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省电子地图 >
海口市地图
海口市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海口市城市陆地规划总面积2304.8平方公里,现有陆地面积236.4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0平方公里,海岸线131公里,设琼山、秀英、龙华、美兰四个区。海口市辖区名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邮政编码区人民政府驻地琼山区94043.2527571100建国路龙华区30048.9313570105民声东路秀英区51233.5657570311秀华路美兰区55357.7539570203振兴路

旅游资源

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多,加之近年新开发了不少旅游区和景点,游览内容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五公祠、海瑞墓、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秀英炮台、海口人民公园、万绿园、假日海滩、热带海洋世界、金牛岭烈士陵园、滨海公园、石山火山口等等景区各具一定特色,且位于市内,交通方便,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新景区的相继建成标志着正在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商务会展、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
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是2000年3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位于西部的龙桥、龙泉、永兴、城西等羊山地区,距市中心约7公里。北起沙坡水库南端,南至龙泉镇国杨山,东起龙桥镇的三角园村、博片村、昌荣村、儒陈村和城西镇的坡训村一带的山林,西至永兴镇的博昌山,总面积2075.27公顷,约31100亩。
五公祠:该祠又名“海南第一楼”,位于琼山国兴街道,这片木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纪念的是唐宋两代被贬职,而来海南的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祠内五公石雕栩栩如生,满面思绪。五公祠近旁有学圃堂、五公精舍、观稼堂、苏公祠、拱桥、荷池、风亭、琼园等,构成了一组古建筑群落。世纪大桥,大桥全长2663.606米,其中主桥长636.60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三跨(147+340+147)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斜拉桥,桥面宽29.8米,两侧设人行道。主塔呈钻石型,塔高106.9米,主塔基础为圆端型沉井,上口面积29.8米×18.6米,下口面积30.4米×19.2米,深40.1米,斜拉索每一单面22根,共176根。
海口人民公园:海口人民公园创建于1951年,位于市区大英山,海拔20米,面积350亩。公园正门入口处,有1954年4月建成的海南解放纪念碑,碑上有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全园按功能分区划为东西湖游览区、烈士纪念区、热带植物标本区、兰圃等。烈士纪念区有冯白驹将军塑像及纪念亭。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位于秀英区东山镇,距市中心27公里处,是中国首家以热带野生动植物博览、科普为主题的公园,是海南省重点旅游项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目前整个园区面积达2000余亩,世界的珍稀保护动物200余种,数量达4000余头(只)。
热带海洋世界:是中国第一个集中表现省海洋旅游文化的大型、综合性主题公园,位于滨海西路,园区中以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海南千年塔”最为著名。现在已经关闭。新的开设在三亚。
府城鼓楼,府城鼓楼位于海南琼山市府城镇文庄路南端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土木结构、古朴大方的城楼。鼓楼又名谯楼,亦叫文明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海南卫指挥使王友所建。原档高三层,现仅存二层,均受历代珍视,故屡毁屡建。现存鼓楼为万历三十年(1605年),尚书王海遂重修。

地名由来

民间传说:海南岛与祖国大陆原属一体,由于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琼州海峡。传说市中心的广场是个无底潭洞,五龙自此腾云升天,掀浪入海,故海口有“五龙入穴之地”的美称。
文献记载:据文献记载,南宋设海口浦。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因为它北临琼州海峡,位于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出海口西侧,地当入海口,故取名为海口。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5至10月是海口的雨季,尤其8至10月,是降雨高峰期;不仅如此,7至10月间又是台风季节。因此,海口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而且在这一期间,海口会举办各种活动,以增添旅游的欢乐气氛。目前常年举办的节日有海南岛欢乐节(海口和三亚分别举办开幕式和闭幕式)、横渡琼州海峡的游泳赛等,海口及海南各地的民族节日也是吸引游人的一大亮点。

基础建设

海南岛四面环海,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拓建港口,铺设公路、铁路,建造机场,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海南建省后,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使全岛形成了岛内以公路为主,岛外以水运为主,海、陆、空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陆空交通枢纽。
