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地图
赫山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1′-112°43′,北纬28°16′-28°53′。东邻湘阴、望城两县,南界宁乡县,西接桃江县,北望资阳区。截至2005年12月31日,赫山区辖5个街道、11个镇、2个乡:赫山街道、桃花仑街道、金银山街道、会龙山街道、朝阳街道、兰溪镇、八字哨镇、龙光桥镇、泉交河镇、欧江岔镇、沧水铺镇、衡龙桥镇、岳家桥镇、泥江口镇、谢林港镇、新市渡镇、牌口乡、笔架山乡。旅游资源
四方山地处赫山区岳家桥镇境内,距319国道仅几公里,离长沙和益阳市区仅几十分钟车距。四方山是名副其实的四面环山,丘陵起伏,流水潺潺,层林叠嶂,古木参天,有乔木及草本植物二千余种。《益阳县志》云:县有佳境,绵延四方。四方山因四周群山环抱而得名。浮邱山,浮邱山,在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主峰海拔752米,方圆约48平方公里,区内山岭起伏,峰峦突起。古为楚南名山,人称“小南岳”。羞女山,羞女山,位于资江北岸的修山镇,距桃江县城15公里。临江一面,大小有七个山头,主峰高375米,山形活像一位浴后出水的美女,仰卧在江边小憩。她一丝不挂的玉体,线条优美而分明,高高翘起的下颌,软软飘垂的秀发,舒展的双臂,匀称的长腿,隆起的小腹,迷人的乳峰,象是雕塑在桃江大地上的一尊“维纳斯”。经济概况
一、综合: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9年,据经普数据修订,全区生产总值118.0亿元,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47.9亿元,增长9.2%。按常住人口73.84万人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5983元,增长10.0%。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1∶38.8∶41.1调整为19.0∶40.4∶40.6,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2.2%,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8%,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达150家,产值达135.0亿元,比上年增加28.9亿元。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6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华林实业、粒粒晶米业、佳佳米业、金浩油中王、湘茗茶业、中晶畜牧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9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8.12%,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企业融资困难、生产成本增加。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9年,全区耕地面积59.19万亩,比上年增加700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4.03万亩。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8.24万亩,增长3.4%,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04.4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9.39万亩。棉花种植面积900亩。蔬菜种植面积12.50万亩,增长2.84%。粮食总产量44.73万吨,增长1.82%,其中稻谷产量44.01万吨,增长0.64%。全年出栏牲猪91.05万头,增长8.2%;出笼家禽312万羽,增长11.5%;水产品产量1.91万吨,增长4.5%。茶叶2379吨,增长4.3%;蔬菜30.61万吨,增长6.9%。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1%。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完成水利工程2338处;完成七里村水库、石坝口水库、关圣坝水库、长塘水库等四座小I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人饮安全工程544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5处,分散供水工程539处,共涉及8个乡镇11225人;完成鱼形山水库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完成新河排区9处骨干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总长度3690米的资江大堤高丰段、小河口段护坡工程;完成人民大闸、团洲闸、杨堤闸等处险工程;完成黄杆湖护坡工程;完成曹家坡、寒牛、黄蜂塘、道子冲、高冲、东风冲、杨柳冲、金盆、罗庵塘、金龟塘等10座小II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工业增加值415881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78635万元,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349647万元,增长27.3%,其中集体工业总产值91679万元,增长27.4%,股份制工业总产值818000万元,增长3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117619万元,增长35.4%,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44028万元,增长18.9%。规模工业中:轻工业产值478911万元,增长25.1%,重工业产值870736万元,同比增长28.5%。大中型工业产值224377万元,同比增长19.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显著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680991吨,增长40.8%;精制食用植物油26092吨,增长18.0%;水泥159.0万吨,增长23.8%;中成药29311吨,增长218.6%;饮料酒21800千升,增长60.3%;发动机172000千瓦,增长68.5%;电子元件351704万件,增长14.0%。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347892万元,增长27.4%;产品销售率为99.9%。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35310万元,增长58.7%。利税总额60218万元,增长41.9%。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通过推广高新技术,加强项目环保审批,继续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限期关停等措施,以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成了节能降耗年度目标。全区每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1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9%。