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临汾市地图 >
吉县地图
吉县相关地区地图: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煤矿、化肥、农修、毛毯、铁木、缝纫、苹果、绿豆、大豆、花生。

地理资源

吉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西省西南部,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777.26平方公里。吉县东接临汾、蒲县,西频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乡宁县相连,北与大宁县毗邻。吉县三面环山,一面滨水,东高西低,海拔从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黄河畔,高差大。吉县土地资源丰富,共有可利用土地面积227.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9.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6.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万吨。林地195万亩,森林覆盖率45%,天然牧坡牧草和人工草地26.76万亩。吉县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238平方公里、10亿多吨,极具开采价值。吉县历史悠久,2600多年前即有建制,古称吉州,民国元年改称吉县。吉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光旖旎,名胜颇多。种植苹果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为县第一大支柱产业。

发展概况

工农业:全县现有耕地23.35万亩,主要作物有小麦、谷子、玉米、豆类、高粱等。林木复盖面积为69.4万亩。工业主要有煤矿、化肥、农修、毛毯、铁木、缝纫等行业。县所属的中垛、吉昌等乡镇是吉县苹果的主产地,年总产量4000多万公斤,经注册“壶口”牌商标后,销往广州、北京等10余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国外。东城、文城等乡镇出产的绿豆、大豆、花生等小杂粮注册“壶口”牌、“人祖山”牌等商标精选加工包装后,销往广州、上海等南方大城市,还销到了香港市场。吉县种植苹果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为县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县参与苹果运输的车辆多达3000余台,直接或间接从事苹果种植、分捡、装运、销售的农民多达3万余人,全县销售苹果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3000户,3万元以上的农户超过200户,农民收入的40%来自“苹果产业”。
交通:临汾到七郎窝、临猗至大宁两条干线公路途经县境,此外还有县级公路多条,大部分乡镇可通汽车。但由于吉县山高沟多,地形复杂,交通受到很大影响,部分山区人畜驮运仍占主要地位。
城乡建设:投资350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2个自然村、5000口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让群众喝上方便水、安全水、洁净水;投资150万元,建设功能齐全、防疫检疫配套的生猪定点屠宰场。投资2000万元建设十里河住宅小区;投资600万元实施1000人的移民搬迁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修建林雨村、兰家河村等农民住宅小区,为城乡居民创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投资1200万元建设县城客运站和壶口景区客运站;投资340万元硬化城区主要沟巷道;投资300万元筹建公交公司,方便县城居民和壶口景区游客的通行;投资1800万元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16个村15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投资350万元实施农村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投资330万元改造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维修10所农村中小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一所高标准的职业中学,同时争取投资6000万元,新建一所现代化的高中。投资600万元在县城建设蔬菜和煤炭交易市场各一座,投资100万元实施流通企业建设工程,健全乡村生产资料及日常用品流通体系,促进商贸发展,方便群众购物。投资5000万元建设一所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医院;投资350万元实施扶困救助工程,提高农村低保补贴差标准,对城乡重大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为全县农村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敬老金,投资150万元实施锦屏山公园工程,形成与文化广场相呼应的休闲、娱乐、健身新场所,并投资300万元在壶口风景区建设一座垃圾处理场,提高景区的档次和品位。