陆路交通:解放前,其虽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但市区交通则十分落后。北宋,市区客运、轿子成为上层人物外出和婚嫁迎娶的乘坐工具,直至清末,才出现琼利马车公司,用木头制作三四十辆马车经营客运,停车于其红坎坡村,往返改市至府城间,每车坐4~6人,额满即开,不定班次,颇受社会各界欢迎。其公路,在解放前的31年间,仅有3条,全长32.8公里,多是土路路面,有些路段雨天难于通车。解放前夕,全岛可以行驶的汽车仅80余辆(多数是私人汽车)。解放后,海南交通处将在其接管的汽车18辆经营该市至府城、该市至秀英的市区客货混载公共班车。不久,因汽油短缺而停业,所接管的车全部移交海南公路局,投入抡修海榆东线。这样,全市的主要运输只有原始的大板车、人力车和马车。1951年6月,组建该市公共汽车公司(地址在文明东路),从私人车行里购买2部破旧的丰田牌货车,配上2个木车箱,10月开始营业,只设该市至府城1条线路。1951年11月,成立海南行政公署交通处海南汽车运输公司,地址在该市得胜沙路65号,有客车8辆,货车26辆,私营汽车103辆,同时设立其汽车运输总站(在旧钟楼对面),以及铁桥、大致坡等15个汽车运输站。1952年冬至次年春,从广州、兴梅调来126辆私营汽车,和海南地区原有103辆私营汽车,组成海南公私合营运输公司。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海南的指示和对外开放,及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该市人民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该市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内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加快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交叉路口安上了红绿灯,道路交通大为改善,组成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网,而且建成并完善了郊区公路网。有海榆东,西线两条国道和东线,西线高速公路连接三亚,形成环岛公路网。1991年,全市共有公共交通车辆606辆,比1990年增长1.5倍,。营运线路长度359公里,比1990年增长3.76%,。客运总量5901万次,比1990年增长2.65倍,比1990年增长52.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3标台,比1990年增长1.6倍。形成东南西北的公共牢通网络,加上活跃于各条道路和小巷的出租小汽车,交通十分方便,基本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海口公交系统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公交车脏乱差,无空调,设备落后,服务不到位,司机不守交通规矩等等。当时人们将海口公交主力——中巴车形容为“狂奔的野马”。这些与内地发达城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海口市省会城市的形象。因此,在2003年,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购进首批空调大巴“共速达”投入线路,受到市民欢迎。随后海口市公交系统开始大规模换装空调大巴,近年还购进“星动力”绿色环保空调大巴。这些新换装的大巴与原来旧公交车相比,更为美观大方,无论舒适度与服务种类质量均大幅提高。除此之外,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还增开了多条新线路,包括许多城乡支线,以方便市民出行。现在海口市的公交车均为空调大巴。2010年,随着海南岛东环轻轨铁路建成,海口市公共交通将再添一新成员——轻轨。轻轨横穿海口市区,连接海南岛东部各市县,直达最南端的三亚。。这将大大方便市民及游客出行。
航空:1939年,日本侵琼时,在该市、三亚、黄流建立了飞机场,日军61航空厂分别在该市、三亚设立分工场和补给工场。。1945年10月上旬,国民党民运航队以海南改设特区地位重要为由,在该市设立办事处,派范思立任主任,地址设在新兴路(今新华北解放戏院附近),海南交通界会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经当局及香港政府同意,于1949年12月14,日开设琼港线飞航,。1949年10月,中航公司每周有4班水上飞机,飞行澳门、梧州、香港、海南一线。1949年10月19日,中央航空公司增辟琼暹航线,每周四由该市直飞曼谷。民航大队每日有班机由该市至三亚,至香港,空军运输机也每周一、三由该市开往三亚。国民旅行社每周三、六开办该市至香港、澳门航线。此外,还开设该市至台北、台南航线。1950年4月,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接管该市机场,为军用机场。1956年2月起,拨出部分场地作为中国民用航空站,同时,开航客运,该市机场作为军民两用机场启用,称为大英山机场。后经扩建,跑道长2500米,宽60米,增设了全套仪表着陆系统,可供“波音707”、“波音737”、“波音757”和“图~154”等大中型客机起降。1990年,旅客发运量已达39万人次,货邮发运量达4200多吨。1990年的旅客发运量为1956年的293倍,货邮发运量为1956的49倍,收入为1956年的650倍。为全国十大民用机场之一。但由于市区的迅速发展,给机场发展造成巨大障碍。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的新机场于1999年2月在琼山市美兰乡(今海口市琼山区美兰乡)落成,5月通航。同时老机场停航。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目前是国内干线机场,占地面积583公顷,飞行区等级按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4E级标准修建,可满足波音747-400等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跑道长3600米,宽60米,一条平行滑行道长3600米,宽44米,配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二类助航灯光系统,通讯导航设备二类仪表着陆系统,其他航管及机场服务设施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自1999年5月25日通航以来共开通航线95条,其中国内航线84条、地区航线2条、国际航线9条,与56个城市通航。