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昌镇地图
吉昌镇相关地区地图:
吉昌镇-乡镇名人
不当副镇长带农闯市场——磐石市吉昌镇养狐协会会长韩大明,蓝狐养殖场,放着副镇长不当,只为专心致志地带领大家养狐狸致富,这事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可确实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磐石市吉昌镇养狐协会会长韩大明。1980年,韩大明从农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吉昌镇农机站工作。几年下来,韩大明带领大家经营油料、农机配件,为农机站积攒了40多万元的资产,这也锻炼了他致富的本领。1994年,韩大明得知长春立园养殖场对外招商,号召农民养蓝狐致富。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好项目,便东挪西凑了7000元,买了6只种狐。没想到,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不到一年种狐就死了5只。当年韩大明赔了6000多块钱。家里人的埋怨,外面人的嘲笑,真有点让他抬不起头来。但他有一个信念——自己一定能成功。1995年初,韩大明再次带着4000元钱来到大庆养殖场,买了6只种狐。韩大明认为,上次养狐没成功,是因为技术不过硬。于是,他利用休息日去辽宁、河北、黑龙江等地学习。那时候他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又要照顾老人、病妻和孩子,同时还要喂养狐狸。几个月下来,他整整瘦了一圈。1999年,韩大明因为工作突出,被任命为吉昌镇副镇长,分管农业。职务的升迁当然让他很高兴,而更让他高兴的是镇领导对他的信任。这为他推动全镇蓝狐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他一方面认真履行副镇长的职责,另一方面又扮演起蓝狐产业带头人的角色。刚开始,他还能很好地兼顾两方面工作,但随着蓝狐产业的发展壮大,养殖户越来越多,他的分身术不灵了。一方面是繁忙的政务,另一方面是养殖户急切的目光,韩大明作出抉择:放弃行政领导岗位,带领群众发展养殖蓝狐事业。在2001年机构改革时,才48岁的韩大明主动提出了预退申请。之后,他一方面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让农民看到养蓝狐的效益,另一方面采取培养大户、带动小户、发展新户的“裂变”模式,全面推动全镇蓝狐产业的发展。对新发展的养殖户,他手把手地教,送种狐,管防疫,并跟踪一年服务,直到走上正轨。对于那些想扩大规模又没有资金的贫困户,韩大明帮助协调贷款,让他们一个个走上了富裕路。他累计帮助村民协调和解决发展资金70多万元。2004年,在吉昌镇党委的支持下,韩大明在全镇组织建立了第一个蓝狐养殖基地,并于2006年成立了吉昌镇蓝狐养殖协会,他出任会长。韩大明当上会长后,以协会名义建立了吉昌镇飞跃蓝狐养殖网页,及时向养殖户提供种源、皮张价格以及毛皮加工等信息,帮助群众把准市场脉搏。为了拓展销售市场,韩大明三次自费去河北、山东等地联系毛皮加工和销售,并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给养殖户吃上了定心丸。在此基础上,他引导养殖户向经纪人、中间商转变,延伸产业链,拓展利润空间。全镇已培养蓝狐经纪人10多名,已发展存栏1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540户,蓝狐平均存栏总量达到5万多只,年创经济效益达5000多万元。这个镇的蓝狐产业还辐射到周边的乡镇。山西吉县吉昌镇
概述:吉昌镇,原名城关镇,在二00一年撤乡并镇更名为吉昌镇,乃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连车城乡,西接东城乡,柏山寺乡,南界中垛乡,北毗文城乡,东西长20.8公里,南北宽17.5公里,总面积181.46平方公里,原辖19个村民委员会,2002撤村并组中合并为14个村委会。2004年3月,经县政府批准设立了六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7年,全镇总户数10402户,人口34977人。其中城镇居民14002人。吉昌镇政府机关共有机关干部、行政事业人员42人,设办公室,财政所、林业站、经管站、农技站、民政所、团委、妇联、文化站等科室。镇直机关包括吉昌镇卫生院、城关信用社、吉昌联校、吉昌粮站等。