自然风光

昔日吉州八景除壶口秋风、孟门夜月远在黄河瀑布波涛之问外,其余六景悉在城区。
锦屏迭翠:锦屏山又称挂甲山。唐初秦王征战,路经吉昌,将甲胄挂于该山树枝,故名。旧志又云尉迟敬德挂甲。尉迟乃秦王征战从将。因该山系案山,林木葱郁,晨夕烟气氤锦屏叠翠氲。春夏花开馥香,宛若列锦影屏,故雅号又称“锦屏山”。昔日山巅东有魁星阁,西有晋文公祠,抗战前尚保存完好,抗战后始遭劫难,荡然无存,林木亦遭彻底伐毁,锦屏迭翠之景黯然无存。解放后,造林绿化。四十多年的努力,锦屏迭翠,略近原貌。1995年为配合壶口景点,将谢悉村坤柔圣母庙迂建于山之西侧。并增建钟鼓楼,风景遂为靓丽。丛林绿依依,花开香馥馥,晓阳夕照时,鸟雀喧啁,成为一处旅游佳地。
佛阁晴岚:昔日佛阁位于锦屏山麓,凝翠亭翼然临于突石,皆背山面水,绿荫青翠,河水晨曦,反光亭阁,尤其雨霁之后,远眺彩岚氤氲,阁前亭后,俨然佛光普照,诚为神笔美景。山麓石崖,从魏至明太和元年石刻多处,尤贵者乃摩崖造像石刻。其中一佛屈其一膝闭日坐禅,造像独特,刀法平突结合,线条流畅。是珍品中的珍品。庙宇在解放前被毁,1995年为配合壶口景点,迁五龙宫铁佛重建佛寺.占地超出昔日十数倍,甚为宽敞恬静,诚老人怡养憩息晨练之好去处。
寿山夕照:结子沟上左高崖昔名寿山。昔有观音小庙凌空盘踞。庙虽不崇崴,但小巧玲珑,周栏护围,雕梁画栋,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日祭祀,人多往参礼登游。每当晚霞辉映,林木寺庙一抹红光反照,鸟雀归林啁啾其间,鸟瞰山下牛羊晚归,农夫荷锄笑谈,真是一幅田园乐美景画。可惜。今已夷为平地。
古洞瑶桃:李家沟左右山岗昔日李姓皆辟为梯田。左岗梯田地堰有九,远望婉若群龙长卧,故名之日九龙堰。九龙堰下古洞瑶桃半崖有一窑院,塑有佛祖彩像,庙院广栽桃树。因其幽静恬适,俨然仙境,故赞为瑶桃古洞。每当春天来临,桃花盛开,众多游人憩息其问,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所以称为州城一景。窑院旧址今尚可辨。
小桥流水:城隍庙背后紫阳溪下游,建有一座小桥,一是用来引溪水灌溉溪右菜田,二是连通娘娘庙与左边的戏台。桥上溪水潺潺,每当庙会唱戏,女人们站在桥上看戏,热了便俯身洗浣,非常惬意,很多不孕妇女也乘便在娘娘庙祈求子嗣。因游人众多,热闹非凡,所以被列为吉州一景。
石孔飞泉:昔日孔庙街下石基有甘冽醴泉叫蒙泉,以饮水勿忘夫子教诲而得名,含启蒙之意。又传唐尉迟敬德饮马于此,故又名饮马泉。每当溽暑。掬而饮之,冷沁心脾。顿觉燥热尽消,凉爽异常。泉东南石阶下另有一泉,自石孔而泻,淙淙有声,俨然飞瀑,故美之名为石孔飞泉。
壶口秋风:黄河由300米宽上流至壶口紧缩为50米,齐刷刷冲入石槽(壶口),下跌龙潭,声如巨雷,里许可闻,并有彩虹映空,尤其秋高气爽之际,金风飘忽。峡谷回荡,吼声显得愈加洪亮,岸旁观瀑,浑身瑟栗,别有情趣。
孟门夜月:因阴历月半夜晚在孟门山观景而得名。孟门山位于壶口下方3000米处黄河水中,传说为大禹治水始发地,“孟”在古语中是第一、开头的意思,“孟门”即第一门。山分大小两块,大者长586米,宽125米,小者长120米,宽25米,近看似山,远眺如舟,俯瞰若门,每到农历十五前后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见山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翻;站南可见水中月亮合而为一,高悬河底,荡漾远去,犹如仙景,真乃天下少有之奇观。

行政区划

邮编:042200,代码:141028,区号:0357,拼音:JiXian,吉县辖3个镇9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镇:城关镇、屯里镇、壶口镇。乡:兰家河乡、曹井乡、窑渠乡、明珠乡、文城乡、王家垣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

历史沿革

吉县在商祖乙时属耿地,西周称翟城,城址在今文城乡一带。春秋时为晋之屈邑,又称北屈,城址在今县城东北10公里麦城村。战国时属魏之屈邑。秦朝时称为河东郡北屈县。西汉时仍沿用秦时旧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北屈称朕北。东汉时复置北屈县,隶河东郡。三国时期属魏,称平阳郡北屈县。五代十国时为河东道慈州治,辖3县。北宋时,为河东路慈州下团练,辖吉乡、文城、乡宁3县。金天德三年(1151),废慈州称耿州,置文城郡军。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称吉州,辖吉乡、乡宁2县。元大德九年(1305)改平阳路为晋宁路,吉州隶之。明朝期间为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吉州,辖乡宁1县。清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辖蒲县、乡宁2县。乾隆三十七年(1772)划乡宁县为平阳府,降吉州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废州称吉县。1947年10月吉县解放,隶属晋绥吕梁十专区。1948年12月划归西北区晋南专区。1949年6月划归晋绥晋南专区。1949年10月,划归山西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乡宁县,降县城为镇。1961年7月,复置吉县。1970年划归临汾地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