旅客吞吐量平均每年都以约12%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旅客吞吐量达747.8万人,大大超出年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的一期工程设计流量,航站楼及站坪扩建需求迫在眉睫。2003年12月26日,由海南美兰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34亿元人民币,兴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航站楼及站坪二期续建工程。2005年12月22日,该工程通过了国家行业验收,并于2005年12月31日零时投入使用。从而使美兰机场航站楼总面积达9.93万平方米,站坪总面积达38.4万平方米,站坪机位33个,可同时停放3架B747型飞机、16架B767以下机型的飞机和14架B737机型飞机,年旅客吞吐量达93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可达4349人次。美兰机场是一座“园林式机场”,机场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机场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99.6%,近年来,美兰国际机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机场的各项服务水准,致力于服务满意率的不断提高。2004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旅客和航空公司综合满意率为90%,航班放行正常率达99%。获得许多项国内外荣誉。现在,美兰国际机场已跻身全国机场排名前八名。
港口:海口市拥有秀英港、新港2个客货运输港口,担负着全岛800万人口所需生产、生活资料的80%的调入任务。秀英港(海口港);海口秀英港是海南省的交通枢纽和客货集散中心,在我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中被交通部列为主枢纽港和海南省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口,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与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运输往来。海口港又是海南省旅客进出的重要通道,目前开通了海口——海安、海口——北海、海口——湛江、海口——深圳、海口——广州等地汽车、旅客滚装轮航班,每年旅客进出港量约140万人次;海口——广州、湛江、北海国内集装箱航线。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已经正式开港办理外贸运输业务和对外国籍船开放,是宋元以来与大陆联系的主要港口、商埠。港口建设始于1936年,当时,商人集资于秀英港修建了全岛第一座人工混凝土结构的码头,长43米。日本侵琼期间也修建了一些码头,用于掠夺海南岛的资源和海军基地,这些码头于战后与解放前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解放后,由国家投资从1952年开始,先后疏竣了淤塞的航道和港池,修复和新建了中级码头及驳船码头,新建了3000吨级泊位和港口仓库,并不断地装备装卸机械和其他配套设备,现有2个3.5万吨集装箱泊位,2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个1.5万吨多用途泊位,1个3.5万吨级国际客运兼多用途泊位,2个万吨级泊位,3000吨以下泊位11个,5000吨级泊位2个,秀英港区水域总面积28.67万㎡,陆域面积133万㎡,岸线1.5公里,仓库和堆场面积达270055㎡,其中集装箱堆场104844㎡。2003年海口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329.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1万标箱,在海南港口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2008年,海口港成为北部湾集装箱吞吐量率先突破30万大关的港口
新港(海口新港);新港是海南岛历史上较早的渔港和商港。建国前,港口常被泥沙淤塞,水浅难于航行。1952年,经简单修复后正式开港。1980年,扩建全部竣工。新港有船通往全国沿海港口,每天有客轮穿行于广州、湛江、海安之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新加坡、槟城等地。有水陆联运客轮7艘,汽车轮渡16艘,每天客运8个班次,汽车过海轮渡每天16个航次。此外,尚有海南省轮船公司组建一年多,就已拥有远洋货轮4艘,运力达到5.6万吨,年货运量达到60万吨。目前,海南地方船舶的国内航线已能到上海、南京、武汉、青海、大连、天津等港口,国际航线可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非洲。拥有30多年历史、曾经为海南最大客运口岸的海口新港结束了历史使命。从6月15日起,海口新港所有营运业务全部迁移至秀英港区。
