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地图
龙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
乡镇概况:千年古驿龙泉镇,位于成都市东南方,自古为成都东面屏障、军事要地。始建于武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旧名王店镇,天宝元年改称灵池镇,宋天圣四年改称灵泉镇,明洪武六年(公元1371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署,龙泉镇名始于此。明清皆在镇设驿站,故龙泉镇又名龙泉驿。龙泉镇地处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心地带、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辖10个行政村、97个生产合作社、5个社区居委会,41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32.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地理条件:龙泉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市中心14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8公里,新建交通干道及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龙路、成渝路连接成网,具有“近山不进山,近城不进城”的区位优势。镇内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省级卫生城镇;有134处古迹、古墓、古建筑,其中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每年3月18日的“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在全国以至世界享有盛誉。龙泉镇是成都市城市东移的主要承纳地,被列为成都市城市新区,城区面积达46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分为中心商贸区、环中心生活区、科技工业园区三大板块。
经济发展:龙泉镇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建经济强镇、富一方人民,创‘特区’一流”的发展目标,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在全镇范围内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用一个理论、两大成果、三个引导教育干部群众的“一、二、三”农民教育活动和“六百”活动,积极为农民增收致富出力,密切了干群关系。在经济建设方面,实施“强二进三”经济发展战略,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工业、建工建筑(装饰)业、房地产开发业”四大板块构成拉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四驾马车。界牌工业园区、国际名城是该镇推出的重点招商项目。全镇各项工作围绕“一把伞”发展战略展开,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皖赣两省的东至、彭泽、鄱阳三县交界处,周边与本县的青山、昭潭、泥溪及江西鄱阳的石门、侯岗等乡镇接壤,地处安徽最南端,俗有安徽“南大门”之称。是安徽省十三个重点边贸市场之一,是安徽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及省中心建制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镇,2006年被省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境内有龙泉河,迤逦北来,淼茫南去,源于仙寓山,注入鄱阳湖。与龙泉镇隔河相望的是江西省鄱阳县石门街镇,其间有一桥如虹勾通两地。景泉(景德镇至龙泉)、大石(大渡口至石门街)两条联接两省、沟通南北的公路,在此交汇,傍206国道,距景九高速仅24公里,交通便捷。因地处交通要塞,历史上战乱时期为兵家角逐之地,和平年代是商贾云集之所。境内辖14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三个国有场(种子场、园艺场、茶树良种场),人口2.7万人,耕地面积3万亩,镇域面积187平方公里。境内资源丰富,盛产棉花、粮食、油料、莲子、木材、香菇、木耳、鲜鱼等农副产品,一马平川的万亩盐田大板是安徽久负盛名的“米粮之仓”,有26万亩山场资源,木材蓄积量十分丰富。有国家旅游圣地,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地,大板红军局、天主教堂、屈原祠、天子坡、小九华香山等一批旅游景点,龙泉既有山色之灵秀,又兼具平原水乡之旖旎。黑龙江省巴彦县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黑龙江巴彦县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地处骆驼砬子山脚下,巴洼线公理穿街而过。龙泉镇历史悠久,清道光元年(1821年)已有人烟,形成集镇后,商贾云集,工贸兴隆。成为当时巴彦县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龙泉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镇内街道整齐,白色路面横贯东西大街,路旁楼群林立,商贸云集,新型城镇已经初具规模。龙泉镇,原名“天增泉”。后因龙泉河环绕其境,故改名“龙泉”。清代晚期,1852年(清咸丰二年),始有人烟,隶属呼兰城守尉管辖。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十一月),划归呼兰厅管辖。1878年(清光绪四年),有名为张振禄者来此领荒垦殖,逐渐形成村落。1883年(清光绪九年),揣万宝于此开一烧锅,名“天增泉”,后演化为地名。清末,1905年1月(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划归巴彦州管辖,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隶属第二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改隶巴彦县管辖,仍属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商贾云集,形成集镇,始称“龙泉镇”,隶属第二保,1939年1月改设龙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龙泉区。1948年11月,改称华山区,1950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设置龙泉乡。1958年9月,改称龙泉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将原华山、通达乡并入龙泉公社。1959年4月,划分为龙泉、华山两个公社。1984年2月,将龙泉公社改为龙泉乡。同年8月,改设龙泉镇。龙泉镇面积146.4平方公里。东部为浅山丘陵区,有蒙古山余脉富大山、骆驼砬子山、成志沟山等。其中:成志沟山高海拔564.3米,是巴彦县的最高点。骆驼砬子山为巴彦、木兰两县界山。山深林茂,树木葱郁,清爽宜人,蜿蜒山路,直通山顶。玉皇庙石刻、抗联活动遗址,残垣断壁犹在,每逢夏日,游人络绎不绝。西部平原区。以农业种植为主。龙泉镇辖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有耕地面积166450亩,其中:水田面积13350亩,全镇共有林地面积4340亩。全镇共有户数8052户,人口29395人,其中:农业户数7734户,农业人口28453人,人均耕地面积4.1亩,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共有劳力15107人,其中:男劳力8113人,女劳力6994人。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完成70%,住房砖瓦化率55%,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为4%,3个自然屯1258人能够吃上安全水。龙泉镇以农业为主,是商品粮重要产区,种植作物以玉米、大豆、谷子、高粱为主。镇党委、政府在确保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实现县委确定的“半壁江山、猪坐殿”的战略发展思路。生猪饲养量在7.4万头,以黄牛、生猪、羊、家禽为主的养殖业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有组织的输出富有劳动力6500人左右,创造劳务收入8000万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龙泉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居全县各乡镇的首位。1983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4年镇文化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2006年,龙泉镇福乡村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现已建成10000平方米高等级农民文化休闲广场,是全县最大休闲广场。2006年,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670万元,易地新建龙泉中学,泉中学,新楼宽敞明亮,软硬件设施全县一流,全校教职员工正在为争创省级一类学校而努力工作。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
