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益阳市地图
益阳市相关地区地图:

语言文化

益阳话,属于湘语长益片,由古代南楚语的一支演变而成,是汉语中边音声母最多的方言。

风土人情

益鑫泰麻衬衫,益阳是中国著名的苎麻之乡,有五千年的种植历史,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苎麻纤维,具有细长、光泽、挺拔、拉力张力强、散水散热快、抗霉变力好的特点,在国外纺织业倍受青睐。(ps:有种说法叫“金丝银麻”,益阳被称为“银城”也是由其盛产苎麻而得名。)
小郁竹器:益阳的小郁竹器以麻竹为主料,郁口小、工艺精、灵巧轻便,历来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而闻名。主要有桌椅凳架、床柜沙发、器皿灯具、座屏挂屏等200多个品种,很多品种不单是家用竹器,还是精巧的工艺美术品。
明油纸伞:益阳的明油纸伞,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和特色。全身除了伞面的油纸和内外两个木托,其余全是竹料。麻竹杆做伞把,楠竹劈成竹片做伞骨,最重的八两,最轻的五两,收拢来像一支彩色的蜡烛,展开象一轮迷人的圆月,伞面色彩鲜艳,画幅多姿多彩,既可作伞用,遮阳挡雨,又可作工艺品玩赏,深受东南亚客商喜爱。湘中铁锅:湘中铁锅,是益阳传统的名牌产品。它始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素有“中华南锅”之美称。益阳铁锅,用料讲究,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具有锅壁薄、传热快、盛水不渗不漏、高温激冷不裂不炸、手感平滑、锅色银灰、经久耐用、炒菜煮饭味道纯香等。
松花皮蛋:益阳无铅松花皮蛋,质地柔软、滑而不粘,翡翠体上,松花朵朵,蛋黄棕色带绿,切开则五彩缤纷,蛋心胶而似糖,吃起来爽口留香。益阳青松牌松花皮蛋,1984年获部优产品奖,1988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国优名牌奖。
朱砂盐蛋:朱砂蛋蛋黄红,这是益阳青松牌朱砂盐蛋最显著的特征。把熟盐蛋一剖两半,蛋白蛋黄,红白相映,中间那桔红色的蛋黄,油亮而带浸色,颗颗朱砂露黄间,故名朱砂盐蛋。
安化擂茶,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制作用料很讲究,农家在制作擂茶时,都是选用自家产的上好茶叶,按一定比例加入大米、豆、花生、芝麻、甘草、菊花、艾叶等中草药,放进陶制土钵(又叫擂钵),用茶枝做成的圆头木棒(又叫擂棒),加少许水细细地研碎,磨成泥状后倒进茶钵里备用。擂茶原料选用的都是自家的农产品,制作过程也是纯手工,是最‘货真价实’的无污染绿色饮料。
水竹凉席,益阳有“竹乡”的美誉,水竹以节稀皮滑著称,经过十三道工序手工做出的竹席不但不变形不怕折叠,还具有神奇的消暑功能,即使是在盛夏三伏天,睡在席上,体温下降快,似有清风袭来,惬意无比。
安化黑茶,黑茶口感平和,甜纯爽滑,是六大茶类中最具亲和力能适应不同人群口感之茶。黑茶汤色红艳,色如琥珀,欣赏一杯好的黑茶,犹如品味一杯存放多年的葡萄美酒,美不胜收,遐想无限。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于2008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在名优茶评选活动中,白沙溪茶厂的“天茯”、云台高家山茶厂的“安化天尖”等2个安化黑茶产品获金奖。2008年11月21日至24日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全县共有10家企业参展,展厅面积360㎡,并举办了专场“安化黑茶”品牌推介会。在中华名优茶评选活动中,安化久扬茶业的“手筑茯砖”、云台高家山茶厂的“安化千两茶”、马路茶厂的“黑妹沱”、高马二溪茶业的“安化天尖”等4个安化黑茶产品获金奖。此外,益阳特产还有:南县麻辣肉、南县陈克明面条、辣妹子食品(辣妹子辣椒酱、辣妹子洞庭鱼、辣妹子鱼香豆豉、辣妹子桔片爽等)、油中王调和油、湘安仙笋、桃江红薯粉丝(乡里红)、“中华老字号”亿昌麻香糕(沅江)、桃江腊味(腊大哥)、沅江银鱼、资江贡鱼等等。