城区建设:建国后,其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区面积从建国前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2011年初的130平方公里,将近100个旧海口市。新建街道30条,扩建改建街道18条,现有街道68条以及一大批的公共建筑。1988~1990年,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共29082万元。其中公用事业6837万元,市政工程6158万元,园林绿化1782万元,环境卫生2660万元,其他1645万元,各占比重为23.51%、55.56%、6.13%、9.15%和5.65%,新增固定资产97.8万元,新增生产能力工程效益有;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3.3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4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总和还多10公里。道路新建扩建长度21.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40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33.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总和多12.6公里,为1978年来的1.6倍,城市永久性桥梁10座,为1978年来的58.82%。1988——1990年,市委、市政府把市政建设作为重大突破口,大力加强城市建设,总投资11803.38万元。其中道路工程投资5340.33万元,新建扩建桥涵11座,人行天桥5座,下水道投资2297.73万元,新建扩建排水沟23条,总长37.15公里,路灯投资100.57万元,安装路灯900盏。先后新建拓宽龙昆(南、北)路、人民路、海秀路、海府路、和平路、沿江二路、三路和侨中路等人车分流高级道路,总长97公里,面积180万平方米。1990年,市道路总长度为150公里,面积233万平方米。市政设施建设共投资金16810.37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的28年(51~78年)投入的资金总和还多15669.06万元,新建扩建道路90条,总长度63.55公里,面积124万平方米;桥涵投资1598.41万元,新建扩建顶目29个;下水道投资2691.56万元,新建扩建项目75个,总长度63.65公里,其中还对东西湖进行治理,防洪堤投资677.83万元,总长10.89公里;照明投资219.73万元,安装路灯3000多盏,总长21.2公里。
城市的发展目标:【建成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海南省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理想居住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城市】
职能:海口市主城区: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带状组团式。在总体空间发展策略上,遵循“中强、西拓、东优、南控”发展原则。建立并完善中心放射式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强化“一心四轴”的空间结构特色。“一心”指主城区,“四轴”指由主城区为中心放射出的四条城镇发展轴,9个建制镇镇区构成四条城镇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人口规模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5万以内,预计到2010年,海口市总人口将达到180万-20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到2020年,预测总人口将达230万-25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5万以内。预计到2010年,建设用地将达12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5.8平方米;到2020年,建设用地将达209.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6平方米。城镇调整市区外围17个镇合并为9个建制镇,对外交通建成“一横”“六纵”对外交通公路体系,2020年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18平方米,公共绿地新增白沙门公园等10座市级公园,规划中关于公共绿地内容重点提到要完善现有市级综合性公园,新增10座市级公园:白沙门公园、南渡江河口公园、红城湖公园、美舍河公园、海秀公园、美藤河体育公园、永庄水库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玉龙泉国家森林公园和五源河森林公园。城市旅游旅游区布局构建“三带、一轴、一中心”结构
城市雕塑:作为海南岛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城市面貌以每年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量迅速地改变着,塑造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形成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和舒适,以美的享受,以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城市美好构想,这就是需要把城市的建筑、街道、交通、公用工程及劳动、休息、集会等设施,从内容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功能和美学的原则加以统一编织。对园林小品、雕塑、喷泉等进行精心设计和统一安排,有效地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城市的雕塑最能体现城市特征。海口市是热带滨海城市,又是自然风光旅游城市,自然美是热带滨海城市主要的美学特征,清澈透明的海水,明媚的阳光,洁静新鲜的空气所构成的宜人环境,还有海天一色的景色构成热带滨海城市自然美的基调,给人最佳的美学享受。同时具有社会美的特征,滨海的阳光浴、海水浴及各类水上活动比一般城市的游览活动更具有社会生活的集群性,更具吸引力和艺术美的特征,这一特征通过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小品、工艺美术装饰来体现。艺术美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加上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提炼,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挖掘的艺术美,使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绚丽的文化色彩。