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区建筑业总产值188360万元,增长4.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1500万元,增长15.2%。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持续扩大。2009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1056万元,比上年增长47.7%。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8575万元,增长94.8%。全年工业投资371337万元,增长51.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2%,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176179万元,占工业投资的47.4%。房地产开发企稳回升。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96470万元,增长38.9%,其中住宅投资80554万元,增长65%、商业用房投资12516万元,增长3%。商品房销售面积239456平方米,增长46.7%。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21个重点项目有3个已基本竣工。
五、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4914万元,增长19.1%。其中城市零售额365588万元,增长19.1%;农村零售额79326万元,增长19.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8994万元,增长19.2%;住宿餐饮业49766万元,增长19.6%;其他行业5368万元,增长16.5%。市场物价整体下降。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99.7%。招商引资有新成果。新签约项目61个,其中内资项目56个,审批外资项目5个。实际到位区外资金26亿元,其中工业到位区外资金24.4亿元。实际到位境外资金987万美元。旅游事业全面发展。新建了林芳生态旅游村并创建了国家2A级旅游区和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黑茶文化节。全区共接待各类游客502.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6.8亿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674.8万美元。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0019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837万元,增长24.6%;上划中央”两税“22947万元,增长28.8%;上划”两个所得税“7234万元,下降13%。全年财政支出126479万元,增长28.2%。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在我区统计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7949万元,比年初增长23.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8662万元,比年初增长2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1961万元,比年初增长29.2%。工业贷款8124万元、农业贷款175255万元,分别增长47.0%、24.8%;住房贷款157万元、消费贷款7378万元,分别下降29.6%、0.2%。保险市场繁荣活跃。全年保费收入2881万元,下降19.8%。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科技创新有新突破。申报国家级和省市级项目16项。新增科技型企业2家,达14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达9家;新增市级工程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承担国家及省科研项目6项,新增科技成果5项。积极推进”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水稻专基核心实验区“项目,核心试验区早稻平均亩产494.25公斤,亩增稻谷94.45公斤,增产稻谷973.5吨。全年专利申请超170件,增长30%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区共有中小学校(幼儿园)212所,其中:普通高中9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初中35所、小学117所、幼儿园35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106841人,其中:普通高中生1616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3996人、初中生20508人、小学生45920人、入园儿童9947人、特校学生308人;现有在职教职工8748人。2009年高考,上线人数、上线率、总平分继续保持了在全市的领先地位;输送飞行学员8人,获省招飞工作一等奖。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稳步推进。区花鼓戏剧团全年共演出220场,下乡演出62场,其他社会演出158场。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湖南超戏文化传播公司先后培训了100多名花鼓戏专业演员,发行花鼓戏碟片100多万张,演出场次近100场,继续引领赫山文化产业发展潮流。全年创作大型现代及古装花鼓戏剧本5个,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12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资料档案室。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作品、摄影作品、音乐艺术作品、书法美术作品、群文作品。”赫山之春“春节元宵文化系列活动、与市音协联合举办的益阳市首届爵士鼓大赛、全区中小学”三独“比赛(独唱、独奏、独舞)、与企业联姻举办的”七箭啤酒节“、与”共和国同行“十大纪念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区报告乙、丙类传染病3791例,发病率452/10万,全年未发生霍乱、人禽流感等疫情,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年查螺面积1790亩,查病2664人次,化疗128人,未发现阳性钉螺和急感病人。”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6%,孕产妇死亡率1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82/1000,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了妇女病普查,免费普查31200人。全区参合人数529305人,参合率92.35%。全年累计发生各类补偿金额达4461.37万元,享受住院人数达57403人次,住院人均补偿780元,实际住院补偿率为40.36%。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了市第十二届大众运动会,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完成了80个农民健身工程近6万平方米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建造了80片篮球场和160个乒乓球台,奠定了农村体育工作基础。
