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电子地图 > 牡丹江市地图 > 宁安市地图 >
海浪镇地图
海浪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海浪镇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在500-700毫米,无霜期120-140天,平均活动积温在2450-2700度之间,土壤多为白桨土和暗棕壤,次为河淤土、草甸土。有耕地314.430亩,其中旱田299.580亩、水田14.850亩。全镇林业用地面积为33.420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5.8%,森林覆盖率为3.55%,有林地20.835亩,其中天然林5.730亩,人工林15.105亩,五荒资源12.585亩,已治理五荒面积8.000亩,封山育林8.532亩,绿化林屯25个。辖区内有中小型水库3座,总蓄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总水面达2.500亩,其中养鱼水面1.500亩,有小河流3条、塘坝4座、报废水库3座、机电井35眼,小抽水站2处,灌溉面积1.8万亩,渠道6.8公里,易受江河洪泛土地1.85万亩,全镇中低产田10.8万亩,现已治理6.4万亩。镇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褐煤、陶黏土、沸石,玄武石、花岗石等,其中位于镇北村的石灰窑沟两侧的石灰石储量最大,每年在16万吨以上,主要供应牡丹江水泥厂、宁安水泥厂、山市水泥厂,位于海浪村南3公里的山下有个褐煤矿,2001年封井停采,陶土蕴藏在褐煤的上部土层中,曾是宁安陶瓷厂的原料基地。1991年停采。玄武岩在该镇牡北村、八良村及二洼村均有较大储量,其中二洼山石材储量较大,具有开采价值。

历史沿革

海浪镇名源于驻地海浪村名。海浪,为满语“海兰”的转音,汉译为“榆树”。中华民国时期,隶属乡望乡。东北沦陷后,1933年隶属第四区海浪保,1939年改设海浪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宁安县第一自治区,1947年设置海浪区。1948年8月,改为第五区,1955年4月改为海浪区。1956年5月,设置海浪乡。1958年1月,将海浪、九梁两个乡合并为海浪乡。同年9月,改称海浪人民公社。1962年5月,将东部地区划出成立三林公社。1984年4月,将海浪公社改为海浪乡。1985年5月,撤乡设镇,改为海浪镇。

教育状况

海浪镇共有中小学校29所,在校中小学生2650人,教职员工300人。多年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内部结构配置,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有牡丹江市“双全”中学一所,省示范初中2005年合并为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全小学19所,不完全小学5所,另设有下伸点3个。全镇有中学教师123人,占教师总数的41%,平均年龄37岁,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人,牡市级骨干教师14人,宁安市骨干教师23人,中学一级及以上教师51人,二级教师72人,大学本科学历64人,专科学历59人,小学教师177人,其中牡市级骨干教师10人,宁市级17人,小学高级教师96人,一级教师81人,达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有153人。海浪镇教育起步于1946年,近60年来为国家和本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海浪镇的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调整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