行政区划

益阳市下辖安化桃江南县三县、沅江市和大通湖区,市区设资阳区、赫山区和益阳高新区(原朝阳区),2008年新设益阳高新区东部新区。市政府设高新区梓山西路。

环洞庭湖经济圈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仅次于鄱阳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古人云:“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岳阳占据洞庭湖70%的水域,其中岳阳、益阳、常德三市环抱洞庭湖。如今环洞庭湖经济圈已经成为湖南省第二大经济增长极。2009年三市GDP总量为3743.2亿元,三市全年完成财政收入近289亿元。直逼省会长沙,其中岳阳、常德现为湖南二、三大经济城市。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城市都是省辖市,城市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交通通讯发达,经济实力较强,带动作用显着,无疑是环洞庭湖经济圈的主要发展极;岳阳市处东洞庭湖,常德市在西洞庭湖,益阳市居南洞庭湖,在经济圈内分布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极;环洞庭湖经济圈要以这三极为核心,再选择与之相连,且水陆交通发达,区位条件优势,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为副核心,逐级布点,形成城镇网络体系及其网络发展轴线。4,发挥区位优势,建成中转型商贸中环洞庭湖经济圈,东有武广高铁、京广铁路,荆岳铁路、京珠高速、杭瑞高速、岳汝高速、京港澳复线、随岳高速、岳宜高速、长张高速、长常高速、107国道.西南有洛湛铁路,石长铁路、319,207国道及桃花源机场,北有长江,1804线省道,水陆空交通的发达,使经济圈融人到更大更广的经济格局和开放格局,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结合东部沿海优化升级产业及中央决定加快西部开发的形势背景,环洞庭湖经济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在成员国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转移。

