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镇地图
海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云莲寺
云莲寺,坐落于莲花山主峰东侧海拔800米处。创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今已有357年的历史。其时清兵攻掠江南,战乱频仍,海奉瘟疫流行。开山祖师比丘尼玄云法师结庐弘法,在山中采药悬壶济世,为民消灾解难,至清康熙七年圆寂葬于寺后山腰。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郑嘉柏等义举重修庵寺,留下碑记为证。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寺是革命武装活动的基地,1934年毁于战火。1993年冬,经上级批准,由居士郑炎华等策划复建云莲寺。在广大信众和海内外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现已建成圆通宝殿、荷花池、地藏王阁、药师佛阁、慈云宫、钟鼓楼、僧舍、客房、斋菜馆、百步阶、芳名亭、外山门等,并修通4.7公里的环山水泥公路。寺中照明、通讯、自来水等生活设施齐全,为信众旅游食宿提供极大便利。云莲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雅,背靠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左右青龙白虎夹护,前面象鼻山逶迤而来印斗朝拱,远方公平水库和红花地水库如镜辉耀。胜地嵯峨.有捧天浴日之奇。寺前茂林藏秀,流泉响奇,沿阶而上,赏心悦目。有“罗汉脚”、“金龟望月”、“木鱼朝天”等奇岩异石.自然风光雄、奇、险、幽,使人叹为观止。寺中还有玄云祖师手植的山桔和油甘树,至今300余年犹开花结果,生机盎然。并有该寺镇山之宝——玄云祖师遗传下来的汉白玉石香炉、石舂臼等文物。该寺主殿圆通宝殿供奉准提菩萨,左右侧殿各供奉药师佛和地藏王佛像。现聘请广东佛教协会会长释新成大和尚任方丈,省佛协副会长、大佛寺释耀智大师任首座。彭湃故居
彭湃故居座落于海丰县中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的海城镇桥东社,悠悠的龙津水就绕彭家门前流过。彭湃故居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河,原始建于清末,主楼双层,面宽3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子仿西式建筑,楼板加铺花砖。风火式山墙,总建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同志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代。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就在故居东侧。由于彭湃投身革命运动,彭家的家财家产和故居,都为革命作过贡献。《海丰文物志》中记载: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海丰后,周恩来同志和革命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及加伦将军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海丰文物志》又记载: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军阀陈炯明残部重陷海丰城,故居遭焚毁,只遗下墙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围墙加以保护。1962年7月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该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得趣书室)。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览。现在,彭湃故居正以新的面貌公开开放,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瞻谒,也写下了许多优美诗词。经济发展
2006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2.14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5600万元,5500万元和1.03亿元,分别占社会总产值的26.3%、25.7%、48%;非农产业总产值1.58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73.7%;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同比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6890元,同比增长11.5%,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是全县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2008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1.08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629元,同比增长11%。近年来,海城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区、市、县党代会精神,按照“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抓产业兴经济、建新村树新风、保稳定促发展,在全镇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提升劳务产业,鼓励支持二、三产业发展,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力打造产业大镇,经济强镇,和谐重镇。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优质马铃薯、葱蒜特色产业建设,采取“抓园区、扩规模,抓示范、促带动,抓技术、提效益”的办法,年均种植马铃薯7万亩,红葱2万亩;采取“领导挂联、村组负责、干部帮扶”的办法,狠抓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在我镇王井村建成设施蔬菜温室74座,新建设施拱棚500亩,有效提高了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在新农村建设上,采取“民政扶持、部门帮建、群众自筹”的方式,整合项目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先后实施建设了王井、堡子、高台3个、300户新农村示范点,有效解决了群众住房困难,王井新村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海城镇也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2007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解决城区居民出行难为目标,采取“政府补助、部门捐建、群众自筹”的办法,硬化城区主要巷道156条,有效提高了城区群众人居环境质量;在创建卫生县城工作上,采取广泛深入宣传和专项集中整治等,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清除了卫生死角,消除了农村“三乱”现象,积极开展卫生村镇创建活动,海城镇被县爱卫会评为卫生先进乡镇和无吸烟单位,王井村被评为卫生先进村。在关注民生方面,认真贯彻自治区王正伟主席等区市县领导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兴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活动,针对我镇连年旱灾,镇党委、政府将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列为各项工作重点,采取加大劳务输出、民政救助力度,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抗旱自救等,目前,全镇共输出劳力5500人,发放救灾资金6.15万元,米面18000公斤,确保了困难群众生活不出问题。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海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坚持“一县两城拉动发展”不动摇,按照“新区带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的五县发展战略,抓法制宣传,抓矛盾调处,抓群防群治,确保了全镇社会稳定。2008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海原县政府驻地自海城镇迁往黑城镇。海原县新址驻地黑城镇更名为“三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