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海北州地图 >
海晏县地图
海晏县相关地区地图:

保险与金融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成果得到巩固,2003年,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8.17万元,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112.68万元,发放率100%。全县新纳入城镇低保对象89户,293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99.86万元,实现动态管理体制下的应保尽保。落实救灾面粉380吨,救灾资金2万元,解决了1023户4777名受灾群众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急需。金融运行质量稳中有升。2003年继续全力构建新的信用体系,积极开展“信用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四级信用体系创建活动。金融系统信贷支农力度不断扩大、效益明显。2003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93.1万元,比2003年初增加2650.5万元。其中:企业存款2524万元,增加691.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113万元,增加1795万元,年内发放各项贷款5128万元,比上年增加873.4万元。

精神文明

2003年,大力宣传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各乡镇、各单位也制定了具体贯彻意见。海晏县电视台开设《海晏视点》专栏对破坏公共设施、乱倒垃圾等违犯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县城为重点的文明城镇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6次以上,使城镇环卫工作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有效地改善了城镇面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2003年新建州级文明单位12个。文明楼院1个。农牧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结合“非典”防治工作开展了农牧民家庭卫生清洁评比活动,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工作,共评比“十星户”1496户。认真组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村)”军民共建、城乡共建等活动。为农牧民播放电影12场次,州歌舞团下乡演出4场。努力为农牧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3年又有5名贫困学生获得国家“西部助学开发工程”资助,其中大学生2名,高中“宏志班”3人。海晏县[HaiYanXian]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东南部,县府驻地三角城(银滩乡境内),距州府驻地西海镇15公里。人口2.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22.1%,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7%。面积0.5万平方公里。辖1镇、6乡。古为羌地。汉时置西海郡,南北朝至隋朝属吐谷浑政权辖地。唐、五代属吐蕃王国,宋属?厮?。明、清后为蒙古族土默特部属地,1937年设海晏设置局。1950年成立海晏行委,隶湟源县,1951年恢复县建制,次年改为海晏藏族自治区,1953年设海晏县。地处祁连山系大通山脉西南侧,属河西走廊至柴达木盆地自然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30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湟水河、哈景勒河、宝库河、水峡河、大通河、甘子河等。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3.4℃,年降水量350毫米。工业和产业有冶炼、建筑、建材、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农牧结合,以牧业为主,主要牧养马、牛、羊等,其中细毛羊、牦牛以毛肉兼优闻名。还有鹿、獐、石羊、旱獭等珍贵野生动物和柴胡、秦艽、草雪莲等野生药用植物等资源。青(海)藏(西藏)铁路、青(海)新(疆)公路穿越境内。全县有中小学26所。医疗卫生机构8个。境内有汉代“西海郡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汉代“石虎”、“尕海城”遗址和卡约文化“德州墓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2003年海晏县抓机遇、争项目、促发展,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6893万元,增长22.5%,确保了20%的增长速度。其中:建设投资5248万元,城乡私人投资910万元,更新改选672万元;城镇集体完成投资63万元。2003年全县新开工项目24个,主要有哈勒景公路、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哈勒景草灌工程,退耕还林项目,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藏区政权建设、乡镇“三站”、哈勒景寄校、阿尕图小学、金滩卫生院、企业技改等建设项目,交通、农牧业基础以及文教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县城电网改造、王洛滨文化广场、商住楼、县城道路排水、主要街道和小区照明工程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镇建设投资规模达1500万元以上,市政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面貌明显改观。

社会救助

2003年,团县委、县妇联积极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献爱心活动,共得到国外爱国华人资助资金3.53万元,社会各界人士资助资金1.023万元,资助222名贫困学生,为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2003年初,在城镇道路建设中,县城主要街道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并根据残疾人有关优惠政策的规定,减免残疾人税收8000余元,全县残疾人保障金足额收缴到位。

工业生产

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呈恢复性增长。2003年,继续推进企业重组和“以工富县”战略,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开工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华电海晏分厂完成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销两旺。原联营铁合金厂实现了产权转让,新建特种铸钢厂投入试生产。到2003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500万元,增长67.7%,实现工业增加值1284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增长99.7%,实现销售产值6269万元,产销率87.4%。经济效率明显回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加,2003年共生产硅铁6326吨,增长59.3%;冻畜肉1328吨,增长38%;网围栏1548吨,增长245.5%;铬铁1630吨,增长213.5%;红砖710万块,增长1.4%。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个百分点。
乡镇私人企业:乡镇私人企业发展较快,2003年,全县经济贡献较大的私营企业有金宝农畜产品供销公司,岗坚网围栏厂、海晏县铬铁厂等。金宝农畜产品供销公司年内生产销售产量114吨。岗坚网围栏厂实现408吨,海晏县铬铁厂生产铬铁1630吨。另外,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970户。从业人员1239人。注册私营企业达16户,从业人员288人。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旅游业:旅游业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海晏县把旅游业作为县城新的增长点来精心培育。2003年争取省州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沙岛景区开发的支持,在搞好各景区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和北京同德投资股份公司签订沙岛景区合作开发协议。到位开发资金750万元,合股成立青海湖沙岛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与青海西陲古城旅游公司达成投资300万元的环湖东路下巴台嘴景区开发协议。使海晏县的旅游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200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7万元。

地理环境

海晏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著名的青海湖北畔。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地处东经100°23′──101°20′,北纬36°44′──37°39′。东西宽85.7公里,南北长102.2公里,全县总面积4853.08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62万亩),县城位于县境东南部三角城镇,距省会西宁89公里。青新公路〈国道315线〉、青藏铁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是青海“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组成部分。1993年,海北州府搬迁到海晏县,现州府所在地西海镇距县城10公里。海晏县位于青海湖盆地东北部,祁连山系大通山脉的西南麓。全县最高峰为扎勒根山峰4583米,最低为水峡河谷海拔仅2726米,属高山地貌,其中山地面积占45%,滩地占40%,低山丘陵占10%,湟水谷地占5%。全县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县城海拔3010米。海晏县属于高原亚干旱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日照时数2980小时左右,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年蒸发量为1581.75mm左右,无绝对无霜期。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境内有大小河流82条,常年经流量17亿立方米。但近几年气候干旱、流量逐级减少。湟水河是贯穿县境东半部的主河流,境内建有东大滩水库(兼发电),是全省最大的调节性水库。全县水系年平均径流量为1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丰富,全县海域面积约为556平方公里,占青海湖总面积的12.56%。

经济发展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4119万元,增长8.4%,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3679万元,增长35.2%,拉动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是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4023万元,增长5%,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039万元,增长20.5%,增收177万元,其中,中央收入完成153万元,增长7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1万元,增长12.1%,财政支出规模达到4923万元。2006年,海晏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93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8072元。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14万元;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万元;全县现有公路26条,通车里程559公里(其中包括境内国道、省道及干线公路6条,长287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936辆;全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0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4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