人口民族

1986~2000年,全市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针政策,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在扭转80年代后期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后,1992年起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计划生育率逐步提高,在全省考核评估排队中,位置不断前移,连续10年被评为“执行人口计划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红旗单位”。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步入“低生产、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行列。
一、人口总量:
(一)人口总量及其变动1986年初,全市(地区)人口总数为3940535人,至2000年增加到4510498人,净增57.38万人,增幅为14.56‰,平均每年增加3.83万人。15年中,全市人口增长分为两个阶段,前5年增长较快,后10年增长速度减慢。1986~1990年,每年比上年人口增长5.6万人以上,最多的1988年比上年增长8.03万人,5年中增加人口33.72万人,增长幅度为8.56‰,平均每年增长6.74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0.93‰。人口自然增长率持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受1962~1971年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的影响,80年代中期起,育龄人群数量越来越大,尽管做了大量计划生育的工作,但人口出生的绝对数还是较大;在完善农村人口政策,“开小口堵大口”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因政策误解而对计划生育有所放松。1991~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慢。这一时期,由于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中发〔1991〕9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湘发〔1991〕13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发〔2000〕8号)及认真实施《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和《实施〈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若干规定》,各地采取了与之相配套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人口控制取得明显成效。1995年3月3日,市人民政府发布《益阳市计划生育工作暂行规定》,各区县(市)认真贯彻实施,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逐步加强,人口增长明显减缓。10年间,全市人口总量仅增加23.66万人,增长5.53‰,平均每年只增加2.37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45‰,比1986~1990年少增加10.06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下降5.48个千分点。
(二)人口总量变动特点综上所述,全市人口增长绝对量前10年较大,后5年明显减少。1986~2000年全市平均每年净增3.83万人,年平均增长7.27‰。1986~1995年年均人口净增量为4.83万人,增长率为12.26‰。但1996~2000年年均人口净增量仅为1.82万人,增长率仅4.11‰。人口增长速度分阶段下降。受20世纪60年代初期生育高峰的影响,1986~1990年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年比一年高。如人口自然增长率,1986年为8.87‰,1987年为9.50‰,1988年为10.43‰,1989年为12.89‰,1990年为12.94‰。从1991年开始,人口增长速度放慢。1993~2000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3.28‰,最低的1999年为3.16‰。女性人口增长速度比男性人口高。1986年,全市男性人口208.54万人,至2000年增加到233.93万人,增加25.39万人,增长12.18%。同期,女性人口从191.12万人增加到217.50万人,增加26.38万人,增长13.80%,女性人口增长率比男性高1.62个百分点。人口区划异动。1994年,益阳撤区建市,原益阳县的沙头镇(30953人)、茈湖口镇(39726人)、张家塞乡(44099人)共114788人(其中有已婚育龄妇女21989人)划入资阳区;原益阳市的桃花仑街道办事处(89939人)、会龙山街道办事处(34556人)、黄泥湖乡(13703人)、金花湖乡(11998人)共150196人(其中有已婚育龄妇女29126人)划入赫山区。原金花湖乡永丰村(484人),金花湖村(1441人)仍属资阳区。1995年,全市进行以“撤区并乡建镇”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33个区公所,将原50个镇、158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62个镇、60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此次并乡建镇行政区划调整中,人口区划异动1683584人(已婚育龄妇女有327521人),其中资阳区69696人(已婚育龄妇女13654人)、赫山区250900人(已婚育龄妇女51329人)、沅江市376080人(已婚育龄妇女71583人)、南县26003人(已婚育龄妇女5189人)、桃江县474156人(已婚育龄妇女92896人)、安化县486749人(已婚育龄妇女92870人)。虽乡镇建制及区划有所变动和调整,但人口仍在原区、县(市)辖区内。
二、人口出生: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1986~2000年,全市共出生894844人,年平均出生59656人,年均出生率13.87‰。出生人数前8年较多,每年出生5.6万人以上,出生率也较高;后7年出生人数减少,出生率逐步下降。
(二)生育率一是育龄妇女当年有生育行为的比率。1986~2000年全市育龄妇女生育率继续由高向低转变。1989年全地区育龄妇女生育率为95.06‰。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育龄妇女生育率为35.46‰,比1990年下降59.59个千分点。在10%的抽样中,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15~19岁为0.95‰,20~24岁为125.03‰,25~29岁为79.74‰,30~34岁为24.20‰,35岁及以上为2.16‰。育龄妇女生育率为32.39‰,其中一孩生育率为21.28‰,二孩生育率为10.51‰,三孩及以上生育率为0.60‰。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较,一、二、三孩生育率分别下降22.42、26.56、13.72个千分点。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并存活子女为1.39、1.35个,分别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减少0.95、0.68个。二是平均每个育龄妇女一生生育子女总数为总和生育率。全市20世纪80年代总和生育率为2.58,1989年为2.61;1991年开始下降,1991年为1.85,1995年为1.46,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16。
三、人口死亡:
(一)死亡人数及死亡率1986~2000年全市人口年平均死亡人数为2.87万。其中1986~1990年每年死亡人数均在3万人以下,1991~2000年每年死亡人数在3~3.2万人之间。前5年人口死亡率较稳定,后10年死亡率有些波动。(二)年龄别死亡率及变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1989年下半年、1990年上半年人口死亡)比较,全市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其中低龄组和高龄组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活到100岁以上老人1990年为23人,2000年为40人。80岁以上老人1990年为30909人,2000年为51172人。
四、人口迁移:1986~2000年中的13年(缺1990年、1991年数据)全市人口迁移总量为1640669人,平均每年迁移量为126208人。其中1988年迁移量最大,为167023人;1999年的迁移量最小,为81833人。13年中共迁入888201人,其中由省外迁入78096人;共迁出752498人,其中迁往省外的62431人,迁入多于迁出135703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为入伍、复员退伍、考学、婚迁、谋生、转学等;迁入的主要有军队转业干部及其家属子女、复员退伍军人及原国营农场迁入人口;迁出人口中数量最大的是各大中专院校录取学生。
五、人口构成:
(一)人口年龄构成及变动200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514298人。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登记的常住人口为4309143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其中0~14周岁的人口为944222人,占总人口的21.91%;15~64周岁的人口为3009121人,占总人口的69.83%,其中15~49周岁育龄妇女1171952人,占总人口的27.20%;65周岁及其以上的人口为355800人,占总人口的8.26%。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41个百分点,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32个百分点。
(二)人口性别构成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省人口性别比为108.02,益阳地区为108.16,高出全省水平0.14个百分点。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性别比下降0.61个百分点,比全省总人口性别比109.12低1.57个百分点。据湖南省近3年人口计划完成情况抽样调查资料,益阳市1998年、1999年、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次为111.87、109.39、109.85,分别比全省出生性别比低4.06、6.17和3.16。
(三)人口文化构成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人口增长较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地区总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包括大学、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的人口为326.94万人,占总人口的76.6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高中(含中专)、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提高1.32、2.95和12.43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下降3.4个百分点,文盲率由13.33%下降为5.16%。
六、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2000年全市人口地区分布情况是:资阳区39.78万人,赫山区83.11万人,南县70.38万人,桃江县77.54万人,安化县90.08万人,沅江市70.02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5人,其中资阳、赫山两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35人;安化县为每平方公里18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346人多9人,比1985年324人多31人。湖区的人口密度大,山丘区人口密度小。2000年南县每平方公里554人,比安化县每平方公里多372人。
七、流动人口生育管理:(一)流动人口简况据统计,1996年全市育龄流动人口16万余人,其中外出已婚育龄妇女5万多人,仅安化县就有14万多流动人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按登记规定口径,全市流入人口为49052人,占常住登记人口总量的1.15%,其中女性24014人,占流入人口的48.96%;流出人口全市为48613人,占人口总量的1.14%,其中女性23539人,占流出人口的48.42%,流入人口与流出人口基本平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按登记规定口径,全市流入人口为186675人,占常住登记人口总量的4.31%,其中女性为90779人,占流入人口的48.63%;全市流出人口为205596人,占人口总量的4.74%,其中女性为99897人,占流出人口的48.59%,比1990年人数增加76358人,女性流出人口与流出人口总数的比例提高0.17个百分点。2000年与1990年比较,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度增长。流入人口增加137623人,增长2.81倍;流出人口增加156983人,增长3.23倍,其中女性流出人口增长了3.24倍。全市流出人口多于流入人口,且实际流出人口总数大大高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登记数,估计达40万人。