九、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区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箴言中学及仙蜂村、塘湾村首获”省级绿色学校“、”省级生态示范村“荣誉称号。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900万元,治理污染项目12个。全区年末总人口82.42万人,比上年增加6300人。2009年,全区共出生人口8437人,人口出生率为4.9‰,人口增长率为4.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4%,出生人口性别比104。流动人口管理取得实效,被评为益阳市唯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全省”一盘棋“工作试点县区。人民生活收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8元,增长1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490.7元,增长8.7%,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863元,增长10.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45元,增长5.1%。
自然地理
巍巍青秀山,滔滔资江水,有2200余年历史的古县新区——赫山区,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居富饶的洞庭湖西缘和资水尾闾,地理坐标为:北纬28°16′至28°53′,东经112°11′至112°43′。东邻湘阴、望城两县,南界宁乡县,西接桃江县,北望资阳区。“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湖色半成山。”这是对赫山地貌的真实写照。由于赫山区位于雪峰山隆起与洞庭湖凹陷交接处,西南山丘起伏,东北江湖交错。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三级阶梯状倾斜递降,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下,区境以平原为主,山、丘、岗地貌齐全,具有“一分丘山两分岗,五分平原两水乡”的特点。最高点为沧水铺镇南部之碧云峰,海拔502米,全区地势比降为1.3%。雪峰山余脉在区境西南部402平方公里范围内呈钳形集结,突起为高埠,地势起伏较大,切割深度50—150米,有1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峰;中部地面起伏平缓,丘岗与平原相间并列,地表切割微弱;东北部为滨湖平原,平坦开阔,耕地连片,河湖广布,土壤肥沃,为全区主要农产品基地。赫山区水资源总量333.28亿立方米,由大气降水、过境客水和地下水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全区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17.5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过境客水总量228.6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87.12亿立方米。水能总蕴藏量15346千瓦,可开发量5722千瓦。区境水系发达,有长度5公里以上河流40条。多数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东北,呈树枝状分布,分属于资水、湘水及洞庭湖三大水系。区内流域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条。资水:资水发源广西资源县,从谢林港镇仙峰村磨盘石入区境,自西向东径流,区内干流长51公里。从甘溪港分支,尾闾入湖洪道3条,东支毛角口河,经南湖洲、白马寺,出临资口,与湘水西支相汇,四季皆可通航,外达长江。资水两岸堤防坚固,河洲潭甚多,益阳段有大小深潭(河漕)35处,其中从新桥河至茈湖口有河潭19处,从毛角口至八字哨有河潭6处,从甘溪港至洪合湖有河潭10处。最大河潭为余家嘴,面积450亩。最深为白鹿潭,深29米。资水尾闾河潭是多种鱼类良好的栖息、越冬场所。
志溪河:发源于宁乡县沩山下铁冲乡新塘村,流经桃江县,从金紫滩进入区内,自南向北径流,全长65公里,坡降1.06‰。区内长40公里,一级支流有杜溪、白竹山河、七里江、道林河、石笋河、洋溪江、桐树港、湖冲河、谢林港河、石马山河。下游两岸为申家滩垸、北峰山垸。志溪河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区内流域面积40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7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4514.2千瓦,可开发量3212千瓦。水能开发历史悠久。民国21年(1932),金紫滩以下,沿河设有提水筒车(提水设施)36处,水碾(以水作动力碾米)31处。新中国成立后,从1958年起,实行河道梯级开发,区内建有船闸10处、水轮泵站3处、小水电站3处。赫山区内湖泊主要是17个内湖,即防洪大堤垸内呈封闭状态的湖泊。
东烂泥湖:原名来仪湖,为区内第一大内湖。位于区东部欧江岔镇,面积1.15万亩,形态规则,湖底一般高程26米。西部过双庆库与斋芦哑河相连,西北经芦花江闸与凤凰湖衔接,东侧与车马江河、柳龙河贯通。湖水从新泉寺闸入湘水。湖泊总控制面积814平方公里。环湖为区内牌口乡、欧江岔镇、泉交河镇、凤凰湖乡和湘阴县车马乡。湖内水体理化性状好,酸碱度为7,湖底淤泥深厚,腐蚀殖含量3.5%。水草丰茂,底栖及浮游生物多,苦草每平方米鲜重7.5公斤,属富营养型湖泊。并兼调蓄、水运,可调蓄水量770万立方米。
鹿角湖:又名陆家湖、六甲湖,是当时围垦凤凰湖后益阳县内第二大内湖。南起芦花江,北至西林港,呈长袋形,面积7100亩。湖汊较多,湖底一般高程26米,可调蓄水量313.70万立方米。湖水从芦花江闸入东烂泥湖,再由新泉寺入湘水。
赫山区百亩面积以上内湖:(哑河)全区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盛夏较热,冬季较冷,春暖迟,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风,其它季节偏北为主导风向,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地区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5℃,气温年较差24.5℃,高于同纬度地区;日较差年平均7.3℃,低于同纬度地区,尤以夏季昼夜温差小。年无霜期272天。年日照1553.7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3.73千卡/小时。年雨量1432.8毫米(mm),降水时空分布于4—8月,这段时间雨水集中,年平均雨量844.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8.9%。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干燥度0.71,2—5月为湿季,7—9月为干季,10—1月及6月为过渡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