基本概述:夷陵区龙泉镇位于宜昌市东部,地处鄂西南,北倚长江三峡,东襟荆楚大地,是一个“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镇。龙泉镇镇政府驻龙泉铺,镇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15956户48419人,19个村委会包括:双泉、雷家畈、罗家畈、香烟寺、法官泉、万家畈、跑马岗、水府庙、土门、车站、梅花、宋家嘴、青龙、龙镇、龙泉、石花山、钟家畈、李家台、白庙。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4亿元,财政收入8201.9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875元。先后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和全国小康明星乡镇。1984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始设龙泉镇,建镇后,镇政府根据发展趋势,请省、市、区专家对集镇进行了总体规划,后来分别于1989年、1994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编,最终确立了“山水园林滨河工业镇”的总体目标,规划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人口达2.2万人,按照功能划分了工业、商贸、居民、行政、教育、医疗、休闲等七个功能区。充分体现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街在绿中,人在园中的园林城镇建设理念。规划制定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严格执行,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只笔,“一张蓝图干到底”,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保证了城镇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在集镇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农村的建设。一是将人口较为密集的村列入中心村管理,截止目前,全镇19个村106个组,已硬化村组主干道316公里,村村通了水泥路,是全省第一个村村通水泥路的乡镇。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农民日益富裕,如今农户家家有摩托车、户户有电话,10%的农户有了高档小轿车。被国家民政部乡镇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小康明星乡镇的称号。龙泉镇地处鄂西南,北倚长江三峡,东襟荆楚大地,离宜昌市城中心20公里,是一个“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镇。镇域面积210.5766平方公里,总人口15956户,48419人,其中乡村人口12390户,41889人。龙泉镇以“稻花香”牌系列白酒和绿色食品“金银岗”牌柑桔而享负盛名,是名酒之乡、柑桔之乡。镇域经济:龙泉镇连续多年跻身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行列。2006年,该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5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同比增长37.2%;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56.3%;农业总产值实现现行价3.57亿元,同比增长9.2%;企业总产值38.2亿元,同比增长34.1%;财政收入820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77.15万元,增长31.8%;农民人平纯收入实现4875元,比上年增加392元。
农业发展:龙泉镇已形成以柑桔为主导的柑桔、畜禽、蔬菜、奶牛、水产等五大支柱产业。龙泉镇是全市柑桔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2006年柑桔园65705亩,年产量75945吨,全面推行了柑桔无公害生产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绿色食品“金银岗”牌柑桔行销全国各地。农产品(柑桔)产销协会、用水者协会、畜牧兽医协会等专业协会总量达到10个,网络农户达5216户。全镇柑桔初加工企业已达11家,柑桔包装产品生产企业1家。
黑龙江省拜泉县龙泉镇
龙泉镇隶属拜泉县管辖。位于县境南部。哈黑公路穿过镇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龙泉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8506男9526女8980家庭户户数5086家庭户总人口(总)18471家庭户男9498家庭户女89730-14岁(总)40560-14岁男20990-14岁女195715-64岁(总)1350515-64岁男690015-64岁女660565岁及以上(总)94565岁及以上男52765岁及以上女418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7867,龙泉镇,曾名“韩瘸子店”、“中兴镇”。清末,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俗称韩瘸子者从山东来此地开大车店,因是通往安达必经之路,又是过往大车的唯一食宿店,人烟日渐稠密,故得名“韩瘸子店”,并逐渐发展成为小集镇。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归拜泉县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拜泉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第五保,1938年5月改为振兴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取名中兴镇,并设中兴区,后改为第三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中兴乡。1958年9月,改为中兴人民公社。1962年划分为中兴、繁荣两个公社。1977年5月,因与甘南县中兴公社重名,将中兴公社更名为保华公社。1984年初,改为龙泉乡。1986年4月,改设龙泉镇。龙泉镇辖区地处半丘陵地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有耕地13.7万亩,林地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亚麻、向日葵等。镇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加工、铁木加工厂等。全镇共辖卫星、东星、拥政、新化、公义、增产、群富、民意、龙泉、朝阳等10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7人。镇政府驻地卫星村。贵州省凤冈县龙泉镇
乡镇概况:龙泉镇位于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326国道南北贯穿。辖文峰、三坝、六里、柏梓、西山五个村及龙井、龙潭湖、和平路、体育场四个社区,59个村民组,54个居民小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65.25亩(其中茶园2100亩),43232人。经济方针:该镇确定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积极参与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塑造开明、开放、开拓的龙泉新形象。同时,注重挖掘旅游资源。着力实施好西山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积极打造西山休闲娱乐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真抓实干,使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财政税收、畜牧税费征收、农民人均收入的稳定增长,激活了一切因素,开创了全镇工作的崭新局面。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是龙泉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坚持创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