从大陆渡海南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市天际线,龙昆北路与滨海大道的高层建筑,并由此向两旁逐渐降低,使天际线有节秦、有韵律地参差起伏,组成人们所说的“凝固的乐章”。高层楼宇千姿百态的轮廓线,表达建筑艺术的个性,它自由而大胆,互不雷同,使建筑造型和轮廊线能和大海以及海边的自然因素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优美景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海口市的城市雕塑才刚刚起步,数量还很少。市自成为海南大特区的省会之后,为提高城市的品位,城市雕塑已摆上城市建设的议事日程,注意突出一地一景、一街一景,使之成为市的象征性雕塑。同时,向公共场所、旅游、室外庭院、绿化交通沿线等处过渡,并辅之以建设大型:有纪念意义的雕塑和各类艺术馆、雕塑园地等,建造出一批能体现海南大特区精神风貌和滨海城市的雕塑群。海南琼苑宾馆的雕塑采珍珠、珍珠、养鹿、八仙过海。港中园雕塑“龙腾戏水”:人民公园的革命烈士冯白驹雕像、李硕勋烈士塑像、三角公园的较大型的妇女群塑像。李硕勋烈士塑像。建立1986年9月,位于市南部海府路约4公里处西侧市东校场,塑像用花岗岩石雕刻而成,为上半身塑像,高1.2米,基座高约2米,正面大理石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烫金大字“李硕勋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李一氓同志为烈士撰写的题跋。

自然地理

【地理】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地势】海口市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南渡江东部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2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米)等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地表主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呈较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气候】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多台风暴雨,秋季凉爽舒适时有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到12万卡,年平均气温23.8℃,最高平均气温28.6℃,最低平均气温17.7℃。极端气温最高38.7℃,最低4.9℃。4——10月气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1月份气温较低。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雨量集中在夏季,多以午后的热雷雨为主,偶尔有台风靠近或登陆时带来暴雨天气。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为主,初夏和盛夏季节多刮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4米/秒。【土地】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玄武岩砖红壤、火山灰幼龄砖红壤、沙页岩砖红壤、带状潮沙泥、滨海沙土。土壤土种共8个土类,12个亚类,43个土属,110个土种。【水系】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公里,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南渡江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有鸭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铁炉溪。境内还有演州河、演丰河、白石溪、罗雅河、美舍河、五源河、芙蓉河等小河流。有凤谭、铁炉、东湖、风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潜水含水层以南渡江三角洲潜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分布范围分别近800、400平方公里,水位单位涌水量分别可达14.6、30升/秒。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含水总厚度达200-350米,老海口、秀英两段可采量共27万立方米/昼夜。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海滩】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温25℃,最高34℃,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达2米。浅海盐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60-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热带海洋世界、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西秀海滩、粤海铁路通道南站码头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傍岸泳区。【植物】海口市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天然植被主要为南方热带地区常见的野生灌木草丛植物种群。主要植被包括分布于东北部沿海一带的滨海红树林群落,主要有红树、海蓬、木榄、红海榄等;分布于东南部的稀树灌木群落,主要有沙萝树、榕树、海棠、荔枝等;分布于东部和西南部的稀树草原群落,主要有草根草、竹根草、桔子草、竹节草等;分布于南渡江以东、三门坡以北的稀灌木草原群落,主要有白茅、竹节草,伴生蜈蚣草、鸭脚草等;分布于西部羊山地区的杂木林群落,主要有重阳木、苦楝、山苦楝、五叶牡荆等,以及分布于北部沿海的热带滨海沙生群落、热带滨海草滩群落。主城区以人工植被为主。