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布克赛尔镇地图
和布克赛尔镇相关地区地图:
名称由来
“和布克赛尔”名字,是由镇境内和布克河与赛尔山而得名。“和布克”蒙语为“梅花鹿”,相传很久以前,有人在和布克河上游树林中看到梅花鹿,因而得名。“赛尔”蒙语为“马背”,因山形似马背而得名。和布克赛尔镇平均海拔1291.6米,境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晴天时万里无云,阳光明媚,因地处谷地,四面环山,气候冬暖夏凉,7月平均气温18.8℃,适合夏季避暑,是全疆有名的纳凉胜地。在先秦时期是塞种人的游牧地。宋朝时属西辽汗国,称为霍勃(火孛),是历史文献上出现最早的该地地名。
名胜古迹
和布克赛尔美丽富饶,山川秀丽,景色迷人。雄伟的噻尔山像座,色彩斑斓的巨大屏围,和步克河、白杨河静静地流淌,阿吾斯奇夏牧场,群山环抱,郁郁葱葱,水草丰美,松树沟避暑胜地,高山流水,苍松翠柏,风光旖旎。县境内有阿尔格勒气泉、魔鬼城、戈壁绿坪、阿吾斯奇等名胜古迹。1771年土尔扈恃人在首领渥巴锡及策伯克多尔古的率领下,历经千山万水,克服艰难限阻,辗转回归祖国,完成二十世纪人类历史最后一次长途迁徙。200多年来,回归的蒙古人民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和布克赛尔县草原文明。
历史沿革
元末,该地属斡亦剌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的游牧地,称霍博克萨里。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该地属塔尔巴哈台大臣管辖。民国4年(1915)在和什托洛盖设县佐,属塔城道。民国18年(1929)将该县佐改为和什托洛盖设治局。民国31年改名为和丰设治局,民国33年(1944)升格为和丰县,并从和什托洛盖迁往和布克赛尔。隶属塔城专区。1954年9月10日成立了县级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区;废除了“和丰”旧名,恢复“和布克赛尔”原名。1955年改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68年后隶属塔城地区
政府工作
近年来,和布克赛尔镇党委一班人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着眼于城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主线,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单位和平安镇、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带领城镇居民为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工作。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43元。镇党委先后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等的创评活动。十星级文明户1471户,评出五好文明家庭350户。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整个社区形成了比文明礼貌、比卫生整洁、比美化绿化、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良好风气。
矿产资源
和布克赛尔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初步探明的有:煤、石盐、石膏、粘土、蛇纹岩、铬、金、铁、铜、铀、石油等20种矿产,矿产地共65处。上述矿产中正被开发利用的不煤、石盐、膨润土、石油、铬、铁等8种。和布克赛尔县的优势矿产主要是煤、石盐、膨润土、石油。煤炭资源是和布克赛尔县的主要能源矿产,分布于本县中部和什托洛盖盆地和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夏孜盖以南中新生代陷下的盆地中。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分布于白杨河——和什托洛盖——库化铁布克一带。和布克赛尔县盐矿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固态湖盐以上部盐壳及湖盐矿层赋存。液相矿床以表面卤水及晶间卤水赋存,伴生有钾、硼、镁等。和布克赛尔县夏孜盖西南经新疆石油局1992年12月勘探发现,到1997年8月底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亿吨,属于整装亿吨级油气田。1995年3月进行了开民试验,1996年投入正式开民。到1997年8月底累计钻井113口,新井投产109口,日暗原油3000吨,年内原油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除上述优势矿产外,和布克赛尔县境内还有芒硝、石英砂等潜在优势矿产。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自治县依托资源、地缘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势资源战略,加快推进了现代农牧业发展,初步开成了以原盐、煤炭、建材、化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文化旅游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已形成“北牧、中工、南农”的产业格局。2006年,全县完成县内生产总值6.27亿元,增长21.2%,其中,一产增加值1.64亿元、二产增加值2.64亿元,三产增加值1.99亿元,一、二、三产比重为26:42: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亿元;完成本级财政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7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加311元,达到3570元。展望未来,和布克赛尔人将继续发扬“依托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团结求实拼搏,勇于争创第一”的和布克赛尔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和布克赛尔这颗准噶尔盆地上的明珠更加灿烂,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