍邑之战: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5月初,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万大军从清徐南下,经汾阳到达灵石,欲取长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经之路,地形十分险要。李渊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万扼守霍邑。李渊到达灵石正赶上霪雨季节,山道泥泞,无法进军。李渊一方面给起义军李密写信,让其在洛阳牵制隋军,另一方面由于南下受阻,派人联系援兵,继续调运粮秣,待天晴后进攻霍邑,以“先入咸阳,号令天下”。八月初天气好转,李渊率军傍山取道,逼近霍邑,采取诱敌出战的战术,让前军兵临霍邑城下。宋老生打开城南门和东门杀出,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骑兵飞奔东南两门,截断宋老生入城后路,前后夹攻,宋老生战死,隋军大乱。李渊乘势攻城,一举拿下霍邑。然后取临汾,克新绛,达龙门、蒲坂,突破黄河天险攻入长安。第二年五月,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梁兴抗金:两宋之际,金朝统治者经常骚扰中原。公元1126年(金天会四年)10月,金军占领了平阳。农民梁兴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在平阳一带组织农民建立抗金武装“忠义社”,公元1134(金天会十五年)11月与金军展开英勇激战。第二年,金军在平阳向义军反扑,梁兴带领义军一百多人与金军殊死搏斗,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包围,渡过黄河,投奔岳飞帐下。公元1140(金天眷三年)5月,梁兴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区开展敌后斗争。这年夏天,先后收复沁水(今沁水)、翼城(今翼城)、赵州(今洪洞赵城)以及今河南巩县、汲县、沁阳等地,断绝金军粮草,牵制金军活动,屡战屡捷,中原大震。所到之处,人民群众无不欢迎。公元1141年(金皇统元年)底,宋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梁兴仍然在太行山坚持抗金斗争。公元1148年(金皇统九年)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献身。
平水雕版:金元时期,平阳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仅次于大都(北京)。自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由于这里盛产雕版印刷的白麻纸、墨锭、枣木而很快接受了这一先进技术,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设立经籍所,委派书籍官,专门管理官民经营的书坊工铺,逐渐形成家置书楼、人蓄书库的盛况。其雕版印刷之兴,旺,可以与燕京相比,出现了以张存惠为代表的一大批刻书家。平水雕版主要编集经史、道教经卷、民间文艺和农医杂书。最著名的有《平水韵》,当时风行全国,成为后来历代诗人做诗押韵的依据,被称作《诗韵》。有“平水诗韵行天下”之说:经藏《赵城金藏》、唱本《刘知远诸宫调》为传世最早的诸宫调;医书《铜人针灸图经》;大型版画《四美图》是中国最早的木版年画。平阳所印书册,常标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称为“平水版”。
戏曲摇篮:元代平阳杂剧兴盛,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戏曲之乡。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最具代表性的有:赵公辅、于伯渊、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宝、李行甫、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平阳七大家”。这些剧作家大多出身卑微,社会地位低下,亲历下层社会生活,写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现在传流下来的有13本。在元前期作家中,石君宝的创作生涯主要在平阳,剧作最多,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有《秋胡戏妻》等。元后期作家郑光祖的创作生涯大部分在江南度过,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等。现存于临汾乡村80余处的元代舞台,如魏村牛王庙戏台、东羊东岳庙戏台、王曲东岳庙戏台、翼城武池乔泽庙舞台、曹公舞台、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戏剧壁画以及侯马董氏墓中的戏佣,即是反映当时戏剧文化的遗存。
洪洞移民:元末,由于几十年的战争和水、旱、蝗、疫等天灾人祸,致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北部地区农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急剧下降。明初,太祖朱元璋采纳大臣的建议,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以恢复生产。平阳府土地肥沃,物阜粮丰,人口稠密,明政府在洪洞城北贾村驿站旁的广济寺驻派员,集中移民,登记造,册,发放川资,押解上路。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汇集、遣送外地的集散之地。从1373年(明洪武六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44年间,在洪洞大槐树处移民18次,约60万人被迁往11省277县,其中河南63县,北京、河北56县,山东52县。至今移民后裔遍布神州。“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在中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
李自成两进平阳: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开始向山西进军。正月十六,李自成率军过黄河到蒲州(今永济),正月二十三来到临汾。农民军浩浩荡荡,纪律严明,“有马腾入田苗者斩之”,人民“执香远迎”、官吏“或逃或降”。李自成在临汾建立地方政权,派张胤昌为平阳府尹,动员百姓筹集粮草,以供军需。之后便于二月挥师北上。五月,在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围剿下,李自成迎战失利,被迫退出北京城。于六、七月间,第二次来到临汾,老营驻扎在临汾城东挂甲庄,李自成住村西雨花庵。李自成在临汾曾有大的军事部署,但由于轻信牛金星谗言,错杀大将李岩,导致文武不和,军心动摇,在吴三桂的追逼下,放弃临汾,退到陕西。