人工植被由热带区系植物的各种栽培种组成,如桉树、木麻黄、樟树、相思、棕榈、橡胶、油棕、竹子和花卉等经济林和园林树种,以及龙眼、荔枝、椰子、杨桃、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果树树种。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绿,种类繁多。主要的植物种类中,粮油类有水稻、玉米、薯芋、豆类、芝麻等;瓜菜类有各种瓜类、青菜类、茄类、椒类和葱蒜等;水果类有荔枝、龙眼、菠萝、柑桔等;经济作物类有橡胶、椰子、咖啡、甘蔗等;棉麻类有海岛棉、木棉、红麻、剑麻等;竹类有麻竹、黄竹、石竹、金竹等;林木类有木麻黄、桉树、相思树、海棠等;草灌木类有席草、白茅、竹节草、野牡丹等;花草类有茉莉、菊花、杜鹃、大丽等;水生植物类有江篱、马尾藻、水浮莲、红萍等;中草药类有土花椒、黄牛茶、穿破石、了哥王等。近年来,随着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海口市引种的植物优良品种不断增多,植物种质不断丰富。主城区椰子树繁茂,素有“椰城”的美称。【动物】海口市陆生动物有野生和人工饲养的两大类。野生动物中,鸟类有麻雀、大山雀、白眼眶、八哥等140多种;兽类有赤麂、鼠类、野兔、蝙蝠等;爬行类有蛇类、龟、鳖、坡马等;昆虫类有蜂类、蚁类、蝴蝶类、蜻蜓等,以及青蛙等两栖动物。人工饲养的动物以禽畜类为主,包括猪、牛、羊、狗、猫、兔、鸡、鸭、鹅、鹌鹑、鸽子、蜜蜂等。水生动物有马鲛鱼、石斑鱼、带鱼、鲳鱼等100多种海洋鱼类,青鱼、草鱼、罗非鱼等数十种淡水鱼类,对虾、青虾、角虾、青蟹等二三十种虾、蟹类,以及泥蚶、毛蚶、海螺、牡蛎等贝类。近年来,海口市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一批优良动物种质资源陆续在海口落户。【矿产】海口市现探明的矿产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岭土、铝土矿、矿泉水、地热水、石材和河砂等。煤矿为褐煤,分布在甲子镇的长昌煤矿;石材主要分布在永兴镇一带,以玄武岩为主;矿泉水、地热水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及永兴镇的火山口地区;河砂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东山镇地段和龙塘镇下游的冲积沙洲。

社会事业

文化设施:海口市是海南的文化中心,这里有五公祠,琼台书院,冼夫人庙等文化古迹,也有海南省图书馆,海南省体育馆等现代的文化设施.,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琼台书院博物馆,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琼山博物馆,海南省图书馆,琼山图书馆
教育事业:
海南省高校集中地
本科,海南大学(1983年正式组建成立,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海南师范大学(1949年建校,是海南省最早成立的公办高等学府,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组建成立,是海南省惟一的一所省属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海口经济学院(1974年正式建校)
专科,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政法学院等学校,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海口市区内中学:海南中学,海南华侨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口实验中学,琼山中学,琼山二中,海南省农垦中学,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琼山华侨中学,琼山府城中学,海南省国兴中学,海口市第二中学,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海口市第四中学,海口市第五中学,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海口市第七中学,海口市第八中学,海口市第九中学,海口市第十中学,海口市第十一中学,海口市第十四中学
海口乡镇内中学:海口市石山中学,海口市长流中学,东山中学,大华中学,灵山中学,三江中学,云龙中学,海港中学
海口私人中学:海口市丰南中学,海口恒星高级中学,海口龙南中学,海口昌隆中学,海口景山学校
卫生事业:全市有卫生机构208个;其中医院有16所,各类医疗病床4026张,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了31.1%,全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5164人,比1987年增长了20.4%。其中医生2327人,比1987年增长了40%。平均每千人有医院床位10.33个,平均每干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3.94人。海南人民医院是全省规模最大、科室齐全、技术力量强、医疗设备先进的综合医院。门诊部建于1885年,占地60多亩,基建投资1700万元,建筑面积78105平方米,全院职工1148人。
文化建设:全市有电影院及剧院13个,总座位2.62万个。广播电台、电视台各2座,文化宫2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3个,档案馆3个。海口图书馆坐落在新华南路,是全省最大的图书馆。由文化部、省文体厅、海南行政区和该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177万元兴建。1984年初破土动工,1986年11月16日落成开馆。海南省图书馆于2007年2月2日正式挂牌,图书馆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文化公园,环境幽雅,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可藏纸质图书100万册左右。馆内设有社科图书、自科图书借阅室,以及数字、报刊、参考、少儿、特藏等多个阅览室,共有普通阅览席位1000多个,电脑阅读席位300多个。2010年,海南省海口市申报的“海南斋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