历史概况:民国六年(1917年),全县设3个区,现吉昌镇归一区所辖,一区政府设在现东关村,辖东关、柏村、上阳庄、西关、上东村、兰村、三堠、白额、南坪、谢悉、安平、东石泉、杏渠、底贴、南耀、白子原、马家河,三教18个村。即城关镇的前身。1947年10月,县城解放,全县设5个区,现吉昌镇大部分村划归一区人民政府,政府设在东关村,辖东关、西关、林雨、社堤、沟南、真村、山头、兰村、小府、柏村等10村。1954年撤销区建制,全县划为28乡(镇),现吉昌镇基本划分为城关镇和祖师庙乡、林雨乡、兰村乡。1968年10月1日,撤销乡建制,改称人民公社,其中城关人民公社,包括今城关、车城、东城等乡镇所属村庄,同年11月,吉县与乡宁县合并称为乡宁县,原吉县城关人民公社称为吉镇人民公社。1961年7月1日,乡吉分县恢复吉县建制,吉镇人民公社分为城关、曹井、东城3个公社。1983年底,城关人民公社成立辖:马家河、东关、西关、桥南、祖师庙、小府、林雨、上东村、兰村、苏家坪、大田窝、山阳、谢悉、辛村、准子河、柏凡头、两满池、兰古庄、学背后19个生产大队,102个生产队。1985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城关人民公社为城关镇,辖马家河、东关、西关、桥南、祖师庙、小府、林雨、上东村、兰村、苏家坪、大田窝、山阳、谢悉、辛村、准子河、柏凡头、两满池、兰古庄、学背后等19个村,102个村民小组。2001年撤乡并镇时,更名为吉昌镇,辖区不变。2002年2月撤村并组合并为14个村委会:马家河、东关、西关、桥南、祖师庙、小府、林雨、上东村、兰村、大田窝、山阳、谢悉、兰古庄、学背后。2004年3月,设立6个社区居委会即:东关社区、西关社区、桥南社区、学背后社区、小府社区、祖师庙社区。
重大事件:吉昌镇历史上曾发生的重大事件:1958年10月1日,城关公社成立,同年,城关公社办机械厂建10千瓦发电车间,为本县发电之首。1959年8月27日,吉镇公社首次引进乌尔苏斯----45拖拉机。1969年6月,建立城关公社有线广播转播站。1973年1月,国家投资54万元,调集城关公社民工500名,修建栏杆沟水库。1980年2月,城关公社桥南大队办企业,被省政府评为“社队企业”先进单位。1983年9月,城关公社桥南大队醋厂生产的“古桥”牌醋,被评为“省社队企业优质产品”。1985年9月,祖师庙村“农村基金合作社”(即村办信用社性质)开张营业,同年12月24日《山西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2005年5日9日,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发生大面积山体坍塌,掩埋居户12户,死亡24人。2005年5月,吉昌镇城北垣万亩苹果园区被省工农业旅游发展指导与示范点评定委员会评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自然概况:吉昌镇有农用土地面积47565亩,农户人均2.4亩,地理座标介于东径110°27′至111°7′与北伟35°53′至36°21′之间,属于吉县中南部残垣沟壑地区,海拔在740——1300米之间,地表平缓,坡度一般在3°以下,境内特征为东高西低,五垣一川,即城北垣、兰村垣、兰古庄垣、立马垣、谢悉垣五大垣面,一川即清水河沿川。吉昌镇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季寒冷少雪,夏季雨量集中,春季多风,年平均气温摄氏10度,年积温3947.3℃,平均年日照数2563.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579毫米,无霜期172——180天。土壤分2个土类,8个亚类,21个土属,62个土种。在土类中以褐土为主。平均有机质含量1.04%,含氮0.052%,速效磷6.17PPM,速效钾50.5PPM。
境内主要山脉有:人祖山:位于县城北20公里处,分水岭呈北东东走向,主峰顶海拔1820.5米,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3.5公里,总面积23.1平方公里,该山为古代森林区之一,除有众多野生动物外,盛产橡籽、连翘、山桃、山杏、沙棘、萱草、木耳、蘑菇和猴头,并遗有北魏以后所建庙宇和摩崖石雕多处。(人祖山风光),庖山: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属人祖山的一条支脉,分水岭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449.7米,南北长6.25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