范守义—最早到达欧洲的山西人:范守义(1682年—1735年),1682年6月13日生于山西省临汾平阳。清康熙帝使臣。从1707年底到1720年底,范守义历时13年,出使欧洲,成为最早到达欧洲的有据可查、有史可证的中国人。范守义著有《审鉴录》,记述前往西洋的经历。范守义在乾隆十八年(1735年)逝世。中国历史学家阎宗临将清康熙年间的范守义与唐代法显相比,二人都是平阳县人,法显最早往佛教国天竺取经,著有《佛国记》;范守义则远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罗马教廷,著有《审鉴录》,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清代地震:公元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5月18日,临汾一带发生8级大地震。据史料记载,“斯时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忽有声自西北来,俄顷,屋宇皆为铺地者”,“城郭房舍存之二三”,“居人死伤十有七”。在这次地震中,平阳府署、晋山书院、尧庙、铁佛寺、关帝庙等均“倾塌尽废”,震后发生火灾,治安混乱,广大人民陷入灾难之中。山西巡抚噶尔图因救灾不力,被康熙皇帝革职。公元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洪洞赵城一带发生大地震,是中国根据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压死人民不可胜计”,灾害遍及整个汾河流域,北及太原,南至虞乡,西至黄河东岸,东至潞州辽城。公元1305年(元大德九年)4月元成宗改平阳路为晋宁路。
曹顺起义:清朝末年,平阳一带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尖锐。山东人曹顺在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秘密发展农民先天教组织,教民捐献家产共同生活。公元1835年4月1日(道光十五年三月初四),曹顺领导先天教民起义,攻进赵城,火烧县衙,杀死县令,打开监牢。4月2日攻打洪洞县、霍州、平阳府。山西巡抚急调清兵镇压。由于清兵数倍于义军,且义军兵力分散,4月7日赵城被清兵占领,义军首领等三百多人被俘。曹顺等人4月19日在山东被捕,6月8日被清政府处死。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给了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太平军过平阳:公元1835年(清咸丰三年)9月4日,太平天国北伐军浩浩荡荡由垣曲县的封门口天险进入山西,占领垣曲县城。9月8日,经绛县横岭关,陷曲沃,跨襄陵,直奔平阳。9月12日晨,太平军抵达平阳城大南门遇清军火炮抵抗,急趋东门用火炮攻击,前后仅三个小时便攻破东关和小南门,占领平阳城。平阳太守毙命,临汾知县自缢,守城清军全部被歼。9月14日太平军继续北上,下午五时许,太平军出北门经高河桥时遭遇清军埋伏,被截成两半。9月16日,太平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用少数兵力吸引清军主力激战于北关,大队人马则连夜开赴洪洞甘亭抄袭清军后路,歼灭清军七百余人,尔后,太平军穿越安泽摩河岭,往屯留、潞城、黎城进发,直下名关,插向清王朝的心脏直隶省。
陈彩彰起义:清朝末年,地主豪商兼并土地,使许多自耕农沦为佃农。清政府苛捐杂税,搜刮百姓,农民穷困不堪。浮山县北王村农民陈彩彰练习武艺,开设教场,秘密发展哥老会,开展反清斗争。19ll年,在辛亥革命影响下,陈彩彰积极响应武昌起义,率领练勇,占领县城,驱逐知县,夺得县印,成立浮山县革命政府。一时间,浮山县官逃绅避,封建秩序大乱。后协助国民革命军攻打平阳府。1912年夏天,陈彩彰看到革命果实被官僚篡夺,组织农民起义部队洪汉军,举行了第二次起义。阎锡山派兵镇压,义军组织反抗,在关家河一举击败阎军,洪汉军军威大振,活动范围扩大到翼城、曲沃、洪洞、安泽、襄汾、临汾以及绛县、阳城等地。1914年冬天,终因陈彩彰身患重病,加之内部分裂,洪汉军退至安泽一带,1915年8月7日,陈彩彰在翼城县辛家角逝世。陈彩彰起义是山西省人民最早反抗阎锡山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
华北抗战中心:抗日战争之初,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底,临汾成为山西和华北的抗战中心,晋西南吕梁山区成为八路军在山西的九大战略支点之一。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牺盟会总部迁驻临汾(今尧都区刘村、洪洞县马牧),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和热血青年也纷纷云集临汾,开创了山西救亡运动的新局面。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和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等来到临汾开展工作,这是临汾革命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1938年3月14日至18日,115师罗荣桓、陈赓率军在午城等地与日军4000余人激战。在5天中毙伤敌人1000余人,击毁汽车60余辆,缴获枪支260余支,战马200余匹,从而粉碎了日军渡河西犯的战略意图,为吕梁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解放战争光荣的临汾旅:临汾临汾攻坚战,攻克运城之后,徐向前司令员挥师北上,指挥了著名的临汾攻坚战。从1948年3月6日一5月17日,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扫清外围。胡宗南一部企图从南机场登机逃跑,我二十四旅在旅长王墉的率领下,从翼城急行军包围机场,摧毁了敌机两架,控制了机场。二、夺取东关。我军用“土行孙战术”,挖地道,炸开两个缺口,占领了东关。三、破城歼故。我军开挖破城地道15条,掩护坑道40多条,5月17日发起总攻,从东城墙炸开两个三四十米宽的缺口,突入城内,全歼守敌,敌总指挥梁培璜被擒。攻下临汾城,晋南全部解放。攻城主力二十三旅被命名为“临汾旅”。临汾攻坚战的胜利,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夺取中心城市创造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