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临汾市地图 >
隰县地图
隰县相关地区地图:

光荣传统

(一)历史人物隰县知名历史人物有:清左都督马逢和、知州钱以垲、知县李婷龄、工部左侍郎李呈祥。(二)现代革命史和现代革命人物,隰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9年,隰县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35年,隰县第一支人民武装——罗镇堡工农红军游击队成立。1936年2月下旬,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莅隰,给隰县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种。红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成立了工农红军隰县支队。4月间,发展成为几百人的地方武装,更名为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4月下旬500名队员编入红十五军团,补充了红军队伍。1936年3月,10余名进步青年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并创建了隰县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明志沟支部委员会。1937年5月,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总会派候梦梅住牺牲救国同盟会隰县分会特派员来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0月,成立了**隰(县)、灵(石)、汾(西)中心县委。12月,**隰县县委成立,属**晋西特委领导。1938年3月,隰县三区建立了**隰县县委,属**洪赵特委领导。1938年,分别成立的两个县委统一为隰县县委,有党支部30多个,党员1910人。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事变”(亦称晋西事变),全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隰县党组织转入隐蔽,坚持地下斗争。为保护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党组织,1941年春,**洪赵地委和**沿黄河工委(简称沿河工委,后改称沿河地委),把隰县划为隰东、隰西两个县。1945年,**吕梁区党委重新组建**隰县县委,成立隰县民主政府。1946年11月28日,陈赓将军和王震将军率部解放隰县。从此,隰县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隰县涌现出一批优秀人物,其代表人物有:徐登甲曾任晋绥分局沿黄河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隰、大、蒲、永、石五县工委书记,在隰县的一次战斗中牺牲。靳麟生任解放军一二0师营职干部,在解放平遥县城战斗中英勇牺牲。刘武任岳北行署教育科长,早年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被党组织派往隰中任校长途中遭阎匪暗害。李福寿任隰县游击大队副连长,为掩护战友转移,独撑危局,直到弹尽壮烈牺牲等。曹瑛,山西隰县人。1920年10月出生,1938年3月参加工作,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文化。1938年~1939年,在延安陕北公学、中组部党训班学习,之后任隰县青救会主席。1939年~1945年,任山西赵洪中心区青救会组织部副部长、洪洞县县大队长兼武装部部长、沁源县政府责任秘书。1945年~1950年,任山西临汾县、浮山县、沁水县县长,太岳区党委、青委委员兼二地委青委书记。1950年~1953年,任共青团中央青工部副部长。1953年~1956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厂建厂委员会劳资处处长。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劳资处处长。1956年~1973年,任建筑工程部人事劳资司副司长。1973年~1977年,任国家建委第六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国家建委第一工程局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7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基本建设局党委书记兼局长。1984年离休。(三)劳动模范,自1998年以来,获得省级劳动模范的有5人:王金虎、张定一、殷照义、曹忙小、丁和顺;获得地(市)级劳动模范的有31人。

历史沿革

隰县历史悠久,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公元前17世纪,是商朝属下的基方小国部落。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诸侯,属同姓诸侯国中的蒲国。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分封此地,史称蒲邑。战国归魏,改蒲阳。秦属河东郡。汉置蒲子县。西晋永嘉二年(308)刘渊建汉,曾徙都蒲子,后迁平阳,于此置大昌郡。北魏初属仵城郡。魏孝文帝改蒲子为长寿县,太和十二(488)年于此置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置龙泉郡。隋朝统一全国,视晋西为冲要,开皇五年(585)废郡置隰州,继设隰州总管府,开始以“隰”命名。《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南有龙泉下隰,因以为名。”开皇十八年(598),下设隰州县,大业三年(607)改隰州总管府为龙泉郡,辖隰州、永和、浮山、石楼、蒲县。唐武德元年(618)置隰州,属河东道。武德二年设总管府,领隰州、中州、昌州、南汾、东和、西德6州。贞观三年(627)复置隰州。宋、元、明、清因隰州置。中华民国元年(1912)5月,隰州改隰县,直隶山西省。民国3年(1914)划属河东道,民国19年(1930)撤销河东道,仍直隶山西省。民国26年(1937)9月,山西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移驻隰县黄土村,晋西事变后又移驻城关镇,辖汾西、霍县、灵石、石楼、永和、隰县、大宁、蒲县、吉县(次年划出)、乡宁(次年划出)、临汾、赵城、洪洞、襄陵、汾西等15县。1946年11月28日,隰县解放,九地委、九专署、九分区驻隰,辖隰县、蒲县、永和、汾西、洪洞、赵城、大宁、石楼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隰县划归临汾地区。1958年6月27日,隰县与大宁合并为隰宁县。同年又与蒲县、永和、石楼合并组建吕梁县。1961年复改隰县至今。

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白云石、硅石、高龄土、澎润土、高铝粘土、石灰岩、石英岩。

地理位置

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吕梁山大背斜中轴部,地跨东经110°55′—111°15′,北纬36°30′—36°55′。东临汾西,西连永和,南与蒲县、大宁接壤,北与石楼、交口毗邻,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隰县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209国道纵贯南北,境内长52公里;山西省省道汾(西)永(和)线横穿东西,境内长60公里,临(汾)大(宁)线与209国道相接,境内长3.6公里。县乡公路115公里,乡村公路4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

矿产资源

(2003年统计数据),隰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截止2003年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白云石、硅石、高龄土、澎润土、高铝粘土、石灰岩、石英岩等。其中煤分布较广,在紫荆山断层东西两侧150平方米范围内,埋藏有2号主焦煤;花岗岩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储量约3亿立方米,该县花岗岩主要色泽有紫红色、黄、白色、芝麻黑等;大理石面积约3平方公里,储量为1亿立方米;白云石面积约10平方公里,储量约9000万立方米;石灰岩面积约40平方公里,储量8500立方米;石英岩面积约8平方公里,储量大约3000万立方米;石膏面积约1平方公里,储量约170立方米。

自然概况

隰县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垣面高阔残缺,沟壑纵横交错,山峦连绵,丘陵起伏。全县主要有三川、七垣、八大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分在950米至1300米之间,最高处黄土镇紫荆山1955米,最低处午城镇上胡城村77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5℃,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年平均日照2740.9小时,无霜期平均150——160天。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雹、霜等自然灾害,尤其旱灾较为严重。

主要物产

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豆类、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梨果、烤烟、油料、药材和蔬菜等。截止2003年梨果面积达23万亩,主要品种有酥梨、晋蜜梨、黄金梨、红富士等。2003年隰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和“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
中国金梨之乡——隰州以盛产金梨而闻名全国,由于当地土质疏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隰州金梨比普通梨的含糖量高4%以上。明清时就是朝廷贡品,素以降火、止咳、清除便秘享有很高盛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队的指定饮品。“隰州”金梨汁就是以金梨为原料,采用纯物理技术科学配制而成;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其原汁含量高达60%以上,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各种理化和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隰州金梨汁根据消费者需求现已开发出易拉罐、玻璃瓶、软包袋等高、中、低不同规格3种包装6种系列产品。产品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卓越的性能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先后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山西省名牌产品”等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十六个省市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