气候资源

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气温总体偏高、冬暖夏凉明显、降水年年偏丰、7月多雨成灾、日照普遍偏少,春寒阴雨突出等特征。(一)气温各区(市)县累年(1986~2000年,下同)平均气温比1986年前(1955~1985年,下同)升高0.06~0.35℃,湖区比山丘区升高较多。气温变化的另一特点是冬季气温升高而夏季气温降低,时有“冬暖夏凉”现象。12月至2月,平均气温升高0.7~1.0℃,湖区升高较多;6月至8月,平均气温下降0.2~0.5℃,桃江下降最多。相应累年平均气温年较差减少0.8~1.3℃,气温日较差亦减少0.1~0.4℃;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的日数减少8~11天,积雪日数减少3~5天,霜日减少3~8天;土壤冻结除南县于1988、1989年出现过0~2厘米深的冻土外,其他县市区均未有出现。(二)降水累年平均年降水量各地增加80.2~175.8毫米,增幅为6%~11%,南县增加最少,赫山增加最多。其中7月降水量增加83.2~120.2毫米,增幅达50%~121%,由少雨多旱变得多雨少旱,间有洪涝发生。5月份降水量却减少6.8~61.3毫米,减幅为4%~23%。降水强度增大,年暴雨日数增加0.5~2.2日;大暴雨日数除南县外,增加0.2~1.1日,安化增加5倍。特大暴雨日数,前30年全市共出现6天,而后15年出现7天。降水总量增加,但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安化、赫山等地最多年比最少年多近一倍。(三)日照各区县(市)累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减少44~231小时,日照百分率减少1%~6%,安化减得少,南县减得多。年太阳总辐射量相应减少2.75千卡/平方厘米至8.90千卡/平方厘米,减幅为4%~8%,益阳、桃江、南县减少最多。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日照时数减少48~185小时,占全年减少量的71%~78%,即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日照减少尤为明显。(四)洪涝干旱1986~2000年,市境有13年发生洪涝,其中大或特大洪涝5年,与1985年前的洪涝5年两遇相比,其发生频率增加一倍。而全市性干旱仅5年,其中大旱1年,比1985年前的两年一遇明显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也远比干旱造成的损失大。